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战争之61:联合公报
前两节内容有点不准确。吴廷琰的“第十号令”具体内容找不到,但其中有一条应该是没问题的:将佛教当成一个“社会团体”-------而不是一个宗教-------来对待。所以吴廷琰认为自己在宗教方面是平等的,因为佛教并不是“宗教”。
但将佛教非宗教化不是吴廷琰的原创,这一规定是法国统治时期留下了的,吴廷琰只是沿用并重申了这一条例。吴廷琰生于1901年的法国统治时期,而且是虔诚的天主教家庭出身,本人信仰上属于.......近乎原教旨主义吧,曾经声称要将越南献给圣母玛丽亚的。
所以,考虑到吴廷琰的成长时期及家庭背景,他持“佛教非宗教”的观点,倒是可以理解。
5月8日的顺化惨案发生后,吴廷琰就已经开始了与佛教徒的谈判。但大体上,他认为是没什么好谈的,因为自己在宗教上是平等的,有什么好谈的呢?所以这谈判是断断续续,“拖过这风头”应该也是他的真实想法吧。
但释广德的死成了世界性的头条新闻,吴廷琰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6月14日,吴廷琰指派的委员会与佛教代表小组开始磋商,佛教代表为释智广及顺化祥云寺主持、八十高龄的净洁法师(Thich Tinh Khiet)。
为了此次磋商,吴廷琰方面下令将所有寺庙外的军警全部撤离;相应地,净洁法师呼吁全国范围内的佛教徒保持克制,避免与政府方面产生任何冲突。应该说,双方对这次谈判都是抱有诚意的。
谈判中,佛教徒提出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删掉十号令中关于佛教的内容。希望吴廷琰能够立即签署总统废除,但吴方认为,应以国会决议的方式废止。
美国人驻越代理大使William Trueheart极力主张妥协:必须接受佛教徒的条件,否则美国将公开与南越政府决裂。但同时,他也考虑到行政方面的效率问题,建议总体上先答应,之后在细节上再一一澄清交涉。先答应下来,至少是有个态度。
美国人如此急切地希望达成协议,当然是因为自己的形象问题:本身立国之初就是以“山巅之城”为理想,立国之后又以“自由灯塔”为己任,现在自己扶持的盟友出这两千年一遇的事,脸上当然很难看。
从这来看,释广德之死确实达到了目的。
在美国人的压力下,谈判在当晚取得实质性的进展。6月16日,双方达成一个条款比较粗糙的协议,对媒体发表了一个联合公报,吴廷琰政府做出让步,同意佛教徒的全部五项要求。
旗禁方面,佛教徒保证对国旗表示尊重,吴廷琰保证国会在进一步与宗教团体协商之后,将删除十号令中涉及佛教一条,并为宗教活动制定一个恰当的指导性条款。
同时,吴廷琰也保证在执行相关条款时,以宽松为主,比如在审核佛教书籍方面保持宽松的态度;允许佛教寺庙、学校、慈善机构等宗教场地/组织的修建及成立;双方将成立调查组,重新审查佛教徒的处境问题。
此外,吴廷琰同意对之前抗议活动中的佛教徒给予完全的赦免,不追究任何责任;寺庙等宗教场地中正常的、纯粹的宗教活动无需政府批准即可进行;对顺化惨案进行彻底调查,涉嫌违法的官员将受惩处。
比较有意思的是签署声明时,吴廷琰在正文之下署名之上手写了一行字“此联合声明的主要内容,本人之前就已经批准”。这可以有两个解读,一是吴廷琰只是为自己的让步找回面子而已;但也可以理解为他觉得自己确实是无辜的:佛教本来就不是宗教,至少很多年来都不是,所以在宗教方面自己没有歧视性政策,而且6月1日已经查办了顺化惨案中的三名责任人,等等。
至于加这行字的真实原因,已经没办法知道了,也猜不出,俺觉得两可。
联合公报发表后,净洁法师声称这是一个新的开始,呼吁佛教徒回家该干啥干啥去,同时也希望吴廷琰方面信守承诺,履行公报内容。
但是,这联合公报却没什么作用,发表公报的次日-------即6月17日-------早上九点,双方在西贡舍利寺再次对峙。2000佛教徒与并未撤离的警察发生冲突,警方动用了水枪、催泪弹及实弹,造成一名抗议者死亡。
佛教徒危机再次升级。
释智广认为,吴廷琰对佛教徒的歧视影响到了反游击队的的努力,希望吴廷琰下台,印发小册子宣传自己的观点。此外,还将西方报纸上批评吴廷琰的文章翻译并散发。
个人看法:17日的冲突比较没道理。吴廷琰方面是行政机构,多少需要时间来反应,而且舍利寺有点大本营的地位,保持警戒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佛教徒方面,指挥系统应该是比较扁平的,第二天一早就集结那么多人,是有点过分。直到11月初吴廷琰被杀,十号令也未修改,这不应该单方面地归咎于他。
而且,从法国殖民越南算起的话,这时已经百年之久,佛教徒地位是个长期的问题。指望第二天就解决,是不是太乐观了一点?
这样来看,释广德的死没什么用。或者说没有正面作用,不论对吴廷琰还是佛教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