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之十六国(1)
中国历史概述
第十七部分 十六国(1)
前面我们已经介绍了西晋内忧外患的种种根源。西晋在经历八王之乱的过程中,积压已久的社会矛盾与民族矛盾终于一齐爆发,先是在各地爆发了一系列各族百姓的起义,又加之北方各族上层贵族趁机割据一方,最后形成了北方长达一百多年(公元303-439年)的混乱局面。在这一过程中,西晋王朝也遭到灭顶之灾,晋琅邪王司马睿则在王导等人的拥立下在建康(今江苏南京)重建晋王朝,史称东晋(公元317-420年)。这一百多年里,北方先后出现了二十多个政权,后世史家从中选取、省并而列出十六个政权,并称为十六国。这十六国分别是:
成(汉) 汉(前赵) 后赵 前凉 前燕 前秦
后秦 后凉 后燕 南凉 北凉 西凉 南燕 北燕 西秦 夏
以中间前秦短暂统一北方(376-383年)为限,又可以划为前中后三部分:前期为公元303-376年,中期为公元376-383年,后期为383-439年。
这一过程较为复杂,今天我们介绍西晋末年各族人民起义与上层贵族割据的历史,并进一步介绍十六国前期的几个重要政权。有关东晋的情况,我们将在介绍完十六国情况之后再来介绍。
① 西晋末年的各族人民起义
西晋统治下的各族人民,生活都极为痛苦,又遭到八王之乱的灾祸,走投无路,终于奋起反抗,沉重打击了西晋王朝的统治。
晋元康四年(294年)五月,匈奴人郝散起兵反晋,攻打上党郡(治今山西潞城市)。八月郝散投降,被冯翊都尉杀死。两年后,郝散弟郝度元与冯翊、北地的马兰羌、卢水胡等族起兵反晋,声势浩大,秦州、雍州的羌、氐等族都参与,氐族首领齐万年被拥立为帝。晋廷发兵讨伐,到元康九年(299年)初才打败齐万年。
在齐万年反晋的同时,关中等地流民逃入巴蜀,得到賨人李特(?-303年)、李流兄弟等人的赈济,李特等人由此深得民心。永宁元年(301年),晋廷逼迫流民还乡,李特发动起义,得到巴蜀流民响应。
太安二年(303年),西晋征调荆州百姓去征伐李流起义军,义阳蛮张昌率逃避兵役的百姓及流民在江夏起义,立刘尼为帝,称刘尼为汉室之后。张昌军的将领石冰进攻扬州、江州,别将陈贞攻下武陵、零陵、豫章、长沙等郡(今湖南大部、江西北部)。八月,在晋刘弘、陶侃的攻击下,张昌战死。石冰在扬州、徐州作战,永安元年(304年)三月被害,起义失败。
建武元年(304年)十月,匈奴刘渊在左国城(今山西离石)起兵反晋,逐渐夺取河东大部。刘渊陆续吸收了关东羯族人石勒、在青徐兖豫等州活动的王弥等人,多地的起义军都与之相联系。永嘉三年(309年)十一月,王弥南出轘轅关(在今河南偃师与登封交界处,嵩山西北部),南阳、颍川、汝南等地流民数万家攻杀官吏响应王弥。
此外,在汉中的雍州流民、在荆湘等州的巴蜀流民,都发动了起义来反抗晋朝的统治。
各族人民的起义本来是反抗西晋统治的,但是由于各族贵族官僚参与到这些起义中去,因此起义的味道渐渐就变了,某些民族的贵族如刘渊等人更是将斗争从社会矛盾引到民族矛盾上去,导致了更加残酷的战乱,加深了各族间的猜忌与仇恨。
② 成(汉)303-347年
李特在发动起义后,于晋太安二年(303年)正月入成都少城(时成都有二城,一曰少城,一曰太城),改年号为建初。二月,李特遭到晋军袭击,被杀害。李特弟李流继为首领。九月李流去世,李特子李雄被推戴为益州牧。李雄于晋建武元年(304年)十月称成都王,两年后称帝,国号成。成国疆域扩展到整个四川盆地。成国玉恒四年(338年),李特弟李骧之子李寿发动政变,废成国主李期,改国号为汉。晋穆帝永和二年(346年),东晋桓温派兵进攻汉国,次年灭汉国。
1982年版《中国历史地图集》十六国 成、前赵、前凉、后赵图 时为公元327年,需要注意的是,当时还存在着代国、慕容鲜卑、仇池等独立半独立政权。
③ 汉(前赵)304-329年
刘渊是於扶罗之孙,是地位极高的匈奴贵族,在洛阳曾学习过汉族文化,晋惠帝时被任命为匈奴五部大单于。晋建武元年(304年)八月,刘渊请求成都王司马颖派他回到匈奴五部,以对抗王浚,司马颖最后同意。刘渊回到左国城,部众云集响应,十月起兵,称汉王,自称匈奴贵族拥有汉朝血统。汉元熙五年(308年)十月,刘渊称帝。这时,由于北方王弥、石勒等人都来投靠汉国,西晋在北方愈受打击。次年,刘渊迁都平阳(今山西临汾)。晋永嘉五年(311年),匈奴军攻入洛阳,杀死西晋士族百姓三万多人,俘虏晋怀帝,史称“永嘉之乱”。晋建兴四年(316年),匈奴将领刘曜又攻下长安,俘虏晋愍帝,西晋灭亡。但就在此时,汉国内部发生了巨大的分裂。首先是刘曜率军进入关中后,逐渐与汉主刘聪离心离德,因为刘曜是刘渊的义子,很有才干,受到刘聪的猜忌。其次是东面的石勒也羽翼渐丰,自成势力,但刘聪尚在,表面上仍声称忠于汉国。公元318年,刘聪死后,宫廷发生政变,靳准杀刘聪全族。刘曜、石勒合力平定靳准之乱,但两人的矛盾越来越大。刘曜定都长安,改国号为赵,同年石勒也称赵王,这样就出现了两个赵国。光初三年(320年),关中氐羌等族起兵反抗前赵,也使得前赵政权极不稳定。光初十二年(329年),在与后赵的战争中,刘曜被俘虏。不久石勒出兵占领关中,至此汉(前赵)政权终于灭亡。
④ 后赵319-351年 附冉魏 350-352年
石勒(274-333年)是上党羯族人,早年曾因并州饥荒,被卖到山东为奴,后与汲桑等人聚众起兵。汲桑战死后,石勒投奔刘渊。此后数年里,尽管石勒名义上是刘渊的臣子,但是实际上不断在河北等地发展个人势力。
319年,石勒称赵王,初都襄国(今河北邢台)。329年灭前赵,夺取关中。次年石勒称帝,逐渐控制了北方大部。一方面,石勒把张宾等汉族谋士作为其智囊,另一方面提高羯族地位,并禁止百姓使用“胡”字,例如胡饼改称搏炉。石勒还采取了一些措施,例如恢复九品中正制,制定租调制度,推行佛教,使其统治得以稳定。
石勒死后,子石弘立,被石勒义子石虎所杀。石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暴君,残杀百姓,大兴土木,穷兵黩武。当时后赵都城邺城(邺北城,在今河北临漳县南)之华丽可谓穷奢极欲,晋人有《邺中记》一书,有详细记载。北方各地起义此起彼伏。石虎的儿子们也不比父亲温和多少,嗜杀成性,甚至兄弟相残,太子石宣更是企图杀石虎而自立。石虎心痛地说:“我真想拿石灰水洗洗自己的肠子,怎么会生出这样的儿子!”(原话:“吾欲以純灰三斛自滌其腸,何爲專生惡子,年踰二十輒欲殺父!...”)显然,在皇权的诱惑下,后赵皇族已经成了野蛮的禽兽。
后赵太宁元年(349年),石虎死去不久,其子孙开始了争夺皇位的权力斗争。石勒的义孙汉人石闵声称要为汉人报仇,下令各地诛杀羯族、胡族等北方民族,史称“杀胡令”,一时被杀的各族人达二十余万,更有高鼻多须而被杀者不可胜计。石闵不久改姓冉,自立为帝,国号魏,史称冉魏。冉闵的这种做法,利用了北方汉族报复羯族统治者的心理,但是激化了各族之间的矛盾,各族都极为惶恐,拼死抵抗冉魏统治,因此冉魏很快就陷于混乱。这时候,北方前燕的慕容儁趁机南下,坐收渔利。冉闵自恃武艺超群,亲率军队与前燕军厮杀,败于廉台(今河北定州市东南),被俘虏,后为慕容儁所杀。不久,前燕南下,夺取河北,彻底消灭了冉魏。
⑤ 前燕337-370年
慕容鲜卑经历与段部、宇文部、高句丽的几次大的较量后,基本占据了辽东、辽西的大片地区,并把势力伸展到燕地。慕容廆死后,子慕容皝立,于公元337年称燕王,342年迁都和龙城(即龙城,今辽宁朝阳,据说慕容皝见二龙于井中,因有此名)。石虎率军北伐,但因天气寒冷而退兵。到公元351年,后赵内乱,给了前燕可乘之机。慕容儁派兵攻取中原,先迁都到蓟城(今北京市市区西南),后又迁到邺城。前燕占领河北后,削除豪强坞壁,贵族广占田地而成为大地主。慕容暐时,皇族间互相猜忌,慕容垂等人甚至不得不投奔前秦。公元369年,东晋桓温北伐,最北已经到枋头(今河南浚县西),前燕大震。前燕这时向前秦求援,桓温退兵,次年前秦灭前燕。
⑥ 前凉317-376年
西晋时,汉族士人张轨看到中原将有大乱,因此求为凉州刺史。张轨死后,其子孙在中原大乱之时保据凉州,以姑臧(今甘肃武威)为统治中心。名义上,张氏自称仍是晋的臣子,但实际上年号不再与东晋同步,因此自西晋灭亡后实际上已经独立。
由于有大量汉族士人躲避到凉州,凉州得以保留中原文化的礼乐制度与典籍,对于古代汉族文化的保存具有积极意义。
前凉还控制着西域,在今新疆吐鲁番地区设高昌郡,加强西域与内陆的联系,也促进了中国同中亚等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公元376年,前凉为前秦苻坚所灭。
⑦ 附 代国315-376年
晋建兴三年(315年),拓跋猗卢被封为代王,次年即被其子所杀。自拓跋猗卢死后,拓跋鲜卑内乱频仍。到拓跋郁律(?-321年)时,国势复振。拓跋猗迤妻惟氏恐怕郁律将威胁到她的儿子,杀郁律。郁律子什翼犍被其母王氏藏在袴中的襁褓里,因为没有啼哭才保住一命。惟氏立其子贺傉(音 怒)为王,自己专行国政,被后赵人称为“女国使”。到324年,贺傉才亲政。329年,贺兰部与部落大人拥立郁律之子翳槐为王,当时的代王纥那(贺傉弟)逃奔宇文部。335年,翳槐与诸部矛盾加剧,诸部反叛,翳槐逃亡到后赵。纥那自宇文部归国。两年后,在后赵的帮助下,翳槐回到代国,纥那逃亡到慕容部。
公元338年,代王翳槐死,诸部大人将在后赵为人质的翳槐之弟拓跋什翼犍(320-377)迎回代国,改元建国。历经二十多年的混乱后,拓跋鲜卑终于迎来了新的阶段。拓跋什翼犍设百官,定法度,大漠南北多有归附,有众数十万人。建国三年(340年),什翼犍以云中盛乐宫(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北)为都。代国统治较为稳定,什翼犍多次与前燕通婚。直至建国二十八年(365年),匈奴铁弗部刘卫辰反叛代国,次年被什翼犍击败,投降前秦。建国三十九年(376年),刘卫辰向前秦求救,前秦发兵数路攻打代国。十二月,什翼犍被杀,代国覆灭。不过,什翼犍的孙子拓跋珪被其母贺氏保护了下来,后归独孤部,这为淝水之战以后的历史埋下了伏笔。
PS:1982年版《中国历史地图集》十六国 前秦图 时为公元382年。公元384年西域纳入前秦版图。
前秦350-394年(淝水之战前 351-383年)
氐族首领蒲洪(285-350),原是略阳(今陕西略阳)人,后一度归前赵。前赵亡,蒲洪退保陇山,后又归降后赵石虎,被安置于枋头(今河南浚县西)。石虎死后,后赵大乱,蒲洪打算割据关中,与羌族首领姚弋仲发生冲突。蒲洪根据谶言改姓苻,于晋永和六年(350年)自称三秦王。不久,苻洪为麻秋毒杀,其子苻健率部入关中,次年在长安称天王(十六国时北方各族统治者多称天王,与皇帝规制相同),国号秦,史称前秦。苻健子苻生是个暴君,杀人成性,前秦有衰亡之势。前秦寿光三年(357年),东海王苻坚(苻洪子苻雄之子)发动政变,废掉苻生,自立为天王。
苻坚即位以后,励精图治,兴办学校。他还任用汉人王猛打击氐族豪强,严明法度,众臣见王猛都屏息不敢言。于是对外进取,建元六年(370年)灭前燕,九年(373年)冬攻入蜀地,十二年(376年)灭前凉与代国,统一北方。建元十四年(378年),苻坚又派重兵进攻东晋重镇襄阳,次年春攻克,晋梁州刺史朱序被俘。
到建元十八年(382年)十月,苻坚与群臣议论伐晋之事。苻坚的弟弟苻融、儿子苻宏、苻诜,他所宠幸的张夫人、所尊重的僧人道安都反对他南征。苻融甚至提出王猛临终前劝谏苻坚不要南征的事情。苻坚对此极为反感,在他看来,统一天下是迫在眉睫之事。有意思的是,慕容垂倒是极力赞同苻坚南征的举动。
最终,苻坚仍然要南征东晋,一场大战即将在建元十九年(383年,晋太元八年)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