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604 挥剑似波也……

下放农村,在知青点上,我的锄头与斗笠上,用红油漆写上“挥剑似波也……”

“挥剑似波也……”鹦鹉学舌学来的,是剑波兄的名字解释。

1974年下放农村时,我与他下放在一个生产队。

我问他为什么起了个剑波的名字?

他告诉我,“挥剑似波也……”

那个时候,我是很拜服剑波兄的。

那样子,有男人雄心壮志的气质。十足的文艺青年的样子,而且包含着政治热情,是个向往进步,处处比较喜欢与人较个高低,站在高枝的人。

刚下放农村时,我就遇到了不是一个中学毕业的刘兄。

听说,他当时是学校比较著名有些出格与叛逆的“三剑客”之一。

这三人,时常的挟着马克思的《资本论》在同学中穿行。

说是还合写了一首长诗。这诗,后来被学校拿来在全校批判。

我不是他们学校的,当然不知道诗写得怎么样,是个什么水平。

下放的知青说记得其中的几句,听过之后,觉得挺有水平。

其中有一句,他说了一遍,“篙篷遮盖灵芝草,淤泥藏陷紫金盆。”

我听过这句之后,只是听了一遍,就记住了一辈子。

当然,当时不知知道这是引用,还在原创。

后来,记得是什么典籍上,见到过类似的句子。

在生产队的时候,这位刘兄在狂风暴雨中,穿条短裤,冲到雨中,背诵《共产党宣言》“一个幽灵在西方徘徊……”

不知道那是他能不能真的背诵全文,还是只能背诵其中的语录还是断片。

给我的当下感觉,是无比震撼的。

记得还有一回深更半夜,刘兄从床上跳了起来高喊,忍无可忍!是可忍,孰不可忍?

怎么回事?原来是我们住在生产队的仓库里好多老鼠。每天晚上,老鼠在我们的床上跳来跳去。

这位刘兄,用塑料布盖在被子上。还特别特意的告诉我们,这个方法好,睡被子里特别暖和。

结果,第二天起床,被子湿呼呼的,必须拿出去晒过,才能睡。

正就是刘兄拿塑料面盖在被子上的这天半夜三更,他跳起来,发现塑料布上,全都是老鼠的脚印。

我与湘怀兄睡在低矮一些,仓库的箱子上。我们两个睡一个床,刘兄单独睡高一点,也是箱子搭的床。

不能睡了,这还睡得着?

刘兄把我们两叫了起来,捉老鼠!

我呢,下放时人还没发育。个头只有一米五七。样子像个小学生。

其实,我们已经睡了好些天。

我也知道有老鼠。老鼠,也往我们的被子上跳。

怎么办?睡在仓库里,与老鼠斗争,能斗争得赢吗?

加上我的瞌睡大,无所谓老鼠跳与不跳。

它跳它的,有时从脑袋上跳。我睡我的。

既然,刘兄发话了。那就起床抓老鼠。

粮仓里的老鼠,非常多。

我们跑出去,很快就抓了几只。

也没什么坦白从宽,抗拒从严了。一律死刑!

剑波兄,恨老鼠恨到舒适程度?

也不知道,是刘兄,还是湘怀兄两位老兄中的哪位出的这些主意。把抓来的老鼠,在晒谷坪用煤油浇在老鼠身上,然后点着火,让老鼠跑。跑一段,老鼠就被烧死了。

好在那天没出事。后来,一位先下放的长沙知青告诉我们,你们做的好事,要是大点的老鼠,死得慢,跑到仓库下面,整个仓库都会被你们烧了。

这事,还真有些后怕!

打死一些老鼠后。也不知道是剑波兄的深仇大恨,还是湘怀兄的格外建议。

说是要抓一只比较大的老鼠,然后从老鼠的屁股后面,塞几粒黄豆进去,再用针缝起来。说是这样做,这只老鼠,在黄豆膨胀的时候,疼起来会疯狂的去咬别的老鼠。

我们在仓库里捉了一只比较大的老鼠,在老鼠屁股后面塞进在两粒黄豆,再用针缝了起来,然后放掉。

那天,也不知是不是心理原因,感觉老鼠的确比平日少了许多。

我们在生产队的这些日子,因为刘兄比我们大一些,也有主张一些,我们六个知青(三男三女),一般都听他的。

刘兄有些神经质,用现在的话说,是个容易来情绪,典型的政治与文艺青葱。

每天早晨起来,会背诵几句我从来没有听过的唐诗与宋词。

我最记得的是“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这样的词句,如今是个读过书的人,差不多都知晓。

可在我们那个年代,这样的词句,无法接触到。

我是从剑波日日的朗诵中,才知道的。

因此,他同我说一句“挥剑似波也……”,就成了我的看齐的座右铭。

剑波兄,还会时常的给我们讲一些片断故事。

什么刘邦梦中断白蛇,《七侠五义》里的故事,还有其他的一些古代故事。

这些,都是我比较陌生的。

我大概是个见贤思齐的人。

与刘兄下放一个生产队,是个机缘。

后来,听了他的话,与他一同去了为了集中知青劳动与生活的花果山知青集中点。

至此,我开始有意思的补课,补古文与古诗词严重不足的课。

尽管那个时候,书禁并没有打开。

我还学着剑波兄写日记。

写日记的习惯,一直保持到十多年,直到结婚后,才停止。

知青点都是过去专署大院的子弟。

虽然经过文革破四旧后,好多人家里仍藏着一些过去的书。也有一些偷书的人,收藏了一些从贴了封条的书库中偷来的书。

那个时有个很好的习惯,书借出去,都知道借到哪个人手里了,是定然可以收回来的。

因此,一本书借出去,不担心会转不回来,可以广泛的在知青中流传。

我从家里带去一小册子(一直保存到现在),是黔阳县秀建大队知青编的批判《增广贤文》的小册子。前面是批判文章,后面附了《增广贤文》。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增广贤文》。发现好多曾经外婆说过的话,《增广贤文》里面都有。

经常与住一个房子小陈,你一句,我一句的朗诵与背诵《增广贤文》。

好多知青,也借我的《增广贤文》去抄录。

知青点不知道是谁借来一本没头没尾,有多半本繁体字的《唐诗三百首》。这书成了抢手货,我用信笺,抄录了喜欢的好多首。

从下放开始,坚持每天收工以后,在煤油灯下读书,练字,写日记。

应该说,剑波兄,是我逼自己自觉学习,养成读书与学习好习惯,从学校走出校门的第一个让我十分佩服的兄长。

2021年6月22日星期二顺德陈村

(0)

相关推荐

  • 缅怀知友:偷盗之师丁兆如

    缅怀知友:偷盗之师丁兆如  作者:李想 题 记 1965年,我们江苏省如皋县的365名知识青年,集体插队到本地江心小岛长青沙的知青大队. 那时,我们韶华正当年.而今,两鬓染霜皆翁妪.不少知友却已撒手人 ...

  • [老知青回忆录] 政治队长(五)

    政治队长(五) 一转眼,已经到了1970年4月中旬.正是春耕时节,生产队全体社员起早贪黑忙着种田. 种地时最累的活就是刨楂子和扬粪.刨楂子就是用镐头,把去年留在土里的玉米根和高粱根刨掉,生产队不分男女 ...

  • 下放京山农村,与女鬼对视半小时

    我是六八届初中生,知青下乡在湖北京山县宋河区龙王公社同福大队三小队.那时我十六岁,七零年元月知青都安排去修水利,还有十多天要过年了,本人从十多公里外的高关水库渠道工地回到生产队. 我队就两个知青,生产 ...

  • 故地重游 抚今追昔:进山

    汪晓洋│"三线"走笔 记录生活点滴,收集天下美文.展示文字之美,弘扬汉语文化.不限地域,不限题材和体裁,长期面向全球征稿.微信公众号"老家黄梅 家在钦州",诚邀 ...

  • 黄四大娘

    黄四大娘 虞长顺 我们知青宿舍的前头住着一户人家,老两口没有儿女.男的我们都叫他黄四大爷,黄四大爷解放前在天津卫拉过黄包车,他的老伴儿我们理所当然的叫她黄四大娘. 听说黄四大娘在解放前因生活所迫,在天 ...

  • [老知青回忆录] 政治队长(二)

    政治队长(二) 当时时正是1969年的夏天,据小队社员讲,刚下过雨一般是不起牛圈的.但是,现在的牛圈在生产队政治队长刘士忱的脑袋里就不是一般了! 你不是让公社刘社长,强行把你安排到叶家村三队吗,刘社长 ...

  • [老知青回忆录]被拒收的知青(五)

    被拒收的知青(五) 刘社长,名字炳星,年龄40岁左右,辽宁大学俄语系毕业.1970年底,由八棵树公社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情报部门,负责对苏联的监听工作.这是我下乡遇到的第一个好人,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基层 ...

  • 知识青年情系第二故乡

    (图为田背云霄阁  刘增荣拍摄 ) 1968年12月,田背大队革命领导小组为落实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指示,在大队成立了九人组成的"再教育领导小组",由原党支部书记刘森山任组 ...

  • [老知青回忆录] 政治队长(七)

    政治队长(七) 种黄豆和种玉米一样,种谷子和种高粱一样.其它粘高粱.糜子.绿豆.小豆.土豆.地瓜.花生.罗卜.白菜等农作物的种植方法就不在这里一一细说了. 很快就到夏锄季节,大田开始铲地了. 头遍地最 ...

  • 上海知青回忆:因为日军生物武器昏迷8天,多亏老乡想出办法

    2001年,汤新芳回到了黑河罕达汽镇,32年前她来到这里的时候,还只是一个高中生,现在儿子都上大学了. 她特地去给一个老大爷扫墓,哭得稀里哗啦,倒不是他们沾亲带故,而是老大爷的那口棺材,30年前本来是 ...

  • [老知青回忆录]被拒收的知青(六)

    被拒收的知青(六) 刘炳星社长慷慨陈词,讲了半个多小时,全场一直鸦雀无声;公社社长还是第一次到叶家村来开会和讲话. 事后,大部分社员讲到刘社长时,都竖大拇指,"有水平!那真是大领导呀!&qu ...

  • 信手涂鸦

    与刘伯既是球友,又是老熟人,还是半个乡亲. 若干年前,我们经常在一起打球,是小小银球让我们更加投缘.在球台前彼此都是半桶水,胜负概率在伯仲之间.那时,他的家安在华侨小学,有近水楼台的方便,常常抽身在球 ...

  • 古堡情缘(上)【中篇小说】

    作者简介 李跃峰,笔名(网名)山野俗人,陕西省大荔县人,生于1966年10月,酷爱文学.是江山文学网签约作家.江山之星.曾在国家各级报刊发表作品,获省级以上奖励多次.其中,中篇小说<梁燕妮> ...

  • [老知青回忆录] 政治队长(一)

    政治队长(一) 到1969年3月,我来到开原县八棵树公社叶家村三队下乡插队,已经四个多月了. 每天和社员们一样早起晚归地劳作在农田里,除了下工后我们回青年点吃饭睡觉外,我已经完全是一个地道的青年农民. ...

  • 陆文宪 ▏小品——吃鸡

    小品--吃鸡 作者 ▏陆文宪 我们生产队,不是"遥远的清平湾",也不是得<蹉跎岁月>贵州山沟,是卧在1971年的三岔坝毛家沟. 另名斑鸠山. 大名全称,就是知青花名册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