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篆书‖ 甘肃平凉泾川王母宫颂碑
北宋开宝戊辰岁(公元968年),位于泾州(今泾川)的汉代王母宫由于年久失修,栋宇毁坏。出于对古迹的修复保护和民间信仰的需要,泾州刺史张铎主持重修了王母宫。重建后的王母宫殿堂丽美,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气势宏伟。工程完成后,张铎进京朝见太祖赵匡胤,向其讲述了西王母文化在泾州源远流长的历史背景,并报告了重修王母宫一事,得到赵匡胤的赞许和重视。名重当世的翰林学士、刑部尚书、知制诰(相当于中央秘书长)陶谷怀着崇敬的心情为重修回山王母宫撰写了碑文,并亲笔书写“重修回山王母宫颂”8个篆书大字,作为碑额。
张铎得到碑文以后即刊勒上石。然而历史在铭记过去的同时总会留给世人一些谜题,陶谷的文章对宋以前有关西王母的历史研究做了概括性总结,完成了西王母作为人与神二者身份兼备的认定,却因此后的又两次重刻而使首次碑刻书法的作者身份无从查考。以文章由陶谷撰写、立碑由张铎主持这种政治规格来看,碑刻的书写者至少是当时雄视泾州、乃至全国知名的书坛高手。
太宗至道初年(公元995年),澶帅太傅柴禹锡知泾州。他长期在京城做官,到任后对代表泾州地望建筑的回山王母宫尤为重视,在看到“重修回山王母宫颂”碑刻书法后感到很不满意,就邀请了和陶谷有深厚交情的书法家、文字学家南岳衡州宣议大师释梦英削去旧字,于真宗咸平戊戍岁(公元998年)重刻。陶谷对梦英可谓推崇备至,他认为:“阳冰死,而梦英生”,他们之间此前已经有过多次合作,以文字的优美和书法的遒劲珠联璧合,留下多方石刻精品力作。梦英重刻王母宫颂碑后,总算了却了柴禹锡的一桩心愿。
然而20多年过去后,北宋书坛上又出现了一位成就很高的篆书家上官佖。天圣初年(公元1023年),上官佖到了泾州,游览泾州胜景回山王母宫,看到了陶谷撰文、梦英书写的“重修回山王母宫颂”篆书碑刻,认为书法“笔迹伪俗”,“字多舛误”,就用自己的“籀状斯冰玉箸之体”重新书写,要求磨掉原碑再次刊刻。上官佖作为当时的书坛名家,在全国的影响力早已超越前辈梦英,所以他主动提出重刻“重修回山王母宫颂”碑,为回山王母宫胜景锦上添花,作为地方官莫不高兴,于是王母宫颂碑第三次刊刻上碑。同时,上官佖还在碑阴题刻的170余字,记录了王母宫颂碑在56年之间三磨三刻的经过。上官佖的书法碑刻无疑是三次重刻中最好的版本,纠正了原碑中的不少错误。但同时他毁掉了梦英的书法,不能不说是一大损失。
现在,回山西王母大殿内香火缭绕,记载其悠久历史的陶谷撰写的文章为人们关注和乐道,上官佖的篆书碑刻也因“宋篆不及十碑,此其一也”而成为宋代书坛上的不朽之作,备受珍视。但它幕后的曲折经历,是向世人叙说文人相轻的流弊,还是古人治学的严谨,留给人们无尽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