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的形象思维三法

从大量流传的古今诗词来看,形象思维的运用,大致有三种情况:

  一种叫“托物言志”或“寓情于物”。例如苏轼以“扫不开"”的“花影”比喻政敌,抒发自己的愤懑;柳宗元以“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自况,抒发政治上失意后的孤傲和寂愤。这两首政治抒情诗,并不是作者直接抒发自己的政治生活感受,而是从深入观察生活中的其他方面——花影的移动、寒江上的钓翁等,以这类形象来折射自己当时的心态。这里再介绍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两首诗: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题菊花》)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不第后赋菊》)

  《全唐诗》只收录黄巢三首诗,另一首是《自题像》,毛主席在《七律·吊罗荣桓同志》中借用了这首诗中的“记得当年草上飞”句。上面两首“托物言志”、“寓情于物”的咏菊诗,旧时唐诗选本多弃置不选,解放后的新编唐诗选,大都选上了。无疑,如前所述,因为时代不同,黄巢这位农民起义领袖不再被歧视,反被推崇,“情意美”的标准也随之有别。

  第一首以挺立劲拔“满院栽”于“飒飒西风”中的菊丛,象征劳苦大众;为它的开不逢时——“蕊寒香冷蝶难来”——而鸣不平;继之,表达了作者的宏伟抱负,要彻底打倒这不平——“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把春天的温暖同样给予菊花。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意,是诗人对唐王朝腐败政治的强烈不满和极端失望,从而激发出主宰世界、扭转乾坤的理想。这理想也可以说是诗化了的农民平等思想,它借历来文人以象征孤傲绝俗的菊花形象表达出来。

  第二首据说是黄巢应进士考试,未被录取而写的。这诗赋予菊花以坚强的斗争的性格,用以象征敢于造反的农民起义者的形象。前两句比喻一旦农民起义兴起之后,唐王朝就将像百花凋谢一样,走向灭亡。后两句寄托着诗人的希望,象征着将来起义军胜利占领长安后的美好情景。

  再介绍两首借小松树的形象寄意寓情的诗。一首是李商隐的《题小松》:

  怜君孤秀植庭中,细叶轻阴满座风。

  桃李盛时虽寂寞,雪霜多后始青葱。

  一年几变枯荣事,百尺方资柱石功。

  为谢西园车马客,定悲摇落尽成空。

  李商隐生活在唐帝国日益衰败的时代,对皇帝昏庸、宦官专政和藩镇跋扈深为不满。他不像黄巢那样起来造反,而是热衷于政治革新,但在当时朋党的倾轧中,他始终被排斥,于禄微位卑的幕僚生活中度过一生。他的不少诗晦涩难解,而这首咏物言志诗却比较通俗明了。大意是:我喜爱你独秀挺立在庭园中的小松,那细叶轻阴带来满座清风。桃李盛开的季节,你虽然寂寞,但进入霜雪繁多的严冬,就显得郁郁葱葱。一年之内桃李等花卉几经枯荣,而你长大后,则具栋梁之功。请告诉那些去西园观花的人们:在雪飞霜落的园中,他们定会为枝叶光秃秃的桃李而伤悲。

  另一首是较李商隐稍晚的杜荀鹤的《小松》: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杜荀鹤出身微寒,青年时代才华毕露,由于“帝里无相识”,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而又不甘潦倒,遂借小松的形象以言志、讽喻。大意是:小松刚出土,被埋没在深草里,现在渐渐高出蓬蒿了。当它还幼小时,人们不识它是“凌云木”,一直等到它长到"凌云"之后才赞叹它的高大。作者的寓意在于:目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作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

  上面介绍的几首诗中所描绘的花影、江雪、菊花、小松等,形象非常鲜明,与比喻的对象非常贴切,作者(失意政治家、农民造反领袖、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的思想感情和性格便藉此真实地烘托出来。这一类托物言志诗,我们姑称之为“移花接木”。

  另一种是“触景生情”或“即境抒怀”。但它不是对原物或原景的“全息摄影”,而是对景物筛选、提炼、夸张之后,创作出的大写意画。在这张大写意画的画面上,涂上作者浓重的感情色彩。同一景物,在不同的作者手里,所绘出的大写意画,其所取舍,其所着色调往往不尽相同,甚至大相迥异。这里以李白和杜甫分别写的登岳阳楼诗为例。李白的: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这诗的大意是:登上岳阳楼,天岳山南面的景色尽收眼底;茫茫江水流向远方,洞庭湖汪洋开阔。雁儿高飞,带走了忧愁;君山衔着美好的月亮,升上天空。在这里,仿佛住宿在云间;又似在天上传杯饮酒。醉后凉风四起,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

  杜甫的《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诗的大意是:早就听说洞庭湖的名胜,今天终于登上了岳阳楼。洞庭湖在东南方位划分开吴、楚地界,日月星辰沉浮在湖水之中。亲朋们连一封信都没有,只有年老多病的诗人泛着一叶扁舟飘泊天涯。想到万里关山,兵荒马乱,倚在阑干边,不禁涕泗横流!

  这两首诗,都是战乱时写登上岳阳楼所见景物和诗人当时的心态的。呈现在我们眼前的都是具体的物象,没有抽象的概念。但是这两位伟大诗人所取的镜头却不同,色彩也迥异。这是为什么呢?

  李白那首诗,是在流放途中忽然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与朋友登上此楼而写的。当时心情欢畅,故把眼前的景物写得有情有意,和诗人分亨着欢乐和喜悦,抒发了潇洒豁达的豪情逸兴。

  杜甫那首诗,是在经历了战乱漂泊、身世沉浮之后,迟暮之年,登上岳阳楼而写的。所以他首先以洞庭湖的宽阔雄伟来衬托诗人的孤寂和悲凉,继之以当时自己形象的特写镜头,抒发怀才不遇、昔日抱负成泡影的孤独悲凉心境和对战乱的哀愁。

  这类“大写意画”式的形象思维,它的艺术感染力取决于选撷物象的精当,并发挥语言艺术的效果,在这些物象上涂沫浓重的情感色彩。譬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可以想象,李白送孟浩然时,周围的景物是非常丰富的,而诗人却就撷取这么几个,用诗的艺术语言编织起来。第一句点出送别的地点是同游的胜地黄鹤楼,隐约地流露出一片惜别之意。第二句点出老朋友去的地方是繁华都市扬州,时间是春光明媚的“烟花三月”,暗含对朋友远游的羡慕。尤其是后两句情景交融,读者从浩渺的江天景色中,似乎看到一个鲜明的形象——诗人送走朋友后,长久伫立在江边凝望,从中感触到诗人对朋友深厚而热烈的友情。

  第三种是“移花接木”和“大写意画”的溶合,姑称之谓“虚实相融”。例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是刘禹锡在宴饮中答谢白居易赠诗而写的和诗。首联直抒胸臆,表达自己长期被贬在远方的愤懑,是自画像的“大写意画”。第二联用晋人向秀作《思旧赋》怀念被司马氏所杀的友人嵇康的典故,抒发对同时被贬友人的怀念;用晋人王质入山砍柴观棋,棋未终局,斧柄已烂,回家时同时代的人都死去的故事,抒发人事沧桑之伤感。第三联慨叹自己象“沉舟”、“病树”似地潦倒了,只好看着别人在仕途上奔忙。这两联是“移花接木”式的托典抒情、借物寄意。最后一联表白自己还要振作精神,积极进取。

  词用形象思维,也是这三种形式,例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是一首用“移花接木”式的形象思维写的词。作者积极抗金的主张屡遭政治打击后,不免滋生了几许消极的孤高自许情绪,而又坚决不愿与主和派同流合污,遂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与劲节。

  这里顺便说明一下,凡是咏物的诗或词,题目上的名字,一般不在篇中出现。咏梅的诗或词,篇中一般不出现梅字;咏菊的诗或词,篇中一般不出现菊字;咏雪的诗或词,篇中一般不出现雪字;以此类推。初学写作的人往往容易出这样的毛病:咏物诗或词,题目上的名字又在篇中重复。据说,谜语是从咏物诗词衍化而来的,你见过谜面上出现过谜底的字吗?写诗填词都应该"惜墨如金",力避字重、义重,即使出现在题与篇之中,也显得累赘,臃肿。晏殊的《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这是一首用“大写意画”式的形象思维写的词。作者精选几个特写镜头,以工巧而华丽的艺术语言,抒发悼惜春残、年华飞逝的感慨,不失为词中名篇之一。

  前面曾介绍过的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是一幅出猎的大写意画,但其中的“持节云中,何时遣冯唐”是“托古言志”,"“西北望,射天狼”是“托物抒怀”。这些又是“移花接木”式的形象思维。所以就词的全篇来说应是“虚实相融”式的形象思维。

  现在不少初学诗词的同志的作品中常有这样两种缺陷:一种是抒情直露,不会用具体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以致出现概念化和图解的毛病;另一种是咏物、写景、怀古等作品,不是根据自己的情意来选择画面,勾划着色,而是作纯客观的白描,致使物象缺乏灵魂,或者寓意平淡。所以,学会形象思维,应该是这些同志提高创作水平的主攻方向。

  从上面所例举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形象思维,不是个单纯的技巧问题,而是包括知识学问、生活功底、思想情操等多种因素形成的艺术修养。正如钱钟书所引西人文艺评论所说:“大家异于常人,非由于技巧熟练,而达常人所不能达;直为想象高妙,能想常人所不能想。”(《谈艺录》201页)

【图文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0)

相关推荐

  • 李升华七言绝句 读书

    读书 读书彼代十年间,每惑范文衔远山. 何为忧民忧社稷,不抒豪迈颂雄关? [注释]读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步韵而咏别事.原诗云:"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 ...

  • 诗歌的表现手法

    常见的一些诗歌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直抒胸臆.托物言志.欲扬先抑.设置悬念.以小见大.卒章显志.点面结合.象征.烘托.虚实结合.反衬.通感.白描.对比.设置悬念.联想.想象等. 唐代伟大的爱 ...

  • 诗情画意——国楚品评白磊书画(一)

    作者的话: 余幼承庭训,酷爱诗词书画,曾先后执掌省市多家文化艺术公司和拍卖行.二十六年前,为筹备厦门市首届书画拍卖会,与白磊先生过从甚密,受教良多.后因忙于生计,疏于联系.去年,在收藏家陈礼文先生处久 ...

  • 诗词的形象思维三法

    从大量流传的古今诗词来看,形象思维的运用,大致有三种情况: 一种叫"托物言志"或"寓情于物".例如苏轼以"扫不开'"的"花影&qu ...

  • 古典诗词中的时空的交错艺术手法

    广告 诗词曲格律新释 作者:李方 京东 广告 诗词曲格律讲话(典藏本) 作者:吴丈蜀 京东 古典诗词在处理时空变化的艺术手法,往往是同时存在或交错进行的,一首诗中既有时间的延展.凝聚或变形,又有空间的 ...

  • 67首唯美动人的古典诗词

    所谓唯美也,不外乎词美.意美.景美.情美之类.而境界之美,又独乎出于其上. 美又有优美和壮美之分,壮美如"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优美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 古典诗词最后的挽歌——元曲

    徐娇 前言: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里曾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 ...

  • 你读过哪些唯美的古典诗词?

    "唯美"在中国古典美学里面是没有这个词汇的,也没有这样一个概念. 当然有人会说,中国连美学都没有.对此我是嗤之以鼻的,虽然美学这个艺术概念起源于德国,但不代表中国就没有啊. 中国的 ...

  • 【诗词学堂】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空间的扩展与浓缩

    诗词学堂 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空间的扩展与浓缩 这种手法,即通过空间的逐渐缩小和空间的逐渐放大来达到某种抒情效果.它同"空间大小的比衬"区别在于前者的空间位置是固定不动的,后者则 ...

  • 【诗词学堂】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空间的大小比衬

    诗评万象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300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诗词学堂 这种比衬的依据主要出自一个视觉原理,即视野中的背景越是阔大,背景下的物体就显得越是渺小:一位老师站在讲台上,以黑板做背景, ...

  • 【诗词学堂】古典诗词的35种艺术手法,值得收藏!(学会了,你也会写诗)

    诗词学堂 在古典诗词中,有许多艺术手法, 今天来说一说 古典诗词中的35种艺术手法, 了解了这些, 对于写作诗词或写作来说, 也大有裨益. 艺术手法,意为表现手法. 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 ...

  • 古典诗词思维导图

    古典诗词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