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工匠鲁班:
寻觅工匠鲁班:
呼唤鲁班
鲁班祖辈木匠、其秉承祖上之木匠手艺-精益求精;鲁班被视为技艺高超的工匠的化身,更被土木工匠尊为祖师。我国的土木工匠们都尊称他为祖师。
大争之世的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其中的显学之一墨子一派声名鹊起,其鼻祖墨子更是精通手工技艺,可与当时的巧匠公输班相比,他们身上都有一种“工匠精神”的光芒照耀着世人。而作为“百工圣祖”鲁班,其流传给后世的,不单单是工具这么简单,正如墨子留给我们的并不单单是攻城工具,墨子留给我们的是闪耀着光辉的墨家思想,而鲁班留给我们的则是渗入血液的“工匠精神”!而大国的崛起,尤其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时代,都离不开“工匠精神”那种精益求精与对品质的忘我追求。
鲁班的故事最为家喻户晓,见诸于报端及各种传说,却鲜有更多的作品表现。鲁班的一生都在追求技术的极致,以“工匠精神”的态度用手工温度,传递着工匠的精神。
现代中国并不缺少工匠,缺少的的是对工匠的尊敬,缺少的是一个培养工匠的时代大环境,缺少的是正确的价值观,为什么中国没有一家奢侈品牌,值得我们深思!
鲁班精神匠心独具 :《庄子·达生》中有这样一则典故:梓庆削木为鐻,鐻成,见者惊犹鬼神。鲁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意思就是梓庆这个人能够削刻木头做成一种叫做鐻的乐器,乐器做成之后,看到的人无不惊叹精美程度鬼斧神工,这时鲁候问他:“你到底是怎么做成这样得呢?”梓庆回答:“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工匠,哪里有什么高明的技术?只是有一点:我做乐器的时候必定斋戒来静养心神,当我静下心来时,我的眼里已不存在江湖与朝廷,外界的干扰全部消失,然后我便踏入森林,观察各种木料的质地,选择与鐻外形与体态最为契合的木料,于是我用一个工匠的纯真本性融合木料的自然纹理来制作乐器,这也许就是你们说它鬼斧神工的原因吧!”
鲁班精神为何没有传承
曾经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从明清之际开始在西方文化咄咄逼人的攻势面前疲态尽显,时至今日仍然未能挽回其劣势。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由汉以降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采取的基本是轻视科学技术的态度,以儒家为代表极端推崇"形而上"的"道",对"形而下"的"器"则采取蔑视的态度。科学技术成为君子不屑为之、等而下之的"奇技淫巧"。在这种氛围下,一代又一代的知识精英都埋头故纸堆中,研究圣贤的微言大义,甚而空谈"心性",终于导致中华民族在西方科技的落后并险些堕入亡国灭种的绝境。研究 鲁班可以提醒国人要尊重科学并且重拾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鼓足勇气赶超科技领先的美欧。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的体现。而创新是鲁班精神的灵魂。鲁班善于观察和思考,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极具首创精神。鲁班以他的创造发明,聪明才智,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历史中,树起了一座丰碑。鲁班精神为各个时代不断地补充、丰富、弘扬和传承,成为 中国文化的一面旗帜。只有在这面旗帜的指引下,我们才能赢回我们失去的辉煌。
匠心之花-德国、日本、意大利:
德国中小企业成“工匠精神”典范
德国“工匠精神”在中小企业的身上体现尤为明显。同许多国家不一样,德国向来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并将其视作德国经济的支柱。在德国的商业领域,绝大部分企业为中小企业。许多并不知名的德国中小企业,经过长期耕耘成为国际市场的“隐形冠军”,成为各国企业界研究的对象。
同其他国家相比,德国中小企业有着明显特点:一是许多中小企业都是家族企业,有着悠久的历史;二是中小企业普遍都拥有较长期的发展战略,而且不会因为短期的市场波动随意更改其战略;三是这些企业通常都着眼于高端“缝隙市场”,拥有全球领先的技术。
许多德国中小企业都有着相同的成长轨迹。通常,中小企业会从一个看似不太起眼的细分市场开始“深耕”,不断积累技术优势,最终成为行业领跑者。
德国“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是精益求精。德国中小企业将这种精神发挥到了极致。对这些中小企业而言,掌握行业内最顶尖的技术,打造质量最高的产品是它们矢志不渝的信条。因此,许多人认为,德国的“工匠”们并不相信“物美价廉”。他们追求的是用最好的技术打造最好的产品,这些产品往往售价很高,处于行业顶端。
德国制造业的成功十分独特,这是因为其成功是建立在职业教育、社会和行业等一整套系统上的成功,这种完整的“生态系统”在其他国家还没有见到过。
日本如何培育“工匠精神”
在工业时代,作为制造业强国的日本是如何培育“工匠精神”的呢?
“匠人精神”有文化基础
日本的“匠人精神”由来已久。佳能全球战略研究所研究总监濑口清之认为,日本的成功是以传统精神文化为基础的,得益于一贯吸收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匠人文化”就是中国的传统思想与日本固有精神的结合,匠人和农民都认为自己的工作是“天职”,对天必须忠诚,所以都竭尽全力用心工作。而日本的农民文化、町民文化和武士文化的基础都来自中国。
日本制造业的优势在于技术创新。在江户时代,除了通过荷兰学习欧洲科学(简称“兰学”)以外,日本也有很多独立的创新,比如,当时的活动偶人已经非常精巧,能用毛笔写字;葡萄牙的火枪1543年传到日本,日本经过仿制,很快就应用于1575年的“长篠之战”,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大规模将火枪应用于战争。
濑口清之指出,日本企业生产和开发是一体的,注重创新,企业不创新就会倒闭。需要说明的是,由政府主导的科技研发,在数量上仅占日本科技创新的20%,剩下80%的科技创新都是由企业完成的。民间企业是日本科技发展的主力,“匠人精神”则是日本科技发展的源泉。
高素质蓝领工人是支柱
一些日本企业界人士也指出,日本产品精益求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市场竞争激烈。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只能以质取胜,企业不得不生产更精良的产品。可以说,日本不是在工业时代的冲击下留住了“工匠精神”,而是工业时代的竞争培育了“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最主要的体现在蓝领工人身上。早稻田大学教授鹈饲信一指出,日本超过90%的企业都是中小型企业,而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工作人员不满10人的零碎小规模企业。但是,不少中小企业拥有支撑日本制造业的技术实力。小规模企业的竞争武器是高素质的劳动者。他们的自我革新、熟练程度的提高、对新的机械设备的熟悉,以及对新技术和新知识的学习等,是日本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在日本,蓝领工人也是很体面的工作,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收入差别不大,蓝领工人的薪资水平在全世界都处于前列。蓝领工人在社会上也受到相当尊敬,一个高级技术工人的月薪,足以支撑起全家的开销。有这样坚实的物质基础做后盾,技术工人得以全身心投入工作当中,从而不断创造出新产品来。
高素质的劳动者才能产出高附加值的产品,而一个成熟的技术工人必须要经历一段不计较眼前利益、不辞劳苦、努力学习技能的岁月。可以说,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制造业中“劳动者就是创造者”,是日本制造业的精髓。
传统工艺后继有人
在日本,“工匠精神”不只体现在制造业工厂,还存在于大量民间手工艺人身上。日本《文化财产保护法》将工艺技术作为需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传人不仅受到社会各界尊重,而且经常见诸媒体,尤其是其中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俗称“人间国宝”)更是社会地位甚高。
截至2010年,日本在工艺技术部分的“人间国宝”包括已过世者有165人(由于部分重复,实际是162人),包括陶艺、织染、漆艺、和纸等。日本政府为了保护重要无形文化财产,对“人间国宝”每年提供200万日元的特别扶助金。对于传承团体,则为培养传承者的项目和公开展示文化遗产的项目补贴部分经费。
虽然政府多有财务上的资助,但是日本工艺的从业者并非个个“荣华富贵”。一名华人媒体人士说,他以前认识几个搞扎染的日本人,除去其中一位被评为“人间国宝”收入较高外,其他人的经济状况都很一般。恐怕支撑他们的还是对传统工艺的热爱。
学习民间手工艺必须经过长期培训才能出师,而工艺品制作异常繁琐,原料也不便宜,所以利润并不丰厚。如漆器表面镶嵌的贝壳和象牙雕刻,所用原料都非常昂贵,算上原料和成本,几乎没有利润可言,从业的匠人能坚持下去多是出于对传统手工艺的热爱和希望将技术传下去的愿望。
传承传统工艺的京都传统工艺大学校。这里,众多喜爱传统工艺的年轻人在刻苦学习。年轻人能耐得住性子在这里学习,完全是出于对传统工艺的喜爱,也可以看出“匠人精神”不乏传人。
“工匠精神”成就“意大利制造”之美
意大利的设计闻名遐迩,往往能开世界之先河。每年4月份的米兰设计周更是令世界各地的设计创意人才趋之若鹜。记者曾采访米兰市主管文化的副市长,请教意大利人设计出众的秘诀是什么?他回答说,受历史传统影响,意大利的设计者就如同手工艺人,人人追求精益求精。
这位副市长的简要回答,记者当时并未完全领悟,但“手工艺人”这个词汇却深深地留在印象当中,经过其后一段时间对周围意大利人生活、产品的反复品味,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才逐渐清晰。今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着重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这里提倡的“工匠精神”正是米兰那位副市长所言“手工艺人”的要义所在。
葡萄酒也需要设计
如今在欧洲生活,人们身边的日用品有相当大的比例都是“中国制造”,其中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即中国自主生产的一些价廉物不差的中低档商品,以及由欧洲厂商设计定制、中国生产加工的各类中高档商品。但是高端消费市场的产品中欧洲本土制造的比例具有绝对优势。这种现实正反映出中国制造业的短板:无论设计水平,还是制作质量,和欧洲制造业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
以对葡萄酒这一产品的认识、设计、生产等为例,可以领略具有“工匠精神”的意大利人精益求精的追求。第50届意大利国际葡萄酒展4月中旬落幕,在采访意大利一级酒庄委员会创始成员之一、拥有800多年家族经营史的布洛里奥城堡酒庄董事长弗朗切斯科·里卡索利时,他对葡萄酒文化的理解以及对生产工艺流程的认知把握令人叹服。
里卡索利说,中国的葡萄酒生产质量这些年来提高得很快。从技术工艺流程上来说,学习制作葡萄酒并不难,但葡萄酒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这对于中国的制造厂家来说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认知,比如通过哪些产品元素来体现地域特色。在葡萄酒文化中,产品代表一个地方的特色,它不是简单地种植西红柿、制作蜂蜜等农业生产活动。
里卡索利解释说,生产制作葡萄酒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还要看大自然是如何馈赠当地人的。意大利酿酒的葡萄都在露天种植,而不是在温室大棚里,种植的过程需要非常用心,因为外界多种因素的变化会让葡萄的质量产生非常大的改变,如气候大环境的因素、微观环境的因素、土地的类型、阳光朝向等等。
意大利著名酒业记者达涅内·切尔尼利分析指出,高端葡萄酒对于农业领域来说是个收益非常高的产业,其产量占总体的10%,但销售额却可以占到全部的40%左右。高端葡萄酒就像时装行业一样,产品要有特点、设计有个性化,甚至针对某一种活动专门设计一种特殊口味的葡萄酒。可以说,无论是时装设计师还是酿酒师,他们都意识到要为取悦公众而工作,而不是简单地生产一种生活必需品。
意大利纺织面料全球闻名,成功因素之一在于制作者对产品质量分毫必较,不放过一丁点的瑕疵。这种对产品质量无穷尽的追求,正是工匠精神最基本的内涵。
记者在意大利“国宝级”毛纺品牌、顶级毛料和奢侈品成衣制造商诺悠翩雅的质检车间看到,工人把成品面料放在光源检查板上一寸寸移动,能在连专业面料采购人员都完全看不出瑕疵的地方迅速发现隐藏的疵点,并瞬间修补完毕。
企业提供的工艺介绍材料中说,一些毛纤维很细,织得紧密时出现轻微断线、打结等瑕疵很难察觉,但如果不及时处理,瑕疵最终多多少少会体现在成品上,影响外观。而发现瑕疵的能力要靠学徒期间练就的火眼金睛,归功于老师傅的教授。
用诺悠翩雅品牌创始人之一皮埃尔·路易吉·洛罗·皮亚纳的话说,坚持保证产品品质是这个传承六代企业的“DNA”,也是意大利制造的精髓。
皮埃尔·路易吉说,要真正提高质量,除了采取最先进、最适合自身产品特点的技术设备外,对每个环节的质量控制尤为关键。相比大多数以量取胜的毛纺企业,诺悠翩雅对原料纯净度的控制和工艺控制的要求更高、控制系统更为复杂,虽然这样做成本又高又费时间。
高质量必然对工人的生产、加工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曾为一家中国企业做质量总监的意大利人朱莉安娜举例向记者介绍说,缝合西服胸口垫片时有两条10厘米长的缝线要求必须平行且间隔为1厘米,但在她担任质量总监的那家中国企业里,许多年轻工人却做不好这个活。他们的缝线很难做到完全平行,即使一些有着近20年工龄的老工人,也得在较慢的速度下才能达到要求。但朱莉安娜亲自做的示范却是又快又好,两条缝线像电脑作图一般没有一丝偏差。
朱莉安娜解释说,对缝线的要求并非故意“找茬”,而是保证西服内衬服帖有型的必要条件。这两道缝线不过关,就只能为中低端成衣企业供货,达不到顶级品牌的订单要求。她早年做学徒时,曾为缝好这两条平行线苦练了两个月。
培养“匠心”,也要避免“匠气”
对于国家从整个社会层面提倡工匠精神,近日参加米兰设计周的国内专业人士认为此举很有意义,但他们对比国内外的现实也指出了一些应注意的问题。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孙群长期和中意双方的设计行业人士接触,在谈到对工匠精神的理解时,他表示,“工匠精神不是循规蹈矩的工艺美术,不是老老实实的埋头苦干,不是闭门造车的自我欣赏”。在他的认识中,意大利设计中的工匠精神体现在从设计到制造的全过程:在设计阶段,工匠精神体现在对文化与用户的理解与尊重上;在制造阶段,工匠精神体现在对工艺与技术的传承与创新上。
在设计领域要提倡精益求精,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的追求:即解决问题、创造需求、引领消费。他同时强调,呼唤工匠精神,应该培养“匠心”,但也要避免“匠气”。
工匠精神首先包括了技艺层面的要求,是对审美、技术、细腻程度的一种追求。同时,应该相对客观地来看待工匠精神这个问题,它可能更多的是提倡一种传承,在传承的基础上去有所创新,而不是简单地复古,它不是单纯地只存在于技艺层面,而是应该在设计思想上、审美取向上、审美潮流的认识上也是一种推动,强调大众要更重视细节、精致度,但同时也要能很好地体现当前的发展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