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生说钱”之63:不幸被应验的咒语(下)
“变钞”、“开河”引发的元末农民起义
就像民谣《醉太平》所唱的那样,是“变钞”和“开河”引发了风起云涌的元末农民起义。
前面两集已经介绍了“变钞”,下面再简单介绍“开河”所引爆的农民起义以及他们铸造的钱币。
1351年河南颍川的刘福通,乘元朝政府聚集15万民工修复黄河之机,联系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在社会上大肆宣传“弥勒下生”“明王出世”,“石人一只眼,搅动黄河天下反”。并暗中凿了一个独眼石人,刻上“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几个字,埋在即将要挖掘的河道上。
“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
这和发动了最早的农民起义的陈胜、吴广,将事先写好的布条“陈胜王”放在鱼的肚子里,然后再派人去集市上买回来的手段,如出一辙。时间虽然相差了一千五百多年,但是,这种宣传所产生的效果却是惊人地一致。等河工们看到挖出的石人后,都惊诧不已。就在人心浮动之际,刘福通振臂一呼,吹响了反元起义的号角。
这就如同推倒了的多米诺骨牌一般,黄淮一带遭受水灾,正无着落的流民、饥民,群起响应。因为大部分起义军都头裹红巾作为标志,因此,历史上被称为红巾军。起义队伍后来逐步形成了以刘福通、徐寿辉、张士诚、陈友谅、方国珍、明玉珍、朱元璋等为首的几支。它们在占据一块地盘,相对稳定之后,都创建年号,建立政权并铸造了钱币,但是都没有发行纸币。
元末农民起义示意图
铸造钱币是有特殊用意的。一方面表示与元朝彻底决裂,并争相宣示自己政治上的正统地位;另一方面则是能够获得铸币税,筹集经费。因此,各路起义军都纷纷开炉铸钱,使元朝末年成为历史上起义军铸钱最多的时期。
下面就根据铸钱的时间顺序简单做一介绍:
(1)张士诚铸造了“天佑通宝”
天佑通宝
张士诚泰州人,“以操舟贩盐为业”,是个走私盐贩。红巾军起义爆发后,他于至正十三年(1353)正月起兵攻占泰州,第二年正月自称诚王,国号大周,改元天佑。攻陷苏州之后,自称吴王,以承天寺为王宫,销毁佛像铸造天佑通宝钱。钱文正楷直读,书法流畅。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共四种。背面有纪值,小平钱、折二钱分别铸“一”“贰”,字体为楷书;折三钱、折五钱分别铸“叁”“五”,字体变为篆书。另外,有一种光背的小平钱,极为珍稀。天佑通宝钱,形制上有至正钱的风格,铜质以及铸工都属上乘。张士诚虽然不是最早起义的,但是却最早铸造了钱币,铸造的钱币也最为精美。
(2)刘福通铸造了“龙凤通宝”
龙凤通宝
刘福通是颍川人,至正十一年(1351)五月初,在颍上自称是南宋抗金名将刘光世后人,宣称白莲教首领韩山童为宋徽宗八世孙,打出“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的战旗,揭开了反元起义的序幕。至正十五年(1355)刘福通拥韩林儿称帝,建都亳州,国号宋,改元龙凤并铸龙凤通宝,有小平、折二、折三,共三种。钱文书法恭敬,轮郭周整,光背,铸工精致。
(3)徐寿辉铸造了“天启通宝”“天定通宝”
天启通宝
天定通宝
徐寿辉是湖北蕲(qi)州人,以贩布为生。至元十一年八月,在蕲州起义。十月建立政权,国号“天完”,意思是要压倒“大元”,他是起义军中最早建立政权的。至正十八年(1358)改元天启,铸造了天启通宝,钱文楷书,直读,光背。有小平、折二、折三,共三种。其中,折二、折三钱文另有篆书。这可能是明玉珍建元天统之前,奉徐寿辉天启年号为正朔时期铸造的。民国初年篆书天启通宝钱曾经在重庆泗水沟出土过,就是证据。篆书天启通宝钱极为罕见,是古钱币中的大名誉品。
至正二十年(1360)徐寿辉改元天定,又铸造了天定通宝钱。钱文楷书,直读,光背。面值也分小平、折二、折三,也是三种。钱文书法挺秀,与天启通宝钱风格一致,明显是出自同一个人的手笔。
(4)陈友谅铸造了“大义通宝”
大义通宝
陈友谅本来是徐寿辉的部属,至正二十年(1360)陈友谅杀徐寿辉自立,建都江州(今九江),国号大汉,改元大义,铸大义通宝钱。钱文正楷直读,书法和天启钱有点像,但是神韵欠佳,铜质以及铸工也不精整。背面没有文字,面值有小平、折二、折三,共三种。
(5)明玉珍铸造了“天统元宝(通宝)”
明玉珍最初也是徐寿辉的部属,至元二十三年(1363)占据重庆。陈友谅杀徐寿辉后,他也自立称帝,国号大夏,改元天统,铸造了天统元宝以及天统通宝两种钱。钱文直读,有楷书、篆书两种。只见到小平钱一种,铸工精整,传世极少。
(6)朱元璋铸造了“大中通宝”
大中通宝
朱元璋是濠州(今安徽凤阳)人,出身贫寒,年轻时父母及长兄都早逝,曾入皇觉寺为僧。至正十二年加入郭子兴领导的红巾起义军。最初归属刘福通建立的宋政权,用龙凤年号,后来逐渐自立。至元二十一年(1361)朱元璋称吴国公,在金陵设宝源局,铸造大中通宝钱。钱文为正楷,直读,书法端严浑厚。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当十,共五种。
至元二十四年朱元璋打败陈友谅之后,称吴王。在江州(今江西九江)设泉货局,一仍金陵型制,铸造五种面值的大中通宝钱。后来在各省分设宝泉局鼓铸,背面铸有各省局名。现在传世的有京(金陵)、济(济南)、豫(河南)、鄂(湖北)、广(广东)、桂(广西)、浙(浙江)、福(福建)、北平(燕京)等9种。但是,洪武元年(1368)四月汤和才平定福建,八月徐达始攻克燕京,下诏改名为北平。大中通宝钱应该是在洪武纪元之前铸造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竟然会出现背面纪有“北平”与“福”两处局名的大中通宝钱?而且数量还比较多,又不像是后来补铸的。这是至今困扰钱币界的一个不解之谜。
元代的货币制度,很好地诠释了刘秉忠预言的前瞻性。在忽必烈时代因为很好地执行了废止铜钱、专用纸币的货币政策,物价稳定,比较长的时间内纸币都保持了较好的信用。
遗憾的是专行纸币这一政策,后来没能很好地贯彻执行。一变于武宗至大二年(1309)、再变于顺帝至正十年(1350),两次变更钞法,都违背了忽必烈当初专行纸币的政策,试图钱钞并行,最终导致元朝也步入了南宋以及金朝的后尘,陷入了“钱重钞轻”的恶性通货膨胀之中。因此,我们可以说元朝的最后灭亡,与钞法的失败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说明天下是大乱还是大治,实际上与货币制度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刘秉忠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才能在一百多年前就预见到了元朝末年发生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