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延安对话》 —— 一部未经发现的“红星照耀中国”

“所有到访过那里的外国人,不分先来后到,无不深深受到洋溢在延安各个角落的那种气氛的感染。那是一种无法用语言和笔墨去形容的感受,而只能去亲身体验。”

2020年的第四期《当代》杂志刊登了旅加作家李彦的文章《校园里那株美洲蕾》,讲述了一位命运与中国息息相关的美国学者——托马斯·亚瑟·毕森的跌宕人生。在抗战前夕,毕森在埃德加·斯诺的帮助下,与其他几位美国同行一起悄悄奔赴延安,亲眼见证了当年中国社会的现状与根据地的日常,还采访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红军领袖,他将这些见闻与访谈内容用铅笔记录在两个笔记本上。受共产党领袖的信念与延安精神的深刻感染,毕森最终在思想上发生转变,从信仰上帝转为信仰马克思主义。长乐塬特聘专家冯驱先生曾撰写过对“校园”一文的推荐文章,发表在“长乐塬”公众号上。

而今,毕森的两部延安珍贵笔记终于飘扬过海,来到它们深情描绘的这个国家,将以《1937,延安对话》为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并于2021年第四期《当代》杂志首版刊登。时隔一年的呼应,让84年前那些掷地有声的对话,得以被人们聆听。

“好像是在四月份前后吧,欧文·拉铁摩尔找到我,提出了一个建议,说我们俩应当设法去延安看看。”

1937年的延安,朝野内外一度盛传:国民党和共产党正在谈判,打算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建立一个轴心。但谈判的方向是什么,进行到了哪一步,轴心又是一个怎样的轴心,这些问题从北平城中是没法窥见一点答案的。进行过一番初步调查后,毕森连同汉学家欧文·拉铁摩尔和环球旅行的菲利普·贾菲夫妇一同踏上旅途。

旅途并非一帆风顺。乘火车潜抵西安的四人找不到合适的交通工具,还被宪兵的审查困在了这座古都当中。在一位名叫艾飞·希尔的汽车商人的帮助下,他们假扮成观光客,溜出西安城,北上延安。整整三天延安之路上,只有湍急的泥河、高坡洼地、浸透黄土的衣服、几度罢工的汽车,和对根据地的一心向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