蔡世平||旧体诗又成新时尚(下)
再不点上面蓝字关注鸿雪诗词,机会就要飞走了哦
做人要单纯,作词也要单纯。
人复杂了没人缘,词复杂了没词缘。
-蔡世平 <<南园词话>>
作者简介
蔡世平,知名词人、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协会员。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中华诗词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中国国学研究与交流中心特聘专家,中国当代诗词研究所所长,中国楹联学会顾问。主要作品集有:词集《南园词》《南园词二百首》《21世纪新锐吟家诗词编年》、楹联集《南园楹联》、散文集《大漠兵谣》、书法集《词随心动——蔡世平自书南园诗词》、诗论集《中华诗词现代化散论》。因《南园词》创作,引发“蔡世平文化现象”,评论、研究与赏析《南园词》的专著有《南园词评论》(李元洛、周笃文、王兆鹏等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旧体词的当代突围——以蔡世平南园词为例》(王雅平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南园风景——蔡词赏析》(何文俊著,线装书局2012))。
旧体诗又成新时尚(下)
蔡世平
当代语境下的旧体诗词写作
时代对诗词写作与欣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旧体诗词蓬勃发展的今天,增强其文学性,培育诗词的大众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面貌,一个时代也有一个时代的审美取向。今天的旧体诗词就应当呈现新的时代特征,迎合读者的阅读欣赏口味。
如何坚持“求正容变”,处理好“新”与“旧”、“变”与“不变”的关系,是诗词写作需要面对与破解的一个时代课题。
既然是旧体诗词,那么就要坚持平仄格律标准。这是基本要求。如果放弃了这个起码条件,旧体诗词的骨架也就散了,就不成其为旧体诗词了。由平仄四声、格律规范而创制的旧体诗词,极端地体现了汉语言文字的美质,深受华夏民族的喜爱。这是旧体诗词的“旧”与“不变”的一面。
旧体诗词既是汉语言文字的直接产物,但同时又是农耕文明的伟大成果。今天,从语言文字层面上说,文言文被白话文取代;从生产生活层面上说,农耕文明被工业文明、信息文明取代,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时代的巨变,是对今天旧体诗词的考验与挑战。应对并赢得这场考验与挑战,就能赢得旧体诗词的当代声誉。应当看到旧体诗词写作的思维惯性和传统覆盖力、渗透力仍然是十分强大的。以至今天不少旧体诗词写作者,看不到或者根本不愿意看到这种巨大变化,仍然顽强地坚持旧体诗词的传统写作方式。有的甚至极端地认为越古雅越好,不容有丝毫变化。这样的写作,事实上妨碍了旧体诗词的时代发挥,也影响了旧体诗词的时代张力。
传统既是营养,也是包袱。吸收营养,卸下包袱才是正确的态度。对于今天的旧体诗词写作者来说,最要紧的就是要转变思维方式。要深刻认识时代的发展变化,大胆地从旧的语言体制内走出来,适应在当代语境下的旧体诗词写作,完成旧体诗词从语言文字到表现手法,到精神质地的时代转型。这便是旧体诗词需要坚持的“新”与“变”。
让生命气息在文字里流动
旧体诗词写作由农耕文明的“得心应手”至今天的捉襟见肘、词不达意,是一个客观现实,也是诗人的一种主观感受。旧体诗词栖息的土壤,似乎变得越来越贫瘠,越来越陌生。
我们要看到,人可以改变生产条件,但人无法根本改变自然,大自然仍然超越人而存在着。把眼睛放大里看,放远里看,我们居住的星球,其实没有太大的变化。我们要改变的,只是观察世界的那一双眼睛和感知世界的那一颗心灵。发现自然、贴近自然、回归自然,从自然中吸取爱的源泉和生命的力量,任何时候都是诗词创作必需的。
不管生存方式如何变化,人,始终是诗词写作的主体。把人写活了,也就把诗词写活了。不妨试试如何在诗词写作中加大自然之“物”,减弱人造之“物”。诗遇水土,遇风霜,遇日月,就能活起来。人心就是诗心。诗心就是自然之心。人的喜怒哀乐是一定要表现在生活里的。把人的喜怒哀乐写好了,就把诗写得抑扬顿挫,生意盎然了。因此,让生命气息在文字里流动,贴着生命写作,而不是盯着物写作,就能写出活态的诗。对于今天的旧体诗人来说,要紧的是如何把“旧”写“新”,把“新”写“活”,这也是旧体诗词的“变”与“不变”。
(完)
(刊《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4月9日第7版)
本刊总顾问:蔡世平
往期精彩链接
鸿雪通告
鸿雪诗词 拟长期征集优秀作品,逐期在平台刊出(每人限1-2首)诗、词、均可,同时欢迎个人专辑。10-15篇,附简介照片。
投稿者请按以下格式:
如:
投稿
立春
徐吉鸿(浙江)
春雷昨夜惊龙蛰,柳上新芽带露青。
赤壁今朝无战事,东风已入短长亭。
邮箱:911392163@qq.com
请大家遵照格式,编辑很辛苦,谢谢大家支持!
诗,词,联,赋,曲,诗话,诗论,趣味诗词联,新诗兼收
无论是风里,还是在雨里,我都在这里守候着你~
纯公益诗词平台,爱诗词所以做诗词,愿天下同好者互相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