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鲜为人知的一首七绝,雄浑豪放,后两句更彰显出从容自信

今天

唐代诗歌风格多种多样,比如李白的飘逸、杜甫的顿挫,李商隐的典丽、杜牧的洒脱。唐诗已经在祖国的诗坛达到了巅峰的水平,后世作者在仰望和叹息的同时,也尝试着创新和变革。比如宋诗就融入了理性思考,明代诗歌主张在生活中寻求诗情,清代诗人则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倾向。

曾经有一位晚清才子因为仕途难有进展,于是便开始了隐居生活,他开馆收徒、传授毕生所学,闲暇时光又能游山玩水,可谓自在洒脱。下面介绍清代鲜为人知的一首七绝,雄浑豪放,后两句更彰显出从容自信。

晓上空泠峡

清代:王闿运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

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王闿运是晚清著名的文学家,世称湘绮先生。他20岁中了举人,曾入曾国藩幕府。48岁时入川主持成都尊经书院,后又先后在长沙、衡州、南昌等高等学堂授课。才子学诗强调拟古,但并不一味模仿古人,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熔铸而出,并能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空泠峡在湖北秭归西北,地势高峻,岭表有奇峰参差互出,更有怪石嶙峋,令人遐想。诗人一生走南闯北,阅历丰富,这首诗就是作者有一次溯江而上,抒写了自己的亲身体验,表达了一种旷达襟怀。

峡谷处遍布险滩暗礁,而且水流湍急,只有具备丰富经验的船家,才敢在此地载客摆渡。过去没有机动船,主要靠竹篙划水和纤夫牵拉,尤其是往上游前进时,没有纤夫根本就是寸步难行。

拂晓时分,诗人就已经坐在客船上,可以想见船家起得更早。猎猎南风吹拂着江边驿亭,船头风卷巨浪,涛声阵阵,诗人乘坐的小船在纤夫的牵引下,向空泠峡溯流而上。

“拂驿亭”,交代了诗人等候客船的地点;“上空泠”,指出了将要到达的地方。之所以“五更”就出发,主要是因为路途遥远,又行走艰难,全靠纤夫奋力前行,遇到恶劣天气,更会耽误行程。

诗人因为经常来往这一地区,不仅习惯了风吹日晒的艰苦,也见多了各种惊险刺激的场面,可谓“惯行不解愁风水”。

“不解”二字,好像是说自己习惯了长年累月的羁旅奔波,早已淡忘了要为风浪发愁这种事情。其实诗人是委婉地表达自己毫不在乎风雨的侵袭,也传达出久历沧桑之后,从容自信的心态,大有苏轼的豪放旷达。

尾句更显旷达襟怀,诗人卧听瀑布滩雷,似乎非常享受眼前的艰险场面。一个“只”字,彰显出作者并未考虑其他的姿态,而一直是如此惬意舒适地“卧听”,似乎还在细细辨别,这一次经历与前几次有何不同。

如此从容不迫,可谓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没有过人的胆识,以及丰富的阅历,绝对不敢如此贸然行事。作者通过典型场景的描绘,充分地展现出无所畏惧的傲岸气度。

王闿运的这首诗雄浑豪放,又凝练传神,更彰显出作者旷达不羁的品质。诗人清晨外出,虽然寒风猎猎,更有瀑布滩雷,但是他却从容淡定。这一切不仅在其意料之中,而且也时常经历,所以才能在别人惊恐之时,诗人却卧听风雷,似乎已经将其当成一种莫大的享受。

正如白居易在《忆江南》中所写的那样,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王闿运何止是故地重游,应该是多次经历,于是才能那般潇洒随性。所以,若要在自己的领域内做到游刃有余,背地里一定担惊受怕了很多次,也必然辛苦付出,并走过了无数的弯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