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学论语#13.30【2017-6-12】

#每日学论语#13.30

【原文】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译文】

孔子说:“用没有经过训练教养的民众去打仗,就是让他们去送死,这就叫做遗弃民众。”

【微言微感】

关于“战”,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说去战斗,去打仗;一个说吓得战战兢兢。

“教”什么呢?怎么是“以不教”?

一种解释是,不训练民众作战,老壮丁,直接派到前线做炮灰,去充数,去送死;一种解释是,不按照正确的,善人的教来教民。正确善道是什么呢?

有一次,子张(颛孙师)问老师,“何谓四恶?”

孔子说:“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什么意思呢?子张问的是指执政者的四大恶政。

孔子说:“一个政权不去教化百姓,一旦百姓犯法,就把他们逮捕判刑,乃至杀头,这叫虐待百姓;不加教育、不加警戒,就要求成功,这叫“暴”;一开始疏于管理,后来突然要求限期完成,这叫“贼”;同样给人财物,出手之际却十分吝啬,这叫“有司”(古时管财务的官,这里指小气。)。

所以,有一种说话,“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的意思就是说,用四大恶政来管教治理百姓,让百姓战战兢兢,其实就是让百姓离心离德,离开统治者呢。

孔子究竟想的什么,众说纷纭。

如果按照第二种解释,我觉得也未尝不可。不教而诛,不管过程秋后算账,或者开始疏于管理, 后来着急上火,或者只进不出,尖酸刻薄,这都是让老百姓手足无措的。

好像许多做父母的,对小孩子的学习平时不管不问,考试过后,今夜有暴风雨,埋怨数落,劈头盖脸一顿爆揍,这肯定会让孩子无所适从。

拙略的管理者也大多如此,前期不管不问,出了问题只知道发脾气处分人,下属肯定会无所适从。其结果,也肯定是众叛亲离。

想起了孙武三令五申的故事。

春秋时,有个著名的军事家叫孙武,吴王为了试试他的才能,从宫中选出一百八十名宫女,让孙武训练。
  孙武命令宫女手拿着长戟(古代一种兵器)并且分成两队,并且让吴王最宠爱的两个妃子当队长。

孙武对她们说:“我说前,你们就看前方,说左就看左边,说右就看右边,说后就看后面。”

他命令人准备了处罚的刑具斧头,又再三重申刚才的命令。

孙武喊:“右!”

宫女们你看我,我看你,觉得好玩,根本就不服从孙武的命令。

孙武说:“是我解释得不够明白,命令得不到执行,是指挥官的责任。”

就把前面的命令又详细说了一遍。当他再次发出左的命令时,宫女们还是笑着不动,吴王也觉得好笑。

这次孙武不再自责,他说:“解释、交代得不清楚是将官的责任,交代清楚而不服从命令就是队长和士兵的过错。”

于是命令左右把队长推出去砍头。吴王吓得大叫:“等等,她们是我的爱妃,将军用兵的才能,我很明白,请不要杀她们。”

孙武回答:“将在军中,君王的命令可以不听从。”坚决把吴王的两名宠妃砍了头,同时另外任命两位宫女做队长。

宫女们很害怕,孙武再次发令时,所有的宫女都整齐认真地操练,不敢当作儿戏了。

现在回头看第一种解释——“用没有经过训练教养的民众去打仗,就是让他们去送死。”

有一种说法,我非常赞同:对士兵的爱就是严格训练。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平时训练马马虎虎,到了真枪真刀拼命时候,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一个疏忽就是一条命。

曾国藩是我非常佩服的人物。我佩服他的勤奋修身,佩服他的百折不挠,佩服他的识人之明,用人艺术,也佩服他的“恨”。

曾国藩一介书生,却有一个外号,叫“曾剃头”。什么意思?杀人不眨眼。在法家“严刑峻法”的思想指导下,曾国藩练兵,那是一点情面也不讲。士兵站错队列,听错指令,看错旗帜后,曾国藩毫不客气。人家不跟你聊心,也不让你罚站,直接上板子打,直抽得你哭爹喊娘,发誓一定记住为止。所以,“湘军”一出道,就以打仗不要命凶狠著称。

狭路相逢勇者胜。湘军从道义上讲,保家卫国,捍卫祖宗法制;从现实利益讲,打仗升官发财。这是动力。压力呢?上了战场,除了杀死敌人,就是被敌人杀人,没有退路,逃兵必斩。

当然,在我心里,孔子不是好战者。

“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孔子强调的还是强大自己,震慑敌人。“足食、足兵、足信。”弱国无外交。国家强大,国防强大,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