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学论语#6.23【2016-11-26】
#每日学论语#6.23【2016-11-26】
【原文】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译文】
孔子说:“齐国政治制度如果进行改革,就能达到鲁国的样子了;鲁国政治制度如果进行改革,就能合乎大道了。”
【微言微感】
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
最大的不变,就是一切都在变化之中。
冬去春来,花开花落,自然的变化似乎从没有停止过。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物质的变化周而复始,好像顺理成章。而社会,自古及今,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盛极必衰,乱后思治,永远都在螺旋上升。
齐国分封给姜子牙的时候,远离繁华的中原,蛮荒之地,贫穷落后。后来,齐桓公重用管仲,开始了改革,很快民富国强,称霸诸侯。
鲁国是武王弟弟周公旦的封地,周公一度摄政大周,自己的封地由长子伯禽掌管,伯禽在位四十年,用周礼治国,加上中央政府经济支持到位,政治支持到位(允许他们郊忌文王,使用天子礼仪),所以,国家富庶,礼乐完备,堪称礼仪之邦。
后来呢?
从鲁桓公之后,“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几次废长立幼的恶作剧之后,加上周宣王胡乱干政,礼崩乐坏的鲁国开始走下坡路。以至于到孔子时代,鲁昭公、鲁定公、鲁哀公都是傀儡,三桓把持朝政,权不在中央,鲁国开始衰败。
齐国的第一代封君是太公望,也就是传说中的姜子牙。传说中的蛮荒之地,野蛮不开化的少数民族聚集体有“西戎”“东夷”“北狄”“南蛮”,齐国封地那时候就是东夷所在。
但是,姜子牙毕竟是姜子牙。既然政治上、经济上都没有优势,那就置之死地而后生。
鲁国重礼轻利,对教化百姓固然是好的,但是过于繁琐,束缚过多,办事效率低下。而且人性本来就是趋利避害的,一切只谈理想不谈利益的管理,都是激发不了民众积极性和主动性的。
于是,齐国反其道行之。鲁国繁琐,齐国简约,鲁国农耕,齐国经商。齐国当政者,重视百姓利益和实际获得,很快就富庶起来。特别是齐桓公时期,在管仲“尊王攘夷”的建议下,对内实施人事改革,土地改革,发展经济、改革军事,很快就实现了国富民强。对外管仲则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打击一切不听话的敌国,九合诸侯,尊王攘夷,一匡天下,确立了霸主地位。
但是,这里有个问题。正如孔子所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齐桓公的政治改革,军事改革,说到底是霸道不是王道。管仲死后,齐桓公日益老朽昏庸,小人易牙、开方、竖刁鼓动齐桓公的几个儿子你打我,我杀你,争权夺利,老爸死了好多天,尸体都臭了,爬满了蛆都没有人管。
在孔子看来,强大的齐国背后,其实是隐患重重。这就好像武打小说的高深武功。无论是金庸、梁羽生,还是古龙,大家在写正邪较量时候,都有这样的描写。邪派武功如九阴白骨爪、吸功大法、蛤蟆功等非常霸道。而且用非常手段,可以取得非常之功,打通任督二脉,用针刺一下某个穴位,就可以一觉醒来,练成神功。
倒是那些少林、武当等正派的武功,却往往拘泥于循序渐进,什么必须配合佛法辅助,内外兼修,不到那个阶段,根本不允许越级练习。
杨过被好心的郭伯父送到全真七子哪里学武功,很长时间,一无所学,还总是被欺负。欧阳锋教杨过蛤蟆功,也就几天功夫,就可以把他的师傅赵志敬同志打得满地找牙。
但是,为什么大家还是信奉名门正派?因为邪派武功到了一定高度,最怕就是走火入魔。天山童姥、金轮法王、欧阳锋、慕容复、任我行、东方不败……他们纵然聪明绝顶,武功盖世,总难逃脱走火入魔的厄运。
对于齐国和鲁国,尽管齐国强,鲁国弱,但是孔子更看重鲁国。他认为,鲁国走的是王道,礼乐典制的根基尚在,稍微一整顿就可以恢复元气。
孔子是有过实践的,在中都的实验,当大司寇之后的实践,足以说明,在鲁国只要倡导先王之道,一年见成效,三年大变样,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如何才能让齐鲁走向王道?
孔子的思路是:先正名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回到自己的位置去。屁股决定脑袋。是什么人,就做什么事。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组织建设明确后,名正言顺,人心匡正了,第二步就是制度建设,就是礼教法制。“为政以德,比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目标明确了,愿景清楚了,职责清晰了,“先难后获”“居敬行简”,干部带头干,百姓跟着走,岂不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