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妇人《捣练图》里捣的是什么

▲开启艺术 三远堂艺术工作室欢迎您

▲《捣练图》唐 张萱

绢本设色 纵37厘米 横147厘米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捣练图》(宋摹本)

唐代工笔重设色画,系唐代画家张萱所作,原画已不存,现流传的为宋摹本。长145.3厘米,宽37厘米,呈横卷式。刻画了十二个人物形象,展现了捣练、织线、熨烫三组场面。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流失海外,现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张越

《捣练图》里有十二个唐朝女性为主角,

除了告诉了我们什么是“捣练”,

她们还可以称得上是唐代女性的时尚楷模。

《捣练图》是画家张萱创作的,以描绘宫廷中妇女劳动场景为主要内容的传世佳作,这部作品为人物画创作开辟了新的生活题材。

所谓“捣练”,又称“捣衣”,是古代制作衣服的重要工序之一。蚕丝制成丝帛之后,需要去除上面的丝胶,进行精炼。大约在汉代前后,作为新的精炼工艺,捣练法出现。本来,捣练只是一种劳动过程,后来逐渐被赋予了诗意。

汉代是我纺织史上重要的发展阶段,也是第一个高潮阶段,在这一时期纺织技术得到极大提高。

帛是汉代丝织品的总称,在帛之下又有纱、绢、缣、锦、绫、绮、罗、缟、绦、绣、素、缎、练、绢等名目。

汉代的纺织品生产主要有官府手工业、独立手工业和农村副业3种方式。

到东汉时期,蚕桑养殖在长江和岭南等地开始推广。

桑蚕丝又分为生丝和熟丝,生丝和熟丝的区别在于是否脱胶,生丝通过在肥皂溶液中煮沸除去油脂,经缫丝,复摇,整理、成为熟丝,生丝是丝线或织物生产用的原料,是用于织绸缎的。

练,是一种生丝制成的丝织品,

刚刚织成的时候非常硬而且发黄,

直接裁剪做衣服肯定是没法穿的。

必须经过沸煮、漂白,再用杵捣,才能变柔软洁白。

画中妇女捣的就是白练,一种白色熟绢。

在本作品《捣练图》中有三组画面:

画卷由右至左展开: 第一组画四个妇女用木杵捣练;第二组画两个妇女,一人织线,一人缝纫白练;第三组画几个妇女把白练抽直,用熨斗熨平。

一般来说也要像古人看书一样,从右往左看。

先看最右边是第一组,是四个人用木杵捣练。

4妇人正进行艰苦的捣练劳作;两人屈身执杵下捣,一人握杵稍事休息,而另一妇人则倚杵而立,还以左手挽起衣袖,似已累得微汗涔涔,又似歇息之后欲再次操杵捣练。

试想生活在唐代:妇女挽起衣袖,露出纤白手执砧击杵,发出叮咚声响…

即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软熨贴,好裁制衣服,称为“捣衣”。

宋元以前,棉花的栽种在中国尚未普及,服装通常只能用丝织品及葛麻等。丝织品当然只能供贵族穿戴,葛麻之类就是普通人的衣物了,低下阶层唐人穿的是用麻、毛织成的“粗褐”。贫穷的老百姓,一般戴幞头巾子,穿粗褐衫。

以前的衣服要用水洗过晾干后,再用兑水的稀浆糊揉一遍,给布料衣物挂上一层浆子,俗称“浆”,晾干后使用。就是“上浆”。

具体地说,布料上浆捶捣,称“捣练”;成衣上浆捶捣,称“捣衣”。“练”是一种较为精细的丝帛原料,生衣,是指没有经过浆、捣的织物所制之衣;熟衣的衣料则由经过浆、捣等更精细的过程加工的衣料制成,更适合穿着。

捣衣这个行为已经是民众亲身的生活了,在众多唐诗中亦有生动地记录。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的诗中写得很清楚,是响成一片的“万户捣衣声”,不是一两户。

还有唐人王建《捣衣曲》中所描写的“玉钗低昂衣带动”、“湿着一双纤手痛”,使后人对“捣练”一词赋予无尽的想象。

练,还是一个动词:把 纺丝、纺麻、棉纱或丝麻织成的布帛(由于工艺的原因,在古代这些东西一般都较硬,所以叫“生丝、生帛、生练),经过多次蒸煮,使其柔软,这工艺叫“练”。

根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记载,早在唐代张萱之前数百年,东晋、南朝画家张墨、陆探微、刘瑱都画过《捣衣图》或《捣练图》,可惜今都已不存。

明杨慎《丹铅总录·捣衣》:“古人捣衣,两女子对立执一杵,如春米然。尝见六朝人画捣衣,其制如此。”

捣练作为中国古代丝绸工艺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古代,不论贵族女性,还是平民女子,大多会参加这种劳动。

通过这一点,说明“捣练”或很早就成为一种图像模式,与“耕织图”类似,“捣练”题材同样为古人创作乐此不彼。

宁辞捣熨倦,一寄塞垣深。
 
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
——捣衣   出自全唐诗 作者/杜甫

对战争的厌恶情绪,往往伴着"捣衣"的劳作而流露,捣练也因此成为诗人、画家喜用的艺术题材。

晚唐时普通百姓身穿身穿麻衣,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王宫权贵则衣食无忧,位高权重。杜甫描绘的女性生活“宁辞捣熨倦”中捣衣十分辛苦,秋凉时节,家家妇女都要为亲人赶制冬衣,思妇用尽全身力气干活,以致产生厌倦怠惰之心。

唐代以丝织最为发达,产品种类很多,妇女大量的从事丝织劳作,女性一生的丝织生活最是冗长、乏味的。

于是众多的大唐文坛名人以此为内容的"捣衣"诗词铸就成大唐文化中的一座奇峰。

我们再赏赏画中"丰颊肥体"的人物造型,作品是唐代(尤其是盛唐)仕女画的典型风格。

丰满的身材,额宽、脸圆、体胖,

是现今“胖胖哒”最好的形容了。

这就要说说原作者张萱:

张萱,长安人,盛唐与中唐之际的著名画家,在开元(713~741)年间任过宫廷画职,多画仕女、婴儿、鞍马一类题材。这张《捣练图》是较早选取劳作场景作为绘画题材的经典。

第二组是织线的场景。

百科里《捣练图》编辑的是络线、缝制劳动操作的情景。

画卷中部的两名妇人,理线者背身侧面坐于碧毯之上,眼随手动,和谐而专注;其对面坐于脚凳之上的贵妇正手捏金针聚精会神地缝制新练,两人一高一低,心、手、眼配合微妙、协调,画者的匠心跃然纸上。

唐代著名的纺织品还有地毯,唐人把地毯称为“地衣”,唐代的室内仍以席为主,人们的主流坐姿仍然是席地而坐,理线的妇人就是坐在地毯内的。

回顾第一组图妇人在捣练,就是捣布料原料,进行精炼。

绢有生、熟两种,前者是指未经精练脱胶的平纹织物;熟绢是生绢脱胶之后的称呼,其中未经染色工艺的熟绢又可称为“练”。

唐 杜甫 《送许八拾遗归江宁觐省》诗:“内帛擎偏重,宫衣著更香。”

内帛便是指宫廷作坊制的缣帛。

唐朝官营手工业,有国家设立的专门机构管理,生产出来的产品,专供宫廷、皇家和官府享用,规模比较大,技术也比较高一些。

皇帝和大贵族需要的工艺品和为满足海外出口贸易的需要的产品都由两监组织供给(“少府监”和“将作监”)。

丝织品完成捣的工艺还有后续流程。

把丝帛脱胶是一种开松,纤维和杂质之间的联系力减弱,从而使杂质得到清除,这样处理完布料之后,还要对面料进行整理,这是一个细致的过程。

有些布料经过清洗后,经纱和纬纱会变形,此时需细细调整布纱的方向。有些布料经过荒裁后,轻轻松动,能使布料更稳定。

那么另一个坐着的妇人在干嘛呢?

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已经制做丝线、丝带和简单的丝织品,到商周时期已能利用蚕丝制成绫、罗、锦等优美的丝织品。早期的制丝方式是将鲜茧浸于热汤中,用手抽丝,卷于丝框上,到周代已开始应用简单的缫丝工具。汉代以后,一些简易的缫丝机如木制手摇缫丝机、脚踏缫丝机等已在民间广泛应用。

许多汉画像石上边刻有纺车。出土的这些汉画像石,充分展示了汉代纺织生产活跃的景象。

如果是制丝工艺要用缫丝机,明显不是。

▲古代纺车图

▲手工纺纱杆及锭子

从西元前7000年左右起,人类开始用燃杆(纺纱杆)和锭子纺纱。纺纱者一只手拿着上有纤维的捻杆,另一只手把纤维抽成一根松纱,绕在另一根棒或锭子顶端的凹槽裏。

锭子底下用扁平的石块或锭盘加重固定。纺纱者把锭子像陀螺那样旋转,锭子便把松纱燃紧成纱线,然后再把纱线绕在锭子上。此种方法沿用了几千年,所制造的一些纱线品质相当好。

在纺织工具中还有一种纺轮。

纺轮由塼盘和塼杆组成,陶制纺轮中的圆孔是插转杆用的,当人手用力使纺盘转动时,塼自身的重力使一堆乱麻似的纤维牵伸拉细,塼盘旋转时产生的力使拉细的纤维拈而成麻花状。

纺轮一般是用石片插杆纺锤或陶片经简单打磨而成。早期的纺轮其形式有扁圆形、鼓形、算珠形、梯形等,直径大都在五六厘米,重量在50—150克之间。

▲捻线砣

虽然捻线的历史可比5000年的纺轮历史还要久远得多,而且捻线一定也要看得到线锤才是,图中也没有看到。

先肯定的她拿着的是线。

手工捻线历史悠久,前面我也提过唐代还没有棉花普及,在棉花未种植之前主要捻的是丝线和动物毛线。

我参考了网络上的非遗捻线工艺,具体究竟怎么做的只能看文字描述的了,其他脑补吧。

线如果要作缝纫使用,前面还要进行一道工序,叫做葛线。这是妇人必备的手工技艺。

葛线的方法是将线匹取下,绕缠在纺线轮子上,并将2-3股线匹子顺缠在张开的五指上,然后将线头绕缠在砣杆上,并打上扣进行葛线,再捻旋砣杆葛线,方法如同捻线。

“邳州手工捻线”于2012年被邳州市人民政府列入县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我们再回到画面中,坐着的妇人左手五指张开,右手拇指食指像拿捏着线,是不是像在葛线呢。

还有一个【纺织知识】

纱通常用来生产面料,而线用于将不同的面料缝制在一起。

通常由短纤维互接纺制而成的称为纱,由两根或两根以上的纱合并加捻而成的称为线。所以一般说单纱、股线。

第三组是熨烫的场景

这组人物动态很丰富。尤其是画家很善于捕捉不同人物的姿态神情,如前图中捣练中的挽袖,这组中也不乏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和性格特征的内容。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唐代 · 张籍的凉州词写得好,

内陆与西域之间的丝绸贸易往来非常频繁,

“丝绸之路”的通道为唐代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古代丝织品是以天然长丝——蚕丝为原料织成的制品,也是我们常说的“丝绸”。

汉代的丝绸,为横贯亚欧大陆“丝绸之路”的繁荣昌盛和贸易交往提供了物质基础。

汉代民间织物,大量是麻葛。大宗的丝绸在官府手工业作坊生产。

两个人分别用木轴抻住白练的两端,身体微微后倾,执绢的妇女身躯稍向后仰,似在微微着力;熨练妇女认真专注的表情,端丽的仪容,恰如其分地表现了温厚从容的心情。

唐朝是丝绸生产的鼎盛时期,无论产量、质量和品种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丝绸的生产组织分为宫廷手工业、农村副业和独立手工业三种,规模较前代大大扩充。

传统丝织业已经分离开来成为某一手工业者的专门工作。

根据法门寺地宫出土的文物,推断唐代一寸约合现在2.95厘米左右,最长不超过3.15厘米。

匹布的定义在各个朝代也不尽相同。幅宽和匹长在生产过程中,因布料不同或生产上的其它原因,也有区别。

画中妇女为宫廷手工的代表,她们捣练缝制的场面细致而且生动,虽然从事同一活动,但由于身份、年龄、分工的不同,动作、表情各个不一,并且分别体现了人物的特点。

长安是全国的丝织品生产中心,都城内有少府监、织染署、掖庭局等机构,下设官营丝绸作坊。玄宗后期,宫中专为杨贵妃造作锦秀金玉之工就达千人。官府作坊内也有为数不少的奴婢,一些技艺出众的被分配到掖庭局劳作,所得报酬仅为日常衣食。

而在绢下好奇地窥视的女孩,以及畏热而回首的煽火女童,也都那么地生动引人。

在画面中拉练的妇人很是卖力,看来这个也是体力活,但为什么要这样?我试着找到了一种解释:这是拉幅。

拉幅是利用纤维素、蚕丝、羊毛等纤维在潮湿条件下所具有的可塑性,将面料幅宽逐渐拉阔至规定尺寸进行烘干,使面料形态得以稳定的工艺过程,也称定幅整理。

这道工艺是面料后的整理,算是面料出品前的最后工序,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流程。

而在有些网络文章中还认为为此组劳动应该为第二组,缝纫的才是最后一组,想来还是不了解工艺流程所致。

庐山瀑布

唐代 · 徐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宫廷的妇人干活儿也要姿势优雅呀!

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一首描写瀑布的诗我也大胆用于比拟她们。

唐朝是一个让人震惊的朝代,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盛唐崇尚健康丰腴,劳作的女性形象是那么地不同,美得雍容。唐初发髻较平,盛唐之后高髻流行。《捣练图》中妇人的发髻都是高髻,或挽于头顶,或梳于脑后。

一个以胖为美的朝代,

青丝缕缕,丰腴有色。

唐代,是仕女画发展的鼎盛时期,精工仕女的画家有张萱、周昉等,张萱是周昉的的老师,其工细妍丽,代表了唐代仕女画的典型风格。

但因时代久远,张萱的绘画作品多数都散佚无存。现存的《捣练图》卷、《虢国夫人游春图》卷和《武后行从图》虽或为后人摹本,但仍可令人窥见其绘画技艺之一斑。

画家采用"散点透视法"进行构图,把整个捣练的劳动场面分三部分呈现在读者面前。三组人物相互呼应,有站有坐,有高有低,构图安排显得错落有致。

看得出画家关注丝织劳作生活,他也深入地了解过妇女丝织生活的。

唐代仕女画对于中国绘画的意义,如同唐代诗歌对于中国文学的意义一样,皆为后世无法逾越的高峰。

笃,笃,笃……

杨凝《秋夜听捣衣》:“砧杵闻秋夜,裁缝寄远方。”王建《捣衣曲》:“重烧熨斗帖两头,与郎裁作迎寒裘。”

后来宋朝的词人贺铸也写了著名的《夜捣衣》:“收锦字,下鸳机。净拂床砧夜捣衣。马上少年今健否,过瓜时见雁南归。”

千年捣衣声已经渐行渐远,

惆怅闺怨的情绪把捣衣诗滥觞于唐宋。

闻捣衣

元 赵孟頫

七律

露下碧梧秋满天,砧声不断思绵绵。

北来风俗犹存古,南渡衣冠不后前。

苜蓿总肥宛騕□,琵琶曾泣汉婵娟。

人间俯仰成今古,何地他时始惘然。

明·俞允文《捣衣二首》之一  

七言绝句 押微韵

月树朦胧夜色微,清砧不断晓鸦啼。

十年少妇闺中力,谁寄 辽阳万里衣。

在元明其他朝代,捣衣诗作为诗歌中的一朵奇葩,仍然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涌现。木杵捶击石砧的咚咚声被阵阵悲凉的秋风送来,时断时续,更加深了词人的孤寂感。

▲明代仇英水墨人物画捣衣图

那么对于原画家张萱的视点来说,这幅宋摹本《捣练图》还能够从那响成一片的捣衣声中回味出什么呢!



目前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所藏的《捣练图》是一件12世纪初的摹本,其祖本的作者传为8世纪中期的唐代画家张萱。
款识:宋徽宗摹张萱捣练图真迹,金章宗题,高江村清吟堂秘藏
▲《捣练图》绘制在细致平滑的宫绢上,并无作者和摹者的款印,卷首题跋: "宋徽宗摹张萱捣练图真迹"。
▲大约在12世纪13世纪初,宋朝金章宗在现藏于波士顿的画上写下题签“天水摹张萱捣练图”。
另有金章宗用瘦金体题"天水摹张萱捣练图"。瘦金体由宋徽宗独创,笔画劲挺秀丽, 风格独特。金章宗完颜璟爱好书法,曾在朝中设立书画院,"凡好书札,悉效宣和(徽宗时年号),字画尤为逼真"。完颜璟学宋徽宗的字,几乎可以乱真。从这些题跋上推测,金章宗完颜璟曾经是这幅《捣练图》的收藏者。
1126年,金兵攻下宋朝都城汴京后,从宋宗室处掠夺了大量书画文物。这幅曾著录于《宣和画谱》的唐画摹本便是其中之一。金章宗题"天水摹张萱捣练图",天水是地名,位于今甘肃境内,是赵氏郡望,所以宋朝也被称为"天水一朝"。有说法认为这二字指代赵佶。然而纵览全图,并没有"御制"、"御书"等徽宗款识,书法鉴定家徐邦达、杨仁恺则认为此画应由宋代画院高手代笔。

扩展资料:

天工开物

○熟练

凡帛织就犹是生丝,煮练方熟。练用稻稿灰入水煮。以猪胰脂陈宿一晚,入汤浣之,宝色烨然。或用乌梅者,宝色略减。凡早丝为轻、晚丝为纬者,练熟之时每十两轻去三两。经纬皆美好早丝,轻化只二两。练后日干张急,以大蚌壳磨使乖钝,通身极力刮过,以成宝色。

葛:

春秋战国时期,是葛生产的黄金时期,当时葛的人工栽培在我国已很普及,高质量的葛织物不仅各地都有生产,产量亦很惊人。据记载,越王勾践败于吴国后,一次献给吴王的葛布就达10万匹。隋唐以后,丝麻的纺织技术和生产能力有了显著提高,葛藤却因其单纤维较短,不适于精加工逐渐被麻取代,它的生产便局限于一些偏僻山区了。

丝绸的工艺分类:

坯绸:未精练的绸,称生坯绸。

练白绸:已精练的绸。

漂白绸:已精练并经漂白的绸。

熟绸:经纬丝先精练脱胶成练丝(熟丝)再织成的绸。

三远堂艺术工作室

教育  |  培训  |  手作  |  繢集  |  出版    ↑


三远堂艺术工作室 | 在这里您可以:

开启艺术之旅-零基础国画,书法,油画、艺术DIY等丰富您的业余生活。

关于艺术学习,欢迎大家一起交流和沟通!

开启童稚心灵 挖掘艺术潜能

培养创造能力 提高技艺水平

▲开启艺术 三远堂艺术工作室欢迎您

(0)

相关推荐

  • 《广东通志》摘录

    周穆王时献火浣之布[列子] 昆仑之墟有炎火之山山上有鸟兽草木皆生于炎火之中故有火浣布非此山草木之皮枲则其鸟兽之毛也[搜神记] 南海商人赍火浣布三端杰公遥识之曰此火浣布也二是缉木皮所作一是绩鼠毛所作以问 ...

  • 颜色相关的字为啥多是绞丝旁?

    中国自古就有种桑养蚕,缫丝织绸的传统.古人是怎么用汉字表示细丝呢?一般,蚕农会将丝束扭成为丝绞,古人就用丝绞的样子,造了"糸"这个字,表示细丝,后用作部首,就叫绞丝旁. 糸的甲骨文 ...

  • 《千字文》这两句说的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书法:张德进)

    墨悲丝染 诗赞羔羊 景行维贤 克念作圣 这两句话属于用典,典故出自<墨子>与<诗经>."墨"指的是墨子,<墨子>一书中有个"墨悲丝染& ...

  • 手工植物染桑蚕丝绿颜色一组

    继续植物染桑蚕丝.还是两种材料:生丝和熟丝. 今天是绿颜色一组.生丝和熟丝的颜色有些不同. 绿色,是大自然最普遍存在的颜色.植物的叶子大多数是绿色. 看似普遍,但对于植物染而言,绿色却是很难得到. 多 ...

  • 墨悲丝染!

    <墨韵书道>"墨悲丝染".此句出自<千字文>.墨子有一次路过染坊,看到雪白的生丝在各色染缸里被染上了颜色,任凭你怎样漂洗,也无法再将染色丝恢复生丝的本色了. ...

  • 艺术品中的服饰 | 《捣练图》

     唐.张萱  宋.赵佶 捣 练 图 唐代张萱 据说,西方人最喜欢的中国绘画,不是山水花鸟,而是藏于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里的这幅<捣练图>.<捣练图>的原作作者是唐代张萱.张萱是 ...

  • 《唐宫夜宴》里的文物——《捣练图》

    <捣练图>,中国唐代名画,表现贵族妇女捣练缝衣的工作场面,系盛唐时一幅重要的风俗画,对后世绘画风格有重大影响,是唐代仕女画中取材较为别致的作品,唐代画家张萱之作. <捣练图>卷 ...

  • 一张《捣练图》看尽盛唐的时尚法则

    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 是绘画史上的一幅硬核作品<捣练图>, 来欣赏下我盛唐的时尚吧. ​ ​ 捣练图解 练,是一种生丝制成的丝织品, 刚刚织成的时候非常硬而且发黄, 直接裁剪做衣服肯定是没 ...

  • 最美中国画100幅《捣练图》盛唐宫女生活图

    <捣练图>描绘了从捣练到熨练各种活动中的宫女的情态,刻画了不同人物的仪容与性格.表现的是妇女捣练缝衣的场面,人物间的相互关系生动而自然.从事同一活动的人,由于身份.年龄.分工的不同,动作. ...

  • 中国古画赏析:唐 张萱 虢国夫人游春图 捣练图 浓艳秀雅,惊艳!

    张萱,生卒年不详,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唐代开元天宝间享有盛名的杰出画家.在当时"唐尚新题"风气的影响下,画家采取现实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题材,创作出主题如此突出的杰作,与大诗人杜甫 ...

  • 古书画:唐 《捣练图》及细节赏析

    俗话说:展览归来不看图.可很多朋友,没有机会看到有关的展览,只好还是看图.从图中也可见作品的大致风貌. <捣练图>是中国唐代名画,系盛唐时一幅重要的风俗画,对后世绘画风格有重大影响,是唐代 ...

  • 每日中华名画:[宋]赵佶《摹张萱捣练图》

    每日中华名画:[宋]赵佶《摹张萱捣练图》

  • 宋赵佶摹张萱捣练图,放大细节来赏画

    <宋赵佶摹张萱捣练图> 赵佶 宋代 绢本设色 纵37厘米 横145.3厘米 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捣练图>系唐代画家张萱之作.此图描绘了唐代城市妇女在捣练.络线.熨平.缝制 ...

  • 皇帝画家宋徽宗的《捣练图》高清细节,太精彩了

    <宋赵佶摹张萱捣练图>赵佶 宋代 绢本设色 纵37厘米 横145.3厘米 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捣练图>系唐代画家张萱之作.此图描绘了唐代城市妇女在捣练.络线.熨平.缝制劳动 ...

  • 《捣练图》赏析

    捣练图 中 文 名:<捣练图> 类     别:古代绘画 材     质:绢本设色 年     代:唐代(现仅存宋徽宗赵佶摹本) 作     者:张萱(现仅存宋徽宗赵佶摹本) 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