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兆林:骑行杨家河
骑行杨家河
陇南民进会员 燕兆林
杨家河村是甘肃省康县的深度贫困村,在政府和帮扶单位专项资金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三年的艰辛努力,水泥道路通村入户,古建民居修葺一新,竹木栅栏、青石台阶、小桥流水的景观规划设计建成,让这个昔日的深度贫困村华丽转身,犹如世外桃源。杨家河村的美丽乡村建设和精准扶贫成效显著,村里绝大多数贫困户已经圆了脱贫梦。为了稳定增收,巩固脱贫成果,杨家河村决心借助山清水秀的景致发展乡村旅游。
在人们的印象中,山大沟深的杨家河是个很穷的地方。可如今,走进这个昔日的贫困村,苍翠的山峦间,一座座青瓦白墙、绿树掩映的新民居,像山水画一样,美得让人心醉。自从微信朋友圈里知道这个隐藏在大山深沟里的、无人闻津的杨家河已名声渐起的那天起,我曾去拜访过三次目睹其真容,每次去都是从县城坐班车或私家车至沟门口下车徙步进沟的,最早的一次是快临近冬天,一次是去年的秋天,一次是今年的阳春三月。最早的一次去只在绕杨家河社走一圈之后,一个人漫步走至半沟里的平套里就打道回府了。今年清明节的一天,才基本走完了整条沟,走到没有人家子通往陕西郭镇老林深处的山路尽头,才又折返回。想骑行杨家河由来已久,但就是未能成行。在庚子鼠年初夏选择了骑行杨家河了了心中的夙愿。
杨家河,以前曾属于康县贾安乡的一个小山村。二千年后因实施撤乡并镇政策,贾安与岸门口合并了,这样,杨家河就正式归属岸门口镇管辖了。杨家河距离康阳公路仅有两公里路程,距离县城35公里。从父辈们口中知道,贾安有个名叫野狐沟(杨家河)的小山村,是康南人或贾安人去陕西郭镇赶集的捷径。后来走上社会参加工作,在通往阳坝的班车上,也常听坐车的人们经过沟门上曾多次提起野狐沟(杨家河)这个村名,一直三十年都没有走进过这个山村。
近两年来,杨家河村群众在对口帮扶岸门口镇杨家河村的中建装饰集团和县、镇党委、政府的关心和重视下,积极参与、真心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打响精准扶贫攻坚战役,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建设自己美好幸福家园,以实际行动践行奋斗才能创造幸福生活,全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村里建起了爱心超市、扶贫车间,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花椒、苹果、养殖、木耳、香菇等富民产业培育起来了,实现了“人人有事干、户户有产业”的局面,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进一步提升。
对于一个地方,在不同的季节,在不同的时段,走进它,触摸它,亲近它,有不一样的景观和感触。于是,在庚子鼠年的初夏决定了骑行杨家河的想法。有了想法,就要付诸行动,于是,就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骑行。
走过始建于1997年的康兴桥,沿着蜿蜒曲折的康阳公路和燕子河而下,峡口路上行人稀少,往来的各类车辆穿梭着,我小心翼翼的骑行着,嘴里哼着《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歌曲,心中释放着积压的抑郁。但见燕子河水混沌,是县城西街处在用大型机器清理整治河道的缘故。走过一个大拐弯处,发觉河边有些垂钓混水鱼的市民,我的喊声惊扰了他们,转过头来看看。山风和河风混杂在一起吹着,穿一件短衬衫的我顿觉凉快极了。
骑行至岸门口街道,临近镇政府下面一截路上,偶遇一个场面:在公路左侧边上朝东方向走着的三个人,两边是中年妇女,中间是一位老人,约七八十岁的样子,看上去老人似乎患有痴呆症走路不便。两位中年妇女搀扶着这位老人向前移动着步子。其中在老人左边一位较年轻的中年妇女边走边向老人发牢骚和说怨气,数落老人昔日的过错,三个人中唯独她的声音嗓门大。我想停下用手机拍下视频和照片,但又害怕招来什么?就在心中只是想想而已但没去做。一直向前骑行至美丽乡村——朱家沟桥头,停下拍了一张风景照。
经过后曲子电站的那两个大拐弯处,见到了三四个身着绿色马夹的村民在清扫康阳公路的尘土和捡拾两边沟渠的垃圾,他(她)穿的绿色马夹上印制有“岸门口环卫”这鲜亮的五大字跃入我的眼帘。我下意识地问了问他(她)们,悉知是何家山村的村民。在经过夏家坝村,同样在康阳公路上看到三个身着绿色马夹的村民在打扫尘土、捡拾垃圾,了解到他们镇上每周安排两次打扫卫生和清理捡拾垃圾。
在公路一侧的坝地,我看到了麦黄,但地里没有割麦子的人。走过青岗坝,新寨子村,来到牟家坝,路两边的绿树绿竹挡住了视线,但见路的一边停放有奔奔车或人力架子车,也有摩托车。车上装有农人收割的麦子,职业的锐敏性和好奇心促使我停下自行车,奔赴田地向正在收割麦子的老乡问好打招呼,未能征求老乡们的意愿,就掏出手机随意拍了起来,招来了老乡们的惊奇。离开麦地又开始出发,大老远就听到打麦机的声音,在一处竹林边一块场地见到了老乡打碾麦子的场景,有男女十几个人呢!停下自行车,同样没有征求他们的意愿,掏出手机只顾拍照,留下定格他们劳动丰收喜悦的画面。
骑行至杨家河村口已是10;20分,从县城至杨家河村口用了两个小时,在沟门的野狐沟桥上拍完照,因进沟的路是慢上坡,推着自行车进沟。从沟门到沟里不到2里路,走到稍微路平的地段,才骑上走过过水桥,便到了刚出名不久的岸门口镇杨家河村。大老远己闻到说话声,抬头仰望只见五六个村民在停车场打扫卫生,没有穿红绿色的马夹。停下车子也拍了照片。
村民们叽叽喳喳的在说着周末或假期来沟里的闲游闲转的人挺多。我接过她们的话茬问道:定西的来过吗?来这沟里的都是哪儿的游客?她们边打扫卫生边说:定西的,天水的,兰州的,西安的都来过,前几日大巴车载的客人来了几趟了。骑上自行车走了一截,过了过水桥,在靠河那边的两颗大麻柳树下的圆形草蘑菇棚下停放好自行车,开始了夏日的乡村杨家河漫步。这沟里除了路、房、桥、景观小品、广场外,唯一吸引人眼球的就是茂竹和麻柳树,农户房前屋后的茂竹青翠高耸,河两岸的麻柳树高大挺拔,枝繁叶茂,天然绿色长廊。也许是天气预报今日有雨,也许时间还早,杨家河沟里除了我这个没人注意的游客之外,别无其人。
沿着石子路走了一大圈,也没有拍多少照片。不时有村民向我打招呼,让我去家里喝水歇气,我以礼相还的回答到:你们忙!我来转转!你们沟里建设好了!空气新鲜!环境优美!不觉间来到了稍微大点的停车场上,一个木制招牌上写有“林云山庄”字样,这个招牌太小。一位妇女也在打扫卫生,走过去指着招牌问了问,林云山庄是您家办的吗?开办时间不长吧!吃饭住宿的人多吗?打扫卫生的妇女停下来考问我:你是哪儿的?我问答她:不远!在县城!她说:林云山庄是她们家办的,5月中旬开业的,来的人不是太多,主要是周未或下午来的人多,有来沟里玩的县城里人,有老板或镇上请客的。前几天有三个定西人来沟里住了二三两天,是听县城人介绍而来的。楼檐坎上坐有几个人,妇女说是镇上的人。因互不认识就没有打招呼。
正想问问或走进这个山庄实地看看,突然电话响了,是母亲打来的。母亲问我到哪里了,中午回不回来吃饭……,接完母亲的电话不觉间又到了村口过水路面桥上了。也就没问问这个山庄消费和住宿情况。又走过过水路面桥,走了一圈。人还是少,此时已下起雨了,树叶响了,水面上有水泡了,不过一刹时间雨又住了。由于多日降水稀少,河水枯竭,裸照的石头和沙滩十分显眼,河道干涸,没有了生机。
在这沟里随意走走,漫步而行,或走进农家聊天,处处都可以感受到乡村的变化:通过整村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村庄道路通畅,沐浴着政策东风,村民们都住进了新房子。山青水秀、空气清新,一直绵延至大山脚下,恍若“世外桃源”。村里拥有古老的传统村落,依山傍水、翠竹环绕,如温婉的画卷,时时处处透着岁月的痕迹、经年的美意。沟边、河畔、公路、村庄耸立着的百年古树依然枝繁叶茂,石堆石磨更是保存完好,默默沉淀着湾里人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乡风民俗。
在途中正好碰见了杨家河村村党支部书记唐克林,他介绍说:该村有四个村民小组,住着一百二十六户四百零六人,常年与青山绿水为伴,虽说有些寂寞,却也还算安稳,早些年,咱们山沟里人吃尽了苦头,唐书记早已习惯了这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他说到,由于村民们这些年陆续外出务工挣钱,许多闲置的老房子年久失修,破的破、漏的漏。当前,正逢国家下大力气建设美丽乡村,镇村里便想了个好办法,决定运用“古树、古井、老屋、老农具”等乡土元素,对全村老房屋进行统一规划、集中修缮,打造慢节奏、轻生活的古朴民宿。
打造民宿也是归功于我们村在外的乡贤能人志士,也要归功于中建装饰集团西北公司负责装饰的康县旅游产业扶贫示范园项目在咱们杨家河村的实施,建议我们把这个老房子全部把它们保留下来,不能搞大拆大建,要保持这个原有的自然的风貌,保持农耕文化,保持农耕农具,让后辈人有个回归乡愁记忆的感觉。既保住了祖祖辈辈生活的老房子,又能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经济,这个想法一提出来,杨家河村三个村民小组的六十九户人家,全部举双手赞成。
说干就干,在国家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支持下,村里精心规划、分步实施。他们把沟的农户的老瓦房重新进行修缮,恢复了山区居民的生活原貌。我们这个沟里原先有八十八户人家,现在还剩下六十九户,全部是砖木或土木瓦房,通过岸门口镇全域旅游总体规划,我们这里就是以搞民宿民居为主,现在通过去保护这个一砖一瓦,还原成原汁原味乡村味道的风格,打造和建设民宿民居,接待外面的游客过来,以居住为主的。单门独户的,可以给以旅游人一个自然的空间,还原儿时的记忆。同时,该村还在村里征集了一批传统农耕老物件儿,让这里的“古”,不仅在其表,更在其里,浓浓的乡愁瞬间便溢散到湾儿里的角角落落。
在杨家河村口,一眼便看见了路边不远处的墙上文明习惯养成“荣誉积分榜”和上面依然醒目的大字——“村村家洁院净,人人面貌精神,共同建设美丽乡村”,其下便是“杨家河村文明习惯养成行为活动评分细则”展示牌和“杨家河村文明习惯养成行为活动积分公示牌”。走近一看,“评分细则”展示牌上详细地列出了到户评分细则:个人卫生、卧室卫生、客厅环境、厨房卫生、厕所卫生、公共卫生、家庭环境卫生、农资农具摆放、畜禽养殖卫生以及加分项。每周由村两委会班子成员、本社社长、党员代表等不定时到农户家进行逐项打分,并鼓励村户争取进步。对检查评比结果排名前二十一名的农户进行加分,优先积够十六个徽章的农户可以实现自己的微心愿。
据悉,该活动从2018年9月1日“荣誉积分榜”启动以来,长长的“积分公示牌”上已经显示了过去六个多月来九十户的分数,榜上大部分村户已经得到1个“小确幸徽章”。在过去短短六个多月一百八十天天里,村民的变化出乎意料。“九十户村民,几乎每家每户都在为了养成文明好习惯的目标努力,也希望实现自己的小小心愿。”这是中建装饰在康县岸门口镇杨家河村探索的精准扶贫模式,通过助力当地政府将现代文明和文化管理以更适合乡村的方式导入到乡村的“小确幸”公益行动的初衷,即不局限于利益帮扶,更关注帮扶对象刚需,精神帮扶更为重要。
在巩固提升脱贫路上,杨家河村在向最后的贫困宣战中,紧紧围绕中央省市县部署要求,始终坚持扶贫同扶智、扶志相结合,采取“输血”与“造血”并举的扶贫模式,把培育和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作为关键点,通过政策宣传、技能培训、教育引导,鼓励群众就地创业、到扶贫车间就业等措施,发动贫困群众甩开膀子干起来,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实现稳定脱贫、光荣脱贫。
走进夏日的康县岸门口镇杨家河村,绿树茂密,小溪淙淙,诗画般的美丽乡村掩映其中,尽显幸福安详。每家每户的院子都收拾得井井有条,农用工具、柴火堆放整齐有序,屋里的桌子、板凳、衣柜等家什都是一尘不染,床上的被子叠得整整齐齐,灶台更是干净整齐......村民薛有芳感慨地说,“屋里干干净净,心里舒舒服服。这一切都得感谢远方的李沧亲戚,他们帮我们打通了入户道路、硬化了庭院、架通了自来水、改造了圈厕,而且鼓励我们改变精神面貌。”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到护美之行人人为之,杨家河这个新建成的美丽乡村,处处透着美的气息。
天色越来越暗,黑云从沟里那边的山顶上压了过来,要下一场大雨的征兆。打开手机时间已至11点,决定启身返回县城。在骑行返回县城途中,心血来潮不由得吟下了此诗:山坳藏有一村庄,世代在此耕种忙。发展赶上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快。谦恭礼让好村风,不闻外界喧嚣扬。
作者简介
燕兆林,供职于甘肃陇南市康县平洛镇财政所,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民进会员,《作家报》社会员。联系电话13389395675。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