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故事】人生是一场挑战,15000个火柴棍引发的故事


中美人工智能界的两位泰斗——马云和伊隆·马斯克去年八月聚首上海,围绕人工智能的应用展开了一场世纪大辩论,讨论未来人要怎么活着

这场辩论两马虽在某些次要议题上互不相让,但其间达成的共识却已足够我们的社区和家庭去思考——如果马云和马斯克都认定人工智能将颠覆人的生活形态、就业和社交,让生活越来越虚拟化,那么我们作为实实在在的人,还有没有力量去选择有所作为的活法,甚至引导下一代过上有意义的家庭生活?如果有,我们到哪里去寻求这种力量?

这一期我们为您呈现的是一位“六旬青年”的澳洲故事,他向我们展开他的人生,就是想给年轻一代的读者们留下多一种选择和活法。我们将他的故事记录下来,供您参考。

15000根火柴筑起战争纪念馆

说到选择,Tim老先生这63年来做过不少,有正确的也有荒谬的。他从中受益,也曾为此付出代价。他的外公Robert Mirans先生是一位商标设计艺术家,一手设计了本地著名的Red Heads火柴盒上的红发女郎商标。在外公的艺术熏陶下,刚过10岁的Tim就展现出了过人的的临摹天赋。

14岁那年,Tim收到了外公的礼物——一本薄薄的火柴模型搭建手册:这里面不但有外公设计的红发女郎形象,还有十多个火柴模型的平面设计稿。

拿到这本小册子的时候,Tim就被里面的第一个模型——澳洲战争纪念馆(Shrine of Remembrance)给吸住了:“当时我觉得战争纪念馆看起来很不错,线条直直的,不需要做太多弯折,不像其他的各种圆弧模型那么复杂。而且我恰巧有很多火柴可以用。”他介绍起这个火柴模型的时候满脸微笑,像是在介绍自己的孩子。

在那8个月两百多个绞劲脑汁的夜晚里,小Tim的业余生活充满着这一万五千根火柴,数不清的火柴盒,和无数的测量,裁剪,模型比对、涂漆,还要通过现场参观战争纪念馆确保还原度“。

要想完成这个(模型搭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是恒心,第二是耐得住寂寞,在那八个月里我几乎不在周末和周围的朋友通任何电话。”他像是把自己锁在了“福尔摩斯的思维宫殿”里,将一根根火柴鳞次栉比地排列到了它们应该去的位置。

火柴版本的战争纪念馆终于完工了,Tim用超出其年龄的工匠精神成就了人生当中的第一个项目,并在1971年布莱顿文法学校(Brighton Grammar School)的手工艺比赛当中拔得头筹。49年过去了,已经事业有成,准备退休的Tim仍然精心保存着当初自己搭建的战争纪念馆。

平凡人的挫折与奇迹

战争纪念馆完成后时间来到1983年。那一年,生活跟Tim开了一个大玩笑。那时的他没有选择成为一个建筑师,抑或是继承外公的事业成为商业艺术家,而是出人意料地踏上了一趟去非洲的探险之旅。

“我问旅行社哪条路线最难走?得到答案后我决定去约翰内斯堡(南非首都)。”

在异国他乡体验生活非常不易,吃喝都需要自己料理。整个团不到十个人,所有旅客都自发组成小组,轮流购买食材,做饭,洗碗。Tim一行人就这样从约翰内斯堡出发,一路北上去往终点站坦桑尼亚,目标就是走遍半个非洲。而不幸的意外就在这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中发生了。

在一次洗碗前搜集餐具的工作时,由于没有人帮忙,Tim在搬运餐具箱的过程中感觉伤到了后背。虽然当时没有太大的痛感,但第二天起床后刺痛明显,“我那时感觉脊椎可能出问题了”,他回忆道。回到墨尔本后,家庭医生在诊断后告诉他,他连着三节脊椎中间的两个椎间盘应力性碎裂,而碎骨和脊椎突出部不断压迫神经,就是造成持续背痛的原因。

医生告诉Tim:如果手术清创,可能会需要将三节脊椎强行捆绑在一起变成一大节脊柱,这样他可能变成一个伤残人士。他和他的父母都不愿意接受诊断结果,一度觉得医生夸大其词,于是开始尝试各种复健手段:“我的母亲带着我遍访名医,也试过各种按摩推拿疗法,但每一次都只会加重后背的剧痛,我那时沮丧极了,觉得没有人治得好我的伤。”有一天,Tim的妈妈问他:“你要不要试着去做游泳复建?”

现在回想起来,Tim特别感恩母亲的建议,也感谢自己在剧痛折磨下仍然保持了理智。

迫于脊椎伤势的限制,Tim只可以游对椎间盘压力最小的自由泳,保持这个泳姿他就感觉不到太大的痛苦,反而背部肌肉有舒适感。

有意思的是,随着他坚持自由泳,背部的疼痛竟然一点一点褪去!两三个月后,在一次例行检查中,奇迹突然发生了:“当时医生告诉我,他看不出我的脊椎受到了多大的伤害。我的背也不怎么痛了,这真是一个奇迹!”

困扰他将近一年的剧烈悲痛消失后,Tim恢复了正常的生活,他感谢母亲的爱引导他自愈了医生束手无策的重伤。Tim告诉我们,伤势缓和他回到了布莱顿文法学校旁边的教会,因为他同样感恩他的上帝。

除了早年模型方面的成就,Tim现在还是教会里一位天赋异禀的赞美诗爱好者。采访他的时候听一位教友描述,他的歌声有时能吸引她自发地坐到前排去。Tim告诉我们,现在这个教会的传声效果已经超过了英国所有的圣公会教堂,而他不但是上帝面前的歌颂者,也是St Andrew圣公会大教堂拥有演奏会级别音效的资助者。

他告诉我们,1975年的时候,一场火灾摧毁了这个历史悠久教会的屋顶构造,使得原先优美的赞美诗歌声时常被楼外的杂音破坏。从1971年(上初中)就开始接触这间教会的Tim对此一直深感遗憾。

2014年,Tim找到了准备对教堂进行大修的一位事工领导,表示自己愿意出资用于重建教会的传声系统。2016年,他出资重建的教会屋顶和金属传声装置正式完工,宽阔的教堂里再次想起了久违的、绵延不断的赞美诗“。我如果在教会前排用力拍一下手掌,这个回声4.5秒以后才会消失。”Tim一脸骄傲地向我们展示道。

Tim老先生用两个小时讲完了他的前63年。他的一生是一条漂亮的曲线:年少时展露才华,年轻时遇到挫折,低谷中享受过父母的拳拳之爱,事业成功后回馈过社区,年长时还在教会里找到了自己的侍奉。

他的人生是一本朴素的教育手册:耐心与坚持推动成功,轻狂后走向谨慎,听取父母的建议,坚持体育锻炼等等。孩子们读通了这些,也会在长大后回忆起自己14岁的样子时,同样志得意满吧。

采访结束时Tim邀请我在ANZAC澳新兵团日那一周的周日再次参访St Andrew圣公会大教堂,因为他的火柴战争纪念馆会在此展出。毫无疑问,我会带着家人一起去,再看一次他的14岁。

此篇文章刊登于《澳中商圈》2020年1-2月刊,专家视角 EXPERT INSIGHT,P20-P24.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