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不愿做的事情辩护
我的书包侧兜里装着各种大小的塑料袋,这是准备在买东西的时候装东西用。这个习惯已经延续了(不是坚持)很多年。有一次朋友们吃饭,打包时我拒绝了服务员提供的塑料袋,坚持用自己携带的看上去皱皱巴巴的塑料袋。这个行为让朋友们有些诧异:塑料袋是免费的,我显然不是为了省钱。无意中,这成为大家谈论的一个话题。我轻描淡写地说那只是个人的习惯而已,然而,有一人却这样说:
“你一个人这样环保有什么用,你又改变不了什么。”
以前遇到这样的冷言冷语我会一笑而过,然而这一次我做出了强有力的回复:
“谁告诉你我要改变什么了?我从没想过改变这个世界,我一没那个能力,二没有那个雄心壮志。我也没想过影响别人,我只想做我自己而已。你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为什么认为我应该去改变什么?多少能人志士都无法做到的事情,为什么要把我捧得那么高尚?”
做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人理由可能不一样。我这样做的理由可能出于节俭价值、公民义务,也可能是碰巧我讲授的课程里涉及到环境问题,这提醒我要在学生们面前以身作则;也许是试图用一种偏执的行为淡化我记忆中对白色污染的厌恶。我只是觉得,如果我认为环保是正确的,那我就应该做正确的事情,这让我感觉良好。如果一边认为环保是对的,但另一边的行为却与环保价值背离,肆无忌惮地消耗塑料袋,这岂不是荒谬的吗?给别人讲环保,而自己过日子又是不环保的,这不是说一套做一套吗?
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有很多不同的生活共存,这很正常,所以我不会对别人不环保的塑料袋消费说三道四,可他为什么要质疑我做的一点点有益的事情呢?蹊跷的是,他并没有说我错,而是说“这没有意义。”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安全、清洁的环境,但是却不愿意为此牺牲自己的一点便利。大家都有着崇高的环保愿望,却做着危害环境的事情。先前很少有人会论证随意丢弃塑料袋是否正确,纠结于一个分文不值的东西太不值当了。我的出现让他的认知和行为之间的矛盾突显出来,这显然已经不再是一个塑料袋的问题,而是“我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的问题了。知与行的矛盾会让人变得荒谬,消除这种矛盾有两种办法,一是改变行为,二是改变认识。
然而,改变一种行为习惯太难了。不使用或重复使用塑料袋你可能会做以下事情:
·买东西经常是顺道的事情,所以你无论是上班还是休闲,带的包容量要大。背一个大包,这可能和你的职业角色不匹配;
·捧着商品回家,双手腾不出来,无法看手机;
·你需要抱着西瓜回家,姿势很别扭,很费力;
·从家出去买东西的时候一定记得带上塑料袋,否则走半道还得回家找;
·你需要把塑料袋叠整齐装在的包里,把塑料袋和包里的贵重物品放在一起实在是有点不搭;
·你要分清楚哪些是装大件的,哪些是装小件的;哪些是装食品的,哪些是装其它物品的;
·你需要提前告诉售货员你不需要他提供塑料袋,否则他很快会把东西装进去,再往出拿就有点麻烦了;
·有些卖食物的认为你的塑料袋不干净,很不情愿把食物放进去;
·如果塑料袋脏了,你需要洗干净晾干;
·有些快餐店用塑料袋上的图案作形象识别,他们也不太愿意用你提供的塑料袋;
·在家里你至少需要准备两个放置塑料袋的地方,一个是食品袋,一个是非食品袋;
·你要想好垃圾桶上不用塑料袋收集垃圾的办法,尤其是卫生间里的垃圾;
·很多时候,你刻意的行为遇到最大的挑战不是在外面,而是家庭成员的不屑。
做到环保不容易,你必须要牺牲一些生活中的便利,还要从容应对各种异样的看法。使用塑料袋就是为了便利,背后的驱动力是需求,而克制使用塑料袋的驱动力是自律的价值观,它与功利的目标无关。鼓励消费的价值观和环保本来就是一对天然的矛盾,在一个推崇消费的社会文化里,改变对一次性物品的依赖需要时间。但是,多年来各种形式的公益广告不断强化着环保的正确性,致使人们已经形成了环保的共识。一种价值如果不能用相应的行为去实现,就会变成空洞的口号。社会弘扬的价值主旋律不能变,与之不一致的行为又不愿意改,要消除言行不一导致的失调太难了,致使人们长期处在一种口号和行动分裂的状态之中。我的朋友没有说环保错了,也没有贬低限制使用塑料袋的行为,而是找到一种狡猾的说辞——你的环保行为对伟大目标而言如沧海一粟,有没有都一样。这样能使自己的消费习惯看上去合理一些了。大家都这样做,这可以让一件错误的事情看上去合法了,但这并不代表这件事本身就正确。
在《塑料成瘾》这部纪录片当中,作者在访谈结束的时候都会问那些致力于环保事业的研究人员一个问题:“你是环保主义者吗?”(Are you an environmentalist)。所有的被访人员面对这个问题时都很尴尬。要成为一个完全意义上的环保人员,你就是要彻底与所处的消费文化决裂的,就像绿色和平组织成员经常做出极端行为一样,经常被人是做变态和异类。我是个正常人,当然无法彻底让塑料袋从自己的生活中消失或者完全循环起来。我能做的,就是克制使用,不要让丢弃变得肆无忌惮而已。做一些与潮流不符合的事情一定要保持低调,否则一定会讨人嫌。我绝不会去做那些引导、劝说、倡议的事情,也不会加入什么公益环保组织。太惹眼了,就会让潮流大军也变得荒谬,势必激起更多的辩护,甚至会演变成贬损、诋毁和各种风凉话,自己的生存空间将变得更加狭小。
有一次去买菜,卖菜的对我说:“我就是纳闷儿,你为什么总是用自己的塑料袋?”
我说:“拿回去也是个扔,搞得到处都是塑料袋。我就是不想浪费。”
“嗯,就是就是。你这样做是对的。”
当我把塑料袋丢到垃圾桶里的时候,我想那些为自己做辩护的人马上会说:
“你不是要环保吗,怎么又开始扔塑料袋了?”
对环保行为的赞许不一定会立刻让自己有所改变,但是一种包容、积极的态度可以让口号和行动之间的桥梁保持通畅。而排斥性的辩护是在建立沟通的壁垒,不仅无异于共同进步,而且使得不同价值观的共存也变得艰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