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不论日子
地方的文化大多是弱文化,在所有的弱文化中,最终总会有个一枝独秀,就变成了强文化,这可能源于政治原因、经济原因、地域原因、流行原因等。
现在中国的很多所谓的民俗文化,大多以北方的为主,这估计是因为首都在北京,且因为北方方言成了普通话,因此,北方的东西更易于传播。
比如腊八,全国的民俗好像都一致了——吃腊八粥。
腊八当天的各大寺庙,都会搭建一个宏大的粥场,以此来吸引人气。要不是疫情影响,各个寺庙估计在腊八当天都会走上新闻头条。
硕大的锅,热气腾腾;长长的队,望眼欲穿。
渐渐地,很多人都已经在腊八粥里迷失掉了。原本用仓储碎料周济穷者的善举,瞬间被人演绎为“粥”福。喝腊八粥不是为了度日,而是为了接受菩萨赐福,喝腊八粥变成了养生。我只能说,这些所谓的民俗专家都是喝腊八粥长大的。
我不喜欢喝粥,因为,小时候喝粥喝得太多了。家里应该能凑齐八宝粥的八种原料,我嫌熬粥浪费时间。最关键的是,我不知道喝粥能有什么寓意,纪念什么?感受什么?或者其他,我都没有概念。
我能记得的还是家乡的腊八。
那是一年中非常重要的日子呢,家乡人说,腊八不论日子!所谓的不论日子,其实说是“黄道吉日”,这一天百事无忌。
我们沿江一带的人家都有腊八葬坟的习俗。
葬坟是我们家乡的传统,那是因为从明朝初年的“洪武赶散”而保留下来的“厝柩”的习俗。
那些从江西婺源被赶到长江北岸的人,世世代代都盼着“叶落归根”,尤其是寿终正寝的老人,他们希望将来能将自己的灵柩运回“老家”。
因此,仙逝的老人入殓后,子孙们将他的棺材安放在地面上,至少摆三年之后,选择宝地,并挑一个黄道吉日将棺材葬进土中。讲究的会找风水先生选吉地吉日,大多数人家只能找一块自己觉得不错的地方,在腊八那天,让老人入土为安。
有人在山上忙乎的同时,有人在村子里热闹。
腊月初八也是嫁娶的好日子。这一天村子里的鞭炮声此起彼伏,马路上的迎亲队伍一拨一拨地过去,大家都赶在一年中这“百无禁忌”的一天,目的都是为了一辈子平安幸福、白头偕老。
当年农村人的婚姻大多是媒人介绍,一旦双方认可了关系,结婚的日子差不多都是来年的腊月初八。除了这是个吉日,在农业社会可能还有重要的原因是,进入腊月,农活都忙完了,人们有时间来忙乎男婚女嫁的事。
农业生产忙完了,该想到人类的生产问题,以便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的劳动力。
当然,腊月天办大事也有一些便利,一者宴席的剩余可以节省过年的开销,再者也是因为,腊月有秋天收获的足够食物和食品,可以确保婚宴有充足的美食招待四方的宾朋。
还有个别的人家,会选择在腊八这天为新房子举行“上梁”庆典。“上梁”也是我们家乡专属的概念,在房屋框架全部完成之后,主人家会选择一个黄道吉日“上梁”,当天,木匠师傅和瓦匠师傅将房子正中间的主梁架到房子上,主梁中间缀着用红绸布扎成的大花,主梁的两边还吊着红、绿布做的彩穗。
随后主人家点燃一挂长长的鞭炮,在放鞭炮的同时,有人从高处往下撒糖果、花生、香烟,在地上仰着脖子的人,看见空中“天女散花”,纷纷捋胳膊、挽袖子争抢飘下来的宝贝,人群非常混乱,地上乱作一团,抢到多的,兴高采烈,抢得少的,一脸的懊悔。
主梁上完后,开始上边梁,边梁排满了,便在梁上贴桁条,桁条上铺油毡或者是盖小瓦,至此,房子的框架和顶盖全部完成,剩下的就是内部装修了。上梁的当天晚上,主人家会请村里的亲戚朋友到新房里喝喜酒,以庆祝新居的落成。
腊八不论日子,过了腊八之后,日子就过得非常复杂了。有些人觉得过年是道关,所以过年就有“年关”一说,更多的人会觉得过年是辞旧迎新,旧的一年过去,新的一年,生活会给予更多的精彩。
那些葬坟的希望坟山发热,那些结婚的,希望早生贵子,那些盖房子的希望此后风雨不愁。是的,腊八不论日子,因为这天不仅仅是一个日子的符号,而是一个崭新的开始!
朱晔(古磨盘州人)
安徽望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著作6部,累计出版200万字。
已出版作品
历史散文(3部):《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
旅行随笔(1部):《一车一世界》
长篇小说(2部):《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
期刊发表作品若干:散见于《文艺报》《厦门文学》《中外文摘》《金融时报》《安庆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