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游山村
来到了镇头镇,就不得不去游山村。游山村位于镇头镇西偏南约五公里,与景德镇市的浮梁县毗邻。这也是婺源西南部为数不多的保存较好的古村落,入选了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游山村地处婺源、浮梁、乐平三县交界区域,是婺源县最大的自然村,自古就乃徽赣贸易重地,商业发达、人丁兴旺。该村始建于宋朝太平兴国年间(一说为唐代),主姓董氏,先祖董知仁由德兴海口迁入,迄今历38世,鼎盛时期有800多户,人口3800之巨,被称为“千烟”之村。游山村原名浚源村。据《凤游养生记》记载:“婺西,距邑百二十里,有山曰凤游,形势巍峨,列为屏障,高三百一十仞,山之巅,有静隐寺......悬崖下有乳泉,从石罅中出,涓涓不息,又名之曰浚源。”相传唐天宝年间,尚有彩凤东游此地,由此而得名凤游,后演变为游山村。周围尚有凤亭、凤落等名字与凤有关联的村庄。
进村。村口的古樟树。
游山村的魂在于“水”。一条“S”形的人工河--浚溪穿村而过,两岸民宅夹溪而建,整个村落布局就如一个太极图。我常常说,先抛开所谓的风水理论是否科学之争论,至少在乡村建设上,有一点古人做得比现在好得多--规划布局。
溪水碧绿,至今还是村民生活的重要水源。
另一边,就是游山村的精华部分了。一座水坝和一座石拱廊桥,正是古村的东边水口了。
先过古村南侧瞧瞧。
简化版的门罩,都是近现代产物了。农村古建的不断退化,真是令人悲哀。
一个大型的砖雕牌坊式门罩引起了我的注意。
走近了看,原来这居然是一座牌坊!字匾依稀可见“旌表故儒士董天*妻张氏节孝”字样,也就是说,此为一座节孝牌坊。很可惜,精美的砖雕图案已经在特殊年代破坏殆尽。
在村南,还发现了这座“瞻云”亭。瞻云亭,是村中保存下来的两座门楼之一,重檐歇山顶两层楼阁,二层就相当于更楼作用。
二层为更楼。
门洞之后就是游山村东侧水口的标志性建筑--题柱桥。
题柱桥,始建于明代万历己亥年(公元1599年),由邑人董允升捐建。修建该桥的用意来源于一个著名的典故。相传西汉时期,司马相如家境贫寒,他读书十分用功,却屡试不中,但这并没有摧毁他的信心。有一天,经过一座府桥时,司马相如暗暗发誓:“非高车四马而不过此桥!”。后来,司马相如果然如愿高中,复过此桥时,给桥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题柱桥”。董允升在村中建了这座题柱桥,意思再明显不过了--期待后人奋发读书,出人头地。
这个就比较有意思了,除了桥身石拱顶部有“题柱桥”石匾,在桥侧还另设有一方字匾,上刻双勾“题柱桥”三字桥名,落款小字分别为“明万历岁己亥孟冬里人 徽光男大临孙允升建立”。这是货真价实的四百年古桥啊,失敬失敬...
桥身石拱弧度大,并且高出水面甚至街面许多,看来是考虑到了较好的洪水通过能力,同时减少对桥身的冲击。
桥亭是一个简单的抬梁结构,中间有对联两幅。一副为:“桥高亭更高,重重关闭财气;树大龙尤大,隐隐稠密人烟”,横批“高桥凉亭”。另一副为:“登高桥远眺儒林,赞扬古绩;站函谷遐思文笔,羡慕前徽”,横批“风景可观”。这里的“儒林”,就是代指游山村了。因为游山村自古文风鼎盛,宋代出过进士7名,明代1名,故有“儒林”之谓也。
函谷关与题柱桥雄姿。
桥身东侧字匾已经脱落,令人惋惜。
接下来,从村子东边的题柱桥开始,一直到村子西边的儒林桥,大约600米长的水街,就是游山村的精华部分。当然古建也集中在这一区域。
各式门楼
临水平台与茶亭,勾勒出独特的徽式小桥流水景象。
整个村子就以为水街为主线,两侧各伸出诸多巷陌,整个脉络就如鱼骨的形状。
虽然许多临街的房屋与铺面已经面目全非,但过街凉亭依旧传递着浓浓的古风。
这座古宅已经有些许西洋模样。
村中的服务站,是一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风格的房子。
终于在巷子里看到第一座祠堂--福相公祠。按资料,游山村中还保存有总祠、支祠共7间。当然了,由于不是开发景区,所以没指示牌,也不对外开放,只能碰运气了。
上面是一个砖雕垂柱式门罩。
偷瞄一眼
河边又见到一座拥有精美砖雕门罩的古宅,下面开石库门。
走马廊下沿大梁有精美木雕,看来游山村昔日富户不少。
正厅三开间,中间明间为客厅,两侧厢房。后面还有一进,如前所述,没开放的,就不敢造次了。
侧面大梁雕刻的凤凰牡丹,生动传神。
临水凉亭设有美人靠。
幽深的石板小巷
还是偷瞄。这里房屋布局基本上大门开在正厅侧面,呈90度角,主要还是地形所限吧。
这家门楼别具一格,是一个四柱三楼垂柱式木门罩,下开石库门。
木质门罩以斗拱出檐,梁枋间皆有精美雕刻,十分讲究。
这个垂莲柱名副其实了。
宅子内部也是精雕细琢。
爬狮撑拱。
大多数的门就是简装版的了,画个图形了事。
这幅画有点意思,有些红色娘子军的意思。不同的是娘子军拿的可是枪,不是红缨枪。
大多数还是古色古香了。
不知不觉走到村子西边,房屋渐少,才醒觉游山村周围都是山啊。
路边随意堆放的正八边形旗杆石。
村子西边,同样有小水坝。过街的门洞,其实也是一道村门。
门楼外观,是一座马头墙两层更楼建筑。
这漂浮的水草、粼粼的波光,让我的思绪年轻起来...
紧邻着村西水坝边,有一座两墩三跨石平梁桥,按资料,这应该就是传说中的“儒林桥”。它与题柱桥一头一尾,首尾呼应,想来也是水口设计的一部分。
岸边有方形的“井”。
清澈透明的水,和满目刺眼的垃圾,我们的环保意识是不是该再强点?
儒林桥上,一眼望过去的水岸河埠,恐怕是游山村千年历史的终极体现了吧...
入门就是天井,下方石板开有两个铜钱形漏水口。这种形式的格局在婺源很常见。我很好奇的是,第一,天井很小,仅仅开两个小口,排水是否跟得上?其二,天井地面与周围几乎持平,防潮上是怎么考虑的?
里面是二层楼阁,上有走马廊,屋檐以斗拱出挑。可以看到出挑幅度较大,也许就是天井地面不做凹入的原因之一吧。
楼阁下枋板雕刻精美的双凤牡丹与夔龙灵芝图。
小巷深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