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到底是个什么样问题?|汪燕辉·早茶夜读735
735 | 读城记2020
那到底是个什么样问题?
━━━━
早在2017年就在洞主的安利下买了本月的主题书,翻开来一张夹在100多页的火车票昭示了上次半途而废的阅读历程——读了不到四分之一。甚至一直以为书名是《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直到一次群聊里洞主强调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这次是在读友们的感召下硬着头皮从头到尾翻完了一遍。很庆幸,翻了这一遍终于明白了作者思考问题的逻辑,似乎也明白了作者思想的一些皮毛。这本书出版于1961年,开宗明义第一句就说:“此书是对当下城市规划和重建理论的抨击。”作为从未涉足过美利坚,也对城市规划没有什么知识储备的小白我只能稀里糊涂地跟随作者的文字,看她四处开火,用各种案例和数据将假想敌批得体无完肤。
想起了这本书在书架上沉睡已久上次唤起我的关注的时刻,是在美剧《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里,主人公邂逅正在街头反拆迁活动上发表演讲的简·雅各布斯,她驻足鼓掌并为坚持自己的脱口秀事业找到了信心。简·雅各布斯斗士的形象一下生动起来。
本书堪称是运用批判性思维的经典教材。对于我这种不擅长批判性思维的读者来讲,甚至有轻微的阅读不适。读后倒是理解了书名中为什么是死在前生在后,作者集中炮火攻击的是美国大城市经过百多年的发展产生的各种各样的城市病,她认为一批不接地气的规划师和城市管理者难辞其咎。
这种从问题出发的视角,使得作者提出的几个观察城市问题思维方式能够立得住。一个是放入过程去看城市的发展和问题,换个词可以说是“历史感”。讲到城市交通问题时,她引入了1890年伦敦因马车横行带来的混乱肮脏场景的例子(P312),由此展开对柯布西耶的批判,她认为辐射城市理念基于对马车乌托邦的想象提出高速公路交通系统就是海市蜃。再比如,在阐释贫民区的非贫民区化现象时,她分别用了自己居住的爱尔兰人聚居的贫民区、纽约南村的意大利人聚集区和纽约下东区1910到1940年代人口数量变化的数据来佐证自己的观点。(P256)
她强调“从归纳推导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从点到面,从具体到总体,而不是相反。”作者把这一思想方法作为重要的一点强调是有所指的,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她对城市规划界自带上帝视角,不切实际的思维方式的强烈批判。我想这点对于中国在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进程中的规划方式是,比如“一张蓝图干到底”,是很有警示意义的。
这点和作者对城市本质——创造多样性——的认识互相勾连的。本书用了四分之一的篇幅讲述城市多样化的条件,并提出构建城市多样化的四个维度。在阐述这四个维度时,她没有诉诸于大而化之的原则,而是靠一个个生动的案例说明,比如纽约150万人口的布朗克斯区陷入单一性而死气沉沉的证据是《纽约名胜和玩乐》导游手册的作者费劲心机也找不出一家值得推荐的餐厅。阐述老建筑的重要性的时候她举出路易维尔艺术中心的例子,历数了这个老建筑从一家运动俱乐部到学校到仓库、艺术工作室等12次角色变迁。
直到本书的最后,作者和盘托出她认知城市问题根本的思维方式的来源——很意外——借鉴的是洛克菲勒基金会自然和医学委员会副主席沃伦·威夫关于科学及其复杂性的论述。她认为“城市就像生命科学一样也是一种有序复杂性问题。它们处于这么一种情形中:‘十几或者是几十个不同的变数互不相同,但又通过一种微妙的方式互相联系在一起。’……城市这种有序复杂性问题不会单独表现出一个问题(这样的问题如果能够被理解就能解释所有的问题)。但是,就像生命科学一样,可以通过分析其中分化成许多个互相关联的这样的问题。这些问题表现出很多变数,但并不是混乱不堪,毫无逻辑可言;相反,它们‘互为关联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点对我的启发是,如果想解决一个问题首先要对问题做正确的定性。比如美国大城市的死到底是简单性问题、无序复杂性问题还是有序复杂性问题?定义错问题的性质类型会使你在提出错误的解决方案的道路上越奔越远。有序复杂性问题的本质使得“充满活力、多样化和用途集中的城市孕育的是自我再生的种子,即使有些问题和需求超出了城市的限度,它们也有足够力量延续这种再生能力并最终解决那些问题和需求”。那么城市也就会经历从死到生的轮回。这让我想起了读城系列第二本主题书《建筑的永恒之道》里的那个“无名特质”,一座城市也会因其从内生发的“无名之质”而得以生生不息。
今晚二条
汪爷爷的茶总被偷喝
自言和施奶奶“碰撞了一辈子”
往期
TAN
回顾
欢迎大家
如果您也有兴趣一起来讲故事,或是聊聊关于阅读、关于书籍的事情,欢迎把文字稿和音频发给我们。
读不孤,必有邻。
要求:
1·稿件以1500字左右为宜
2·手机录音即可
联系邮箱:
viabewater@163.com
早|茶|夜|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