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晚年,全靠这四个字,练就一颗强大内心

在一般人看来,“逆来顺受”是个贬义词,给人一种懦弱、不敢担当的感觉。

但是这四个字,却成了曾国藩取得人生成就和辉煌的法宝和秘诀,而且他晚年练就强大内心,遇事宠辱不惊,全靠这个方法。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曾国藩所说的逆来顺受在当时只是一个中心词,表示要遇事忍耐,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特别是指要控制好情绪,不受外界干扰理性思考的意思。用曾国藩的话说就是:好汉打脱牙,和血吞。

曾国藩到底是如何通过“逆来顺受”来转败为胜呢?下面我通过2个小例子来说明。

例子一:看曾国藩是如何勤王的

1860年10月13日,英法联军占领北京,烧杀抢掠,同时洗劫圆明园,抢掠文物,并焚烧。而咸丰皇帝带领文武大臣以及后宫妃子,都逃往承德避暑山庄。咸丰皇帝知道八旗兵已经腐败得没有战斗力了,于是命令湘军统帅曾国藩派一支5000人的精兵来“勤王护驾”,还点名要让湘军猛将鲍超带队。

曾国藩接到圣旨后左右为难:一则是,此时处于与太平军决战的关键时刻,不宜调走大将鲍超;二则是,鲍超如果带领“霆字营”去勤王了,就会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曾国藩非常焦虑,心情烦躁,便写信与胡林翼商量。胡林翼从大局考量,力劝曾国藩不管怎么都要出兵“勤王”,要不然就会被人抓住把柄,被天下百姓骂作是不忠不义、见死不救。看来已经没有办法了,他只能自认倒霉了。

但是,曾国藩无意中看人群当中的李鸿章表情很淡定,好像另有妙计,于是虚心向李鸿章请教。

李鸿章说:“洋人攻入京城,不是想要皇帝的命,他们要实实在在的好处。恭亲王很快就会和洋人谈好条件,然后洋人撤兵。大人何不写奏折细问勤王的具体事项,这样一去一回,耗费不少时间,勤王自然没有必要了”。

曾国藩听完李鸿章的高论,豁然开朗,马上依计行使。果然没多久,朝廷就下令不必北上勤王了,因为恭亲王和洋人已经和谈成功。

此时过后,曾国藩感慨颇多,从他日记中记载也可以看出。他刚开始“心绪恶劣,不能做一事”,到后面“幸胸襟豁达,故不生烦恼耳”。

为什么他后面可以练就宠辱不惊的强大内心?就是因为他学会了“逆来顺受”的道理,控制好情绪,冷静思考,理性抉择,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最终化险为夷。

生活中,压垮我们的往往不是事情,而是我们先入为主的负面情绪。所以说,问题来了,我们首先不要被吓倒,不能自乱阵脚,而是要控制好情绪,学会“顺受”,毕竟“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故事二:看曾国藩是如何劝弟弟的

同治6年5月,曾国藩九弟曾国荃因为剿贼无功而被摘去了顶戴,不得已请病假开缺回家。

要知道,同治三年的时候,曾国荃是攻陷天京、剿灭太平军的最大功臣,还因功被赏太子少保衔,封一等威毅伯,赐双眼花翎。如此大的心理落差,一般人都会受不了,更何况曾国荃把功名利禄看得很重。

于是乎,曾国藩以哥哥的身份好言相劝,家信中说道:弟弟现在处于这种百端拂逆之时,想你心绪很差。但事已如此,也只有逆来顺受了,仍然不外是悔字诀、硬字诀罢了。

曾国藩并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他其实在向弟弟传授自己的独家心法——“逆来顺受”。

为了让弟弟更好地接受自己的意见,曾国藩还列举自己人生遭遇的几次大挫折,说自己生平的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所以请弟弟也要振作起来,务必要“明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千万不能自暴自弃!

在曾国藩看来,“逆来顺受”不仅不是一个消极负面的贬义词,还是一个积极上进的褒义词,因为他认为遇到挫折磨难之时,就是自己成长进步最快的时候。

如何走出人生低谷?就是要悟透两个字——悔、硬。悔是自我反省的意思,人在低谷时刻,头脑最清醒,反思最彻底;硬就是要挺住不放弃的意思,男儿当自强,千万不能遇到挫折就投降,而是要愈挫愈勇。

综上所述,曾国藩晚年对“逆来顺受”的理解很深刻,也将此作为自己修心、养心的秘诀。

当挫折来了,我们首先不要反抗逃避,怨天尤人,不愿意承认现实,而是要积极面对,勇敢接受事实,然后心平气和,想办法解决问题。

大自然是这样: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

人类社会也是如此:人生,没有迈不过去的坎!甚至,失败是成功的基础,我们回头再看,还要感谢挫折使得我们变得如此强大。

所以,但愿大家向曾国藩学习强大内心的方法,学习他面对挫折“逆来顺受”的精神,永远不要对自己和未来失去信心与希望,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最后,将一句话送给大家——除了身体上的病痛以外,我们所感受到所有的痛苦和烦恼都是你价值观带来的,并非真实存在。与诸君共勉!

学习更多曾国藩强大内心的文章,欢迎大家关注本专栏!下期再见!

你若喜欢,为琢磨君点个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