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关于中医的辩论

很有意思的一场辩论,被搬上国家权威的电视台--中医是否是科学?

不过这场辩论,却不是方舟子那班人,正反方都是一棍子打死的人。正反方的焦点随着辩论的深入逐渐转换到中医是否是现代科学,以及中国古代文化是否能产生科学的哲学命题上。

所以我也来凑一凑热闹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我觉得,关于这些问题,必须用历史的眼光看待。任何科学的发展,包括古代科学、现代科学以及人们口中的伪科学,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被反复实践,反复证伪,反复优化,逐渐趋于成熟、稳定、普及。但并不是所有的科学都能走到现代科学这一步,并且被绝大多数人认可。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很多科学理论并不能做到永恒不死,很多会被彻底否定,然后被抛弃进了历史的垃圾堆;有的虽然最终被证实是伪科学,但因为对被取代它的科学理论有一定贡献,而被记载在史书中;有的则更加尴尬,至今人们仍然不能完全认清它的真正面目,它的有效性与局限性共存,有时说是真,有人说是伪--中医就是这样一个情况。

首先呢,我想先提出一个新的观点,那就是中医的起源,我认为起源其实跟其他文明、文化下的科学,是一样的。它是基于古人在有限的生产力水平,有限的认识下,做出的一个比较局限的判断,而创造或者发现的一个粗糙的科学理论。

就以五脏学说为例子,现代的中医“五脏”的概念,基本上是认为是一个宏观的概念,是类似于西医的九大人体系统的一个更加抽象的功能性概念。所以很多中医,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会拿鼻祖级的《黄帝内经》说事,说自中医理论被创立之始,这种概念就被确立了,以此来说明中医的先进性。于是乎,许多中医或者中医爱好者,便自我陶醉说--看,我们的老祖宗,比西医要先进至少两千年!

我个人认为,这种看法不仅是错误的,而且非常有害。

首先本身《黄帝内经》是经历数代人的努力,不断搜集整理,才成书的。从文字的发展角度,古人所能书写的字,远不如现代的多,很多字、词的意思,也与现代的字词意思差别巨大。所以这才有后世的注解,解经,但后世的解释,往往是依照当时的生产力与科学水平来解释的,并不是最初的不合理的、不完善的理论。说《黄帝内经》一开始就确立了中医的基础理论,这种说话不仅很盲目,而且完全否认了后人的贡献,其本身就是错误的。

之所以国人从古至今会如此盲从推崇《黄帝内经》,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文化。中国人言必复古,凡是出个新东西都喜欢托古,从古人那里找到依据。而这一特性,与儒家有着莫大的关联。孔圣人心中的盛世,是“三皇五帝”时期,但是事实上,那个时期的社会,并不是盛世。

当时的社会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吃不饱、穿不暖,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做斗争,并不比现在先进,人的寿命也很短,也远不如孔子生活的那个年代“舒适”。

当时的社会,有很多部落,经常发生战争或者械斗,生活方式也是十分野蛮的,人牲祭祀甚至非常普遍,根本也谈不上什么人道精神,仁义道德的概念也不存在的。

当时的社会,虽然有一些很原始的经验医学,但能治疗的疾病非常有限,没有实践的基础,也根本谈不上什么理论的发展。

当时的社会,文字不是没被创造出来,就是文字仅仅掌握在极少数群体,比如巫医,这点是很致命的,仅凭几个通灵的巫医就能将中医的伟大理论全部讲清楚?简直是胡扯,这个没有几十代人的努力,是不可能提出来的,没有文字的传播与交流,也不可能将这个理论流传下来。

古人对人体的认识,因为当时社会的科学与生产力水平限制,最开始对五脏的认识,肯定是基于心肝脾肺肾几个器官的局限的认识,这种认识也一定是生理解剖上的五脏。中医最初的五脏,是基于生理结构的认识。所以古今中医一直强调,我们的老祖宗一开始就发现了五脏的宏观概念,这简直是痴人说梦,自欺欺人。五脏的概念,是后人完善确立的,不是黄帝,不是歧伯,先搞清楚!

可惜的是,每一代中医,自己发明、完善的理论,一股脑儿将所有的功劳全部归给《黄帝内经》了,导致中医理论一开始就被锁死了,后人从来都不敢质疑。没有了质疑,也就没有了证伪,走的是现代科学完全相反的一条路--这也是为什么中医走到现在,虽然仍然很有疗效,但与现代科学总显得格格不入的根本原因。

现代科学的理论,是在不断证伪,新的理论推翻旧的理论,来不断完善的;而中医就新的理论去附会原始的不完善的理论,以至于不管历代医家怎么提都提不出“新”意来,越来越不能与时俱进。清末中医理论便完全停滞发展了,可悲!

本人对中医并不看好,虽然其有合理性,但现在的中医并没有能力去将他发展成现代科学,因为一开始,他走的就是一个反方向的路子,没有进化的可能了--除非有能人异士能将这一理论基础的研究方向彻底推翻重造。

不过我想这种人应该是不存在的吧,言必复古,言必托古,这一文化基因,深深禁锢着所有中医的思想,挑战者不存在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