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如何理解?

《道德经》中,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如何理解?

2020-02-26 10:04:46 99 0
 

  这一句话出自于春秋时期老子的《道德经》第一章。原文应该是: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主要意思是说:能以语言表达之“道”,便非永恒之“道”;可用名称来界定的,便不是永恒之“名”,名称未定之前,那便是万物之起源;名称已定之后,那便是万物之母体。因而,总是于消解欲望时,方能看出起源之奥妙;总是于保存欲望时,方能看出母体之广大。起源与母体,二者皆来自一处但名称不同,却可皆称为神奇,神奇之中还有神奇,那才是所以奥妙之由来。

  其中,“名,可名,非常名。”主要意思是指:“名”是可以用来界定的,但就不是永恒的“道”。

  “无名,万物(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主要是指:名称未定之前,那是万物(天地)的起源,名称确定之后,那是万物的母体。王弼在解释时没有提到“天地”这是有理由的,“天地”与“万物”很难分出层次,而帛书里就没有讲“天地”只讲“万物”,所以,讲“无名,万物之始”更好理解。句中的“始”之开始,起源,而“母”指母体之意,因为“有名”,万物便出现了,即是一种母子关系。这说明“名”与万物是同时出现的,而“无名”重点在强调名称确定之前,还是起源阶段,是混沌状态,或许可以理解,“无名”犹如“无”,而“有名”便是“有”,有生于无,“有”便是万物呈现,而“无”,是“道”的本性,这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说法是相通的,这是老子,也是道家的基本思想,是中国古人理解、解释宇宙的最为抽象的哲学观念之一。

  我认为以下理解都是正确的。

  因断句的不同,有两种理解:

  一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名,即为命名。就是以“无”命名了天地最初的混沌状态;以“有”命名了万物的母体和起源。命名就是动词。

  二、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里的名指概念。即名词。是物体的具体名字。没有概念分化的时候那是天地最初的状态(天道),有了概念化的分别。万物(人道,侧重人类社会)开始以名字概念化区别开来。这里的有名无名可以理解为名词、代词、形容词。

  为什么会有以上两个理解都会是正确的?这就是古汉语的特点,一个字既可以当名词、代词使用,又可以当动词、行为动作、副词来使用。这即是特点又是缺点。再加上没有标点符号,所以造成了理解上的复杂性、解释上的多样性。使得道德经更加神秘化、至高无上化了。

  其实,万物有名无名,都是与人的出现以后根据人的认知需要而出现的。没有人类之前万物依然存在,万物有名吗?没有,万物的名字都是人类给起的!万物自己有名字吗?没有!那是人类自己的需要。给它们的起名跟万物的属性一致的吗?不一致!举例来说,中国人把山叫做山,英国人叫做“芒廷”,蒙古人叫做“敖拉”,揭示了山的实质了吗?没有!但是不同民族不同人群就是那样叫下来了!改变了山的本质了吗?没有。影响你研究山的实质吗?不影响!

  所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这一句话,如何去理解,想了一会,想到了唐诗《春江花月夜》中名句: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名中的“何年”有点像”无名天地之始的“始”;诗句中的“何人”有点像“有名万物之母的”母“。”何年“其实就是无名,你不会知道它是那年。而”何人“其实就是有名,只要你想他是谁,他就是谁。粗见请大家指教。

  

  “道德经中(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首先“之”是什么意思?“无所陈之”。 “无所”“陈”的是什么? “无所”“陈”的是“之”。 所以“之”是什么意思至少要查一查“说文解字,不管说文解字正不正确。

  无是什么意思。 “无”是用一切设备都观察不到的但是真实存在的能量。 “无”简单解释为“看不见的东西”,道德经中解释为“视之不见 听之不闻搏之不得”。 “视”的什么?视“之”。听“之”。 搏“之”。 陈“之”。

  “天地之始”。 天地有“之”。 “万物之母”,万物有“之”,人是万物之一,“人有(之)吗”。 人有“之”,什么是人的“之”,说文解字解释“之”是“人的面额向上生长的毛”,那么“天地的(之)”和我们人类的“之”是同一种类的吗?是互相连接的吗?

  

  刚学了一个,交流一下吧。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无:即一,可以说是道;可以生万物,然而析为万物则非一非道也;因为一以无法表达万物,所以言无;一说有即为定名,即为一物,与万物远矣!

  有,即为万物;很多年前,我说我们大众都是感性尤其以视觉效果为准的,所以我们为了分别我们的知见就把每个事物都固定在相应的时空之中,予以界定,给以定名。

  我们进入了科学时代,喜欢进化论,其实哲学乃玄学也,经验可资哲学而哲学不必资科学也。

  正好建议大家读三家注《道德经》:

  王弼以道家,重有无之玄妙;

  苏辙乃援释,重性觉之大用;

  王夫之崇儒,重神气之大化[微笑][微笑]

  并记得: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眇无穷而有则限也。

  

  谢邀!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无论是无、有,还是无名、有名,其断句不同理解一概相同。大致为:无命名为天地之始,有命名为天地之母。

  其中,天地初始是混沌未化而欲化的一个状态,我们常用无的这个状态去领悟道的奥妙;万物本源是宇宙生养万物的玄牝之门,我们常用有的这个状态去体察道的端倪。

  这是道德经的开篇章句,阐述的道的玄妙,启发我们在这同出而异名的有无、道德,以及后续的美丑、强弱、雄雌等辩证中寻找到合乎情理或者说合乎于道的制衡点。

  我们现在能看得到的一切,能听到的,能感受到的,都可能是某个人或者某一部分人梦想的结果!在这个结果没有出现之前,我们都不知道它是什么?

  越是简单的书,越是简单的话,恰恰可能是能穿越时间限制的人类智慧。这个问题中的这句话摘自老子的《道德经》。

  当人类出现在这个星球的时候,宇宙中的一切早已经运行了亿万年的时间。在这个天地间的主宰者,这种智慧的生灵出现之前的宇宙,无名无姓无称号;所以道德经说这段历史中的一切为“无名天地之始”。

  宇宙中的一切不是一开始就有名有姓有称谓的,是“人”这个智慧生灵出现后,某个人或者是某一群人梦想的结果,它的“名”从此处产生。因此称之为“有名万物之母”。

  我们人类的出现,我们梦想的结果塑造了如今有“名”的一切。

  或者也可以理解为,没有人之前的天地早就存在,人类才是创造现今一切的主人。

  无:

  无,是无法用理性思维可以理解的“空虚”,空虚的本质是“真”,“真”的状态无法用语言描述,所以,被称之为“无”,无始无终也无法无天,因为,“无”是创世之前的混沌状态。其中,混沌的状态中有一个属性“自有永有”而“寂静”,“寂静”的状态就是“无”的“空虚”。而“寂静”,“永不改变”,“自有永有”的这些属性都是“真理”的属性,所以凡是“绝对”没有“相对”参照物可以参考的状态都是“无”的状态。

  有:

  有,是可以用理性思维可以理解的规律,“有”不是物质而是通过物质的形体的规则可以理解万物背后的规律,阴阳,正负称之为相对的规律,“规律”中充满“能量”被称之为“三”,“三”生万物既规律生万物,而规律也是看不见是能量循着规律(数学,物理,化学)产生化学反应而生长出万物。所以,无中生有既是“真理”生规律(二),“善”生“能量”,“能量”充满“规律”既“真理”加“善”,如果真理是“一”,规律(善)是“二”,那么“有”就是“三”,三生万物就是“无中生有”而有生万物。

  此句有两种断句,意义基本一致。

  1.无名,天地之始(“无名”,是宇宙天地浑沌未开之初始),

  有名,万物之母(“有名”,是宇宙万物产生分化的本原)。

  2.无,名天地之始(“无”,是宇宙天地浑沌未开之初始),

  有,名万物之母(“有”,是宇宙万物产生分化的本原)。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天地由来已久,什么时候开始的已经并不重要,并不是什么都没有,只是没有命名,怎么理解天地开始的样子呢?用什么词能够代表天地开始呢?无,可以暂且命名。万物是什么时候产生的,万物是天地创造的吗?已经不重要了,万物由来已久,是谁创造了万物,之前没人知道,暂且用 有 来命名。无,不故意为之而无不为,天地从不为自己而作为,但是能无所不为,天和地,无私奉献,不求回报,反而得以长且久。有,是万物之母;万物生长繁衍生息,有,它从不为自己而生,它创造万物,但不持有,不为私,才能无所不生。

  无名既是色中色物,乐中色音,性爱音乐,有名既是母亲轮回身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