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防“疫”之法,古已有之
一、存想法
原文:《素问·遗篇·刺法论》:黄帝曰: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
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气可干,避其毒气,天牝从来,复得其往,气出于脑,即不邪干。气出于脑,即室先想心如日,欲将入于疫室,先想青气自肝而出,左行于东,化作林木;次想白气自肺而出,右行于西,化作戈甲;次想赤气自心而出,南行于上,化作焰明;次想黑气自肾而出,北行于下,化作水;次想黄气自脾而出,存于中央,化作土。五气护身之毕,以想头上如北斗之煌煌,然后可入于疫室。
按语:这段条文的防护措施主要针对医护人员或瘟疫密切接触者。这个方法又称五气护身避疫之法。邪气虽从鼻孔吸入,又从鼻孔呼出。但正气却出自于脑,正气存内,邪气就不能损伤到身体。所谓的正气出自于脑,就是说在屋内先要集中神思,观想自心好像太阳一样的光明。
引申之法:以上观想法比较复杂,一般人很难做到。心为君主之官,可以简化为以第一步为主:进入病房之前,观想自心像太阳一样的光明,由内而外,照耀自身和周围。进入病房后,尽量保持这种光明、自信、无畏的状态,当然还得严格做到防护规范。
二、吐纳法
原文:《素问·遗篇·刺法论》:又一法,于春分之日,日未出而吐之。
按语:这种办法,是在春分日,太阳还未升起之时,运用吐纳法,吐故纳新,吐出积藏了一个冬天的浊气,吸入新鲜的春生之气。
引申之法:每天早晨在空气新鲜处,都可以做呼吸吐纳运动,不论是否春分。深呼吸时缓慢均匀,吸气观想白色清气吸入,呼气观想浊气呼出。可连续做36次。
三、服药法
原文:《素问·遗篇·刺法论》:又一法,小金丹方:辰砂二两,水磨雄黄一两,叶子雌黄一两,紫金半两,同入合中,外固,了地一尺筑地实,不用炉,不须药制,用火二十斤煅了也;七日终,候冷七日取,次日出合子埋药地中,七日取出,顺日研之三日,炼白沙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望东吸日华气一口,冰水一下丸,和气咽之,服十粒,无疫干也。
按语:小金丹方制作复杂,现很少使用。
引申之法:1、根据此次疫情的特点,藿香正气水比较适合多数人预防之用,尤其是舌苔白腻或平时易于腹泻者。
2、药茶:炒薏仁3g、普洱茶2g、黑枸杞1g、红景天1g、苏叶1g,开水泡服,日一剂。
四、药浴法
原文:《素问·遗篇·刺法论》:又一法,于雨水日后,三浴以药泄汗。
按语:这种办法,是在雨水节气后,通过泡浴的方法来适当发汗,连续三次即可,不可太过。在雨水之前则不太适合。此外,泡浴若不方便,可改为泡脚法。
引申之法:1、泡脚法:用艾叶、苍术、花椒、白芷按4:3:2:1的比例,煮水泡脚,雨水之前每次泡到汗欲出未出即可;雨水之后每次可以泡到全身汗出,隔日一次,连续三次即可。
2、熏烟法:用上方做成艾条或用普通艾条点燃,每天在室内不间断点燃6—8小时,每次一根即可,不可使熏烟太大。
五、刺疫法
原文:《素问·遗篇·刺法论》:黄帝问曰:刚柔二干,失守其位,使天运之气皆虚乎?与民为病,可得平乎?
岐伯曰:深乎哉问!明其奥旨,天地迭移,三年化疫,是谓根之可见,必有逃门...假令壬午刚柔失守,上壬未近正,下丁独然,即虽阳年,亏及不同,上下失守,相招其有期,差之微甚,各有其数也,律吕二角,失而不和,同音有日,微甚如见,三年大疫。当刺脾之俞,次三日,可刺肝之所出也。刺毕,静神七日,勿大醉歌乐,其气复散,又勿饱食,勿食生物,欲令脾实,气无滞饱,无久坐,食无太酸,无食一切生物,宜甘宜淡。又或地下甲子丁酉失守其位,未得中司,即气不当位,下不与壬奉合者,亦名失守,非名合德,故柔不附刚,即地运不合,三年变疠,其刺法亦如木疫之法。
按语:又或甲子丁酉(2017年亦为丁酉年)在泉之气,不得迁正,失守其位,不能与中运司天之气相应,即下位不能奉合于上,也叫做失守,不能合德,因而为柔不附刚,即在泉之气,与中运不合,三年便可变为疫疠,其针刺方法,与上述针刺木疫之法相同。
引申之法:
1、针刺法:木疫易伤脾土,当先取背部之脾俞穴,以补脾土,隔三天,再针刺足厥阴肝经脉气所出的大敦穴,以泻肝木。若脾胃虚弱,木疫之邪侵犯,可以先刺足阳明脉气所过的原穴冲阳穴,再刺背部脾脏的俞穴脾俞穴,以补本脏之气。(此法非专业中医师不可使用)
2、艾灸按压法:灸太白穴、足三里及关元穴,按压行间穴、太冲穴,可改善肝郁脾虚的状况,提高身体抗病能力。
注意事项:在避疫或针灸期间,应安静神志,不可大醉及歌唱娱乐,使真气再度消散;也不要过饱或吃生冷饮食,要使脾气充实,不可滞塞饱满;不可久坐不动;食物不可太酸,不可吃一切生冷食物,宜食甘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