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精解篇(民间高手解剖伤寒六经)】

辩太阳病脉证治

三焦气分

《伤寒论》以阴阳运行的规律开始立论。首先是以人体阴阳定位。人体阴阳就是三焦气分与少阳血分。三焦气分主泄而不藏,为太阳、阳明气化水液的场所,主阳气,主气化。太阳中风伤寒,邪气入三焦气分,为邪入人体阳位。邪在气分为泄而不藏,所以病在三焦气分易治易愈,用发汗、利水、吐下法,顺气势而导之,开门放贼,驱邪外出,治疗得当,可覆杯而愈。

三焦血分

邪入少阳,便入血分。邪入血分,是因气血不足,不能抗邪于外而入血分。邪入血分,邪入少阳则为两感病邪,也为太阳少阳并病,为太少两感。血分脏腑,主藏而不泄。邪入血分,则侵害脏腑。寒热邪气,易郁、易阻、易停滞,藏而不泄,其病难愈,必借少阳枢转,和阴阳,又配灸法、刺法或攻下清除法,随其实而泄之。

中于阳则溜于经,中于阴则溜于府

《伤寒论》经文,全身是宝,它是立体性的,多面性的,展示了它的医学理论,不仅从经文内容上构筑了六经脉法,三焦气血的理论学说,而且从框架结构上也构筑了外因邪气传变理论,与三焦学说,与中于阳则溜于经,中于阴则溜于府的传变规律。何为中阳溜经,中阴溜府呢?我们不能从文章内容里去找,只有从框架结构上去找。这真是闻所未闻。文章的框架结构上也有理论依据,这就是伤寒经文的独特之处,古人说经文有错简丢失。是不完全成确的。从文章的阴阳结构和框架结构上看,伤寒论是一本完整保留下来的经典著作。后人略有添加,从文风上都能看出。比如炙甘草汤后的结代脉解条文就是后人所加。

我们先看中于阳则溜于经,经文的第十二条桂枝汤证,就是中风,风为阳邪,阳邪中人,则为中于阳,中于阳则溜于经,是如何运行的呢?我们再看经文的十二,十三条,是桂枝汤的姊妹条文。第十四条,太阳病,项痛强几几者,就是太阳病阳邪传经的启示条文。反汗出恶风,是桂枝汤范围。而在桂枝证上多了项背强几几一证,是病已传经,必用行经之药,所以桂枝汤加葛根,仍命名桂枝加葛根汤。

实际上,中于阳不止溜于经,而更行于府,因为万病从土化,任何病也离不开中府。这就是以胃气为本的中心论,二十八条的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二十九条的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调胃承气汤、四逆汤都是入府之方,再看葛根汤是风邪入经为主证。项痛强几几无汗。其实仍是桂枝中风证,只不过是入经以后,又无汗,所以于桂枝汤中加葛根麻黄。以葛根汤命名者,主要是要突出其病在筋,在上焦的主要特点。葛根汤后又是葛根加半夏汤,以治病入中焦而呕吐。接着又是葛根芩连汤,以治病在下焦而下利,从框架结构上,短短三方,不但显现了阳邪行经入府的传变。更加应用了三焦表中里,上中下的理论学说。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中于阴则溜于府的结构运用。第三十五条麻黄汤证,就是伤寒,寒者阴也。伤寒就是中于阴邪,为什么说中于阴则溜于府,难道它就不行于经,不是这样的,是为寒邪凛列。它象一张大网,从太阳之表直逼营卫之里,是一伤营卫二伤经络三伤骨节四伤太阴,所以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痛、腰痛,骨节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如若不伤经络,其脉当不浮紧。浮紧之脉就是寒伤经。经脉僵直而紧急。正因为寒邪伤了人体外躯体。而直入藏府。这就为中于阴则溜于府。这是理论。我们现在来看中于阴则溜于府的框架结构。麻黄汤后紧接着就是大青龙汤,是治疗表证兼有府热证的方剂。这表明阴寒之邪已入府化热。接着又是小青龙汤,是病入太阴之府(肺)化寒而水停心下。后面又有入太阴府化热而用辛凉解表的麻杏石甘汤。阴邪入府,变证多多,有桂枝甘草汤,苓桂剂之列。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茯苓四逆汤,五苓散,调胃承气汤等等。都是中于阴则溜于府的方证。

少阳的枢转功能

太少两感中风证,病入血分与气分。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伤脏腑,寒热往来邪结胸,胸邪苦满不欲食,脏腑相连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作呕,气分血分有枢转,脏腑相连经相传,正邪纷争寒热结,热在血中与脏腑,气血脏病为两感,证有万变说不完。心烦喜呕少阳证,心烦而渴胃中干,胁下痞硬心下悸,水停心下便不利,或渴或咳身有热,太少两感柴胡证,但见一证不悉具,柴芩参夏枣姜草(小柴胡汤),太少两感阳明结,腹中急痛脉弦涩,小柴加桂覆杯愈,少腹卒痛加黄芩,足前六两能救急,胸中苦满腹中痛,又加芍药三两中,太少两感传阳明,心下急痛呕不止,郁郁微烦大柴汤,柴芩枳夏芍姜枣,大黄一味少不了。

十三日病不解,过经谵语发潮热,病入胃腑化实证,调胃承气主谵语。

太少两感血结证,热结膀胱其人狂,凡属急结气血病,若有表证不可攻,表解乃可攻少腹,气血急结桃仁汤。胸满烦惊发谵语,一身尽重难转侧,三焦水停经腑伤,柴胡龙骨牡蛎汤,柴参姜枣龙牡铅,桂苓半夏大黄煎。太少两感伤寒证,首伤肝脏与血分,肝木克土腹满胀,阳明内结谵语生,藏而不泄刺期门。

肝乘肺经又克土,肺虚发热啬恶寒,土不治水腹必满,大渴欲饮脾胃伤,脏血为为病藏不泄,随实而泻刺期门。肝病木气旺,肝木克土,必然之理,名曰纵;肝木辱金,名曰横。两感携带病毒证,伤肝伤脾又伤胃,反辱肺金,阻塞水道,发热恶寒口大渴,两感病毒,入里化热,肝木克土,胃中干燥。

肝属木,木生风,最忌火攻。火攻大热入胃中,胃中干,水枯竭,烦躁,中气下陷,大便已,头卓然而痛,足心热,谷气下流。

火攻太阴入肺脾,邪风被火热伤血,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身体枯燥而烦。肝受寒,用火攻必惊狂,起卧不安,桂枝龙骨牡蛎救逆汤。

微数之脉,慎不可灸,也不可用辛温解表,因火为邪,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经,血难复也。

脉微而沉,其人发狂,热在下焦膀胱。太阳随经,郁热在里,为血结,抵挡汤主之。

身黄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为无血;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血证谛也,抵挡汤。

太少两感,也有中风与伤寒。病在脏腑与血分,中风伤血,随经走膀胱,热注膀胱血腑伤;伤寒,伤肝脏与气血,肝与血受病,焦骨伤经血难复,外寒内热要分明,肝木克土又辱金,血瘀水阻气也凝,肝脏血筋主收藏,为藏而不泄,在治疗上用刺期门、大椎、肝俞、肺俞或局部疼痛处放血,配以活血化瘀攻下法,随其实而泻之。

太阳病,有结胸,有脏结,这是太阳病下篇,也是太阳病第三篇,这是《伤寒论》经文的精髓,也是本文的中心重点区。这是太阳与少阳并病,是太阳伤寒传入少阳,由少阳枢转而入血脉,入脏腑的病证表现。

真正的少阳病脉证篇只有十条提纲,而无下文。注家至今不晓其意。本篇出方,也不过仅仅一个小柴胡汤而已,但重点强调了少阳病不可汗、吐下、温针,若违禁则谵语,柴胡证罢,此为坏病。这个坏病是什么?坏在哪里?坏脏腑,坏肝脏。肝胆相连,都有坏的可能。肝木克脾土,若肝坏,脾也难逃其咎。通个诊断,知犯何逆,以法治之,这是少阳篇的重中之重。

真正少阳篇的内容在哪里?少阳主枢转,枢转三焦气水,与血脉相通,又与脏腑相连。《伤寒论》之精髓恰在于少阳主枢转,变化多端,在气,在血,在脏,在腑,无所不至。少阳主三焦气化,是从太阳之表到少阳之中,入脏腑之里。少阳篇的真正内容从94、95两条的小柴胡汤开始,其内容涉及少阳枢转的功能。小柴胡汤的往来寒热,乃少阳的枢转功能所产生。胁下硬满,是寒热结胸结在太阳三焦气化与少阳三焦血分。少阳胆腑,主气在胸胁。干呕不能食或默默不欲食,其寒邪已涉于肝与胃。肝胃不和,心烦喜呕,或病在上不在中,胸中烦而不呕;或病在中,有热而作渴;或病在中,有寒而腹中痛;或邪结少阳,胁下痞硬;或热在里,伤津血,血不养心而心下悸,小便不利;或热不在里而不渴,热外发而身有微热;或伤肺气而咳者,这都是少阳枢转的小柴胡汤证。这就说明,少阳枢转无所不通,无处不到。邪入少阳,变化无穷。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结胸证

病有结胸,有脏结,有热入血室,此乃太阳转入少阳,少阳转入脏腑而形成的。太少两感热在里,在血分脏腑里。

其实结胸证已经涉至脏腑,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寸脉浮主有太阳表证,关脉沉,关脉主肝胃,其关脉沉,说明病已到肝胃。寸脉浮,关脉沉,已说明太阳阳气不足,不能护卫全身而浮于上焦,其肝胃已到不和的地步。

脏结乃脏气损坏至有形地步,西医可用仪器检测到。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或胁下有痞块不移,或脏器肿大,舌上胎滑津液多,水停三焦,肚腹胀大,病人胁下素有痞块,是脏腑病变在先。今太阳之伤寒传入肝筋,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经,随肝筋而结积,此名脏结,为死证。所以,脏结在西医所诊断下通常不是中期就是晚期。

结胸证是太阳伤寒传入少阳的典型症状,为太少两感虚证,为小柴胡汤证。大陷胸汤证是太阳少阳并病,寒实结于胸胁的寒热互结实证。结胸证病发于阳,则为结胸,病发于阴,结于胁下则为痞。

结胸又分中风与伤寒,也就是说,分阳邪和阴邪。风入少阳结胸者,项也强,如柔痉状,这就是说,风为阳邪,中于阳则溜于经,溜于经则项也强,如柔痉状,角弓反张,筋挛拘急,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大陷胸丸方是治疗胸胁疼痛,角弓反张的结胸证。大黄葶硝杏甘遂,取下为效。

阴邪即寒,中于阴则溜于腑。太阳伤寒入少阳,脉浮而动数,浮为有表证,动为痛,微有结聚,数为热,动数变迟,寒邪入里,膈内拒痛,行于腑,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烦躁,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此为大陷胸汤证。大陷胸汤证有寒热结胸,有气血凝结在三焦阳明,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为三焦大腹停水证。大陷胸汤主之,大黄,芒硝,甘遂。

小结胸证,正在心下,也是气血凝聚,不在胃中,脉浮滑为热在血分,为风邪所害。小陷胸汤主之,黄连、半夏、瓜蒌实。

热入血室

热入血室,太阳少阳并病,头项强痛(属于太阳),眩冒(属于少阳),大气下陷,时入结胸,胸如有重物压之,三焦水停,心下痞硬,血瘀阻滞,肝血瘀滞,头晕目眩,大气下陷,脑血不足,慎不可汗,血主收藏,肝主藏而不泄,慎不可汗,发汗汗出,则更伤津伤血。血枯竭,浓度增高,肝血不运,少阳不枢,阳明内结,谵语不止。

热入血室,血主藏而不泄,不可发汗,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脉弦谵语者,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妇人中风,经水时断,此为热入血室,气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此说明小柴胡汤是治疗热入血室之主方。

热入血室,偏于风邪,气血双结,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小柴胡汤加桂枝汤。

热入血室,偏于寒邪,胸胁满,气血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往来寒热,心烦,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桂枝干姜汤为热入血室之开结良方。蔡长福在治疗乳腺疾病时,病人乳核结痛,左乳房有多个结核,硬痛难忍,蔡老运用柴桂干姜汤加逍遥散、川芎,服用五剂,十天为一个疗程,一切症状消失。

结痞证

太阳痞证,痞证分水痞和气痞。若心下满,硬满而痛,为气血结胸。但满而不痛,按之硬,为水痞,按之自濡为气痞。

结胸证硬满而痛,为寒热结在血中。

结痞证硬满而不痛,为寒热结在三焦气分。水结则硬,气结则濡。水痞半夏泻心汤主之,夏芩参连草姜枣。

结痞亦有重证,有十枣汤证,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作胀,引胁下胀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此为三焦热湿互结证,十枣汤峻下逐水之力无以伦比。强人服三克,弱人服一克,一日不可再服,若病不除,明日更服。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十枣汤芫花轻盈,逐上焦之水,甘遂逐中、下焦之水,三焦之水无处不泄。十枚大枣,能护中气。又能使药力缠绵,润下之后要扶正气,体虚病重者不可用。十枣汤是治疗脏腑病变和积水的峻猛方剂,用之当慎。

心下痞,按之濡,气痞也。脉关上浮,大黄黄连泻心汤。

心下痞,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

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安,甘草泻心汤。

气上冲咽不得息,此为胸有寒,吐之,宜瓜蒂散。

脏结证

脏结证,病人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经者,此名脏结。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关于脏结证没有更多的论述。脏结证165条是承上启下条文,在条文下连出三条白虎加人参汤,就是讲脏结证,热在血中,在脏中。其一,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的消渴证,是热在血中转胃中;二是,心烦,心下有留饮,背微恶寒的血热虚渴证;三是,渴欲饮水无表证。

此三用是指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凡见有表寒证不可用。时时恶风,背微恶寒,是阳气虚,里有热,渴欲饮水者,可用白虎加人参汤。在白虎三用法的条文下又出一刺法。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当刺大椎、肺俞、肝俞。其刺法与140条结胸证如出一辙,不同的是彼不可汗,此慎不可下。其证是颈项强而眩冒,特别是眩冒之人,既不可下又不可汗。

以上白虎三用与刺法,主要说明太少两感入里伤肝而化热。肝主藏而不泄,病则脏中血有热,除热用白虎,配刺法,随其实而泻之。

太少两感

太少两感,伤寒五、六日,阳邪中于厥阴少阳。风中于阴,溜于腑,往来寒热,默默不欲食,小柴胡汤。太少两感中风,七、八日阳邪中于阳,风如血室化热,妇人结胸谵语,如疟状,如见鬼状,小柴胡汤加刺法。

太少两感,入筋络、入骨节,八、九日,风邪传经,风湿相搏,不能转侧,不呕不渴,风湿走表,脉浮虚而涩,桂附汤。

风湿相搏,风入骨节,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又短气,恶风又不欲去衣,身微重,甘草附子汤。

太少两感,八、九日,风热伤血脉,藏而不泄,就是胃中有寒之人,只要见脉滑,浮为风在三焦气分,滑为湿热在经血之中,当以湿热论处。血中湿热,顽固不化,胃中虽有寒,当以白虎汤主之,不会伤胃,还不需要加人参护气,只需用白虎汤直折其热。

太少两感,热伤血脉入脏,热伤血干津液少,血不养心心动悸,血液干涩,阻滞,脉结代,脏腑气血亏虚,血液干涩,供应不求,急用复脉汤。

复脉汤以桂枝、生姜、甘草补中益气,转大气;以人参、麦冬、阿胶,重用地黄一斤相武,大补气血;以麻仁通下焦之地道。实际这个炙甘草汤,转大气,补气血,通地道,用之得当,其功效应相当西医输血。

辩阳明病脉证治

阳明胃也,胃属土,万物所归。阳明居中土,土能生万物,也能化万物。人身受邪所侵,中于阳溜于经行于腑,邪从土化,病从胃愈;中于阴溜于腑,邪从土化,病从胃愈;太少两感,中于阴血,溜于脏而行于腑,邪从土化,病从胃愈。所以经文讲,“阳明居中,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

第182条“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此乃阳明之本性。阳明病得之一日,病在太阳,虽有恶寒之表象,二日阳明主气之期,阳明恶寒必自罢。此阳明病之特征。“伤寒三日,阳明脉大”,三日病传少阳,气血皆病,两热相熏,胃中干燥,胃气虚,脉大而不实。此脉主病在阳明。

阳明,胃也,胃居中,土也,万物所归。阳明是气血、五脏六腑之归属。胃是五脏六腑之本,是后天之源,是生产热能和输送热能的加工厂,是接纳消化,吸收运送热能,营养五脏六腑,保护人体健康,维持人的生命功能,修复人体疾病的后天之源,是人体所有功能的保护神,有胃母之称。胃主和,和阴阳,和气血,和水火。人体受外感,病在三焦气分,胃和阴阳;病在少阳,太少两感,胃和气血;病在少阴,上热下寒,胃和水火。所以为又有媒婆之称,胃为中介主和。

胃主热,胃是人体热能的发生之地,它与肺气相合,与六经之气相合,而形成人体太阳之卫气。太阳主六经之阳气,阳明主六经之生气,又有肺气推动,三气合而为人体之大气。表中里,上中下,无处不到,无处不有大气的卫护。

胃主热,肺主气,肺气受邪气侵扰,胃气不能与肺气相合,中气不能运转,胃热内郁,熏蒸于外则发热,自汗,不恶寒,反恶热。

胃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179条)

太阳阳明,伤则脾不运津,脾不运津,胃则消化失运,此为脾约,是脾脏失去升降功能而导致胃中津液缺乏,大便难。

“正阳阳明,胃家实是也”。正阳阳明胃脾胃自病,或为风寒直中,或为转属。胃主实,邪气入胃化热,伤津,阳明内结,发潮热,发谵语,身热,自汗出,不恶寒,反恶热。

少阳阳明,少阳胆为腑,肝为脏,脏腑相连,肝胆相照,少阳厥阴乃为一体,属木。少阳病,肝也病,肝胆病,必克脾胃之土。少阳伤寒,呕不能食,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

阳明病有太阳阳明、正阳阳明、少阳阳明,未见太阴阳明,实则太阴肺脾与阳明关系最为密切。脾胃是脏腑相连的关系,脾是为胃输送津液,帮助消化,运送津液的。脾主四肢,脾主肌肉,脾肺为一经,肺主皮毛,所以太阴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系在太阴。太阴者,郁热在里,不汗出,小便不利,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身有汗,热有出路,则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此为太阴阳明,也为脾约,脾约者大便硬是也。

“阳明病胃家实,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阳明病,其人本虚胃中寒之人。若误当胃家实以攻其热,必哕。

阳明病,其人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腹胀满,头眩,必小便难,虽下之,腹满如鼓,脉迟有寒,下之腹满如故。

阳明病,脉但浮者必盗汗出,太阳卫气不固。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热在血分,此必衄。

阳明病,心烦,调胃承气汤主之。

阳明病,有潮热,手足濈然汗出,大便已硬,大承气汤。

腹中大满而不通,微和胃气小承气。

若不大便六七日,欲知治法小承气。

汤入腹中转失气,此有燥屎乃可攻。

不转失气胃中胀,饮水则哕不可攻,攻之腹胀不能食。

“阳明病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

此为阳明自虚证,直视谵语喘满死。

直视谵语下利死,汗多亡阳脉短死。

阳明病,阳明潮热不恶寒,独语见鬼小承气,但发热,谵语,大承气。汗多,便硬,谵语,小承气。独语见鬼不识人,循衣摸床惕不安,微喘直视,脉弦生,脉涩死,脉反微涩为里虚,谵语潮热不能食,胃有燥屎,大承气。

热入血室下血证,头汗谵语刺期门,随实而泻汗出愈。汗出谵语本可下,下之若早语言乱,过经十三乃可下,大承气汤。

三阳合病口不仁,腹满身重难转侧,面垢谵语又遗尿,发汗攻下都不可,若有自汗白虎汤,无汗白虎加麻翘。

怵惕烦躁不得眠,心中懊憹栀子汤。

口干舌燥渴欲饮,血中有热虎加参。

渴欲饮水或发热,小便不利猪苓汤。

二阳并病太阳罢,但发潮热手足汗,谵语便难大承气。

表热里寒脉浮迟,下利清谷四逆汤。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胸满不去小柴汤。

阳明病,心中懊憹不能食,但出头汗栀子汤。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呕而白苔小柴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濈然汗出而解。”这是张仲景对小柴汤证的唯一注解。小柴胡汤,通上焦,下津液,和胃气,清里热,除表邪,疏肝气,破结气,转大气,故濈然汗出而解。

阳明中风,走少阳入太阴,脉弦浮大而短气,三焦腹大而都满,胁下痛,心也痛,久按气不通,太阳阳明鼻干嗜卧不得汗;太阴身黄面黄小便难;阳明有潮热,时时哕;少阳耳前后肿,胁下痛。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又入阴,脉若仍浮病在表,可以运用小柴汤。脉但浮,余证罢,可以运用麻黄汤。若不尿,小便闭,腹满加哕,阴阳俱病,病不治。

阳明病,自汗出,小便数,大便硬,虽硬不可攻,此为津液外泄证,等待欲自大便,用密煎导导之。猪胆汁加醋也可为导。

阳明病,脉迟,汗多,微恶寒,表未解,可发汗,桂枝汤。

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麻黄汤。

发热汗出而热越,热越外泄不发黄。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为热郁。小便不利,渴欲饮水浆,此为郁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大便色黑,其人善忘,此为久有瘀血,抵挡汤。

绕脐腹痛,人燥烦,发作有时,为有燥屎,大承气汤。

日晡所,发潮热,属阳明,脉实,腹痛,宜下之;脉浮,气虚,宜发汗,下之大承气,发汗桂枝汤。

烦不解,腹满痛,本有宿食当下之,大承气汤。

喘冒不卧有微热,小便不利有燥屎,乍难乍易大承气。

食谷欲呕属阳明,干呕吐涎吴茱萸;胃中少津脾不运,得汤反剧属上焦。

阳明病,寸缓、关浮、迟弱,寸缓脾主缓,关浮主阳明,尺弱气血虚,血虚风热伤血脉,血中有热,太阳阳明脉浮有表证,恶寒,不可下。过之一日,其人不恶寒而渴,病转属阳明。渴而小便数,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热在血中,渴欲饮水而不欲咽,“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但以水法而救其血热,渴者用五苓散发其肠胃之汗。

脉浮而芤,浮为阳浮于外,芤为血虚,血热入胃,胃气生热不能和,阳不能归阴,其阳则绝。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胃气生热。胃热与血热相搏,津液干枯,无津脾不运,其脾为约,麻仁丸主之。

太阳中风汗不解,蒸蒸发热属阳明,调胃承气除热邪。

伤寒入胃腹胀满,调胃承气除腹胀,微烦便数胃中虚,大便因硬小承气。

少阳肝木克脾土,目中不了睛不和,身热便难此为实,急当下之大承气。

阳明发热汗出多,急当下之大承气。

发汗不解腹满痛,急当下之大承气。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急当下之大承气。

脉滑而数有宿食,当下之,大承气。

难病治疗大法:

发热七八日病不解,脉虚浮数当下之,大承气。发热下后病不解,胃热血热二热合,合热消谷则善饥,七八日不大便,无所苦,为有瘀血,要化血瘀抵挡汤。抵挡用罢热不解,下利不止必协热,协热而利便脓血。书中未给出治疗汤方,但此证治宜桃花汤。可参看少阴病篇306条。

胃黄:身黄如桔腹微满,寒热相蒸茵陈汤。

脾黄:身黄发热湿热结,脾黄要用知柏汤。

太阴黄:郁热在里无表热,身必发黄是太阴,麻黄连翘赤小豆,杏仁姜枣草白皮。

三、辨少阳病脉证治

少阳主枢转,三焦布水道,太阳阳明主气化。太阳阳明,三焦气化由少阳枢转,转入脏腑血分。三焦主气化,泄而不藏,少阳主血分,藏而不泄,所以少阳病不可汗吐下。少阳主血,少阳之为病,邪气入经,血生热,口苦咽干目眩。

少阳中风,风入血化热,热伤血脉,血热随经,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少阳风邪,不可吐下。

少阳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两侧头痛,不可发汗。

三阳合病阴入阳,阴入阳则静,但欲眠睡,目合则汗,无阳固阴,目合则汗自出。

少阳主枢,胃气主和,少阳枢转三焦津气,以供养血脉而滋养脏腑,又枢转脏腑之气,养三焦而固九窍。睛无脏气充养则不明,耳无脏气充养则不聪,窍无脏气之固则失禁。

胃气主和,和阴阳大气,太阳之卫气在表,太阴肺气在里,阳明后天之气在中,三气合而为一,助推为转,为大气之运转,大气的运转,是胃中热能的运行,又合太阳、太阴之大气,三气运行,合而为阴阳大气。阴阳大气的运行,又有少阳之枢转,而主气血阴阳之平衡,所以说,阳明主和,和阴阳大气之运行,泄而不藏。少阳主枢,枢转气血之平衡,藏而不泄。

四、辨太阴病脉证治

太阴病,腹满痛,自利不渴脏有寒,有寒温中四逆辈。

太阴伤寒,发热脉浮缓,无汗恶寒手足温,手足自温在太阴,郁热在里当发黄,麻黄连翘赤小豆。小便自利不发黄,郁热阳复发暴烦,脾家为实,腐秽当去,利日下十余次,必自止。

太阴中风脉浮,可发汗,宜桂枝汤。

太阴病,腹满时痛,桂枝加芍药汤。

腹满大痛,桂枝加大黄汤。

太阴病在三阴,三阴病都伤胃,都下利,自利不渴属太阴,自利而渴属少阴,消渴下利属厥阴,三阴病都伤中,上热下寒腹中痛,三阴病病在里,三焦部位上中下,中焦不和病难全,三阴病看中阳,胃中阳最可贵,有阳无阳决进退,胃中有阳病可医,胃中无阳不可治。

著名老中医马清波先生遗下的一个戒烟奇方

中医认为烟草属性“温燥”,而点燃的烟草则属性“热毒燥邪”,瘾君子在长期吸烟的过程中,会导致“肺气郁闭”,最终将至慢性虚损的“肺痿”,更会因为火热烟毒上熏灼伤肺液、煎炼成痰,而引发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癌等等多种严重疾病.

  瘾君子在戒烟过程中常会出现一系列戒断症状,如焦躁、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疲倦、胸闷、皮肤瘙痒等等,对此,医学专家建议在戒烟过程中不妨试试中药茶饮方。

具体方法:取鱼腥草50克,地龙、远志各25克,藿香、薄荷、甘草各15克,人参5克。用2500毫升水煎后当茶喝,可清热解毒、安神除烦、润肺祛痰、补脾益气,每日一次,连续服用一个月,一般10天后烟瘾会有所下降。

  如有皮肤瘙痒症状,则可以另加桑白皮与麦门冬混合煮成茶饮,可帮助抑制烟瘾。桑白皮可泻肺中实火、利水消肿,能减轻皮肤瘙痒症状,麦门冬养阴润肺,能减缓点燃的烟草对肺部的伤害。

五、辨少阴病脉证治

少阴经主枢转,枢转水火交心肾,心肾得交睡眠安,少阴病病在血,脉微细,胃气弱,欲吐不吐心中烦,水火不交但欲寐,胃气不和寐难全,自利而渴属少阴,热在血,虚在胃,饮水自救渴不解,下焦虚寒不治水,小便色白频尿多,少阴病,胃气虚,蜷卧恶寒是特征,手足逆冷更分明。少阴病,阳为贵,七八日阳来复,手足自温胃气和,虽烦躁下利,脉紧反去病欲解。

少阴病,阳为贵,恶寒蜷卧胃中虚,下利止,手足温,胃阳尚存病可治。

少阴病,阳为贵,恶寒蜷卧时自烦,欲去衣被病可治。

少阴病,吐又利,手足不冷反发热,脉虽不至不得死。

少阴病,热过盛,一身手足尽发热,太阳郁热在膀胱,膀胱郁热必伤血,二热相蒸必便血。

少阴病,病在血,厥冷无汗病为藏,强发其汗必动血,血走上窍口鼻目,不知要从何道出,下厥上竭病难治。

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为不治。吐利烦躁四肢逆冷者,为亡阳,死。

四逆恶寒而身蜷,不烦而躁脉不至,独阴无阳定是死。

息高而喘阳气绝,六七日阳来克阴,定是死。

自利不止,复烦躁,不得卧寐也是死。

少阴病,始得之,脉虽沉,反发热,麻黄附子细辛汤。

少阴病,心中烦,不得卧寐,黄连阿胶鸡子汤。

少阴病,口中和,能吃能喝背恶寒,当灸之,助附升阳疗阴寒,附子汤。附子茯苓参术芍。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桃花汤主之。干姜粳米赤石脂。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可刺放血。刺期门,及厥阴经穴位。

少阴咽痛证,有猪肤汤,甘草汤,桔梗汤,苦酒汤,半夏散及汤。

少阴咽痛为难治,临床难辨证,方不对证,其效难收,半夏桔梗是治咽痛主药(正文注解有专论)。

少阴病下利,白通汤。

少阴病下利,厥逆无脉,干呕烦躁,为津虚血少,气无力。补津扶血培元气,白通人尿猪胆汁,培元固本复脉汤。同气相求能救急,若服汤后,无胃气运化,脉暴出者死,有胃气运化,脉慢出者生。

少阴病,腹中痛,小便不利四肢重,四肢沉重又疼痛,水停中焦自下利,或渴或呕真武汤,苓芍姜术附。

少阴经主枢转,枢转三焦上中下,少阴病肝气虚,四逆咳嗽或心悸,小便不利腹中痛,泄利下重肝不舒,四逆散方主诸证,它与小柴相呼应。甘草枳实柴胡芍,咳加五味和干姜,心悸又加桂五分,小便不利加茯苓,腹痛加附炮令坼,泄利下重煮薤白。

少阴病血中虚,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猪苓汤。

少阴三急下证:

少阴病,腹中痛,口燥咽干急下之,大承气。

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清,心下气急,口干咽燥,急下之,大承气汤。

少阴病,腹胀满,不大便,急下之,大承气汤。

少阴病三温之:

少阴病,脉沉迟,急温之,四逆汤。

少阴病,脉弦迟,为胸中实,当吐之。脉弦迟,膈上有寒饮,干呕者,急温之,四逆汤。

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数更衣,当温其上,灸之。

六、辩厥阴病脉证治

厥阴经,是肝经,肝主血脉又主经,厥阴经阴之极,阴极阳生天之道。厥阴极生少阳,阴阳相伴日月转,阴阳平衡世道安。

厥阴病是肝病,肝胆相连寒热生,肝与但都属木,肝胆有病木克土,肝木克土胃中寒,胆木克土胃生热,寒热相争不休止。寒则下利热利止,寒而不热胃阳绝,热多寒少便脓血,利而厥冷不能食,是生是死看胃阳。

肝主经血胆主气,肝胆同病气血里,三阴之病都伤胃,胃中虚寒不可下,厥阴治病更伤胃,上热下寒中焦冷,乌梅丸主之是总方。温经通阳加止利,温中回阳救四逆,更除寒热复元气,阴阳平衡病自愈。

脉微细欲绝,手足厥寒,当归四逆汤,内有久寒,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有人称为妇科秘方。

大汗出,热不去,四肢疼,内拘急,下利恶寒又厥逆,四逆汤证要牢记。大寒大利又厥冷,救逆回阳主四逆。

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热利下重,白头翁汤,连柏秦皮白头翁。

下利欲饮水,白头翁汤主之。

下利谵语小承气。

利后更烦为虚烦,虚烦不眠栀子豉汤。

饮水则哕胃中寒冷,哕而腹满视其大小便何部不利,利之则愈。

(0)

相关推荐

  • 从病变部位、成因及生理方面谈少阳病

    从病变部位.成因及有关生理谈少阳病 目录 一.少阳经的病变部位..................................................................... ...

  • 六经精解篇!(民间高手解剖伤寒六经)

    辩太阳病脉证治 三焦气分 <伤寒论>以阴阳运行的规律开始立论.首先是以人体阴阳定位.人体阴阳就是三焦气分与少阳血分.三焦气分主泄而不藏,为太阳.阳明气化水液的场所,主阳气,主气化.太阳中风 ...

  • 【疑案精解】民间矛盾引发命案中正当防卫的具体适用

    [刑事法库]创办宗旨 传播刑事领域理论热点,分享办案实务经验技巧 总结类案裁判规则要旨,权威解读最新法律法规 详细解析热点疑难问题,定期发布两高指导案例 [版权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 ...

  • 面相“十三部”详论运势吉凶(精解篇三)

    人中: 人中已经大家都知道位置了吧,主人心性,亦主子孙.唇上之沟,阴阳之交,额为天,頦为地,此居中,故曰人中.人生到此一大关,寿年.财帛.子嗣到此冲关.深直端广者,忠信有子孙.人中蹇而短者,夭命孤贫. ...

  • 面相“十三部”详论运势吉凶(精解篇二)

    山根: 位居两眼间之鼻梁,鼻根从低凹向上高起处,亦名玉衡.主有势,疾病.山根断绝主多厄,无兄弟:狭薄而低者,无势.庭中平满(鼻梁直与印堂平接),或有奇骨者大贵:玉衡依依上侵额,则名闻朝野.若山根陷洼而 ...

  • 面相“十三部”详论运势吉凶(精解篇一)

    天中: 天中清晰.明亮.洁净.无黑痣.无瘢痕则贵,反之,早年坎坷.高起直者,初年得官,平满者宜远行,有官禄,黄色主升迁,赤色主灾(天中连印.鼻头赤,主车马惊),黑主失官.缺陷者不吉. 天庭: 天庭饱满 ...

  • 三对脏腑升降精解篇!(识升降便得中医核心)

    (一)第一对:脾胃是升降的轴心 吴达说:"脾为阴土而升于阳,胃为阳土而降于阴,土位中而火上水下,左木右金,左主乎升,右主乎降,五行之升降以气不以质,而升降的权衡又在中气,升则赖脾气之左旋,降 ...

  • 《伤寒论》理论的临床应用精解篇!

    张仲景的<伤寒论>,是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众所周知,此书之全名应为<伤寒杂病论>.由于历史的原因,仲景的原作被'一分为二',初经晋王叔和编次整理,将<伤寒论& ...

  • 《伤寒论》理论的临床应用精解篇(附:历代医家附子运用经验)

    张仲景的<伤寒论>,是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众所周知,此书之全名应为<伤寒杂病论>.由于历史的原因,仲景的原作被'一分为二',初经晋王叔和编次整理,将<伤寒论& ...

  • 《伤寒论》理论的临床应用精解篇

    张仲景的<伤寒论>,是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众所周知,此书之全名应为<伤寒杂病论>.由于历史的原因,仲景的原作被'一分为二',初经晋王叔和编次整理,将<伤寒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