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味?中国胃!丨文末福利

每个人的胃,都是从小养成的。

中国人食粥的历史悠久,

《周书》记载,“黄帝始烹谷为粥”。

不同国家的人,

饮食喜好确实跟地理有关。

中国人去国外旅行十几天,

如果一日三餐少了一些粥,

或者不吃一次泡面咸菜,会觉得浑身不得劲。

同样,外国人住在中国,

大部分还会沿袭自己的饮食习惯。

其根源,是每个人从小养成的“胃口”,

这个“胃口”,跟从小生活的地域有着直接关系。

煎炒烹炸,升腾出我们离不开的中国味道。

西方味道对食材本身和营养更有所偏爱。

我们脚下这片广袤的国土,

有着丰富多样的地貌,

差异的气候,

让中国的南北东西,物产丰饶、千差万别。

小麦脱粒、晾晒、磨粉后,就开始了千形万状的美食进化。

沉甸甸的稻穗沐浴着阳光,是满满的“鱼米之乡”象征。

北方,小麦成为主打,

馒头、包子、饺子、大饼、面条……

花样繁多的面食,

是对北方人肠胃最好的慰藉。

北方热腾腾的饺子,总能牵动游子的心。

南方,人们种植和食用稻米,

已有7000年以上历史,

吃上一碗米饭、米粉,才是完美的一餐。

米饭,是中国人日常饮食中的主角之一,粒粒青白,粒粒醇香。

西北,牛羊肥美,

牛羊肉幻化成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而在江南和沿海地带,应季的鲜美鱼虾水产,

是当地人们魂牵梦萦的心头好。

俗语云“秋风起,蟹脚肥”,又快到吃螃蟹的季节了。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或浓烈、或清淡、或醇厚、或鲜香,

种种地域美食风味交织变化,

几千年来一直滋润着我们的脾胃。

中国人

其实都有着一副中国肠胃

图片来源:爱益森设计团队

发现肠胃里的美食秘密

千差万别的饮食,

既是生活在不同地方的人们的生活习惯,

也是肠道的自然选择。

因为所在国家和地区不同,

每个人肠道中的菌群也有差异,

这种差异,是婴幼儿时期就存在的。

中国的科学家

曾针对不同国家的婴幼儿肠道菌群组成进行过比较。

有来自 6 个不同国家的

206 名婴幼儿的肠道菌群组成被纳入这项分析。

主要是基于微生物组成的主成分分析(PCA),

并根据居住地的来源进行比较。研究发现,

不同国家的婴幼儿在肠道菌群组成上差异显著。

例如,中国婴幼儿富含变形菌门(称为“P-型”),

而美国、加拿大的大多数婴幼儿,

都有非常丰富的放线菌门(称为“A-型”)。

使用排列多变量方差分析来评估不同因素

对婴幼儿肠道微生物群变化的贡献。

科学家发现,

居住国家因素占 19.6% ,

年龄、分娩方式和喂养方式的影响都低于1%。

数据来源:www.nature.com/scientificreports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