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 | 什么是市场?
上周我们正好把《经济解释》第一卷讲完了,第一卷叫《科学说需求》,整本书围绕需求展开。那么从今天开始我们进入《经济解释》第二卷《收入与成本》的学习。在第一卷讲的都是需求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没有加入供应的行为,从这一本开始则加入了供应,第二卷也是作为《供应的行为》上篇出现的。
下面我们进入第一章,市场概论。
市场是什么?市场就是我们交换物品或服务的地方,可以是一个小小的集市,也可以是像我们这样相隔万里,通过网络交易。
第一卷讲过了,自由交易,则互惠互利。但这个互相的得利并不是平分的,还记得我们在讲第九章的那个表吗?上下两个三角形的获利,都有收获,但是面积并不相同。谁多谁少,则由竞争和交易费用决定。关于交易费用的问题,后面再讲。
另外,交易的概念,不一定只涉及到钱和物,还有权钱交易、财色交易、政治交易等等,是一个很广的概念。所以我们会听到有「经济学帝国主义」之说,就是说经济学的分析力量已经渗透到了很多其他社会科学领域,而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市场交易使交易双方都获利,是第一卷的一个重点,再想想为什么使双方获利?因为成交价格是客观观察到的,而交易双方对交易的物品在边际上的主观价值判断是不同的。
在边际上,双方的主观价值判断从两个不同的方向向成交价格靠拢,买方的判断高于市价就继续买入,卖方看到市价高于判断,就继续卖出,直到双方相遇在边际价值判断=成交价格的那个点上,都停了下来。这就是所谓的「均衡」。
市场的存在是为了降低某些交易费用,这个问题需要后面讲到租值和租值消散的时候详细分析。整个第一卷并没有涉及生产活动,如果引进生产活动,交易的利益就更大了。因为人与人之间的生产成本不同,也就是后面会讲到的比较优势理论,人们各自从事自己最擅长的工作,然后到市场上交易,整体上的收获更大了。
比如比尔·盖茨写程序和打字都很厉害,但他自己和自己而言,编程能够给他带来更大的收益,那么他也应该雇一个打字员,而不是自己去打字。再比如我们自己既要工作,还要做家务,假如我们这两项都比家政公司的人做的更好,但是假如你工作相比于家务的优势足够大,比如你一小时的工作价值一万元,那么你还是应该去请家政来做家务,而不是自己亲力亲为。
第二个话题是说的科斯定理,科斯在那篇著名的《联邦传播委员会》一文中有句话:「权利有清楚的界定是市场交易的先决条件。」
这句话说出来之后其实不难理解,但第一个洞察并说出这句话的人,就是厉害,大师。当一个物品的权利界定不清楚的时候,我们该找谁去买呢?买了又该把钱给谁呢?问题的重点就在于,权利毫无界定的物品或服务,无法在市场上成交。
我们都是根据预期来做判断的,预期是向前看的。我们都知道北上广深的房价很好,很多人说是地价高所以房价高,这个论调我们常常看到,但对不对?请大家思考一下。
我们常说价格与过去的历史成本无关,那用到房价这个真实的案例上,是地价推高了房价,还是房价反过来推高了地价?我们说是后者,是因为开发商预测那个地段上盖起来的房子,几年之后有人会出多少钱来买他造的房子,然后才敢去拿地,然后才选料用料盖房子。地价高是结果,而不是原因。开发商判断对了,大赚,赚到让全国人民红眼相对,骂他们是无良开发商。判断错了呢?对不起,没人记得你,也没人同情你,这就是市场。
残酷吗?残酷。竞争是残酷的,不过这是卖方之间的竞争,对于消费者而言,这种竞争是好事,只会让我们享受到性价比更高的产品。这种竞争在 IT 界受到的约束少,所以我们看到了 IT 产品,手机电脑性能的翻番,价格的下降。但在房地产领域,对不起,竞争不是你想要就能要的。因为那是民生,见不得开发商赚钱。
我们购买任何物品,都期待着能够有好处。权利界定不清,你买的时候不知道找谁买是问题之一,紧跟着的问题之二,是买回来之后怎么还能确定这就是我的,依然无法保证。
权利界定不够清楚,或交易费用过高,是社会成本问题的重心,这是科斯定理这句话所揭示的重要贡献。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人民公社时代的大锅饭,公地悲剧、环境污染等等。经常会看到管理类书籍上,海尔把每一块玻璃都写上负责人的姓名。
最简单的市场交易就是没有生产活动的市场,这个是第一卷的分析重点。
另外一点,需求曲线也是供应曲线: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价格下降,一个人会更倾向于买进;供应曲线则向右上升,意思是,价格上升,一个人会更倾向于卖出。
在简单的市场中需求曲线与供应曲线是同一回事,在某个价格之上其供应曲线对着镜子看就是需求曲线了,需求定律变为供应定律。同样的,供应量和需求量一样,是意图,是倾向。
这里关于休息或休闲推翻了需求定律的例子,当然错的离谱。根本的问题还是要区分什么是价,什么是量。休闲的量是时间,价格则不单纯的是看到的账面价格,因为价是要获取休息时间所付出的「代价」,并不单纯的是工资。
一天24小时,你工作23小时之后,你剩下的一个小时工资扣除身体的消耗,你认为是真的赚了吗?最起码比前面正常8小时内赚的少了,所以这个时候休息所付出的代价其实是在下降,收益在增加。这才是需求定律。
张五常教授善于从实际出发看问题,用到的例子也很精彩,所以读起来会很有意思。而奥地利学派则注重严谨的逻辑推导,后面有机会学习《人的行为》时会有不同的体验。
张教授向同事发问的案例是,如果你花了两块钱,在街上找鞋童把皮鞋擦亮,你这是在购买他的劳动力呢,还是购买皮鞋上的亮光?显然两者皆有。
产品市场也是生产要素市场,两者分不开,只是不同角度看同一市场。两个例子,一个是吃饭,吃饭既是我们在吃产品,同时又是我们的生产要素,必不可少。另外一个例子是储蓄,后面会讲到,储蓄和投资是一回事,同样也是不同角度看一个市场。
张教授书中说的穿珠子的例子,也是如此。看上去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力和作为产品的珠子带,是不同的东西,但购买劳动力和购买珠子带是同一回事,同一个市场。
计件工资容易理解和计算,而按照时间计算工资,道理是一样的,但会多出一些变化,也就是合约上的变化。
时间合约的工资,就是我们常说的月薪、年薪,因为时间本身不涉及质量,所以时间工资本身无法直接量度劳动力对产品的贡献到底是多少,所以监管的问题就要比计件合约复杂很多,这就是制度问题,会在《制度的选择》一卷中重点提及。
生产要素市场与产品要素市场分别是合约的不同形式,但市场还是那个市场。
要明白市场交易的运作,需要注意两件事:
其一,是合约的选择,其实就是制度安排,无论是大到国家,还是小到公司、个人,都会受到合约的约束。
其二,是关于概念的掌握。这个在前面也反复强调过,学习方法上,要注重三点,概念是什么?事实是什么?以及他们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从这三点入手,把书中的例子看明白,加上我增加的例子,基本上就没有问题了。
第一卷,我们已经学过的概念:稀缺、竞争、均衡、功用、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市场成交价)、什么是价、什么是量等等。
第二卷,则会学到收入、利息、投资、财富、资本、成本、租值、利润、盈利、交易费用等等。
概念的掌握是方向性的,有解释力的经济理论很浅,但概念掌握不好,理论就无从下手,经济学概念的掌握要到真实世界中反复观察、思考和推理。
这一章很简短,就到这里。这一卷有些很难的地方,大家要做好准备,比如「上头成本」的概念,就是一个很让人上头的东西。
上一章:经济学的逻辑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