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纪(秋)三十二

周赧王三十一年、秦昭襄王二十三年、鲁湣公十九年【公元前284年】

秦昭襄王与魏昭王会宜阳。【史记.秦本纪】、【史记.六国年表】

秦昭襄王与韩釐王会新城。【史记.秦本纪】、【史记.韩世家】、【史记.六国年表】

燕昭王来赵见。【史记.赵世家】

为齐献书赵王使臣与复丑曰:“臣一见而能令王坐而天下致名宝,而臣窃怪王之不试见臣而穷臣也。群臣必多以臣为不能者,故王重见臣也。以臣为不能者非他,欲用王之兵成其私者也。非然,则交有所偏重者也;非然,则知不足者也;非然,则欲以天下之重恐王而取行于王者也。臣以齐循事王,王能亡燕,能亡韩、魏,能攻秦,能孤秦。臣以为齐致尊名于王,天下孰敢不致尊名于王?臣以齐致地于王,天下孰敢不致地于王?臣以齐为王求名于燕及韩、魏,孰敢辞之?臣之能也,其前可见已。齐先重王,故天下尽重王;无齐,天下必尽轻王也。秦之强以无齐之故重王,燕、魏自以无齐故重王。今王无齐独安得无重天下?故劝王无齐者非知不足也,则不忠者也;非然,则欲用王之兵成其私者也;非然,则欲轻王以天下之重取行于王者也;非然,则位尊而能卑者也。愿王之孰虑无齐之利害也。”【战国策.赵策四】

燕昭王悉起兵,以乐毅为上将军。秦尉斯离帅师与三晋﹑燕共伐齐。【史记.秦本纪】、【史记.赵世家】

凡天下所信约从亲坚者苏秦,封为武安君而相燕,即阴与燕王谋破齐,共分其地,乃佯有罪,出走入齐,齐王因受而相之。居数年而觉,齐王大怒,车裂苏秦于市。【战国策.楚策一】

苏秦,匹夫徒步之人也,靻蹻嬴盖,经营万乘之主,服诺诸侯,然不自免于车裂之患。【淮南子.汜论训】

苏秦善说而亡国。【淮南子.诠言训】

苏秦死于口。【淮南子.诠言训】

苏秦知权谋而不知祸福。【淮南子.汜论训】

为魏谓楚王,曰:“索攻魏于秦,秦必不听王矣,是智困于秦而交疏于魏也。楚、魏有怨,则秦重矣。故王不如顺天下,遂伐齐,与魏便地,兵不伤,交不变,所欲必得矣。”【战国策.魏策四】

昌国君将五国之兵以攻齐。齐使触子将,以迎天下之兵於济上。齐王欲战,使人赴触子,耻而訾之曰:“不战,必刬若类,掘若垄!”触子苦之,欲齐军之败,於是以天下兵战,战合,击金而却之。卒北,天下兵乘之。触子因以一乘去,莫知其所,不闻其声。达子又帅其馀卒以军於秦周,无以赏,使人请金於齐王。齐王怒曰:“若残竖子之类,恶能给若金?”与燕人战,大败,达子死,齐王走莒。燕人逐北入国,相与争金於美唐甚多。【吕氏春秋.慎大览权勋】

燕王悉起兵,以乐毅为上将军。秦尉斯离帅师与三晋之师会之。赵王以相国印授乐毅,乐毅并将秦、魏、韩、赵之兵以伐齐。齐湣王悉国中之众以拒之,战于济西,齐师大败。乐毅还秦、韩之师,分魏师以略宋地,部赵师以收河间,身率燕师,长驱逐北。剧辛曰:“齐大而燕小,赖诸侯之助以破其军,宜及时攻取其边城以自益,此长久之利也。今过而不攻,以深入为名,无损于齐,无益于燕,而结深怨,后必悔之。”乐毅曰:“齐王伐功矜能,谋不逮下,废黜贤良,信任谄谀,政令戾虐,百姓怨怼。今军皆破亡,若因而乘之,其民必叛,祸乱内作,则齐可图也。若不遂乘之,待彼悔前之非,改过恤下而抚其民,则难虑也。”遂进军深入。齐人果大乱失度,湣王出走。乐毅入临淄,取宝物、祭器,输之于燕。燕王亲至济上劳军,行赏飨士,封乐毅为昌国君,遂使留徇齐城之未下者。【资治通鉴】

齐人与燕人战于北地,齐人不战,北地断而为燕。战于济外,齐人不胜,济外断而为天下。战于邦蒿,齐人不胜,邦口口口,不得有其大吕、口劳。【马王堆汉简.明君】

魏与秦、赵、韩、燕共伐齐,败之济西,湣王出走。【史记.魏世家】、【史记.韩世家】、【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史记.六国年表】

诸侯见齐之罢弊,君臣之不和也,兴兵而伐齐,大破之。士辱兵顿,皆咎其王,曰:“谁为此计者乎?”王曰:“文子为之。”大臣作乱,文子出走。故齐所以大破者,以其伐楚而肥韩、魏也。此所谓借贼兵而赍盗粮者也。【战国策.秦策三】、【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齐,五战之国也,一战不胜而无齐。【战国策.秦策一】、【韩非子.初见秦】

济上之军奉令击齐,大胜之。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大吕陈于元英,故鼎反于历室,齐器设于宁台。蓟丘之植,植于汶皇。【战国策.燕策二】

燕独深入,取临淄。【史记.赵世家】、【史记.魏世家】

燕将乐毅遂入临淄,尽取齐之宝藏器。【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战国策.燕策一】、【史记.燕召公世家】

燕举兵,使昌国君将而击之。齐使向子将而应之。齐军破,向子以舆一乘亡。达子收馀卒,复振,与燕战,求所以偿者,闵王不肯与,军破走。【战国策.齐策六】

乐毅於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诸侯兵罢归,而燕军乐毅独追,至于临菑。齐湣王之败济西,亡走,保於莒。乐毅独留徇齐,齐皆城守。乐毅攻入临菑,尽取齐宝、财物、祭器,输之燕。燕昭王大说,亲至济上劳军,行赏飨士,封乐毅於昌国,号为昌国君。於是燕昭王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史记.乐毅列传】

燕之初入齐,闻画邑人王蠋贤,令军中曰“环画邑三十里无入”,以王蠋之故。已而使人谓蠋曰:“齐人多高子之义,吾以子为将,封子万家。”蠋固谢。燕人曰:“子不听,吾引三军而屠画邑。”王蠋曰:“忠臣不事二君,贞女不更二夫。齐王不听吾谏,故退而耕於野。国既破亡,吾不能存;今又劫之以兵为君将,是助桀为暴也。与其生而无义,固不如烹!”遂经其颈於树枝,自奋绝脰而死。齐亡大夫闻之,曰:“王蠋,布衣也,义不北面於燕,况在位食禄者乎!”【史记.田单列传】、【说苑.立节】

燕攻齐,遵雒路,渡济桥,焚雍门,击齐左而虚其右,王歜绝颈而死于杜山;公孙差格死于龙门,饮马乎淄、渑,定获乎琅邪。【说苑.奉使】

王亢配胡氏,生子三:颐、敛、蠋。敛,一作俭,以中大夫召不就。燕破齐依妻父甘茂入秦,仕秦左庶长;蠋,临淄义士,齐泯王不纳其谏。燕帅乐毅破齐,闻其才请其为燕大将,公曰:“忠臣不事二主。”卒后葬临淄愚公山。【王氏族谱】

二世陆发,齐泯王时,拜为上卿,封为陆侯,燕师破齐,侯居于乘,卒后谥曰恭侯。婚配蔺氏夫人,蔺氏夫人据载是赵国蔺相如之从女。【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陆发,齐时拜上卿,食采于莱,斯封陆侯。配蔺氏夫人,赵蔺相如之从女,葬莱芜县东里。【岭南陆氏族谱】

燕昭王得郭隗、邹衍、乐毅,是以魏赵兴兵而攻齐,栖于莒。燕之地计众,不与齐均也,然所以信燕至于此者,由得士也。【韩诗外传.七】

燕昭王得郭隗,而邹衍、乐毅以齐赵至,苏子、屈景以周楚至,于是举兵而攻齐,栖闵王于莒,燕校地计众,非与齐均也,然所以能信意至于此者,由得士也。【说苑.尊贤】

苏子闻之,从周归燕;邹衍闻之,从齐归燕;乐毅闻之,从赵归燕;屈景闻之,从楚归 燕。四子毕至,果以弱燕并强齐;夫燕齐非均权敌战之国也,所以然者,四子之力也。【说苑.君道】

齐湣王亡居卫,谓公王丹曰:“我何如主也?”王丹对曰:“王贤主也。臣闻古人有辞天下而无恨色者,臣闻其声,於王而见其实。王名称东帝,实辨天下。去国居卫,容貌充满,颜色发扬,无重国之意。”王曰:“甚善!丹知寡人。寡人自去国居卫也,带益三副矣。”【吕氏春秋.贵直论过理】

齐闵王亡居卫,尽日灸走,谓公玉丹曰:“我已亡矣,而不知其故?吾所以亡者,其何哉?”公玉丹对曰:“臣以王为已知之矣,王故尚未之知耶?王之所以亡者,以贤也,以天下之主皆不肖,而恶王之贤也,因相与合兵而攻王,此王之所以亡也。”闵王慨然太息曰:“贤固若是之苦邪?”丹又谓闵王曰:“古人有辞,天下无忧色者,臣闻其声,于王见其实,王名称东帝,实有天下,去国居卫,容貌充盈,颜色发扬,无重国之意。”王曰:“甚善。丹知寡人自去国而居卫也,带三益矣。”遂以自贤,骄盈不逊。

闵王亡走卫,卫君避宫舍之,称臣而供具,闵王不逊,卫人侵之,闵王去走邹、鲁,有骄色,邹、鲁不纳,遂走莒,楚使淖齿将兵救齐,因相闵王,淖齿擢闵王之筋,而县之庙梁,宿昔而杀之,而与燕共分齐地。悲乎!闵王临大齐之国,地方数千里,然而兵败于诸侯,地夺于燕昭,宗庙丧亡,社稷不祀,宫室空虚,身亡逃窜,甚于徒隶,尚不知所以亡,甚可痛也,犹自以为贤,岂不哀哉!公玉丹徒隶之中,而道之谄佞,甚矣!闵王不觉,追而善之,以辱为荣,以忧为乐,其亡晚矣,而卒见杀。【吕氏春秋.季秋纪审己】、【新序.杂事五】

湣王出亡,之卫。卫君辟宫舍之,称臣而共具。湣王不逊卫人侵之。湣王去,走邹、鲁,有骄色。邹、鲁君弗内,遂走莒。【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齐闵王将之鲁,夷维子执策而从,谓鲁人曰:'子将何以待吾君?’鲁人曰:'吾将以十太牢待子之君。’维子曰:'子安取礼而来待吾君?彼吾君子,天子也。天子巡狩,诸侯辟舍,纳于筦键,摄衽抱几,视膳于堂下,天子已食,退而听朝也。’鲁人投其籥,不果纳。不得入于鲁。将之薛,假途于邹。当是时,邹君死,闵王欲入吊。夷维子谓邹之孤曰:'天子吊,主人必将倍殡柩,设北面于南方,然后天子南面吊也。’邹之群臣曰:'必若此,吾将伏剑而死。’故不敢入于邹。邹、鲁之臣,生则不得事养,死则不得饭含,然且欲行天子之礼于邹、鲁之臣,不果纳。【战国策.赵策三】、【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燕之伐齐之时,楚王使将军将万人而佐齐。【战国策.齐策六】

楚使淖齿将兵救齐,因相齐湣王。【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楚顷襄王见齐使者来请救兵,许尽割淮北之地,乃命大将淖齿,率兵二十万,以救齐为名,往齐受地。谓淖齿曰:“齐王急而求我,卿往彼可相机而行,惟有利于楚,可以便宜从事。”淖齿谢恩而出,率兵从齐湣王于莒州。湣王德淖齿,立以为相国,大权皆归于齿。齿见燕兵势盛,恐救齐无功,获罪二国,乃密遣使私通乐毅,欲弑齐王,与燕中分齐国,使燕人立己为王。乐毅回报曰:“将军诛天道,以自立功名,桓文之业,不足道也。所请惟命!”【东周列国志.95】

齐湣王是以知说士,而不知所谓士也。故尹文问其故,而王无以应。此公玉丹之所以见信而卓齿之所以见任也。任卓齿而信公玉丹,岂非以自仇邪?【吕氏春秋.先识览正名】

淖齿闻齐王之恶己也,乃矫为秦使以知之。【韩非子.内储说上】

齐湣王三十一年,侵伐邻国,穷兵极武,外怨於诸侯,内失於百姓。燕剿阒毅连五国兵以伐之,湣王出走。楚使淖齿救齐,淖齿谓王曰:“夫千乘、博昌间,地方数百里,雨血沾衣;嬴博之地,圻及至泉;有人当阙而哭,求之不得,去则又闻其声。王悉知之乎?”王曰:“不知。”淖齿曰:“天地人皆以告矣,而王不知,何得无诛!”遂杀湣王,以与燕斗而败。【太平御览.877】

王奔莒,淖齿数之曰:“夫千乘、博昌之间方数百里,雨血沾衣,王知之乎?”王曰:“不知。”“嬴、博之间地坼至泉,王知之乎?”王曰:“不知。”“人有当阙而哭者,求之则不得,去之则闻其声,王知之乎?”王曰:“不知。”淖齿曰:“天雨血沾衣者,天以告也;地坼至泉者,地以告也;人有当阙而哭者,人以告也。天地人皆以告矣而王不知戒焉,何得无诛乎?”于是杀闵王于鼓里。【战国策.齐策六】

淖齿遂杀湣王而与燕共分齐之侵地、卤器。【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淖齿用齐,擢闵王之筋,县于其庙梁,宿夕而死。【战国策.楚策四】、【战国策.秦策三】、【韩非子.奸劫弑臣】、【韩诗外传.四】、【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湣王一用淖齿,而手死乎东庙。【韩非子.难一】

湣王专用淖齿,而死于东庙,无术以御之也。【淮南子.汜论训】

湣王以大齐亡。【淮南子.汜论训】

威王以齐强于天下,而愍王以弒死于庙梁。【新书.胎教】、【大戴礼记.保傅】、【说苑.尊贤】

齐得宋而国亡。【战国策.燕策二】、【史记.苏秦列传】

闵王毁於五国。【荀子.王制】

国者,天下之制利用也;人主者,天下之利埶也。得道以持之,则大安也,大荣也,积美之源也。不得道以持之,则大危也,大累也,有之不如无之,及其綦也,索为匹夫不可得也,齐湣、宋献是也。

故人主,天下之利埶也,然而不能自安也,安之者必将道也。故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三者明主之所谨择也,仁人之所务白也。挈国以呼礼义而无以害之,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擽然扶持心、国,且若是其固也。之所与为之者之人,则举义士也;之所以为布陈於国家刑法者,则举义法也;主之所极然帅群臣而首乡之者,则举义志也。如是,则下仰上以义矣,是綦定也;綦定而国定,国定而天下定。

仲尼无置锥之地,诚义乎志意,加义乎身行,著之言语,济之日,不隐乎天下,名垂乎后世。今亦以天下之显诸侯诚义乎志意,加义乎法则度量,著之以政事,案申重之以贵贱杀生,使袭然终始犹一也。如是,则夫名声之部发於天地之间也,岂不如日月雷霆然矣哉!故曰:以国齐义,一日而白,汤、武是也。汤以亳,武王以高阝,皆百里之地也,天下为一,诸侯为臣,通达之属莫不从服,无它故焉,以济义矣。是所谓义立而王也。

德虽未至也,义虽未济也,然而天下之理略奏矣,刑赏已诺,信乎天下矣,臣下晓然皆知其可要也。政令已陈,虽睹利败,不欺其民;约结已定,虽睹利败,不欺其与。如是,则兵劲城固,敌国畏之,国一綦明,与国信之,虽在僻陋之国,威动天下,五伯是也。非本政教也,非致隆高也,非綦文理也,非服人之心也,乡方略,审劳佚,谨畜积,修战备,齺然上下相信,而天下莫之敢当。故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闾、越勾践,是皆僻陋之国也,威动天下,强殆中国,无它故焉,略信也。是所谓信立而霸也。

挈国以呼功利,不务张其义,齐其信,唯利之求,内则不惮诈其民而求小利焉;外则不惮诈其与而求大利焉,内不修正其所以有,然常欲人之有。如是,则臣下百姓莫不以诈心待其上矣。上诈其下,下诈其上,则是上下析也。如是,则敌国轻之,与国疑之,权谋日行而国不免危削,綦之而亡,齐闵、薛公是也。故用强齐,非以修礼义也,非以本政教也,非以一天下也,绵绵常以结引驰外为务。故强,南足以破楚,西足以诎秦,北足以败燕,中足以举宋。及以燕、赵起而攻之,若振槁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戮,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是无它故焉,唯其不由礼义而由权谋也。三者,明主之所以谨择也,而仁人之所以务白也。善择者制人,不善择者人制之。

国者,天下之大器也,重任也,不可不善为择所而后错之,错险则危;不可不善为择道然後道之,涂薉则塞,危塞则亡。彼国错者,非封焉之谓也,何法之道,谁子之与也?故道王者之法与王者之人为之,则亦王;道霸者之法,与霸者之人为之,则亦霸;道亡国之法与亡国之人为之,则亦亡。三者,明主之所以谨择也,而仁人之所以务白也。【荀子.王霸】

齐太子法章乃解衣免服,逃太史之家,为溉园。君王后太史氏女知其贵人,善事之。【战国策.齐策六】、【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燕师乘胜长驱,齐城皆望风奔溃。乐毅修整燕军,禁止侵掠,求齐之逸民,显而礼之。宽其赋敛,除其暴令,修其旧政,齐民喜悦。乃遣左军渡胶东、东莱;前军循太山以东至海,略琅邪;右军循河、济,屯阿、鄄以连魏师;后军旁北海以抚千乘;中军据临淄而镇齐都。祀桓公、管仲于郊,表贤者之闾,封王蠋之墓。齐人食邑于燕者二十馀君,有爵位于蓟者百有馀人。六月之间,下齐七十馀城,皆为郡县。【资治通鉴】

楚取齐淮北。【史记.楚世家】、【史记.六国年表】

齐以东帝困于天下,而鲁取徐州。【吕氏春秋.孝行览首时】

齐能并宋,而不能凝也,故魏夺之。【荀子.议兵】

魏昭王、韩釐王与秦王会西周。【史记.魏世家】、【史记.韩世家】、【史记.六国年表】

郾王职践齐之岁,以为云萃矛。【郾侯职矛】

王廿三年,家丞禺造,左工丞阑、工老。【王廿三年戈】

王十二年,南阳田臣、工师口口。武库。【韩王十二年南阳戈】

(0)

相关推荐

  • 读史札记‖03. 齐湣王之死——“无礼”的代价(下)

    齐湣王之死 刘邦虽然无礼,好在洪福齐天,躲过了杀身之祸,有的人就没有这个幸运了,最惨的,某过于齐湣王田地.作为历史上死得最惨的君主,其原因,就是太过颟顸无礼. 齐湣王是一个悲惨而奇葩的国君.到了齐湣王 ...

  • 淖齿有多恨齐闵王?抽筋扒皮后吊在桥梁上,哀嚎声持续三日才绝

    当半身不遂的天才军事家孙膑在马陵之战击败强大的魏国后,齐国的声望和实力在战国七雄中就开始疯狂的上涨,尤其是齐威王的励精图治,更是让齐国稳步称霸数十年的时间.到了齐宣王的时候,齐国已经开始君临东方了,而 ...

  • 五国伐齐,乐毅率军攻城七十余座,燕国最辉煌的时刻

    公元前314年,齐宣王趁燕国内乱,发兵攻打燕国,燕国都城被攻破,燕王哙被杀,子之逃跑后被抓住处以醢刑.齐军在燕国境内烧杀抢夺,无恶不作,最终激起燕国臣民的奋死反抗,齐国这才撤退.后来赵武灵王护送当时在 ...

  • 史上死得最惨的君王,至死都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死

    [不作不死齐湣王]纸本水墨 68×35|河夫作品(已在微店上架,阅读原文可进) 齐湣王如果不作,秦能否吞并天下虽不好说,至少他自己不用死得那么惨,齐国也不用被提前灭了一轮. 一说齐湣mǐn王,很多人都 ...

  • 20210104题库:青创纪第三十二场

    一站青年: "极致学霸"龚凡 "全能港姐"代莲曦丹美 "浙大博士生"王中汉 "推普脱贫攻坚使者"冯小冰 "清华 ...

  • 泪痕春雨漫评战国历史 (三十二)楚怀王被绑票 (下)

    楚国太子在秦国当人质,却打死了秦国大夫,并且私自逃回了楚国. 关键是,秦国一会儿大棒一会儿胡萝:一会拉拢这个,一会儿打那个,已把魏.韩两国给驯服了. 在这种背景下,经过简单的外交操作,秦.魏.韩.齐四 ...

  • 战国纪(秋)十二

    周慎靓王六年.秦惠文王更元十年.鲁平公八年[公元前315年] 春,韩宣惠王使韩辰归魏晋阳及向.[史记.韩世家] 二月,魏城晋阳.向.更名晋阳为河壅,向为高平.[古本竹书纪年].[史记.赵世家集解].[ ...

  • 战国纪(冬)一(周赧王三十二年、秦昭襄王二十四年、鲁湣公二十年【公元前283年】)

    周赧王三十二年.秦昭襄王二十四年.鲁湣公二十年[公元前283年] 周客韩无王于宋东之岁,冬夕之月,辛未之日,紫以其有疾之故,筮之于胡囗,曰:有祟.[秦家嘴楚简] 初,燕人攻安平,临淄市掾田单在安平,使 ...

  • 《五行精纪》卷第三十二:杂论

    杂论 崇为宝也,奇为贵也,将星扶德,天乙加临,本主休囚,行藏汩没. 王氏注云:年.月.日.时四柱,有五行上生下曰崇也.或更带官印.禄马.学堂.词馆.天德,生气贵神符合,必为闲世之宝.奇者,乙丙丁.甲戊 ...

  • 读《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二》(一)

    读<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二> (一)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上建武元年 乙酉,春,正月,方望(人名)与安陵人弓林(人名)共立前定安公婴(王莽所立孺子婴,后废为安定公)为天子,聚党数千人,居临泾.更 ...

  • 读《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二》(二)

    (二) 异.恂移檄上状(报告战绩),诸将入贺,因上尊号(趁机请求刘秀登位).将军南阳马武先(首先)进(进言)曰:"大王虽执谦退,奈宗庙社稷何(您这样谦虚,考虑宗庙社稷了吗)!宜先即尊位,乃议 ...

  • 读《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二》(四)

    秋,七月,辛未,帝使使持节拜邓禹为大司徒,封酂侯(这是当年刘邦封给萧何的开国第一侯,封邓禹,意义不一般),食邑万户:禹时年二十四.又议选大司空,帝以<赤伏符>曰"王梁主卫作玄武& ...

  • 读《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二》(五)

    诸将围洛阳数月,硃鲔坚守不下.帝以廷尉岑彭尝为鲔校尉,令往说之.鲔在城上,彭在城下,为陈成败(给他讲道理).鲔曰:"大司徒(刘縯)被害时,鲔与共谋(我参与谋害刘縯),又谏更始无遣萧王北伐(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