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因何兴奋?

做真实教育 过原创人生
所有文章均为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欢迎您分享到朋友圈。
先说个段子:局长到一所学校视察,来到班上,问孩子:“你们最喜欢什么歌?”孩子们异口同声的回答:“铃儿响叮当。”局长非常高兴,因为他也喜欢这首歌,并把它设为手机铃声。为了证明这点,他掏出电话,让校长拨打。校长面露难色,在局长的催促下,只好拨通电话。电话铃声刚一响起,孩子们齐刷刷站起来,对着局长鞠了一躬,高声道:“老师,再见!”然后一窝蜂的跑出教室。局长一个人举着手机,尴尬的站在讲台上。校长连忙走过来解释:“铃儿响叮当是学校的下课铃声。”
近些年来,我开始关注孩子们在课间的表现和状态。我所到过的绝大部分学校,孩子们在课间的表现可以用“生龙活虎”来形容,楼道里、操场上一派热闹、欢乐的景象,犹如节日盛典一般。特别是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孩子们那满脸兴奋、跃跃欲试、恨不得一下子冲出教室的神态,给我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我以为这是一种正常现象,而当我去另一所学校几次之后,逐渐意识到,这种看似正常的现象背后,隐藏着某种不正常。
在这所学校的教学楼里,我几乎看不出上课和下课的区别,不像常见的那些学校——上课时阒寂无声,下课时人声鼎沸。学校好像并没有统一的上下课时间,我看到有的班级正在上课,有的班级已经下课,二者相安无事。楼道里不时会有孩子出入,既没有大声喧哗的,也没有追逐打闹的,即便很多孩子同时出现在楼道,也不会显得嘈杂。我去过这所学校多次,每次在学校呆的时间都不短,竟没有看到过一次孩子们带着兴奋的表情冲出教室的情形。
为什么这所学校的孩子是安静的走出教室,而其他学校的孩子是兴奋的冲出教室?我跟几个朋友讨论过这件事。有人说是习惯的原因,有人说是环境的影响,有人说是教养的表现,有人说是管理的效果。我觉得都有道理,但都未切中肯綮。
曾陪同一位领导到学校调研,正赶上下课,楼道里顿时一片沸腾。校长一边在前面开路,一边制止孩子打闹。我注意到楼道的墙壁上有醒目的提示安静的标识,每个教室门口都有一位教师,看护孩子、维持秩序。领导虽然步履艰难,但很是通情达理,对校长说:“没事,孩子嘛,憋了一节课,总要闹腾一下的。”领导的这番话得到在场所有教师的认同。突然间,我意识到,领导无意之中说出来那个困扰我许久的问题的症结:憋的——孩子们在课间表现得如此兴奋,原因是在课上过于压抑。同时我也意识到:当我们把课间的兴奋视为正常现象的时候,也就掩盖了课上的压抑这种不正常的现象。
于是,我把目光转向课堂,立即就发现各种各样让孩子产生压抑的因素。比如,我们对统一性的热爱。在课堂之上,我们有统一的管理、统一的标准、统一的要求、统一的进程、统一的任务,就连回答问题都有统一的程式。孩子一旦走进教室,便失去了自我和个性,成为这个统一体的组成部分,所以他们会感到压抑;还比如,我们对标准的热爱。在课堂之上,我们为所有的可能性都预设了标准的答案,我们会想尽各种办法让孩子得出标准答案,也会想尽各种办法阻止孩子偏离标准。孩子就像怎么也跳不出如来佛手心的孙猴子,所以感到压抑;还比如,我们对规范的热爱。我们无比的坚信“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古训,所以带着无比的热情,制定无数规范,像一条条无形的绳索捆住了孩子,所以他们会感到压抑;还比如,我们对竞争的热爱。我们习惯通过竞争的方式鼓励孩子,无论做什么都要排名,就连纸片裁成的小红花,也要在数量上分出个三六九等,同学就是竞争对手,你不努力超过别人,就会被别人超过。孩子们过早地体验到竞争带来的压力,所以会感到压抑……
以上种种情况,在课堂上都不同程度的存在,有些还非常严重。对部分孩子而言,课堂就是煎熬、樊笼,下课铃声就是解放的信号,所以他们会兴奋,会不顾一切冲出来。孩子们在课间肆无忌惮的追逐打闹,其实是一种发泄!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学校教育的很多问题都可以追溯到课堂之中,并通过课堂变革加以解决。现象在课间,根子在课堂。若想改变课间的“乱象”,最有效的办法是改变课上的“死象”。让课堂不再死气沉沉、令人压抑,让孩子的生命活力得到尽情展现。
真实 原创 有趣 有味
微信号:jiaoyu_rensheng
长按下面二维码识别即可快速关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