蜘蛛女之吻
《蜘蛛女之吻》出版于1975年,甫一问世就惊艳世界,但由于题材敏感,探讨的话题也比较尖锐,所以很快被阿根廷列为禁书。
但这并没有消减它的魅力,反而赋予了这本书更多的神秘性,毕竟没有经历过被禁的文学作品,一定不具有时代超前性,而这本小说无论从各个方面看,都是一场视觉上的华丽杰作。
电影专业毕业的曼努埃尔·普伊格,在这部简单的小说里,用具有画面感的文字,玩着真正的意识形态,在痒与痛之间游离,手法令人耳目一新,技法却拿捏的恰到好处。
看起来似乎是展示同性恋者的监狱生活,呈现难兄难弟滋生的情谊,实际上探讨了一个深刻的主题:一个社会,遭遇着性压迫的人,和遭遇革命压迫的人,该如何生存下去?
如果你理解性就是革命,性自由就是革命的自由,你会明白普伊格真正消解的不仅是男女性别,还有意识形态,或许对于作者而言,当这一切真正消解之后,才会有所谓真正的自由。
整个小说的故事主线非常简单。
莫利纳是一位男同性恋,因为「腐蚀青年罪」被关押入狱。在当时的时代,同性恋不仅被视为怪物,同时也是违法的,同样的案例可以参考毒舌王尔德。
而瓦伦丁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出生于资产阶级家庭却一心要搞革命,这当然也不被当时的政府所允许,所以他作为政治犯被关押入狱,罪名是企图制造混乱。
本来这两个人八杆子也打不到一块,毕竟莫利纳自我认知是女人,行为举止也是女人,而瓦伦丁就是以切·格瓦拉为原型,是不折不扣的钢铁直男。
但命运就是这么神奇,由于无论如何严刑拷打,瓦伦丁就是不吐露关于组织的半个秘密,所以监狱长决定将他和莫利纳关在一起,并诱惑和承诺莫利纳,只要他能取得瓦伦丁的信任,刺探重要情报,就放他回家,毕竟他还有一位患病的老母需要照顾,同时他心心念念着自己爱慕已久的侍应生,即便对方已经结婚生子,他也愿意倾尽所有照顾对方。
在监狱艰苦的生活中,为了排解无聊,莫利纳就给瓦伦丁讲述那些自己看过的电影,这些电影充满了异域和神秘色彩,乍看彼此毫无关系,但其实都是主人公个人人格的化身,和故事走向的暗示。
第一个故事是《豹女》的故事,一个爱画画的女孩,她一直喜欢观看动物园的豹子,也是在动物园内,她认识了一个工程师,两人相爱,如胶似漆,但女孩显然有一些个人困扰,她总是梦见自己变成豹子。
后来,一个女人告诉她,她是有着豹女基因的,她不能被男人亲吻,否则就会变成豹子撕烂所爱之人。这给女孩带来很大的困扰,导致她和工程师结婚后,却没有实际的性生活,而工程师也在此期间出轨暗恋自己的女同事。
故事情节很简单,但容易让人想到善妒而渴望爱的年轻主妇,她们渴望男人的救赎,最终让她们走向抓狂的也是男人。这是否对应了那句话:爱能让人疯,让人傻,让人生,让人死,更能让人生不如死呢?
那么豹女的基因,是否藏在每个人的心中呢,我们不得而知。
但这个故事里也有一个暗喻,不能得到爱和亲密性举动的人,可以说是豹女,也可以说是莫利纳的自我认知,作为男同,在当时的时代,他注定无法得到爱。
第二个故事是《法国歌女》的故事,这个故事严格意义上和《色戒》如出一辙。
讲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法国歌女,被本国的革命组织要求去刺探德国军官的情报,结果却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爱上了对方,最后为了爱情不惜出卖祖国,结果惨死的悲剧故事。
不得不说,普伊格和张爱玲对男人女人的认知,在这里达到了高度默契:男人愿意为革命死,女人愿意为爱情死。
而这同样也是莫利纳悲剧性结局的暗示,寓意着他最后会反水,更会为爱情付出生命。
第三个故事的标题是《女人喜欢的故事》,是莫利纳在心里复述,却没有告诉瓦伦丁的故事,因为他不愿意听到瓦伦丁对自己的浪漫故事评头论足。
莫利纳是一个非常感性的人,这个他钟情的电影故事,讲的是一个在战场上毁容的年轻人,离开未婚妻和父母,一个人痛苦而孤单的生活在森林小屋里,他爱上了租给他这间屋子的房东的女佣,一个长相普通甚至有些丑陋的年轻女孩,两个人最终结婚,经历波折后幸福生活的故事。
这里可以看到莫利纳的爱情观:爱就是救赎,即便是两个普通的人,也会因为爱情加持,将对方看成一个完美的人,并相互扶持度过平淡而幸福的人生。
第四个故事的标题是《男人喜欢的故事》,是莫利纳为取悦瓦伦丁,讲述了一个他喜欢的故事类型,也可以看作是对瓦伦丁人格和过往经历的暗示。
这个故事里,一个出生资产阶级家庭的年轻男孩,却痛恨资本家,最后却被绑架,父母因他而死,而他最终加入了游击队,成为了革命者。
由于整个故事穿插着瓦伦丁半真半假的个人自述,所以可以作为他个人命运的暗示,当我们感慨年轻男孩的选择是不是很虚无可笑时,其实也对应了瓦伦丁的个人选择,究竟是否有价值和意义?
第五个故事是《僵尸女》的故事,这个故事非常离奇曲折,被巫师变成僵尸的女人,本性单纯善良,无论如何被践踏,都爱着自己的丈夫,且从来不会伤害别人。
这个故事有两重暗喻:僵尸女是莫利纳的人格化身,虽然他是同性恋,但他从未伤害任何人;其次就是象征不可能的爱恋,也会突破障碍产生深厚的连结,故事里是僵尸女爱着身为人类的丈夫,故事外是莫利纳最终和瓦伦丁相爱。
第六个故事是《痴情女》的故事,养尊处优的女明星,被黑帮老大控制和供养,过着金丝雀的生活,却最终爱上了为自己失去一切的小记者,并为了他反抗黑帮老大,甚至最终变成妓女。
他们给予彼此的爱是无私奉献的,也是无比沉重的,但最终两个人想明白了,片刻的相守就足够了,正如莫利纳和瓦伦丁的彼此供奉,看起来很不值得,但片刻相爱,有过温暖甜蜜的时刻就足够了。
伴随着一个接一个穿插的故事,主线故事也在进行着。
一个除了给予爱,一生中一无所有,连自尊都不配拥有的同性恋者,一个激进的将爱视之为褴褛的激进分子,最终在逼仄而艰苦的狭小空间里,日久生情了。
主线故事中有很多温暖的细节,为了摧毁瓦伦丁的意志,监狱长在食物中投毒,导致他一直腹泻和肚子疼,在他最绝望的时候,莫利纳用自己的被单包裹他的排泄物,为他清洗身体。
他过度的付出,最终瓦解了瓦伦丁的意志,他开始真正信任他,但是莫利纳已经决心要保护瓦伦丁,为此,他不惜从监狱长那里骗取食物,为两人最后的相处注入了很多温暖色调,从此以后,瓦伦丁想到莫利纳的每个时刻,都是浪漫的爱情故事,烤鸡的酥香和温柔,人间烟火的贪恋与美好。
所以他在莫利纳表示不愿意做金钱豹女人,因为处境非常悲惨,谁也不能吻她时,非常笃定的告诉他:你不是金钱豹女人,你是蜘蛛女人,用自己的网擒获男人。
即便直男如瓦伦丁,也没有逃过莫利纳的深情。
看起来莫利纳是个悲剧的角色,但最终只有他求仁得仁,得到了爱,成为了浪漫故事的女主角,并被瓦伦丁赋予了自尊。
小说中瓦伦丁告诉莫利纳的一段话非常精彩:做一个女人,根本用不着成为……殉道者。我如果不是怕疼的话,一定会叫你来爱我,证明一下作为男人,并不意味着享有高人一等的特权。
所以这部小说也一度被视为平权小说,真正消解了性别。
也许这也是我喜欢这部小说的一个重要原因,作为后现代文学的典范之作,你能够看到文学解构的魅力和意义。
当瓦伦丁和莫利纳相爱时,性别消解了;
当莫利纳不是死于反派角色监狱长之手,反而死于代表正义的瓦伦丁的同伴时,正义消解了,对错消解了,是非消解了,意识形态消解了......
当一切都被解构,消解之后,还剩下什么呢?
人性,单单的人性。
也许因为这类小说的存在,使得每次我看到网上纷纷扰扰,争论不休的撕扯时,我都想要呐喊一声:摘掉一切标签,把自己当个人吧,也把对方当个人看待。
从这点来看,《蜘蛛女之吻》超越了其历史和政治背景。它讲述了身为人的羞耻和脆弱。
莫利纳为自己身为同性恋而羞耻,瓦伦丁的荣光源于他的革命,当革命变成笑料时,虚张声势的背后,是钢铁直男的脆弱。
瓦伦丁教会莫利纳成为一个有尊严的人,而莫利纳也最终教会了瓦伦丁,爱让生命完整。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小说之所以被禁,很大程度上源于它和当时的社会现实相互映照。
经过二战的阿根廷努力恢复经济,最终成为拉美国家中非常重要的存在。但是到了1970年代,阿根廷面临着严重的通货膨胀率,以及社会精英和底层的阶级分化,对立严重。
国内各种复杂的情况导致经济持续衰退,最终一个政权接一个政权的倒台,制造了更大的动荡。阿根廷在1944年至1976年之间,拥有13个不同的政府,而暴力事件也频频发生。
冷战时期,美国将全球政治视为资本主义民主和共产主义之间的斗争,并要求和协助包括拉丁美洲国家在内的领导人和马克思主义展开斗争。
渴望证明自己忠于强大的美国利益的阿根廷军事领导人认为,为了消除马克思主义者,高度警惕可以允许他们免于遵守民主程序,这就是所谓的「国家安全学说」。打着维护国家安全的名义,成千上万的阿根廷革命者惨遭酷刑和谋杀。
瓦伦丁就是这些革命者的代表,他们在监禁期间承受了严酷的折磨,电击,殴打,瓦伦丁在小说结尾处,处于精神错乱状态,也是很多人的共同命运。
作者写的很隐秘,但是如果结合历史去读,你会发现这本小说的主题,其实远比你看到的更复杂幽深。
作为反映社会现实的一面镜子,你很难看到这部小说呈现的感官世界里,找到究竟是谁导致了社会秩序的破裂,但有一点你会印象深刻:如果男人像理解政治一样理解爱情,政治就被消解了,酷刑也不会出现。
文 | 巴黎夜玫瑰
图 |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