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蝽蟓危害特点、特征习性及防治方法

梨蝽蟓,俗名臭板虫、臭大姐,为害株率在20%以上,为害果率在30%以上,有的在50%以上,重发年份为害果率在60%以上,防治不好的梨园几乎没有好果子,严重影响树势生长和梨果品质与商品价值。

1、危害特点

梨蝽蟓以成虫和若虫群集吸食梨树幼芽、新叶、花蕾、新梢。严重时叶片发黄枯萎,正面有若虫分泌的油亮粘液,常诱致煤病发生,影响光合作用,削弱树势。受害枝条生长衰老,变黑,甚至枯死。同时,还危害梨果,吸食梨果果汁,使被害梨果表面木质化,受害处变硬,停止生长,果面凹凸不平,形成畸形果(俗称鬼头果、疙瘩果),不能食用,完全没有商品价值。

2、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0~20mm,宽5mm,扁平,褐绿色,触角5节。前胸背板近前缘处一黑色“八”字纹。

卵:椭圆形,长径0.8mm,淡黄绿色,顶端有棒状刺3条,几十粒卵混于白色透明的胶状物中。

若虫:似成虫,无翅,腹部背面有几个黑斑,并散布许多小红点。

3、生活习性

梨蝽蟓在樟树市1年发生1代,以2龄若虫在枝干翘皮缝中越冬。第2年梨树发芽时开始活动,逐渐分散到枝梢上吸食汁液。6月上中旬若虫陆续老熟羽化为成虫,7月中旬前后为羽化盛期。成虫寿命长达4~5个月之久,羽化后经长时间取食,于8~9月间交尾、产卵,卵多产于树干皮裂缝中,有时产在叶片及果实萼洼处。9月上旬始见若虫,至10月份陆续孵化完毕,成虫为害至10月份陆续死亡。成虫和若虫白天群集在枝干阴面,夜晚上树为害,天气越热,为害越重。展叶后又在叶柄和果柄处吸食汁液,使叶色发黄,造成落叶和落果;还吸食梨果果汁,使被害梨果表面木质化,果面凹凸不平,形成失去商品价值的畸形果。

4、防治方法

4.1冬季清园

结合清园,刮除树干和大枝基部的粗皮、老翘皮,集中深埋或烧毁,消灭越冬若虫;或用黄泥等堵塞树洞,消灭其中越冬若虫;减少虫源。

4.2消灭成虫、若虫

利用成虫和若虫的群集性,在5月中下旬的中午前后高温时,人工捕捉成虫和若虫。

4.3消灭卵块

8月中旬到9月上旬,成虫开始产卵前,在梨树枝叉、树干下部绑干草把或蛇皮袋,诱集成虫产卵,及时烧死卵块和成虫。每周更换1次。

4.4果实套袋

当梨树谢花20天后(长至拇指大小时),对梨果进行套袋,套袋对防治梨蝽蟓效果在100%以上,是一项经济有效的好措施。

4.5药剂防治

早春越冬若虫开始活动尚未分散时和夏季若虫群集枝干阴面时,喷药效果好。喷药时要均匀、仔细。常用药剂有90%敌百虫8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40%乐果乳油800倍液。也可用20%杀灭菊酯乳油3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3000~4000倍液,如混加洗衣粉500倍液效果更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