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大战:明教徒自相残杀,朱元璋差点战死,被罗贯中编成小说
1365年(至正二十三年)农历七月二十四,吴王朱元璋和汉帝陈友谅大战鄱阳湖。
陈友谅出生于一个普通的渔民家庭,从小读过几本书,略通文墨。其父陈普才虽然以打渔为生,但是很重视教育,元末不搞科举,估计是个屈身下潦的小知识分子。他给五个儿子起名:友富,友直,友谅,友仁,友贵。友直和友谅的名字出自《论语》:“子曰,益友有三,友直,友谅,友多闻。”友富,友仁,友贵估计也是出自《论语》。因为《论语》中有“为富不仁,为仁不富”以及“不仁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之类的话。可见陈友谅的文化程度要比朱元璋高一点。
元末大乱,陈友谅参加了徐寿辉的起义军,做了一名文员,干点抄抄写写的活。陈普才苦劝不听,叹息道,你不听我的话,我以后连自己死哪都不知道。徐寿辉本是个布贩子,因为长得雄伟,被明教白莲宗东路负责人彭莹玉看中,推举为首领。称帝后国号天完。这个奇怪的国名体现了这个政权知识分子阶层的成分并不如何高级。天完,见字思义,就是在大元二字上面加盖,将其压服之意。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中说“天完”便是“几天玩完”之意,当然是调侃的话,不足为信。义军虽然文化不高,但也断然不会取几天玩完这种诅咒自己的短命国号。建元治平,这个好理解,一经治理必然太平。
1358年(至正十八年),陈友谅用铁锤击破徐寿辉脑袋,即皇帝位。国号汉,改元大义。在与朱元璋部几经拉锯后,地盘逐渐被蚕食,兵员减少,于是恼羞成怒,不惜巨资造了数百艘大船,高数丈,皆涂红漆,红为明教图腾色,陈友谅军成员多为明教信徒,与朱元璋部同。有人说,陈友谅称汉帝,西汉火德,色崇赤,此说欠确。因为陈友谅跟刘邦毛钱关系扯不上。他的火和红,只能是明教徒的火红,而非西汉的火红。
因此朱陈二人的争斗可以说是明教内部争夺话语权的斗争,因为他们表面上还在韩林儿这位小明王统领下。只是陈友谅称帝,不承认韩林儿这位小明王了,因为他不是明教徒,可他的部属却是。从后来的结果看,他的过早称帝使他在与朱元璋的斗争中失去了明教徒的支持。汉军每条船建为三层,每层建有走马棚,就是训练骑兵的场所。楼上楼下说话互不相闻。每个船箱上都裹着铁。船上将汉军的家属百官一起载上,真可谓名副其实的倾巢而出。陈友谅兵号六十万,他用铁索将这些大船连起来,绵延数十里,旌旗飘扬,戈盾如林,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座小山。
七月二十五,战事一经展开就进入白热化状态,徐达击其前锋,余通海用火礮(火炮)烧了几十条船。大战前夕,诸将见陈友谅军威甚振,皆有恐惧之心。唯独徐达身先士将,击杀汉军五千余人,并俘获战船一艘。朱元璋由此有了战胜陈友谅的底气。但是更担忧张士诚趁虚攻击南京,抄他后路,就把徐达派回去坚守应天。徐达濠州人,与朱元璋同乡,少有大志,长身高颧,刚毅勇武。长于谋略,治军严明,即使抓获敌军勇武之士和间谍,并不诛杀,而是结以恩义,化为己用。
朱元璋分兵十一路,居中指挥。陈友谅骁将张定边直逼朱元璋指挥船,朱元璋船却陷在泥沙里出不来,当此危机时刻,常遇春从旁边一箭射中张定边,余通海也来相助,正好赶上水流上涨,朱元璋方才得脱。常遇春字伯仁,容貌奇伟,勇力绝人,猿臂善射。至正十五年四月追随朱元璋。投军路上困卧田间地头,梦到神人披甲拥盾对他大喊,起来起来赶紧起来,你的主君来了。惊醒后一看,正好朱元璋率军路过。参军不久,就想当前锋,但是朱元璋不看好他。你就是饿的没饭吃来我这儿混饭来了,我不能留你。常遇春坚持不走,朱元璋说,等到渡江你再跟我也不迟。在一次与元兵的战斗中,元兵排列岸上,而朱元璋军队的战船离岸有三丈多,跳不上去。朱元璋就派常遇春上。常遇春应声而上,奋戈直前。元兵接到他的戈矛,他趁势跳跃而上,左右奔突,元兵大溃。
当时朱元璋属下三大将,邵荣,徐达,常遇春。邵荣最为善战,但是功高有异志。事发后,朱元璋想放了他,常遇春横冲直前道,人臣造反都能原谅,真是天下奇闻。如果你放了他,我义不与之共生。朱元璋于是诛杀邵荣,对常遇春更为看重。康郎山之战,常遇春带领诸将,大喊大杀,呼声震天动地,于是所率无不以一当百。朱元璋脱险后,他的船也搁浅被陷住了,有上游战败的船只顺流而下撞击他的乘船,常遇春方才脱险。
七月二十六,陈友谅亲率巨舰出战,朱元璋军船小,仰攻不利,连战三日,日日大败,眼看要被全歼,官兵皆面有惧色。朱元璋亲自督军,斩杀临阵退缩者十多人,众军遂殊死战,时值下午四点,忽然大风起于东北,朱元璋命令敢死队划着七条船,里面装满火药芦苇,纵火直奔陈友谅连环舰队,风烈火炽,烟焰涨天,湖水尽赤。陈友谅军队大乱,烧死淹死的不计其数。
七月二十八,陈友谅聚众再战,因朱元璋所乘指挥船为白色,遂与下属约定,明天全力攻击白船,不想被军中间谍走漏消息,朱元璋连夜派人将桅杆涂成白色。第二天大战依旧惨烈,从上午九点打到下午三点,陈友谅再败,于是敛舟自守,不敢再战。
此时陈友谅军队实力还在,诸将建议还是放他一条生路,以防背水一战。但是常遇春不发一言,待到朱元璋决定关门打狗,阻陈友谅归路,常遇春一舟当先,诸将遂随之而上。
常遇春是个激进的明教徒,每次攻陷城池,必然屠城;每次抓到俘虏,必然杀降。朱元璋于是对他屡屡告诫,攻下城池后不要多杀。如果我们得了地,但却没有人,那么得地有何意义呢。
陈友谅欲战不能,欲走不得,此时他不听明尊辖属的恶果显露出来。群属纷纷谋叛。陈友谅此时失去了理智,居然将俘虏的朱元璋部战士全部斩杀。而朱元璋恰恰相反,他将俘获的汉军将士全部送还,负伤的还给予医治,阵亡者焚香祭奠。这一招成效显著,所谓战者攻心为上。
朱元璋也给陈友谅写了封信,做劝降工作。我本来想跟你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各安一方,等待天命所归。可是你却不知道那根筋抽住,老是找我茬。我于是派兵偶尔反击一下,就夺得你十一座城池,本来是想稍微警告你一下,不要无事生非。可是给你机会你却不珍惜,居然变本加厉,对我展开了大规模进攻,经过洪都和康郎二次战役,让我们的明军战士痛遭涂炭。你如果这一战侥幸生还,也应该去了帝号,坐待明主,否则身名俱灭,到时候后悔可就迟了,别怪我没有事先告诉你。陈友谅见信忿恚。忿,分心也,心绪散乱,不能顺理。恚,圭心也,心有棱角,不能平息。也不给朱元璋回信。
八月,陈友谅军粮缺乏,不得不突围。朱元璋顺流围堵,汉军且战且走,从早晨战到日落,犹且没有停息之意。陈友谅看看日头已落,觉得比较安全了,就从指挥船中探出头,比比划划指挥战斗,不想一支不知从哪射来的箭将他的头颅贯穿,从眼睛射入,后脑穿出,登时立死。汉军群龙无首,遂大溃。
这场战争被朱元璋部随军作家罗贯中记下,后来写了著名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其中孙刘联军火烧赤壁的精彩故事就是根据此次康郎山战役演义的。
朱元璋大败陈友谅,跟刘伯温说,陈友谅亡,天下不难定也。
陈友谅败亡,张定边带着陈理突出重围返回武昌,改元德寿,意即有德之人可以高寿。朱元璋穷追不舍,两次亲征,1366年(至正二十四年)二月,汉军骁将张必先被擒杀。张必先军中号称泼张,为陈理股肱,死后,陈理入降,俯伏不敢抬头仰视。朱元璋见陈理幼弱,亲手扶住他的两腋将他扶起,握住他的手说,我不会怪罪于你的。又任由陈理多拿国库财物,一起返回南京,授爵归德候。陈友谅几个活着的弟弟也人人封伯,友富归仁伯,友直怀恩伯。
陈理住在南京,久之多有怨言,朱元璋听到后跟近臣说,这是小孩子不懂事的胡言乱语,恐怕身边有奸人蛊惑。再这么下去,他就危险了,应该把他送到安全的地方去。洪武五年,陈理与明昇一起被送往高丽,朱元璋还送了高丽王很多绸缎,让他们好好对待二人,不可欺辱。
最后给大家推荐一套书,便是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当年明月对明史最大的贡献,便是把枯燥无味的史料翻译成有趣幽默的白话,让广大读者在捧腹大笑中领略大明风华。万千读者读了它,从此爱上明朝,爱上历史。一本有灵魂的书,讲述一个有灵魂的朝代。磨铁今年出了新版,共七册,著名明史专家毛佩奇先生亲自审订推荐,对当年明月的初稿进行了全新勘校,修正改进近百处,对一些历史事件的看法更为严谨客观。原价336,活动价只需231,点击下方链接即可直接下单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