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之乐之:且以美食慰风尘
且以美食慰风尘
安之乐之
“最食人间烟火色,且以美食慰风尘”。我一直坚信,不喜欢美食的人,不会生活。这个喜欢,有的是喜欢做,有的是喜欢品尝。我想人们喜欢美食,往往不是美食本身,而是美食给人们带来的一种心理上的愉悦。
美食能够解闷、解乏、解愁、解压。在我们家,最会品尝美食的,当属我的老妈,已经是耄耋之年的人了,心脏、脾胃、胆囊等器官等都衰老有病,就是味觉和嗅觉比年轻人还灵敏。也许老妈天生就是当美食家的料,一种菜肴里或一种汤料里,放了什么食材和作料,哪一种多点了,哪一种少点了,她一准都能品尝出来,常常是问到我,我翻翻眼皮回味一下,只能丢下一句“没尝出来”。
虽说是味觉迟钝,这也不妨碍我对美食的喜爱。我爱看《舌尖上的中国》、《饮食男女》等一些饮食文化栏目,在这里就不仅是个“吃”字了得了,还是视觉上的满足,心理上的富足。先看看人家《舌尖上的中国》给每部专集起的名字,就令人心驰神往了,《自然的馈赠》、《主食的故事》、《转化的灵感》、《时间的味道》、《厨房的故事》等等,不断挑逗着你的好奇心和探究模仿的欲望,再看看那精心制作的画面和唯美的解说词,更是一种美的向往和对味蕾的考验。
人以食为天,喜欢美食就多了一些烟火气,多了一些生活的乐趣。伟人走下了神坛,文人步入了凡间。毛泽东主席爱吃红烧肉和辣子(椒)是出了名的。据说,每逢大战役或连续昼夜工作时,身边的工作人员总是想办法给毛泽东搞到一碗红烧肉,用他自己的话说,红烧肉补脑子啊。文人中也不乏美食家,宋代的苏东坡、近代的梁实秋、当代的汪曾祺,都对美食情有独衷。苏东坡在谪居地发明了“东坡肉”,一直流传至今。前些年我去杭州旅行,朋友说不吃东坡肉好比没来杭州,我们点了一份,四块核桃大的肉块被码在白瓷盘内端了上来,半肥半瘦,色泽红亮,味醇汁浓,肥而不腻,带有酒香,确实美味。文人汪曾祺对爱吃的嗜好丝毫不存芥蒂,他说自己是个“有毛的不吃掸子,有腿的不吃板凳,大荤不吃死人,小荤不吃苍蝇”的主儿,虽说有些自嘲带夸张的意味,也可见其对食物的爱好。
女儿小时候挑食,为了她的健康茁壮成长,我也是费劲心思地想着法子做给她吃,并编出一个个好听的名字。喜欢看书的“小书虫”女儿,慢慢对写描写美食的文字情有独钟,只要是描写“吃”的文字,她简直可以说是过目不忘。有一次家中吃螃蟹,还是小学二年级的她,感觉吃起来特别费劲,张口就说,人家《红楼梦》贾府里吃螃蟹都有专用的工具哩,咱们家要是也有就好了。当时我查找了一下资料才知,那是吃蟹子的专用工具--“蟹八件”。说实在的,这套家伙,在之前我都没听说过,这“八件”有腰圆锤、小方桌、镊子、长柄斧、调羹、长柄叉、刮片和针,这时的吃蟹子,就不单是一个吃字了得,还是一种富贵的象征,一种仪式了。前几年女儿参加大学组织的活动,去了一趟台湾,回来写了一篇《台湾旅行札记》,用了很大篇幅描写了在台湾见识的小吃,特别是在佛光山,出家人用豆类做的素食,有各种形象逼真的鱼、火腿等豆制品,色香味俱全,让她回来后,着实回味了良久。她不仅怀念那种味道,还怀念由味道而见识的风土人情及由此产生的感悟。美食慰藉心灵,也丰富人的心灵。
曾追过一部韩国电视剧《大长今》,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教人们怀着感情去做的美食,定会别有一番滋味。要想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不只靠嘴巴,还有一颗浸透人间烟火的心。
(责编:丁松 排版:何苗)
黄靖(安之乐之),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银河悦读中文网“法律人文学部落”成员,“法律人诗社”成员,德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所撰写的文章散见于《民主与法制》、《检察日报》、《大众法制》、《联合日报》、《山东法制报》、《山东工人报》、《人民权利报》等纸媒刊载,并多次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