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人俗语:​孔雀台



孔 · 雀 · 台

小市港有个古戏台,称为“孔雀台”,又叫“万年台”。据碑文记载,此台建于唐未,始为土台,至元改为竹棚台,明永乐年间建立起砖木结构的大戏台。
孔雀台呈“品字形”,前面主戏台,后面两厢房供演员化妆和休息的地方。台下由斗粗的石柱支撑。主台上方为“回”字形图案,正面绘有孔雀、鸳鸯、铁拐李、文王拉辇、双凤朝阳图像。台前两个大红柱之间挂一匾额,上书“兴飞”二字。建筑具有京派风格,四角上翘雕有四条龙,龙嘴里滚动着玉珠,龙须下各悬铜钟,一阵风吹来,叮当做响,十分悦耳。屋脊两端一对石麒麟,脊正中竖着铁铸的三层葫芦顶。据说葫芦里藏有历朝历代捐资者及修建的能工巧匠名单。
孔雀台最初是为了纪念焦仲卿和刘兰芝而建造的场所。
焦刘双双殉情后,在当地引起极大地轰动。人们对两个年轻人的死唏嘘不已,对刘兰芝这样聪明贤淑的女人遭遇更是同情。最初人们四言八句口口相传。有一些文化人参与其中,修饰丰富再创造,成为民间故事。人们为了纪念他们,举行祭祀活动,必须有一个活动场所,这就是最初的孔雀台。
三百年后由南朝陈人徐陵将焦刘事迹编入《玉台新咏》,最初为《故诗为焦忡卿妻作》,北宋侍读学士郭茂倩编入《乐府诗集》,这期间又过去了五百年,在这漫长的八百多年里,风云变幻,世事无常,再惊天动地的事件也会淹没在历史的烟云中。而《孔雀东南飞》的故事之所以载入史册,徐陵郭茂倩功不可没,孔雀台作为古诗《孔雀东南飞》载体在现实生活中世世代代的传承演绎着不朽。
到了明清时期,小市港盛产竹席,每年中秋后江浙沿海巨商大贾云集小市,坐地收购竹席,一直到第二年清明后。这段时间小市港商会就要集资请剧团、杂技团在孔雀台表演。一方面告知四乡簟农:簟子行开市了,一方面又为客商添加生活情趣。孔雀台成为联络客商感情纽带。
民间有俗语:到安庆一定要上上塔,到小市一定要登登台。本地文人在诗词歌赋中曾将武汉黄鹤楼、南京凤凰台、小市孔雀台称为长江流域“三大精灵。”清末以来,许多名伶象夏月润、齐之宝、汪玉珊登台演出,更是轰动一方,使小市港古镇在长江中下游名声远扬。解放初期,小市港一批热血青年为迎接新中国的诞生,登台表演革命歌曲和戏剧。同时,孔雀台也成为宣传党的政策方针的前沿阵地。
零四年十二月下旬,海峡两岸联谊会董事长兼常务理事汪慎之,应安庆市委、市政府邀请,参加安庆长江大桥通车庆典。事毕,由原安庆市科委主任(现离休)胡义生陪同,特地赶到小市港看望老友汪芳兰先生。老友相会喜不自胜,相邀重瞻孔雀台,故地重游,诗兴大发。
汪芳兰赠诗汪慎之:
八千里路云和月,九十高龄陆与台。
阅尽人间兴替事,独往独来任徘徊。
汪慎之步其原韵和之:
少年寂寞辞乡里,今日重瞻孔雀台。
三十分离八十会,故人门外几徘徊。
胡义生步其原韵和之:
少时判袂耄时聚,携手同趋孔雀台。
台毁街更人己老,万端感概共徘徊。
三位先生的唱和诗,都引用了“徘徊”一词,以“任”、“几”、“共”修饰词,抒发了人生感慨,相逢相慰的情怀。成为孔雀台前一段佳话。
孔雀台上“兴飞”匾富有传奇色彩,讫今为止不知它出自哪个年代,何人之手。民间有一传说道出它的不同凡响:当年建起的大戏台气势恢宏,成为小市港一大景观。乡贤乡绅们感觉戏台需挂匾额才能提升它的品位。其间少不了议论和周折,都没有一个满意的答案。如是张榜求贤:若写出牌匾赏纹银十八两,期限十天。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一直没人揭榜。第十天乡绅们觉得无望,相聚商议牌匾之事。这时走来一个跛脚浪人,蓬头垢面衣裳褴褛,背着一个葫芦。只见此人不言不语,也不理会旁人拦阻,一跛一瘸如入无人之境,在众人面前脱下草鞋,墨池中一饱翰墨,在铺就的宣纸上一挥而就。众人诧异,面面相觀,只见宣纸上赫然显出“兴飞”二字,且不说力透纸背,神彩飘逸,其含义切中主题,与孔雀台相得益彰。人们在喝彩中准备奖赏时却不见此人踪影,翻悟过来认定此人是八仙之一的铁拐李。
传说终究是传说,题匾之人是谁?年代久远又无历史记载成无解之谜。但此人文学修养、书法功底之深厚非常人所比。
有人认为“兴飞”出自王勃的《腾王阁序》中的“逸兴遄飞”。而“逸兴遄飞”是指人在特定的环境下游兴飘逸使性情愉快起来,它是一种情绪的渲染。而孔雀台的“兴飞”匾却更有深层含义。
“赋比兴”是我国诗词创作中传统的艺术手法。《诗经》中的“关关睢鸠,在河之洲”就是起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孔雀东南飞,五里一绯徊。”就是起兴手法的运用。用孔雀开端,接着叙述焦刘为爱殉情的故事。“兴飞”形式上是古诗的起兴,内涵却与古诗相吻合。文学史家称《孔雀东南飞》为上承“风骚”(兴),下启唐诗宋词(飞)的鸿篇巨著。
焦刘殉情,人们祝愿他们生不能在一起,死后永相随,幻化一对孔雀来表达美好的愿望。
“兴飞”匾如同孔雀台一样,名闻遐迩,浸润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被外地一个收藏家所偷窥。这个收藏家潜入小市港,仿制一块兴飞匾,花银两买通更夫,于一个风雪之夜移花接木,用假匾换下真匾,盗窃而去。尽管如此,人们对仿制品视若珍宝。据说在咸丰年间,唯恐此台遭遇兵火,特将匾额取下,藏于“吉康祥”簟子行楼上,此后“兴飞”匾额又不知去向,神秘失踪。令人遗憾!
孔雀台这座雕梁画栋气宇轩昂的珍贵建筑文物,在“文革”中被毁。尽管在2005年6月由政府牵头,小市巷居民集资重修孔雀台,但只有形似而没有了神韵了。
作者简介:丁松,笔名俗人俗语。喜爱文学。用不太敏感的心去感悟社会;用笨拙的笔去表达对生活的感恩。
责编:丁松    排版:吴小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