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李白《望天门山》:为什么不参加科考,十五岁便仗剑游历,他想得到什么?

古代的人要想出人头地,除了王公贵族世袭被朝廷照顾以外,一般家庭的孩子基本只能靠科考这一条路,还有一条路就是经贵族王公推荐被皇帝赏识,不过这是一条属于走狗屎运的路子,一般人是很难走得通的,难度可能大于彩票中奖。

李白作为一代诗仙,能力那自是不必说的,可为什么李白却没参加科考呢?却偏偏走了一条难度超过彩票中奖、靠撞大运才能成功的入仕之路呢?关于李白没参加科考到现在为止基本有这么几种说法:

一是李白不屑于参加科考。李白这样一个有才华、有豪气,心高气傲,敢让皇帝喂饭、敢让高力士脱鞋的人,傲气的不得了,怎么屑于参加科考呢?就像有个相声演员曾经说过的那样,我可以去做评委,参加比赛我是不屑于参加的。真的是这样吗?其实走偏门也是有代价的,是以失去尊严和人格为代价的。

李白33岁时,写给安州长史裴宽的自荐信《上安州裴长史书》中最后说:“愿君侯惠以大遇,洞开心颜。终乎前恩,再辱英眄。白必能使精诚动天,长虹贯日,直度易水,不以为寒。若赫然作威,加以大怒,不许门下,逐之长途。白即膝行于前,再拜而去。西入秦海,一观国风。永辞君侯,黄鹄举矣。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

若是君侯您用我,我必将如何如何,这不是表忠心吗?若您不用我,我将“膝行于前,再拜而去”。我们还能看到李白的傲气吗?言辞卑微恳切,哪有什么尊严和人格?所以不屑于参加科考之说不足取。

二是李白不够科考资格。根据唐朝法典《唐六典》的规定,犯罪人家和从商人家的孩子亲戚是不能参加科考的。李白的身世一直是个谜,他的诗篇中也从未讲过他的父亲或兄弟姐妹,但可以肯定的是李白的家庭很富裕,《上安州裴长史书》中,李白写道:“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馀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

我曾经在扬州的时候,不到一年,就散去金钱三十余万,凡是有落魄的公子,我都要救济。说明李白的家境肯定很好,应该是个富二代,要不哪来的这么多钱接济落魄公子。由此推断,李白的父亲李客应该是个商人,所以李白是不能参加科考的。所以说李白没有资格参加科考是可信的。

三是李白有过历史污点,通不过地方政审,所以没法参加科考。唐朝科考制度规定,进京参加科考的,必须由地方官员进行推荐,参加科考的人必须符合朝廷规定、家世清白。这就要说到李白的“北门厄”事件了。

李白在《叙旧赠江阳宰陆调》中写道:“风流少年时,京洛事游遨。腰间延陵剑,玉带明珠袍。我昔斗鸡徒,连延五陵豪。邀遮相组织,呵吓来煎熬。君开万丛人,鞍马皆辟易。告急清宪台,脱余北门厄。”

我曾经在当年与斗鸡徒打架,幸亏您来救我,才让我在北门脱险。年轻时犯下的错误一生来买单,就像现在有过刑事处分的是不能当公务员的道理一样,李白有过打架斗殴前科,自是没人敢推荐他参加科考了。另外李白的家世一直说不清楚,一般认为是从甘肃天水迁到四川的,更细的则说不清了,户口都弄不清楚,地方官员自是无法朝廷推荐了。

可能是基于上述原因吧,李白一生都未参加科考,从十五岁起就仗剑游历,广泛结交朋友,建立自己的朋友圈,希望以此进入皇帝的视野,实际这是他唯一可以入仕的道路。不过结果确实成功了,经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推荐,被唐玄宗赏识,特批为翰林,终于算是进了仕途,而且还大大地潇洒了一把。虽然最终还是远离官场,但也算吃过见过,圆了自己的入仕梦。

李白24岁时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游历到安徽当涂县,沿江行舟,远望天门山时,被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激起诗兴,写了一首《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长江好像巨斧一般将山劈开,形成天门雄峰,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此处回旋澎湃。江岸两边的青山相对,遥遥相望,一叶孤舟仿佛来自天边,顺江而下。

注: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