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被所有人忽视的关键词!将在未来40年左右我们的生活
在之前分析供给侧改革的文章中,提到了死磕节能环保的问题,部分粉丝感到突兀,还在后台提问,今天就详细说一说,大多数人对此都忽视了,其实这对今后若干产业发展以及我们的生活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
2021年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到了重点工作中包括“碳达峰、碳中和”,即双碳达标。具体讲就是到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碳排放实现中和。什么叫实现中和?那就是再有40年,整个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二氧化碳吸收量。如果达不到怎么办?那就只有向富余国家购买碳排放指标。
这个公式到底意味着什么?
为什么要在碳排放上大做文章?
碳中和以及碳排放交易指标这些花花事,都是欧洲国家搞出来的,立意不可谓不高,关怀不可谓不深。只要问你一句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60米,你付得起这个责吗?还有北极熊无处栖身而淹死、空气污染大量人群病死,每一个场景都足以戳中泪点引发公愤。
这背后的罪魁祸首就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天空中的存在能起到一种透明玻璃罩作用,太阳光可以通行无碍的照射进来,而地面的红外线携带热量向外太空反射时,却能被二氧化碳给挡回来,效果如同家里冬天的阳光房。所以被称为温室气体。
环保主义者为二氧化碳浓度加剧,描绘了一幅幅极为可怕的场景,事关人类生存与命运。这种认识在21世纪也成为各国政府的主流共识。减少碳排放,成为全球各国极少数能够在思想上达成一致的共同纲领,尽管在实际操作上还是一地鸡毛。
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从何而来?其实渠道非常广泛,地球本身就是一个碳基的星球,任何物体燃烧所释放的废气中都含有二氧化碳,首当其冲就是各类化石燃料的燃烧,尤其以煤炭为最大魁首,目前全球火力发电是碳排放的最大宗来源;其次人类的各种生产活动,只要涉及到能源消耗,也是排放重要来源;再细分下去,大量正在发生的化合作用都是碳排放小能手,养殖场的牛群每天呼吸排气所释放的温室气体也数量惊人……
但不让呼吸排气是不人道的,所以减排的目标自然就首先集中到了工业端。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大国、贸易大国,同时也是碳排放总量最大的国家,达到全球的1/4以上,瞬间万千瞩目于一身。曾几何时,中国碳排放的问题成了全世界绕不开的议题,这几年有没有发觉消停了很多?为什么呢?
在2008年,欧洲设立了碳交易所。其基本逻辑就是,企业所产出的产品都能折合成一定基准量的原材料和能源,也就能折合出生产这些产品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数量。
今后二氧化碳的排放可不是随心所欲,每种类型的企业和产品都有一定的碳排放配额,如果超出了配额,那你要么停产,要么就在市场上向其他配额有富裕的企业或国家购买。这种交易制度,鼓励的当然是劳动生产率高和使用清洁能源比例高的企业或国家。
到2014年,我国一些城市与地区也建立了这种碳交易市场,目前看还应该属于尝试性质,主要是让一些发电企业等能耗排放大户,将碳排也纳入经济指标中,促使其加大减排改造动力。国内大多数生产企业还没有这种概念。
去年美国退出了《巴黎气候协定》,欧洲国家暴跳如雷。这也难怪,因为全球范围内,欧盟是推动环保事业发展最积极的区域,欧盟国家经过多年环保理念的沉浸与相关技术的发展,也掌握了该领域领域巨大的话语权。同时,像这种占据了道义制高点的领域,又非常吻合欧洲国家的“圣母”心态,所以欧盟的外交中,环保是极为重要的话题和价值观。
如果全球开始推行统一标准的碳交易与减排目标,那欧洲国家与企业无疑是最大的获益者。据不完全测算,按现有碳交易的数据标准,中国每年的碳排放交易支出将在1万亿以上。而美国的退出,无疑为打造全球统一的减排系统打了一闷棍,欧盟自然不爽。
中国的态度也是耐人寻味的,主要的是强调几点:
1.论总量,世界前四大碳排放国家分别是中美欧印,但论人均却是美欧中印,中国人均也就是美国的1/3,比欧盟也低,这恐怕也是为数不多的,一人均就变好看的数据。
2.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第一贸易大国,大量进口矿产资源,出口制成品。承担了大量欧美及其他地区国家商品的供应,这属于排放转移,不能一刀切。
3.目前二氧化碳的排放现状,是欧美发达国家,一个多世纪以来工业化累计排放的结果,现在想起来算账了,那得老账新帐一起算。
从巴黎协定上看,中国还是代表发展中国家争取到了相当的权益,协定对于后工业化国家减排的约定是非常严格的,发展中国家就要宽松的多。美国怒而退群,主要就是针对发展中国家享受大量宽松,而自己却受到诸多严苛限制,气愤不已。
中国从前几年开始,对行业的环保改造加速提档。大量企业因为环保问题一票否决。在很短的时间内,只在西方国家电影里看得到的新潮科技:太阳能电板,风力发电机等又烂了大街,相关产业甚至在世界上也开始横冲直撞。
那中国为什么要加入巴黎协定,付出巨大努力与代价来实现这个非常艰难的减排任务呢?主要还是几方面的因素:
1.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环保问题变得尤为突出,整个国家的土壤、河流、空气都被严重污染,已经对自信产生了冲击。这几年环境的明显改善,确实整个国家都舒心顺气。
2.中国作为一个制造业和贸易大国,传统能源的进出口通道如同生命线至关重要。在现有的世界格局下, 海权强国早已从军事、金融、地缘等各方面对于传统能源生产与运输进行了垄断性布局。要想破局,一要掰手腕,同时也要另辟蹊径。
3.捕捉到节能环保这是将来的大势所趋,如果硬扛,可能在世界范围内遭到道义与利益的双重围殴。
4.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化石能源终有枯竭的一天,新能源产业将是一个巨大的蓝海。水电、风电、太阳能、核能、潮汐能……,看过大国重器系列片的都看明白了,中国这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战略规划。早布局的优势就是,相关产业的制造能力和标准化输出,又能成为世界商战的攻伐利器。
双碳达标将带来怎样变革?
尽管中国节能减排方面已经有了巨大的进步,但距离双碳达标的要求,仍然有很大压力。2019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为115亿吨,是美国的两倍,欧洲的三倍,其中能源占比的排放超过75%,工业制造占比为15%,农业活动为7%,废弃物处理为2%。
而到了碳中和目标达成的2060年,预计中国人均 GDP可达4.8万美元,若按照目前的能源结构,届时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160亿吨,比现在要增加40%以上。所以接下来的40年,意味着从能源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都会有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碳中和的实现,当然不能牺牲生活质量,回归茹毛饮血为前提吧?根据碳排放的杀手排行榜,路线图应该大致如下:
1.能源供应向全电努力,各种需要动力的场景都尽量一根电线解决问题。
电无疑是人类到目前为止最清洁的能源表现形式,终端也实现了零排放。全电就意味着各种类型非应急类的的柴炉,煤炉,油炉将很快销声匿迹。非用电力驱动的各类机器,都面临着淘汰的巨大压力。
各类生产企业,只有化工,金属冶炼,造纸等少数行业仍然无法用电能完全满足,其余的都要上这个轨道;
另一个排放大头即各类交通运输工具,除了一些长距离运输工具,航空、航海外,其他的地面车辆、短途输送也将全部向电驱靠拢。
2.发电系统全力向清洁能源转近。
之前说过了,二氧化碳排放的最大头就是火力发电,其中的最大头又是烧煤的锅炉。终端都用了电,发电却还在狠排二氧化碳,这不是掩耳盗铃吗?
所以清洁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应用,应该是重中之重。清洁能源包括水电、风电、光伏太阳能、核电、潮汐等等。这些年中国的清洁能源发电占比提速非常快,单论总量已经秒杀绝大多数国家,世界上1/3风电、1/4光伏板的安装量在中国。
随着大规模的应用,清洁能源的使用成本也大幅降低,都在逐渐的退出补贴序列。中国电力部门每年投资中,清洁能源占比达到70%,连带的相关的制造产业也在世界上可以横着走。
趋势是非常令人振奋的,奈何中国制造和能源需求的体量太大。据测算,水电、风电、太阳能光伏,这些严重依赖自然环境与条件的清洁能源,都将面临增长瓶颈。你总不能家家户户楼顶都铺上太阳能板,插上风力发电机,每条河流都拦个坝?性价比如何不说,要实质性的替代化石燃料,风神水神太阳神说,臣妾做不到啊。
这当中有一个黑洞就是核能,中国在这方面的研发也处于世界先进行列,第3代核电机组华龙1号,安全性与经济性都领先;“人造太阳”(可控核聚变)装置,也跑出了领先的数据指标;中国也从月亮上挖回了氦3,这种100克就可以通过核聚变供人类一年享用的天外礼物,也寄托了我们无限的遐想。
但是,要么远水解不了近渴,要么眼下还是杯水车薪,预计如此高歌猛进的发展下去,2030年化石燃料的能源供应比例,也只能降到50%以下。
3.传统燃料的排放技术改造
既然最终目的是为了减排,而化石燃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又无法替代,那如何开发出最大限度降低化石燃料排放的技术,就显得更为实际。目前,我国86%的煤电机组已经经过改造实现超低排放,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超低排放清洁煤电供应体系,约6.1亿吨粗钢产能正在实施超低排放改造。
4.一系列新能源技术的开发与提升
电解氢
初中化学的知识告诉我们,电解水(H2O)能够产生氢气与氧气,氢气与氧气的可控燃烧又产生巨大的能量,最后又分解成水,这真是一条完美的闭环。但氢的高度活性使得生产、储存、运输、使用等环节都有很高的技术要求。
高效太阳能光伏
目前的光伏板热转换率,普遍在20%上下,能提升一丁点都非常的牛叉。但相比其他清洁能源,这当中又有非常可观的提升空间。
储能
风、水、太阳,这些都是靠天吃饭的主。风停了,水枯了,太阳落山了,就只能变成摆设。要想让这些清洁能源能够顺畅的并网发电,储能技术的提高就必不可少,这和秋季腌辣白菜,冬天再拿出来吃是一个道理。
高效热泵
地热泵的原理也很简单,不管你是在海南的夏天还是在东北的冬天,一根管子插到一定深度,地下的温度是恒定的。这当中的温差可以让介质流动,劲儿足够大就能够推动电动机发电。
这么美的事儿,之所以没能大规模应用,还是在效率与成本上卡了壳。
第3代生物燃料
曾经轰轰烈烈的地沟油变燃料,因为收集成本太高熄火了;玉米发酵生产乙醇,因为与粮食政策相抵触而搁置了;树木与秸秆碳化属于可再生循环能源,后来发现再生速度赶不上循环速度……许多问题在一些小国家可以迎刃而解,放到我国的体量上就变成无解。
5.用自然界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行碳中和
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并将其通过根茎系统汇集到土壤中,这叫做碳汇。加大植树造林,提升植被覆盖,让大自然成为碳的搬运工。这方面中国做的也无可指摘,多年来中国的植被覆盖增长率和荒漠治理一直走在前列。
奈何国与国之间没有围墙,辛辛苦苦种树几十年,澳大利亚一把山火就全中和掉了。
6.减排还有一个终极手段:碳捕捉与储存
应该是从植物的循环机理中找到了灵感,同时又被碳排放的硬指标逼急了眼,近年来碳捕捉和封存技术越来越热门。意思就是说你如果排泄了有害气体,但不把它释放到空中,打个包埋起来那就不算你排放。
7.大力推行碳中和生活方式
记得在若干年前,有个游戏很流行,就是根据你每天的吃喝拉撒衣食住行,计算一下你的碳排放是多少?排放最少的还可以奨个小星星,最近几年不见有人玩了,因为回头一看国家脖子上挂了一个上百吨重的大星星,你们一堆人折腾1万年也不够工程师计算器上点一个小数点。虽说没成气候,但关灯一小时、公共出行一天、素食一天这些国外传来的环保时尚还是常常会快闪一下。
但双碳指标明确提出后,情况可能会有所改变,数字是硬杠子,这需要自上而下共同努力。因为生活方式的调整,对于节能减排确实有作用,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就更能起到指数级别的倍加效果。
譬如,同样作为人口大国,印度的人均生活碳排放就比中国要低不少,所谓生活碳排放和生产无关,主要看个人消费与出行等生活方式所带来的能源消耗。印度人广泛素食,中国人肉蛋奶的消费比例很高,一下子就拉开了一截。
好了,在人类得不到外星人的指点之前,大概能够实现碳中和的手段也就是这些了。其实从我个人的测算中,按照现有技术的发展速度和资源开发瓶颈,再过40年要实现完全碳中和缺口还是非常大的。
2030年就达到排放高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难道10年后就停滞不前了?敢这么笃定的立下flag,个人认为一个比较大的可能就是,某些我等看不到的宏观数据已经具有不可逆趋势,或是在某些黑科技的研究领域已经有了相当把握。
从情势发展看,今后碳排放的空间很有可能就是发展的空间,中国在节能减排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都在不遗余力的追赶,甚至是超越,用这个要卡中国的脚步,估计是卡不住了。
放眼全球,最有可能被卡住的感觉是印度和巴西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在早先的气候国际会议上,中国和印度两个大块头,一直是欧美发达国家指责的对象,两国自然形成了联盟,与对方一直在总量还是人均、过去还是现在这些问题上反复拉锯。转眼过了很多年,指责中国的声音少了,因为他们瞧瞧中国在某些领域比他们表现的还象环保先锋。
尤其是美国退出了巴黎协定后,中国一副要扛大旗的模样。你们不是要玩环保减排吗?要不要再玩的大一点?提的目标再激进一点?唉唉唉,你对我的光伏板反倾销?这环保吗?
同样体量人口都很庞大的印度,巴西,由于没有系统环保工业体系的支撑,要对国内企业进行减排改造或者大力发展清洁能源,都只能从国外买。其过程中被抽的血,和达不到目标要交的税,预计都非常可观。
碳排放政策给普通人带来哪些机遇和改变?
上面从比较宏观和理工的角度,阐述一下双碳达标的原因与路径。再宏大的政策,最终也是为人民谋福利的,那下面我们就来推演一下,这将给我们普通人带来什么机遇和变化。
生活中,电、氢等清洁能源设施驱动,将成为必由之路。中国在2030年,新能源车的销售比例将不低于40%,如果激进一点,可能会逐步取消燃油车的销售。这和到2030年碳排放登顶指标仅仅只是巧合吗?
除了汽车这些需要系统升级的,如果你现在的生产和生活中,还有哪些不用电的,自加燃料冒小烟儿的机器,趁早自己淘汰升级吧。天下大势,浩浩殇殇,顺之者昌,逆之者~拆!
2.今后的建筑设计,单体建筑很有可能就需要向碳中和靠近,通过采光、雨水收集、光伏覆盖、植被设置、保温材料运用等综合手段,大幅度降低运转能耗。
从目前国家强制的建筑验收标准来看,“绿色建筑”指标已经成为硬杠子。但这还远远不够,你们都见过地球上的模拟火星舱吗?以后地球建筑应该要无限接近于这种系统,所以智能与环保家居,今后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3.新能源开发与使用,掌握了技术研发优势的龙头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股票)同样有长时间领跑的优势。这和在中国的股市上一直不怎么受人待见的环保板块,可不是一码事儿啊。
就拿眼前的新能源车来说,龙头企业领跑10年,一点问题都没有。
4.2030年在冲顶前后是一个大转折,因为那意味着之后排放只能减不能加,但同时你又要为后续的经济发展留下足够空间。你要么在临界点之前就实现了“碳减>碳加”的良性循环,要么就是在此之前下狠手压缩一批排放大户,提前释放空间。
所以各个生产企业和个人,现在就要开始熟悉自己所在行业所处的碳排序列,自己所在企业节能减排提效的改造现状。覆巢之下无完卵,这个居安思危的打算要至少提前5年。
5.碳中和的生活方式与理念将越来越深入人心,环保减排今后将成为宗教一般的信仰存在。看看那位瑞典的环保小公举,小嘴一咧骂的各国政要服服帖帖,形象荣登时代周刊封面。
各位自媒体选手,别在镜头前丢人现眼的胡吃海塞、搔首弄姿做直播求流量了,现在开始好好研究低碳生活,输出环保正能量,尤其是如果能设计出一套碳中和生活方式或者设计一款碳中和大富翁游戏,名利双收妥妥的,这步调才和这个时代同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