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汉字(524):九天九地——说“九”
朱英贵
《孙子·形篇》云:“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乎九天之上。”这便是成语“九天九地”的来源,这个成语原指天的最高层和地的最深处,借以比喻两者相差极远。那么,天的最高层和地的最深处何以用并非实指的“九”来形容,可见“九”本身就含有值得探索与深究的高深含义,说不定“九”字的构字理据与造字本义正与此有着内在的联系呢。本文就来谈谈这个“九”字。
一、“九”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九”的形体从古至今没有发生过太大的变化,一直都是由一条直线或者曲线跟一条折曲线构成的一个二画形体(参见下图):
“九”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从上图可以看出,“九”字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均由相交的两个线条组合而成,只是字形风格略有差异:有的竖直(如前一个甲骨文形体),有的横卧(如后两个甲骨文形体以及两个金文形体),其线条相交部位,有的朝左(甲骨文形体和后一个金文形体),有的朝右(前一个金文形体)。“九”字的小篆字形是在相交部位朝左的甲骨文和金文形体基础上演变而来的,直至隶书与楷书也没有太大变化,于是就有了现行汉字的“九”。
《説文解字》卷十四九部:“九,陽之變也。象其屈曲究盡之形。凡九之屬皆从九。”
许慎解释的大致意思为:“九”,是阳的最大变数。它的字形就像事物曲折变化追求穷尽的样子。大凡跟“九”的意思相关的字,都可以用“九”作为表意偏旁。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对《说文》“昜之變也”一句作了如下的补充解释:“《列子》、《春秋䋣(繁)露》、《白虎通》、《廣雅》皆云:九、究也。”
关于“九”字的构字理据和造字本义,后人一直在不断地推测与解释,至今尚无定论。
清代朱骏声《说文通讯定声》认为:“古人造字以纪数,起于一极于九,皆指事也。二三四为积画,余皆变化,其体无形可象,亦无意可会,於六书则指事云尔。九者,数之究也。”九是个位数的最后一位数,至于如何用指事法表示,朱氏并未明言。
著名古文字学家于省吾先生认可朱骏声的说法,他认为:“九为错画之指事字,……由一至四,均为积画,此一系也;由五至九,变积画为错画,此又一系也。”(《甲骨文字释林》第99-100页)也就是说,上述观点认为汉字的几个基础数字,一、二、三、四都是由笔画“一”单独或者累积而成的(所谓“积画”),而五、六、七、八、九则是由其他笔画交错构造而成的(所谓“错画”)。“积画”与“错画”是两种不同的构字理据,至于为什么要那样“错画”构成,则还需要进一步考察。
何金松《汉字文化解读》一书讲到“九”字时认为:
汉语中,个位正整数从一开始,到九终结,不能再径直向前延伸了,如再加一个数,便进位成十了,这在笔算和珠算中十分清楚。《列子·天瑞》:“九者,究也。”张湛注:“究,穷也。”《白虎通·礼乐》:“九之为言究也。”《子华子》:“数登于九而究矣。”高鸿缙曰:“九为钩之象形文。”(《中国字例》第二篇第136页)鉤为曲形,不向前延伸。故九字以鉤形作为构件,在上面加一画,表示个位数的最后一位数,并以鉤形符号为声。九字当为原造,而非假借。(见该书第538页)
鲁实先《文字析义》则认为:“像有柄和曲刃的鐮刀,屬象形。” (见该书第292页)
左民安《细说汉字》认为:“这个九字,原为象形字。甲骨文左边就像虫头,右边像虫向上曲尾的形状,……九字的本义与虫有关,但后世其本义消亡,而被借为数字用。”(见该书2006年修订本第524页)
马如森《殷墟甲骨文实用字典》认为:“许说非本义。” (见该书第320页)
唐汉先生的《唐汉解字》认为:“九字,也是象形字,分为两部分,上部与手的甲骨文相同,下部是食指弯曲如钩,其余四指卷曲的手形描写,与今日表示九的手势语言相似,区别在与古人是手臂向下。”
流沙河在《白鱼解字》中说九是肘的本字,下图为甲骨文的“肘”字,确实跟“九”字很相像。
廖文豪先生的《汉字树》里的“九”,象征着极度伸展的手臂,“九”字在中国数字中为最大,引申为最大和多的意思。
网上《象形字典》(http://www.vividict.com)认为:“九,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由‘厷'(即“肱”,大臂)与‘又'(抓、掏)混合组成,表示伸出手掏摸、探究,力求确定内部情况。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淡化了金文字形中的手形‘又'。造字本义:动词,伸手往洞里掏摸、试探,以求确定情况。隶书承续篆文字形。当‘九'的‘掏摸、力求确定情况'的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穴'(未知空间)另造‘究'代替。”
综上所述,拙论认为许慎的《说文解字》及其段注的解释是较为合理的,后世学者朱骏声、于省吾的解释也是紧承《说文》一脉的,只是他们认为“九”是一个指事字,还显得略微偏颇。当代学人何金松先生、廖文豪先生、唐汉先生以及网上《象形字典,》关于“九”字的字源与“伸长手臂”或者“掏摸、探究”的解释,也是比较符合其字形的构字理据的。至于左民安把“九”想象为虫、鲁实先认为像有柄和曲刃的鐮刀、流沙河认为九是肘的本字,这些论述都跟“九”的构字理据和造字本义还有一定的差距。当然马如森《殷墟甲骨文实用字典》认为“许说非本义”,则不宜直接否定。
拙论认为,“九”字当为“究”字的初文。从“九”字的古文字形体来看,似乎是在表现一条蛇(那条弯曲的折线)正在钻入洞穴(那条弯曲的斜线)或者岩缝(那条斜直线)的意象,于是“九”字就有了“伸长手臂”或者“掏摸、探究”的初文含义,只是这种含义后来为后起字“究”所取代,而“九”也就成了表数字的专用汉字了。
“九”(究)字所蕴含的这种曲折的探索精神,可以推演出延伸、终极之意,于是它便可以名正言顺地作为最大的(终极的)个位整数的代用词而被广发使用了。九者究也,究者九也。遗憾的是它在甲骨刻辞、铜器铭文以及历代古籍文献中都是作数字来用的,十全九极,“九”是人类精神世界探究之极,然而却很难找到其探究造字本义的书证材料了,这里也就只好阙如待考了。
二、“九”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九”字的构字理据和造字本义当为终极,探求。例如“九,究也。”(《广雅·释诂四》)再如“九者,究也。”(《列子·天瑞》)张湛注:“究,穷也。”又如“九之为言究也。”(《白虎通·礼乐》)用“究”来释“九”,而“究”字含有穷尽、终极、周遍、探求、追寻等含义,可见“九”的造字本义当为终极与探求的意思。
“九”字由此延伸、探究的造字本义可以产生如下一些直接引申义:
其一,表数目:最大的个位正整数。例如“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尚书·益稷》)再如“九世犹可以复仇乎?虽百世可也。”(《公羊传·庄公四年》)又如“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其二,表概数:泛指多数。例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文选·〈楚辞·离骚〉》)刘良注:“九,数之极也,言……虽九死无一生,未足悔恨。再如“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乎九天之上。”(《孙子·形篇》)又如“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其三,九月九日的简称:指重阳节。例如“今世人每至九日,登山饮菊酒。”(《艺文类聚》卷四引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再如“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唐·李白《九日龙山饮》诗)又如“东海十年多契阔,西风九日独登临。”(元·丁鹤年《登定海虎蹲山》诗)
其四,“九九”的简称:指数九寒冬。由冬至日起,历八十一日,每九天为“一九”,按次序定名为“一九”、“二九”至“九九”。亦指“九九”中最末一个九天。例如“今年九里这们冷天,只怕你老人家就是寿长,也活不成。”(《醒世姻缘传》第九二回)按,南至即冬至。再如“转眼消寒过九九,春光又到艳阳时。”(清·赵翼《消寒》诗)又如“头九、二九不算九,小寒到大寒才冷呀。”(柳青《创业史》第二部第一章)
其五,阳数或阳爻:周易以阳爻为九。例如“九者,阳之数,道之纲纪也。”(《楚辞·九辨》序)再如“初九,潜龙勿用。”(《易·乾》)孔颖达疏:“阳爻称九,阴爻称六。”
其六,借指南方:周易离卦配南方。《易》卦的“离”配南方,其数配“九”,故以九指南方。例如“眚于九。”(《素问·五常政大论》)王冰注:“九,南方也。”
其七,通“久”:时间久远。例如“黄軦生乎九猷。”(《庄子·至乐》)郭象注引李颐云:“九宜为久。久,老也。”
其八,通“鸠”:聚集,汇聚。例如“禹亲自操橐耜,而九杂天下之川。”(《庄子·天下》)陆德明释文:“九音鸠。本亦作鸠,聚也。”
根据上面对“九”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九”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三、含有“九”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含有“九”字的相关成语较多,其中“九”字的含义大致有表确数与表概数两种情形。
其一,成语中的“九”字表示确数九个或者第九的意思,例如:
凤引九雏——为天下太平、社会繁荣的吉兆。源自《晋书·穆帝纪》:“(升平四年)二月,凤凰将九雏见于丰城。”
九鼎大吕——九鼎:古传说,夏禹铸九鼎,象征九州,是夏商周三代的传国之宝;大吕:周庙大钟。比喻说得话力量大,分量重。语见《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九鼎一丝——同千钧一发,比喻非常危急。语见明·宋濂《同公塔铭》:“呜呼,贤首之宗不振久矣,凛乎若九鼎一丝之悬。”
九垓八埏——垓通“陔”,重,层;九垓:即九重天,天之极高处;埏:边际;八埏:指边际远之地。指天地的终极之处,即天涯海角。源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上畅九垓,下坼八埏。”
九九归一——归根到底。语见秦兆阳《回答》:“我这个糟老头子捡点破烂,虽说有点霸道,九九归一,也是生活逼的。”
九流宾客——先秦到汉初有法、名、墨、儒、道、阴阳、纵横、杂、农九种学术流派。指上中下各品的人才和各种人物。语见《梁书·萧子显传》:“见九流宾客,不与交言。”
九年之储——九年的储备。指国家平时有所积蓄,以备非常。语见《淮南子·主术训》:“十八年而有六年之积,二十七年而有九年之储。”
九牛一毛——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极大数量中极微小的数量,微不足道。源自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九儒十丐——儒旧指读书人。元代统治者把人分为十等,读书人列为九等,居于末等的乞丐之上,指知识分子受到歧视和苛待。源自宋·郑恩肖《心史》:“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
九世之仇——九世:九代,形容历时久远。指久远的深仇。源自《公羊传·庄公四年》:“九世犹可以复仇乎?虽百世可也。”
龙生九子——古代传说,龙生有九子,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比喻同胞兄弟品质、爱好各不相同。语见明·徐应秋《玉芝堂谈荟·龙生九子》:“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
三槐九棘——中国周代朝廷种三槐九棘,公卿大夫分坐其下,后因以槐棘”指三公或三公之位。源自《周礼·秋官·朝士》:“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群士在其后;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群吏在其后;面三槐,三公位焉,州长众庶在其后。”
三旬九食——旬:十天叫一旬。三十天中只能吃九顿饭。形容家境贫困。源自汉·刘向《说苑·立节》:“子思居于卫,缊袍无表,二旬而九食。”晋·陶潜《拟古》诗:“三旬九遇食,十年著一冠。”
十室九空——室:人家。十家有九家一无所有。形容人民大量死亡或逃亡后的荒凉景象。语见《抱朴子·用刑》:“徐福出而重号淘之仇,赵高入而屯豺狼之党,天下欲反,十室九空。”
十羊九牧——十头羊倒用九个人放牧。比喻官多民少,赋税剥削很重。也比喻使令不一,无所适从。语见《隋书·杨尚希传》:“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
天保九如——天保:《诗经·小雅》中的篇名;九如:该诗中连用了九个如”字,有福寿延绵不绝之意。源自《诗经·小雅·天保》:“天保定尔,以莫不兴。如山如皋,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
箫韶九成——箫韶:虞舜时的乐章;九成:九章。指箫韶音乐奏了九章。语见《尚书·益稷》:“箫韶九成,凤凰来仪。”
一言九鼎——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相传为夏禹所铸。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说话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源自《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
其二,成语中的“九”字表示概数很多的意思,例如:
愁肠九回——指悲愁频频在腹中萦绕,难于排遣。源自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
含笑九泉——九泉:地下深处,旧指人死之后埋葬的地方。也作“黄泉”。在九泉之下满含笑容。表示死后也感到欣慰和高兴。语见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回:“我儿前去,得能替我出半臂之劳,我亦含笑九泉。”
鹤鸣九皋——九皋:深泽。鸣于湖泽的深处,它的声音很远都能听见。比喻贤士身隐名著。源自《诗经·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九曲回肠——形容痛苦、忧虑、愁闷已经到了极点。源自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忘。”
九泉之下——九泉:地下。死人埋葬的地方,即在阴间。源自汉·阮瑀《七哀》诗:“冥冥九泉室,漫漫长夜台。”语见《魏书·阳平王传》:“若为死鬼,永旷天颜,九泉之下,实深重恨。”
九死未悔——九:表示极多。纵然死很多回也不后悔。形容意志坚定,不认经历多少危险,也决不动摇退缩。源自战国·楚·屈原《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九死一生——九:表示极多。形容经历很大危险而幸存。也形容处在生死关头,情况十分危急。源自战国·楚·屈原《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刘良注虽九死无一生,未足悔恨。”
九天九地——原指天上的最高层和地的最深处,比喻两者相差极远。源自《孙子·形篇》:“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乎九天之上。”
九天揽月——揽:采摘。到天的最高处去摘月。常形容壮志豪情。源自唐·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诗:“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九天仙女——指天上的仙女,比喻绝色美女。语见元·乔吉《金钱记》第一折:“你看此女非凡,真乃九天仙女也。”
九霄云外——九霄:高空。在九重天的外面。比喻无限远的地方或远得无影无踪。源自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一事惬当,一句清巧,神厉九霄,志凌千载。”语见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二折:“太子也你在这七宝盒中,我陈琳早魂飞九霄云外。”
齐烟九点——俯视九州,小如烟点。源自唐·李贺《梦天》诗:“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三教九流——旧指宗教或学术上的各种流派。也指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语见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六:“(梁武)帝问三教九流及汉朝旧事,了如目前。”
三六九等——指等级和类别多,有种种差别。语见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五回:“你们这些兔子,真是些没良心的忘八羔子!天天在一处,谁的恩你们不沾?只不过这会子输了几两银子,你们就这样三六九等儿的了。”
三贞九烈——贞:贞操;烈:节烈。封建社会用来赞誉妇女的贞烈。源自元·无名氏《合同文字》第三折:“他元来是九烈三贞贤达妇,兀的个老人家尚然道出嫁从夫。”
十拿九稳——比喻很有把握。语见明·阮大铖《燕子笺·购幸》:“此是十拿九稳,必中的计较。”
十亲九故——故:老朋友。形容亲戚朋友很多。语见元·尚仲贤《柳毅传书》第一折:“受千辛万苦,想十亲九故。”
十亲九眷——指众多亲戚。语见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十卷:“梅氏和善述到来,见十亲九眷都在眼前,一一相见了,也不免说几句求情的话儿。”
一匡九合——春秋时管仲辅助齐桓公一匡天下,九合诸侯,建立霸业。亦指立国大事。语见《旧唐书·郑畋传》:“臣始仕从戎,爰承指顾,禀三令五申之戒,预一匡九合之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