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易沉思录
《读易沉思录》
———易之乾卦数象义理七层次解析
《易经》是我囯古代圣贤哲人阐述天道、地道与人道的典籍,自古以来被尊
崇为众経之首。关于《易经》以及对它的阐述、诠释数千年来仅为此而著书立说者以年岁活到八十岁以上的人就有数百人之多。一部集大成的《四库全书》中,约五分之一的内容都是关于《易经》的论述。在历史的云遮雾掩围绕之下,它隐藏着其最核心的秘密就是“飞龙在天”四个字。通俗而直白的讲,就是古代如何做皇帝的学问(洞悉天道、地道、人道);或者说是“取得政权的㨗径,巩固政权的秘诀。”以今天为说仍是如何取得与巩固管理社会、治国理政的合法权力。
因此,古之历代的统治者对《易经》学习研究与传播保持着一种十分微妙的态度。在这种态度之下,不论是统治阶级内部或外部,不计其数的人为此而陷于牢狱之灾、家破人亡、甚至突降杀身之祸!
人们为了学习研究与应用《易经》的学问,又为了免除带来的灾祸,在殿堂之上将《易经》称为卜筮之书,而在民间称之为“算卦”之术,这些在近现代的科学面前一概笼而统之被称为“封建糟粕与迷信”。
由于易学的学习与研究、飞来横祸、封建糟粕与迷信三者的並存关系业已延续久远,近期虽然国家提倡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继承与发扬,並推出了一系列的复兴政策,但是在对待关于易学的学研活动仍然处在並未完全放开的态度。因此从事这一学术领域的学研活动者的言行应该时时处处保持慎之又慎才是!
【附录】1,资料显示:
在我国古代,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称“皇帝”始,到1912年最后一个封建皇帝溥仪在辛亥革命的枪声中宣布退位止,经历了2132年。 在这期间:
封建王朝皇帝总数为494人。其中未在位、死后被追尊帝者73人。
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君主(单于、可汗、赞普)总数为251人。
历代农民起义建元、立国、称帝(王)者,约100人。
封建割据称帝者(如安禄山)。约有60人,还有一个“中华帝国皇帝”袁世凯。
皇帝是中国帝制时期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创建了皇帝制度,自己成为第一个皇帝,称“始皇帝”。自此,中国开始了长达两千多年的专制制度。皇帝是中国中央政权的突出代表,是政府和社会的核心,享有最高的权力和荣誉。
皇帝自称“朕”,其他人当面直接称皇帝为“陛下”、“圣上”、“万岁”等,私下敬称皇帝为“圣人”、“大家”、“官家”、“至尊”等。秦朝时,秦始皇试图将国家的全部权力都集中在自己(即皇帝)手中,即“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但由于统治国家的事务繁多,这种制度实际上是不成熟的。
在秦朝之后,皇帝的权力和职能逐渐由一个中央政府辅助完成,汉朝时这种中央政府的形式是三公九卿,隋朝开始三省六部制。因此即使皇帝年幼中央政府也可以照常运作,但同时由于中央政府长官(如宰相、丞相等)的权力可能过重,有可能威胁皇帝的权力,甚至通过政变自己当皇帝,比如王莽摄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那么《易经》究竟是如何为历代皇权服务的呢?其重点全在于《易经》中的《乾卦》。《易经》乾卦原文及白话译文为:
《乾卦》
乾:元,亨,利,贞。
【白话】《乾卦》象征天:元始,亨通,和谐,贞正。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白话】《象辞》说:天道运行周而复始,永无止息,谁也不能阻挡,君子应效法天道,自立自强,不停地奋斗下去。
初九,潜龙勿用。
【白话】初九,龙尚潜伏在水中,养精蓄锐,暂时还不能发挥作用。
《象》曰:潜龙勿用,陽在下也。
【白话】《象辞》说:龙象征陽。"龙尚潜伏在水中,养精蓄锐,暂时还不能发挥作用",是因为此爻位置最低,陽气不能散发出来的缘故。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白话】九二,龙已出现在地上,利于出现德高势隆的大人物。
《象》曰:"见龙在田",德施普也。
【白话】《象辞》说:"龙已出现在地上",犹如陽光普照,天下人普遍得到恩惠。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白话】九三,君子整天自强不息,晚上也不敢有丝毫的懈怠,这样即使遇到危险也会逢凶化吉。
《象》曰:"终日乾乾",反复道也。
【白话】《象辞》说:"整天自强不息",是因为要避免出现反复,不敢有丝毫大意。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白话】九四,龙或腾跃而起,或退居于渊,均不会有危害。
《象》曰:"或跃在渊",进无咎也。
【白话】《象辞》说:"龙或腾跃而起,或退居于渊,均不会有危害",因为能审时度势,故进退自如,不会有危害。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白话】九五,龙飞上了高空,利于出现德高势隆的大人物。
《象》曰:"飞龙在天",大人造也。
【白话】《象辞》说:"龙飞上了高空",象征德高势隆的大人物一定会有所作为。
上九,亢龙有悔。
【白话】上九,龙飞到了过高的地方,必将会后悔。
《象》曰:"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白话】《象辞》说"龙飞到了过高的地方,必将会后悔",因为物极必反,事物发展到了尽头,必将走向自己的反面。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白话】用九,出现群龙也不愿意为首的现象,是很吉利的。
《象》曰:"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白话】《象辞》说:"用九"的爻象说明,天虽生万物,但却不居首、不居功。
【附录】2,资料显示:
孔子在他的《孔子十翼文言传》中仔细的解读了乾卦和坤卦。好,下面我们来看一看。
《易经》的乾卦的卦辞,元亨利贞,孔子文言传的解释,元者,善之长也。也就是说元指的是善举之首。亨者,嘉之会也.所以亨解读为美好的聚会。利者,义之和也。利的解读,利为正义的和谐。贞者,事之干也。解读为贞就是事物的主干。所以乾卦的元亨利贞都是赞美之词,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乾卦,六个阳爻每个阳爻的爻辞及其解读,最底下那个爻成为
初九爻,爻辞:潜龙勿用,孔子在《文言传》中的解读: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这里的龙实际上指的是君子,真正的君子,因此,初九潜龙勿用指的是:一个君子有高尚的品德而隐藏着,在世上他不会改变自己,他也不会去争名夺利要求成名,这就是潜龙勿用的解读。
九二爻下面继续看第二个爻,九二爻,易经的文字: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孔子的解读: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指的是有高尚的品德是方正的中和的,即使是平常的话,讲起来也是很有诚信的,即使是平常的行动,也是非常谨慎的。
九三爻在一个爻,九三爻,易经的文字: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孔子的解释:君子进德修业。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易经》的原文讲的是君子每一天白天都是勤勤恳恳的在做事,到了傍晚,警惕反思,如果是这样的话就没有危险没有错误了,孔子的进一步解释是君子要进德修业。因此,即使他居在很高的位置上他不会骄傲,在下位在基层,他也不会忧愁,因为经常勤勤恳恳,而且呢,时而又警惕着,所以即使出现危险也不会出差错的,这是,九三爻的解读。
九四爻九四爻易经的文字:或跃在渊,无咎。就是指的一条龙,要跃进一个深渊里面去,但是不会有过错,孔子的解读是: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一个君子到了这个时候要继续的进德修业,而且要与时俱进,这样呢就不会有过错了。
九五爻易经的文字: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指的是飞龙冲向了九天,有利于去见志同道合者,让自己未来的路走得更好。孔子在《文言传》里面解读: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指的是一条飞龙冲向九天的时候,跟它类同的志同道合者会相呼应,互助请求帮助。水流过的地方就会湿,火去的地方就干燥。云跟同着龙而走,风格从着这虎而行动。圣人的作为,让很多人都看到了而且发现凡是像天的东西都是亲上面的,凡是像地的都是亲下方的,这说明了任何事物都是物以类聚的,所以飞龙在天是人们成功的第一步。
上九爻乾卦最上面的那个爻叫上九爻。易经的爻辞:亢龙有悔。意思是做一条高亢的龙骄傲的龙的话,你要后悔的。孔子在《文言传》里的解读: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指的是你虽然很高贵,但是没有你的位置,你高高在上,而没有老百姓来支持你,贤人在下面也不会来辅助你,所以呢,你如果自己行动的话,你就要后悔了。所以一个人在事业成功以后一定要注意谦虚谨慎,如果高亢的骄傲的话,就会出现后悔的事情。
特殊的九爻(用九爻)
那么乾卦还有一个特殊的卦爻辞就是九爻,这是乾卦以后没有的,乾卦的用九爻写到:见群龙无首,吉。指的是很多条龙在一起大家都很能干,彼此呢谁也不说谁是谁的头,那么这种情况出现,是吉的,孔夫子的解释:乾元用九,天下治也。就是当乾卦到达了用九的位置,彼此谦让那么天下就大治了,那么象传孔夫子的解释对乾卦用了最知名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体的行动是如此的刚健,作为君子要不停的努力的奋斗。这就是孔夫子自己对乾卦的解读。
至此,笔者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著文如下:
《易》之为书立人与天地准
古往今来,凡成就大业者,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神鬼(注:即今之谓,天时、地利、人和等"偶然性"因素者)合其吉凶。"(注:<周易>语)其文意为,作人做事要像天一样德高峻极仰止,像地一样厚德承载万物。无私无畏,无欲无求,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作人做事,内心境界要像日月一样光明普照四面八方,温暖天下人心,人格磊落如玉盘中之珠玑,清澈透明,丹心可见;平常衣食住行,朴素节俭,要与一年之四季、二十四节气,一日之早、午、晚,昼夜十二时辰之变化,适时而动静进止;对于影响自身的生老病死、吉凶禍福的众多"偶然性"因素,能够有一定程度的预知、预见,防微杜渐,知端取中,从而掌握自己命运的主动权,似如冥冥之中得天之佑、得神之助,鬼邪之氣,莫敢侵身。还应历经磨炼,培养自己成为这样的人:
第一层次,德、才兼备,智勇双全。洞察时势,汇聚英杰。协调上下,团结内外。领导潮流,号召万众。学融中西,貫通古今。技艺精湛,出众超群。为建成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崇高目标,而尽心竭力,勇于奉献,敢于牺牲。
第二层次,具有比君子还要"君子"的诚信、仁慈、包容,有一颗善良爱人的心;同时具有比“小人”还要精明、智慧、谋略,任何小人不敢明里暗里对自己玩弄阴谋诡计。使自己具备这样双重特质,"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第三层次,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学会能伸能屈,忍辱负重,委曲求全,夾着尾巴做人。要有先进的政治觉悟,高度的政治敏感,坚决认真执行党领导一切,领悟党指挥槍,槍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政治思想精髓。虽拥有百万精锐之师,谨遵国之利器,不可轻举妄动。然运筹于帷幄之中,伐谋伐交,兵马未动,已屈(胜)敌人于国门之外。要做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事情上,上级领导人的眼里、心中衡量自己比任何人都要谦虚恭顺、服从命令、听从指挥。识大体、顾大局,有大的政治抱负,战略、策略、政策水平要比他人高,掌权、执政能力要比他人強。是一个难寻难觅的"最勤恳、最老实、最可靠、最安全"、"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倘若如是,最终必然被选拔成为一名合格的革命事业"接班人"。----古今人间"钢铁"正是这样炼成的!
笔者认为,細读深思领悟<易经>六十四卦之卦辞、爻辞义理精蘊,卦卦皆围绕"立此意"而书写,今集字句成文,以表学<易>之心得。
* 时未至,君子应"潛龙勿用","取女(柔、曲)吉"。遁世无闷,乐天待时。宠辱不惊,沉浮等观。临寒窗而苦读万卷书,知朝代兴替之秘。力行万里路,尽览大好山河自然之美景,遍识民间悲欢离合之真情,当激励治国平天下之抱负。
*运至时,(注:春夏生人33岁,秋冬生人41岁开始)君子似龙御风而起,"现龙在田,利见大人。"大人者,乃当政实权人物,君子遇之,德才被賞识,当有幸委以重任。可谓:"十年寒窗苦,一朝姓名香。""寒门出将相,布衣換锦裳。"
*当是时,君子身负重任,废寝忘食,日理万机,夜以继日,"终日乾乾"竟竟业业,"夕惕若",一日三省,呕心沥血,精力劳損之苦楚,为士庶不能知也!然而终因建功立业,擢拔升迁,若幸运之星降临,得被召见于朝廷,任命为股肱大臣,封侯加爵,处理朝政,出入军机,參予国是。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高处不胜寒"。故<易.乾-九四爻>有:"或跃深渊"之感!但毕竟已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距九五至尊只差一步之遥。
*若此时能忍君子所不能忍,功盖九棘六卿三台,顺天应時,由首揆相辅而称王称霸,跃登九五至尊者史上不乏其人。<易>之九五爻辞"飞龙在天",<大有>天下,皆为描述此翻天复地的变化,惊心动魄之情景!
细读<易经>文字方知,<易>之为书立人与天地准。乃是通过其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用九、用六等卦辞、爻辞五千言的讲述,如何指导让一芥庶民、樵夫工匠、草莽英雄、散兵游勇、文弱书生,通过玄妙般地"捷径"而攀桂蟾宮,步入神圣的庙堂之宏论。
至此笔者方悟出,这正是历代统治者,不让庶民读<易>、知<易>的真正原故。因此,<易经>是古代圣哲论述天人和谐的经典,又是指导研<易>者进入"灵感思维模式"的教科书,更是我国古代文化中如何让人成就大业,取得政权、稳固政权的秘典。作为现代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在熟读、精读近现代革命经典论著时候,选择<易经>作为重要参考书而读之,将会大得裨益!
笔者读易,由近及远,多年来所读之专著书目如下:
1,朱熹注-周易本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9月第四次印刷)
2,苏勇点校(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8月第一次印刷)
3,刘大钧 林忠军 周易古経白话解(山东友谊书社1991年-济南)
4,清-杭辛斋著 学易笔谈(天津市古籍书店1988年12月第一次印刷)
5,黄寿祺 张善文 撰 周易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五次印刷)
6,高亨著-周易古経今注 -重订本(中华书局1989年2月北京第一次印刷)
7,清-孙星衍撰 周易集解(上海书店影印出版1988年2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8,明-来知德著 易経集注(上海书店出版1990年第二次印刷)
上述黄寿祺 张善文 撰 周易译注中的有关易之乾卦注释内容为:
第一页
周易譯注卷一上經
乾卦第一
䷀乾①:元,亨,利,貞(2)。
【译文】《乾》卦象徴天:元始,亨通,和谐有利,貞正堅固。
【注释】①乾一卦名,下卦、上卦皆乾(三),象徴“天”。《说卦傳》“乾,天也”,“乾,健也”,即言“乾”之象为“天”,其义为“健”。《正義》:“此《乾》卦本以象天,天乃積诸阳氣而成。”
②元,亨,利,贞一《正義》:“《子夏傅》云: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贞,正也。”言此卦之德,有纯阳之性,自然能以
阳气始生万物,而得元始、亨通,能使物性和谐各有其利,又能使物坚固贞正得终。”案,對這四字的解釋,旧注颇多异議,以《子夏
傳》“四德”說较为通行,故《正義》、《集解》均取其說。又,《彖傳》及《文言》“四德”之义最詳尽,观后文可知。
【說明】《周易》作者通過對大自然的直感的观察,認为“天”體现着元
始、亨通、和谐有利,贞正坚固这四種德性;之所以如此,在於“天”的本质元素是沛然刚健的阳气,這种阳气“运行不息,變化无穷”,
沿春、夏、秋、冬四季而循环往復,制约、主宰着整个大自然。(《尚
氏学》據《太玄经》说,以“四季”配乾》“四德”,極見阳气運行规律。詳《彖傳》“说明”。)因此,《周易》赞美“天”,事实上即是
第二页
讚美陽剛之德。
初九①,潜龍勿用②。
【譯文】初九,巨龍潜伏水中,暂不施展才用。
【注釋】①初九——《周易》六十四卦各由六爻組成,其位自下而上,名
曰:初、二、三、四、五、上,本爻居卦下第一位,所以稱“初”;
《周易》占筮用“九”、“六”之數,“九”代表陽,“六”代表陰,
本爻为陽,所以稱“九”。《正義》云:“居第一之位,故稱初;以其陽爻,故稱“九”是也。案,六爻由下至上的排列,古人又以为象
徴事物的發展是由低漸高、由微而著。故《周易乾鑿度》云“《易》氣從下生”,鄭玄注:“《易》本無形,自微及著,故氣從下生,以下
文为始也。”②潜龍勿用——潜,潜伏,“初九”一陽在下,故謂潛”;龍,古代神話中神奇剛健的动物,《周易》取爲《乾》卦六爻的象徵物。《集解》引沈驎士曰:“稱龍者,假象也。天地之氣有升降,君子之道有行藏,龍之爲物,能飛能潛,故借龍比君子之德也。初九既尚潛伏,故言勿用。”
【說明】第一爻是事物的發端,位卑力微,須養精蓄鋭,其目的在於進一步發展。因此《乾·初九》诫以“勿用”,實爲時機未到,暫行潛藏而已;一旦形勢許可,就要步步進展,以達“飛龍在天”的境界。
九二,見龍在田①,利見大人②。
【譯文】九二,巨龍出現田間,利於出現大人。
【注釋】①見龍在田—一見,音現xian,出現,下文“利見”之“見”同;田,地也。《集解》引鄭玄曰:“二于三才爲地道,地上即田
故稱田也。”《王注》:“出潜離隱,故曰見龍;處於地上,故曰在田。”②大人——一般有兩種含義:其一,指有道德有作为的人;其二,指有道德並居於高位的人。這裹指第一義。
第三页
【說明】九二陽刚漸增,頭角初露,邁開了重要的一步,雖距最後成功尚遠,但居中不偏,已具備成功的素質,故有“大人”之譽。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①,夕惕若②,厲无咎③。
【譯文】九三,君子整天健强振作不已,直到夜間還時時警惕慎行,這樣,即使面臨危險也免遭咎害。
【注釋】①君子終日乾乾——君子,與“大人”義相近,指有道德者,
往往也兼指居於尊位者;終日,《正義》:“終竟此日”,因九三居
下卦之終,故稱;乾乾,猶言“健而又健。
②惕若——惕,警惕;若,語助詞。③厲无咎——厲,《廣雅·釋詁一》“危
也”;咎,《爾雅·釋詁》“病也”,《說文》“災也,从人各,'各'者相違也”,《廣雅·釋詁三》“惡也”,《詩·小雅·伐木》“微我有
咎”《毛傳》“咎,過也”,《詩·小雅·北山》“或惨慘畏咎”《鄭箋》“咎,猶罪過也”,又《廣韻》“咎,愆(音谴qian)也,過也”,據此諸說,《易》中“咎”字含有“災病”、“罪過”、“咎害”之義。案,《繫辭上傳》云:“无咎者,善補過也”,即謂彌補過失、免遭咎害。此爻處《乾》上下卦之際,其時多危,故須“朝乾夕惕”,修省不懈
才可“无咎”。《集解》引干寶曰:“君子以之憂深思遠朝夕匪懈,仰憂嘉會之不序,俯懼義和之不逮,反復天道,謀始反終,故曰終
日乾乾’。”又曰:“凡'无咎’者,憂中之喜,善補過者也。”
【說明】《乾》卦諸爻均稱“龍”,唯九三爻稱“君子”,《集解》引鄭玄說:“三于三才爲人道,有乾德而在人道,君子之象。”然而,《周
易》是“隨其事義而取象”,即靈活地運用各種象徴物表示特定的象徵意義。在《乾》卦爻辭中,“龍”为陽剛之物,“君子”为健强之人:從象徵的角度看,兩者都寓意於剛强不息的氣質。王弼指出:“餘爻皆說龍,至於九三独以君子为目,何也?夫《易》者,象也;象之所生,生於義也。有斯義,然後明之以其物。”“統而舉之,《乾》體皆龍;别而叙之,各隨其義。”(《王注》){
3
第四页
九四,或①躍在淵,无咎。
【譯文】九四,或者騰躍上進,或者退處在淵,必无昝害。
【注釋】①或——這裹用作副詞,表示不確定之義。《乾文言》:“或
之者,疑之也”。《正義》:“言九四陽氣漸進,似若龍體,欲飛猶疑或也。”但這種“疑”並非猶疑不决,而是審時度势,待機奮進。
案,本句省略主語“龍”。
【說明】《周易》的第三、四爻,均表示比較難處的地位:三雖居於下卦之上,但未升至上卦;四雖已進入上卦,却又居於上卦之下。這
兩種位置若處之不妥,往往導致下受抵、上遭壓,所以《繫辭下傳》指出“三多凶”、“四多懼”,而《乾》九三所謂“終日乾乾,夕惕
若”,九四所謂“或躍在淵”,都是針對其艱難地位而發的。這是《周易》爻位的一個重要特點。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①。
【譯文】九五,巨龍高飛上天,利於出現大人。
【注釋】①大人——見前注第二義,指有道德並居高位者,與“九二所稱“大人”有别。《集解》引鄭玄曰:“五於三才爲天道,天者清
明無形而龍在焉,飛之象也。”《正義》:“言九五陽氣盛至於天,故云飛龍在天,此自然之象,猶若聖人有龍德,飛騰而居天位,德備天下,爲萬物所瞻靚,故天下利見此居王位之大人。”
【說明】第五爻居上卦之中,往往是毎卦最吉之爻,舊說稱此爻爲“君
位°,事實上多是象徵事物發展到最完美階段的情景。
上九,亢①龍有悔②。
【譯文』上九,巨龍高飛窮極,終將有所悔恨。
【注釋】①亢——音抗kang,過甚,極度,《集解》引王肅曰:“窮
亢,”此處形容龍飛到極高的境地。
【系辭上傳》“悔吝者。憂虞之象也”,《正义》悔——悔恨。案,《系辞》悔者,其事已過,有
第五页
所追悔之也”。上九居《乾》卦之終,陽進亢極,將致災害,故“有悔”,《渠解》引王肅曰:“知進忘退。故悔也。
【說明】事物的發展,盛極必衰。《周易》第六爻多寓這一哲理。《乾》上九“亢龍”高飛窮極,勢必遭受挫折。朱熹日:“當極盛之時,便须慮其亢,如這般處,最是《易》之大義,大抵於盛滿時致戒。”(《朱子語類》)
用九①,見羣龍无首,吉②。
【譯文】用“九”數,出現一羣巨龍,都不以首領自居,吉祥。
【注釋】①用九——這是指明《周易》哲学以“變”为主的一方面特點。《易》筮過程中,凡筮得陽爻,其數或“七”、或“九”,“九可變,“七”不變,故《周易》筮法原則是陽爻用“九”不用“七”
意即占其“變爻”;若筮得六爻均“九”時,即以“用九”辭为占。
《本義》:“用九,言凡筮得陽爻者,皆用九,而不用七。蓋諸卦百九十二陽爻之通例也。以此卦純陽居首,故於此發之。而聖人因繫
之辭,使遇此卦而六爻皆變者即此占之。”②見羣龍无首,吉——羣龍,指六爻均爲陽爻;而六陽皆變,皆由陽剛變爲陰柔,所以取群龍都不以首領自居之象。《尚氏學》:“見羣龍无首,吉者,申遇九則變之義也。九何以必變?陽之數九爲極多,故曰羣’;陽極反陰,乃天地自然之理。乾爲首,以陽剛居物首,易招物忌;變
坤則无首,无首則能以柔濟剛,故吉。”
【說明】《周易》作者强調“謙”,認爲越是剛健,越有地位,越要不爲物先。“見羣龍无首”,正體現這種思想。王弼釋“用九”,指出“以剛健而居人之首,則物之所不与”(《王注》),是直接應用《老子》“後其身而身先”及“貴以賤爲本”的觀點。有合《易》理,並與《象傳》“天德不可爲首”的說法相符。
《彖》①曰:大哉乾元(2):萬物資始,乃統天③。雲行雨施,
5
第六页
品物流形(4)。大明終始(5),六位時成,時乘六龍(7)以御天。乾道⑧變化,各正性命(9),保合太和⑩,乃利貞(11)。
首出庶物(12),萬國咸寧(13)。
【譯文】《彖傳》說:偉大啊,開創萬物的(春天)陽氣!萬物依靠它開始產生,它統領着大自然。(夏天)雲柔飄行、霖雨降落,各類事物流布成形。光輝燦爛的太陽反覆運轉(帶來秋天),《乾》卦六爻按不同的時位組成,就象陽氣按時乘著六條巨龍駕御大自然。大自然的運行變化(迎來冬天),萬物各自靜定精神,保全太和元氣,以利於守持正固(等待來年生長)。陽氣周流不息,又開始重新萌生萬物,天下萬方都和美順昌。
【注釋】
①彖——音團去聲tuan,《正義》引褚氏、莊氏釋曰:“彖斷也,斷定一卦之義,所以名爲'彖’也。”但作爲經傳之名,其義有二:一、指卦辭,即《釋文》引馬融所謂“彖辭,卦辭也。”《左傳》襄公九年孔疏從之,稱“《周易》卦下之辭謂之为《彖》”;二、指《十
翼》中的《彖傅》,即王弼《周易略例》所謂“統論一卦之體”者也,《正義》亦曰:“夫子所作《彖辭》,統論一卦之義”。這裹指第二義,凡
六十四卦所附“《彖》曰”之辭,均屬此例。《彖傳》又稱《彖辭傳》。
②乾元——“天”的元始之德,即充沛宇宙間、開創萬物的陽氣。以季節为喻,猶如春天景象。《尚氏學》:“乾元者,乾之元氣也,於時配春。”
③統天一一統,統領;天,猶言“大自然”。《正義》:“至健而爲物始,以此乃能統領於天。”以上一節釋卦辭“元”。
④品物流形—一品,《說文》:“众庶也”,“品物”即各類事物;流形,流布成形。這是指萬物因雨水的滋润而不斷變化發展、壯大
成形。此猶夏天的景象。《正義》:“言《乾》能用'天’之德,使雲氣流行,雨澤施布,故品類之物流布成形,各得亨通,无所壅蔽:是其’亨’也。”《尚氏學》:“於時配夏”。以上一節释卦辭'亨'。
第七页
(5)大明——即太阳,因属天上最光明之物,故稱“大明”。
(6)六位时成——六位,指《乾》卦六爻;時,作副詞,即按時。此句舉卦中六爻按不同的“时位”组成,說明阳气的发展顺沿一定的规律。
⑦六龍一一亦喻《乾》卦六爻。此句紧承前句之義,說明六爻的變动如六龍按時御天,恰似自然界沿四季程序發展至秋、萬物盡趨成熟。前文“時成”二字,正寓含秋天景象。《尚氏學》:“於
時配秋”,以上一節釋卦辭“利”。
⑧乾道—一猶言天道,即大自然運行规律。
(9)各正性命一一正,猶“定”,《周禮.天官》宰夫“令群吏正岁会”,鄭玄注“正”为“定”,此处指静定;
性命,《正義》:“性者天生之質,若剛柔遲速之别;命者人所稟受,若貴賤天壽之屬。”《尚氏學》釋为“精神”,可從。這一句的主語
是“万物”,文中省略。
⑩太和——《本義》釋爲“陰陽會合、冲和之氣”,即萬物的“太和元氣”。這兩句說明自然界的變化,導致萬物各自静定精神、眠伏潛息,保全其“太和元氣”。此猶冬天景象。《尚氏學》:“於時配冬”。
(11)乃利貞——以上一節釋卦辭“貞”。案,《正羲》認爲“保合太和,乃利貞”二句,釋卦辭“利貞”,意指万物“能保安合會”,“得利而貞正”。可備一說。
(12)首出庶物——此句說明陽氣的變化循環不已,猶如冬盡春來,新的陽氧又開始萌生萬物;就“四德”言,即復返“元”德,故亦稱“貞下起元”。《重定费氏學》:“貞下起元,萬物又於是乎資始矣。”
(13)萬國咸寧——萬國,《纂疏》:“地有九州,故曰萬國”,即天下萬方之意。《集解》引劉瓛曰:“陽氣爲萬物之所始,故曰'首出庶
物’;立君而天下皆寧,故曰’萬國咸寧’也。”這是以陽氣“首出庶物”比擬君主“咸寧萬國”,亦可備一說。
【說明】卦辭“元,亨,利,貞”之義,《彖傳》闡發甚詳。揚雄《大玄·文》“罔、直、蒙,酋、冥。”范望注云:“此五者爲《太玄》之
德,猶《易》'元,亨,利,貞’也。”《太玄》並說明:直,東方,春;
蒙,南方,夏;酋,西方,秋;罔、冥,北方,冬。今案,“直”之言殖也,直
7
第八页
为繁殖故以爲春;“蒙”爲蒙覆,草木修長,故以爲夏;“酋”为蓄聚,萬物成就,故以为秋:“罔”、“冥”爲閉藏、无形,故以为冬也。行唐尚節之先生撰《周易尚氏學》,極力肯定《太玄》之說,指出:“其所湖直、蒙、酋、即震春、離夏,兑秋,即元、亨、利也;其所谓罔,冥,即坎冬,即贞也。”又云,“盖天之體,以健
爲用;而天之德,莫大於四時。元亨利貞,即春夏秋冬,即東南西
北。震元、離亨、兑利、坎貞,往來循環,不忒不窮,《周易》之名,即以此也。後儒釋此者,莫過於《太玄》。”尚先生此說,既使《乾》卦“四德”寓義了然,又使《彖傳》大旨益增明確,實甚可取。
《象》①曰:天行健②;君子以自强不息③。
【譯文】《象傳》說:天的運行剛强勁健;君子因此不停地自我憤發圖强。
【注釋】
①象——《周易》中的“象”字,即“形象”、“象徵”之意,亦《繫辭下傳》所謂“象也者,像此者也”。但作爲經傳之名,則有
兩義:一、指《周易》的卦形和卦爻辭,《繫辭下傳》:“《易》者,象
也”,《左傳》昭公二年叙韓宣子適魯“見《易象》與《魯春秋》”均指此,故宋人項安世《周易玩辭》謂“凡卦辭皆曰象,凡卦晝皆曰象”,
故卦爻辭又稱《象辭》;二、指《十翼》中的《象傳》,旨在阐釋卦象、爻象的象徴意義。這裹指第二義。凡六十四卦所附“《象》曰”云云,均屬此例。《象傳》又有《大象傳》、《小象傳》之分:前者每卦一則,釋上下卦象,《正義》謂“總象一卦,故謂之《大象”;後者每卦六則,釋六爻爻象(《乾》、《坤》兩卦分别多一則釋“用九”、“用六”)。
《正義》謂“釋六爻之《象辭》,謂之《小象》”。本則即屬《乾》卦的《大
象傳》。
②天行健一一此釋《乾》卦上下“乾”均爲“天”之象,
說明“天”健行周流,永不衰竭。《集解》引宋衷曰:“昼夜不懈,以健詳其名。”《正義》:“行者,運動之稱;健者,强壯之名。”
(3)以——介词其後省略一“之”字,可释为“因此”、
“象這樣”,
第九页
以引出下文推阐性的結果。(餘六十三卦《大象傳》“以”字之義均倣此。)自强不息——指“君子”效法《乾》卦“健行”之象,立身、行事
始终奋發不止。《正義》:“此以人事法天所行,言君子之人用此卦象自彊勉力,不有止息。”
【說明】《大象傳》基本體例是:先釋上下卦的卦象,然後從卦象推衍出切近人事的象徴意義。即《折中》所謂:“專取兩象以立義。”
“潜龍勿用”,陽在下①也;“見龍在田”,德施普②也;“終日乾乾”,反復道③也;“或躍在淵”,進无咎也;“飛龍在天”,大人造④也;“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用九”,天德⑤不可爲首也。
【譯文】“巨龍潜伏水中,暫不施展才用”,說明陽氣初生居位低下;“巨龍出現田间”,說明美德昭著廣施無涯;“整天健强振作”,說明反復行道不使偏差;“或騰躍上進,或退處在淵”,說明審時前進必无咎害;“巨龍高飛上天”,說明大人奮起大展雄才;“巨龍高飛窮極,終將有所悔恨”,說明剛進過
甚不久必衰;“用九數”,說明“天”的美德不自居首(剛去柔來)。
【注釋】
①陽在下——指初九陽氣初生而居下。《集解》引荀爽曰:“氣微位卑,雖有陽德,潜藏在下,故日'勿用’也。”案,自此以下至“不可爲首也”,是《乾》卦的《小象傳》,每兩句釋一爻象,末兩句釋“用九”。
②德施普——指九二陽氣出現於地面,其生養之德普
及萬物。《正義》:“此以人事言之,用龍德在田,似聖人已出在世,道德恩施能普徧也。”
③反復道——反復,《本義》:“重復踐行之意”。《周易玩辭》:“三以自修,故曰反復”;道,合理的行爲。
④造——《釋文》引鄭注:“为也”,《本義》:“猶作也”;即興起而
9
第十页
有所作之意。
③天德——指阳刚之德。《正义》:“天德刚健,當以柔和接待於下,不可更懷尊刚为物之首,故云'天德不可为首’也。”
【说明】《小象傳》是根據
卦象,爻位等分别阐释卦中六则爻辞的象徴意義。《乾》卦附有“用九”辭,所以《小象傳》也相應多了“用九,天德不可爲首也”一則。
《文言》(1)曰:元者,善之長(2)也;亨者,嘉之會(3)也;利者,義之和(4)也;貞者,事之幹⑤也。君子體仁(6)足以長
人,嘉會是以合禮(7),利物足以和義(8),貞固(10)足以幹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
【譯文】《文言》說:元始,是众善的尊長;亨通,是美好的會合;有利,是事義的和諧;正固,是辦事的根本。君子用仁心作为本體,可以當人們的尊長;尋求美好的會合,就符合“礼
”;施利於他物,就符合“義”,堅持正固的節操,就可以辦好事務。君子是施行這四種美德的人,所以說:“《乾》卦象徵天:元始,亨通,和諧有利,貞正堅固。”
【注釋】
①《文言》——文,飾也;《文言》即文飾《乾》、《坤》兩卦之言,爲《十翼》之一,又稱《文言傳》。《正義》引莊氏曰:“以《乾》、《坤》
,德大,故特文飾以为《文言》。”《集解》引姚信曰:“《乾》、《坤》爲門
户,文說《乾》《坤》,六十二卦皆放焉。”
②善之長——《本義》:
元者,生物之始,天地之德莫先於此,故於時为春,於
人则为仁,而众善之長也。”③嘉之會——《本義》:“亨者,生物之通,物至於此,莫不嘉美,故於時爲夏,於人則为禮,而众美之會也。”
④義之和——義,宜也。《本義》:“利者,生物之遂,物各得宜,不相妨害,故於時爲秋,於人則爲義,而得其分之和。”
(5)事之干——干,樹木的主干,猶言根本。《本义》:“贞者,生物之成,实
10
第十一页
理具備,隨在各足,故於時为冬,於人則爲智,而为众事之幹。幹,木之身,而枝葉所依以立者也。”
⑥體仁——以“仁”为體。《纂疏》:“《禮運》曰'仁者,義之本也,順之體也,得之者尊。故曰體仁足
以長人’也。”
(7)合禮——《集解》引何妥曰:“禮,是交接會通之
道,故以通配,'五禮’有吉、凶、宾、軍、嘉,故以’嘉’合(符合)於'禮’也。”
⑧和義——和,合也。《集解》引何妥曰:“利者,裁成
也,君子礼此利以利物,足以合於五常之义。”
(9贞固——《本義》:“贞固者,知正之所在,而固守之,所謂知而弗去者也,故足以为事之幹。
【說明】本節釋《乾》卦卦辭。開首四句《左傳》襄公九年穆姜所叙略同:
“元者,體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幹也。”(“體"字《文言》作“善”)可見,《文言》的某些内容產生年代頗早。
初九曰“潜龍勿用”,何謂也①?子曰②:“龍德而隱者③
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无悶④,不見是而无悶⑤;
樂則行之,憂則違之(6),確乎其不可拔⑦,'潜龍’也。
【译文】初九爻辭說“巨龍潜伏水中,暫不施展才用”,講什麼意思呢?孔子指出:“這是譬喻有龍一樣品德而隱居的人。他不被污濁的世俗改變節操,不迷戀於成就功名;逃離這個世俗不感到苦悶,不为世人稱許也不苦悶;稱心的事付諸實施,
不稱心的事決不實行,具有堅定不可動摇的意志,這就是'潜伏的巨龍’。”
【注釋】
①何謂也——此《文言》作者設問之辭,後五節同。案,此句以下至終,依次闡釋《乾》六則爻辭及“用九”辞。
②子日——子,孔子。舊說《文言》爲孔子所作,固未必然,但其中採用了孔子
的某些言論或觀點却是可信的。
③龍德而隱者——《正義》認爲
第十二页
這是“以人事释'潛龍’之義”。
(4)遯世无悶——《正义》:“謂逃遯避世,虽逢无道,心无所悶。”《集解》引崔憬曰:“道雖不行,达理无闷
也”。
⑤不見是而无悶——是,赞許。《集解》引崔憬曰:“世人雖不已是,而已知不違道,故无悶。”
⑥樂則行之,憂則違之——
指對某事該不該施行有獨自的主張。《正義》:“心以爲樂,已則行之;心以为憂,已則違之。”
⑦確乎其不可拔——《正義》:“身雖逐物推移,隐潛避世;心志守道,確乎堅實其不可拔。”
【說明】本節釋《乾》初九爻辭。
九二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龍德而正中①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②;閑邪存其誠③,善世而不伐④,德博而化⑤。《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⑥也。
【譯文】九二爻辭說“巨龍出現田間,利於出現大人”,講什麼意思呢?孔子指出:“這是譬喻有龍一樣品德而立身中正的人。他的平凡言論說到做到,他的日常舉動謹慎有節;防止邪惡的言行而保持誠摯,美好的行为偉大而不自誇,道德廣博而能感化天下。《周易》說:'巨龍出現田間,利於出現大人',正是說明出現具備君主品德的賢人。”
【注釋】
①正中——指九二居下卦之中。《正義》:“九二居中不偏,然不如九五居尊得位。故但云’龍德而正中者也’。”②庸言之信,庸行之謹——庸,平常。《正義》:“從始至末,常言之信實,常行之
謹慎。”
③閑邪存其誠——閑,猶言“防止";“閑邪”與“存其誠”
爲對文。《程傳》:“既處无過之地,則唯在閑邪;邪既閑,則誠存矣。”
④善世而不伐——善,名詞,指美好的行为;世,猶言“大”,如“世子”、“世父”之“世”,均作“大”解(善世,與下文“德博”對舉)
案,舊說多以“善为動詞,解“世”为“時代”如《正義》:“为善於世而
第十三页
不自伐其功。“於義亦通。⑤德博而化——《正義》:“德能廣博,而变化於世俗。”
⑥君德——指九二雖未登君位,却有君主的品德。
【說明】本節釋《乾》九二爻辭。
九三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何謂也?子曰:
“君子進德修業①。忠信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③,所以居業④也。知至至之(5),可與言幾⑥也;知終終之⑦,可與存義(8)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⑨。故
乾乾因其時⑩而惕,雖危无咎矣。”
【譯文】九三爻辭說“君子整天健强振作,直到夜間還時時警惕慎行,這樣即使面臨危險也免遭咎害”,講什麼意思呢?孔子指出“這是譬喻君子要增進美德、營修功業。忠誠信實,就可以增進美德;修飾言辭出於誠摯的感情,就可以積蓄功業。知道進取的目標,努力實現它,這種人可以跟他商討事物發展的徵兆:知道終止的時刻,及時終止,這種人可以跟他共同保全事物發展的適宜狀態。像這樣就能居上位而不驕傲,處下位而不憂愁。所以能够恒久保持健强振作,隨時警惕慎行,即使面臨危險也就免遭咎害了。”
【注释】
①進德修業——《正義》:“九三所以終日乾乾者,欲進益道德。修誉功業,故終日乾乾匪懈也。
②忠信——《正義》:“推忠於人。以信待物,人則親而尊之,其德日進,是進德也。”
③修辭立其誠——《折中》引程子曰:“修辭立其誠,不可不子細理會,言能修省言
辞,便是要立诚,若只是修飾言辞为心,只是为伪也。修辞立其誠,正为立己之誠意。”
④居業——《尚氏學》:“居者,蓄也,積也,業以积
而高大也。”
⑤知至至之——至,逵到。前一“至”爲名詞,指要
速到的目標;後一“至”爲動詞,指努力達到這一目標。此謂九三居
13
第十四页
下卦之極,有“知幾”进取、審慎“无咎”之象。《正義》:“知時節將至,
知理欲到,可與共營幾也。”⑥幾——《繫辭傳》:"几者,動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說文》:“幾,微也。”
⑦知終終之——前終"爲名詞,指事物的終了;後一“終”爲動詞,指結束。此謂九三爲下卦最後一爻,有事物发展到一個階段而暂告終之象。《王注》:居一卦之盡,是终也。”
(8)存義——存,保留;義,适宜。《正義》:或使
之欲進知幾也,或使之欲退存義也。一進一退,其意不同,以九三處進退之時,若可進則進,可退則退,兩意並行。
⑨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上位,指九三居下卦之上;下位,指九三居上卦之下;不骄不憂,因“知至”、“知終”而然。《正義》:“以其'知終’,故不敢懷骄慢;“以其知事將至,務幾欲進,故不可憂也”。
⑩因其時——因,沿也;時,一天中的各個時辰。《尚氏學》:“’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是自朝及夕,无不乾惕也,故曰'因時’。”
【說明】本節釋《乾》九三爻辭。
九四曰“或跃在淵,无咎”,何渭也?子曰:“上
下无常①,非为邪(2)也;道退无恒,非离羣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時也,故'无咎’。”
【譯文】九四爻辭說“或騰躍上進,或退處在淵,必无咎害”,講什麽意思呢?孔子指出:“這是譬喻賢人的上升、下降是不一定的,並非出於邪念;他的谁取、引退也是不一定的,並非脱离众人。君子增益道德,营修功业,是想抓住時机进取,所以'必无咎害’。”
【注釋】
①上下无常——與下句“進退无恒”为互文,指第四爻處於可上可下之位,必須根據不同情况决定上下進退。張惠言《周易虞氏義》引虞翻曰:“上謂承五,下謂應初”;《集解》引荀爽曰:“進謂居五,退謂居初”。案,《正義》以为“進者,棄位欲躍,是進德之謂也;退者
14
第十五页
,仍退在淵,是修業之谓也,其意與九三同”,可備一說。
②非为邪——此句與下句”非離群”互文,指九三的上下進退,是顺從形势,既非私自欲望,亦非脱离众人。《正義》:“上而欲跃,下而欲退,是无常也;意在於公,非是为邪也。”又引何氏云:“所以進退无恒者,時使之然也,非苟欲離羣也”
【說明】本節釋《乾》九四爻辞。
九五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①;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覩(音睹dǔ )②;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
也③。”
【譯文】九五爻辭說“巨龍高飛上天,利於出現大人”,講什麼意思呢?孔子指出:“這是譬喻同類的聲音互相感應,同樣的氣息互相求合;水向濕處流,火向乾處燒;景雲隨着龍吟而出,谷風隨着虎嘯而生;聖人奮起治世而萬物顯明可見;依
存於天的親近於上,依存於地的親近於下,各以类相從而發
揮作用。”
【注釋】
①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氣,與“聲”相對;求,與“應”之意相近。以下諸句均舉各種現象說明事物的互相感應作用。《正義》:“因
大人與众物感應,故廣陳众物相感應,以明聖人之作而萬物瞻覩以結之也。”
②聖人作而万物覩——作,猶“起”;覩,見也。指“聖人“興起,天下光明,萬物呈現本色,各盡其用。《正義》:“是有識感有識也,
此亦同類相感,聖人有生養之德,万物有生養之情,故相感应也。”
③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天、地,即“陽
剛”、"陰柔”之謂。此三句上承前文之義,說明“聖人"興起、治世清明,故陰陽判然區分,萬物各從其類。《尚氏學》:“天地者,陰阳。本
乎天者親上,謂陽性上升順行”,“本乎地者親下,謂陰性下降逆行。”
15
第十六
案,《正义》引荘氏曰,天地絪缊,和合二气,共生万物,然万物之体,有感於天气偏多者,有感於地气偏多者,故《周禮-大宗伯》有天产、地产,《大司徒》云動物、植物。本受气於天者,是动物含灵之;天体运动,含灵之物亦运动,是亲附於上也。本受氣於地者,是植物
无識之屬;地體凝滯,植物亦不移動,是親附於下也。則各從其類者,言天地之間,共相感應,各從其氣類。”《本義》謂“本乎天者謂動物,本乎地者謂植物”,即取莊氏之义。此说可备参考。
【說明】本節釋《乾》九五爻辞。
上九曰“亢龍有悔”,何谓也?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①,贤人在下位而无輔(2),是以动而'有悔'也。”
【译文】上九爻辞說“巨龙高飞窮极,终将有所悔恨”,讲什么意思呢?孔子指出:“這是譬喻某種人尊贵而没有實位,崇高而管不到百姓,賢明的人居下位而无人輔助他,所以一旦輕
举妄动就將’有所悔恨”。”
【注釋】
①貴而无位,高而无民——《集解》引荀爽曰:“在上故貴,失正故无位。”又引何妥曰:“既不處九五帝王之位,故无民也。”此謂上九处於有名无實的高位,即《集解》於《小象》注引《九家易》所谓“若太上皇者也”。
(2)賢人在下位而无輔——賢人,指下卦的九三。此
以三、上兩陽不應,喻上九不得“賢人”輔助。《集解》引荀爽曰:"兩陽无應,故无輔。”
【說明】本節釋《乾·上九》爻辭。
“潜龍勿用”,下(1)也;“見龍在田”,時舍②也;“終日乾乾”,
行事③也;“或躍在淵”,自試也;“飛龍在天”,上治④也;“亢龍有悔”,窮之災也;乾元“用九”,天下治也⑤。
【譯文】“巨龍潜伏水中。暂不施展才用”,說明地位低下微贱;
16
@第十七页
“巨龍出現田間”,說明時勢開始舒展;“整天健强振作”,說明事業付諸實踐;“或腾躍上進,或退處在淵”,說明正在自我
檢驗;“巨龍高飛上天”,說明形成最好的政治局面;“巨龍高飛窮極,終將有所悔恨”,說明窮極帶來的災難;天有元始之德而“用(陽剛化爲陰柔的)九數”,說明天下大治是势所必然。
【注釋】
①下——指初九居於下位,猶如人的地位低下。
②時舍——舍,通“舒”。案,《王注》:“見而在田,必以時之通舍也。”《正
義》謂王弼“以通解舍,舍是通義”,即訓爲舒通之意,指形勢已經舒展好轉。此說是也。
③行事——指九三正勤勉地從事某項事業。
④上治——上,通“尚”。指九五之時出現了最好的政治局面。案,《正義》釋此句为“言聖人居上位而治理”,於義亦通。
⑤乾元用九,天下治也——《正義》:“用九之文,總是乾德;又'乾’字不可獨言,故舉’元’德以配'乾’也。言此乾元用九德而天下治。”案,这是歸結《乾》卦“用九”的意義,謂“陽剛”之德以能“化柔”爲美。李鼎祚引史證曰:“此當三皇五帝禮讓之時,垂拱无为而天下治矣”(《集解》),有合辭旨。
【說明】本節再釋《乾》卦六則爻辭及“用九”辭,文中泛引人們的各種
社會活动爲說。王弼謂:“此一章全以人事明之”(《王注》)。
“潜龍勿用”,陽氣潜藏①;“見龍在田”,天下文明②,“終日乾乾”,與時偕行③;“或躍在调”,乾道乃革(4),“飛龍在
天”,乃位乎天德(5);“亢龍有悔”,與時偕極(6);“乾元用
九”,乃見天則⑦。
【譯文】“巨龍潜伏水中,暫不施展才用”,說明陽氣潜藏未現;“巨龍出現田間”,說明天下文彩燦爛;“整天健强振作”,說明追隨時光向前發展;“或腾躍上進,或退處在淵”,說明“天道”轉化、出現變革;“巨龍高飛上天”,說明陽氣旺盛正當天
17
第十八页
位、具備“天”的美德;“巨龍高飛窮極,終將有所’悔恨’,說明隨着時節推展而窮盡衰落;天有元始之德而“用九”(陽剛化为陰柔的九),這是體现大自然的法則。
【注釋】
①陽氣潜藏——指初九如陽氣潜伏,藏而未發。
②天下文明——指九二如陽氣發出地面,萬物初焕光彩。
(3)與時偕行——行,發展,指九三如陽氣發展到一定階段,萬物將趨繁盛。
④乾道乃革——乾道,天道,即大自然的運行規律;革,變革。指九四如陽气
發展至一個新階段,萬物正臨轉化。
⑤乃位乎天德——位,此言
尊居“天位”;天德,指九五如陽气發展到最旺盛階段,萬物已至繁茂。
⑥舆時偕極——指上九如陽氣由盛轉衰,萬物消亡窮盡。
⑦乃見天则——“天則”謂大自然運行的法則,如陽氣轉化爲陰气即是自然規律。《集解》引何妥曰:“陽消,天氣之常;天象法則,自然可見。”
【說明】本節亦釋《乾》卦六則爻辭及“用九”文辭,文中泛引自然氣侯
爲說。王弼謂:“此一章全說天氣以明之。”(《王注》)
“乾,元”者①,始而亨者也;“利,貞”者,性情②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③,不言所利,大矣哉!④大哉乾乎!剛健中正(5),纯样精也(6);六爻发挥,旁通(7)情也;時乘六龙(8),以御天也;雲行雨施,天下平也。
【譯文】“《乾》卦象徵天:元始”,說明天的美德在於首創萬物並使之享通;“和諧有利,貞正堅固”,是天所蕴含的本性和内情。天一開始就能用美好的利益來施利天下,却不說出它所施予的利惠,這是極大的利惠啊!偉大的天啊!剛强勁健、居
中守正,通體不雜,純粹至精;《乾》卦六爻的運動變化,曲尽萬物的發展情理;猶如順著不同時節套上六条巨龍,駕御着大自然而馳騁;行雲降雨,帶來天下太平。
18
第十九页
【注釋】
①“乾,元”者——這是回頭重釋《乾》卦的卦辭。王念孫《读書杂志》以为“元”下脱一“亨”字,原本當作“'乾,元,亨’者”,才与下文“'利,贞’者”相应。似可從。
②性情——《集解》引干宝曰:“以施化利万物之性,以纯一正万物之情。”案,前句“始而亨”释卦辞“元,亨”,此句釋“利,貞”。以下又廣讚“四德”之美。
③以美利利天下——前一“利”爲名詞,後一“利”爲助詞。《集解》引虞翻說:“美利,爲'雲行雨施,品物流形’,故利天下也。”
④不言所利,大矣哉——指天的利惠之大,難以言喻。《集解》引虞翻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故利者大也。”案,虞氏援《論語》文以釋之,義頗
可取。
⑤剛健中正——《正義》:“謂純陽剛健,其性剛强,其行劲健;中謂二與五也,正謂五與二也。故云'剛健中正’。”
⑥純粹精也——指六爻均爲陽爻。《集解》引崔憬曰:“不雜曰純,不變曰粹
;言《乾》是純粹之精。”⑦旁通——旁,《玉篇》:“非一方也”,“旁通”即廣泛會通,《本義》:“猶言曲盡”。
⑧六龍——見本卦
《彖傳》注⑦
【說明】從这一段至終,本卦《文言》又用七節的篇幅再次闡發卦辭及六则爻辭的意義。本節釋卦辭。
君子以成德爲行①,日②可見之行也。“潜”之爲言也,隱而未見,行而未成③,是以君子弗用也。
【譯文】君子把成就道德作爲行動的目的,是每天都可以體現出來的行爲。初九爻辭所講的“潛”,意思是隱藏不曾露面行動尚未顯著。所以君子暂時不施展才用。
【注釋】
①以成德爲行——成,完成。《集解》引干宝曰:“君子之行动静可觀,進退可度,動以成德,无所苟行也。”
②日——俞樾《羣經平義》以爲“日”是“曰”之訛,可備一說。
③行而未成——《程傳》:“未成,未著也。”《尚氏学》:“此言潛龍仍志在行道,與甘心隐遯鳴高者異。然而勿用者,時未可也。”
19
第二十页
【说明】本節释《乾》初九爻辞。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1),宽以居之,仁以行之(2)。《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
【譯文】君子靠學習來積累知識,靠發問來辨決疑難,胸懷寬阔而居于適當之位,心存仁愛而施諸一切行爲。《周易》說“巨龍出現田间,
利於出现大人”,這種“大人”具备了当国君的品德。
【注釋】
①學以聚之,問以辯之——辯,通“辨”。此謂九二雖已“見龍在田”但仍要勤於學問,增長知識。《正義》:“君子學以聚之者,九
二從微而進,未在君位,故且習學以畜其德;問以辯之者,學有未了,更详問其事,以辯决於疑也。”
②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正義》:“寬以居之者,當用寬裕之道居處其位也;仁以行之者,以仁恩
之心行之被物。”
【說明】本節釋《乾》九二爻辭。
九三重剛而不中①,上不在天,下不在田②,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无咎矣。
【譯文】九三是多重陽剛疊成的,居位不正中,上不達於高天,下不立於地面,所以要不斷健强振作、隨時保持警惕,這樣即使面臨危險也免遭咎害。
【注釋】
①重剛而不中——初九,九二均刚之爻,九三仍为阳爻
故稱“重剛”;六十四卦的每卦只有二、五兩爻居中,故九三不中”。
②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九五“飛龍在天”,九二“見龍在田”,九三则介乎“天”、“田”之间。《正义》:“上不在天,谓非五位;下不在田,谓非二位也。”
【说明】本節釋《乾》九三爻辭。
20
第二十一页
九四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①,故“或”②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
【譯文】九四是多重陽剛疊成的,居位不正中,上不达於高天,下不立於地面,中不處於人境,所以强調“或”。强調“或”的
意思,就是說明要有所疑慮而多方審度,這樣就能不遭咎害。
【注釋】
①中不在人——九四和九三的相同之處是“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不同之處是九四更有“中不在人”一層。《繫辭下傳》:“《易》有天道,有地道,有人道,兼三才而兩之”,即指《易》卦六爻,上、五为“天”,四,三为“人”,二、初为“地”。《正義》:“三之與四,俱为人道,但人道之中,人下近於地,上远於天,九三近二,是下近於
地,正是人道,故九三不云'中不在人’;九四則上近於天,下远於地,非人所處,故特云’中不在人'。”
(2)或——見九四爻辭注。
【說明】本節釋《乾》九四爻辭。
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①。先天②而天弗違,後天③而奉天時④。天且弗違,而況于人乎?況于鬼神乎?,
【譯文】九五爻辭所說的“大人”,他的道徳象天地一樣覆載萬物,他的聖明象日月一樣普照大地,他的施政象四時一樣井然有序,他示人吉凶象鬼神一樣奥妙莫测。他先於天象而行动,天不違背他;後於天象而處事,也能遵循天的变化規律。天尚且不违背他,何况人呢?何況鬼神呢?
【注釋】
①“與天地合其德”四句——合猶言符合、相同。這四句是通過多種比拟來讚扬九五的“大人”。《正義》:“此论大人之德无所不合,廣言所合之事。與天地合其德者,莊氏云,謂覆載也;與日月合其明者,謂照臨也;與四時合其序者,若賞以春夏,刑以秋冬之類也;
21
第二十二页
与鬼神合其吉凶者,若福善祸淫也。
②先天——先於天象,这裹指自然界尚未出现變化时,就预先採取必要的措施。
③後天——後於天象,這里指自然界出現變化之後,及時採取適當的措施。
④天時——指大自然的阴晴寒暑等變化规律。
【說明】本節釋《乾》九五爻辭。
明
“亢”之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其唯聖人乎①!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
【譯文】上九爻辭所说的“亢”,是說明某種人只曉得進取而不知及時引退,只晓得生存而不知终將衰亡,只晚得獲利而不知所得必失。大概只有聖人纔是明智的吧!深知進取、引
退、生存、灭亡的道理,行爲不偏失正確途徑的,大概只有聖人吧!
【注釋】
①其唯聖人乎——這是《文言》作者的慨嘆語,與末句相同而复用,旨在渲染慨语气。案,《释文》引王肅本上句“圣”字作“愚”
字,於義亦通。
【說明】本節釋《乾》上九爻辭。李鼎祚(zuò)以爲“其唯聖人乎”至終四句釋
用九”辞,含“乾元用九而天下治”之義(《集解》),可備一說。
【總論】《乾》卦作爲《周易》六十四卦之首,以“天”爲象徵形象,揭示了“陽剛”元素、“强健”氣質的本質作用及其發展變化規律。孔穎逹問道:“此既象天,何不謂之'天’,而謂之'乾’?”他自问自答说:天是“定體之名”,乾是“体用之称”,“天以健为用者,运行不息,應化无穷,此天自然之理。”
(《正义》)事實上這是論及
象”與“意”的关系。從“象徵”的角度分析,《乾》卦的喻旨,正是炮勉励人效法“天”的剛健精神,
第二十三页
奮發向上;這也是《大象傳》所極力推讚的:“君子以自强不息。”卦辭以“元,亨,利,貞”四言,高度概括“天”具有開創萬物、並使之亨通、富利、正固這四方面“功德”,意在表明陽氣是宇宙萬物“資始”之本。但“陽剛”之氣的自身發展,又有一定的規律,於是,六爻擬取“龍”作为“陽”的象徵,從“潜龍”到“亢龍”,層層推進,形象地展示了陽氣萌
生、進長、盛壯乃至窮衰消亡的變化過程。
//其中九五“飛龍在天”,體現陽氣至盛至美的情狀;//上九“亢龍有悔”,則披
露物極必反、陽極生陰的哲理。《周易》樸素辯證的哲學體系,在此铺下了第一塊基石。要是進一步從“《易》者,象也”
(《繫辭下傳》)這一特徵细加考究,還可以發現,本卦的卦體取“天”为象,固是比喻;六爻的爻辭取“龍”象,也是比喻:大旨无非揭明“陽剛”的内在气質。朱熹說:“《易》難看,不比他书。《易》說一個物,非真是一個物,如說’龍’非
真龍。”(《朱子語類》)這種假象寓意,廣見於《周易》全書,是這部現存最古老的哲學著作所具備的重要特色。
23
以上共计23页内容约20000余字,是黄、张二位教授从众多典籍著作中选录的有关对《乾卦》的解释注录。整个《周易译注》参考的文献真可谓汗牛充栋、浩若烟海,名录如下:
第1页
周易譯注 附录
主要引用書目
【說明】
《文奥》)《是
1、本書目包括"易類書目"和"其它普目"兩部分。
2、"易類書目"略依作者時代先後編次;末附《易緯》及與《易》学頗有關聯的書目數種。
3、"其它書目"略依經、史、子、集四部編次。
4標有"※"號的書目,本書引用時均作簡稱;簡稱之名
見該目後案語。
一,易類書目
※周易注〔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四部叢刊本。案《周易》上下經及《文言》、《彖傅》、《象傳》,王弼注,本書筒稱《王注》;《繫辭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韩康伯注,
本書筒稱《韓注》。
第2页
周易略例〔魏〕王弼撰,四部叢刊本。
※周易釋文〔唐〕陸德明撰,通志堂經解本。案,此为陸氏《經典釋文》卷二,又名《周易音義》,本书稱《釋文》。《釋文》
博采諸家《易》說,本書引用者如次:《子夏易傳》、薛虞、孟喜、京房、馬融、荀爽、鄭玄、劉表、虞翻、陸續、董遇、王肅、
姚信、王廙、張璠、干寶、蜀才、《荀爽九家集注》、向秀等。
※周易正羲〔唐〕孔穎達撰,阮刻十三經注疏本。案,本书简稱《正義》。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撰,津逮秘書本。案,本書簡称《集解》。《集解》廣采漢儒以迄唐代注《易》之說三十五家。又引有《九家易》(即《經典釋文》所云《荀爽九家集注》一书)
本書引用者如次:子夏、孟喜、京房、馬融、鄭玄、荀爽、劉表、宋衷、王肅、王弼、何晏、虞翻、陸續、姚信、翟玄、韓康伯、向秀、王廙、張璠、干寳、蜀才、劉瓛、沈麟士、崔覲、盧
氏、何妥、王凱沖、侯果、朱仰之、孔颖达、崔憬、《九家易》等。
周易举正【唐〕郭京撰,津逮秘書本。
易數鉤隐图〔宋〕劉牧撰,通志堂經解本。
周易口义〔宋〕倪天隱述其師胡瑷之說,台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閤四庫全书本。
温公易說〔宋〕司馬光撰,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闈四库全書本。
横渠易说〔宋】張載撰,通志堂經解本。
东坡易傳〔宋】蘇轼撰,津逮秘書本。
※周易程氏傳〔宋】程頤撰,整灣商務印书館景印文淵图四庫
666
第3页
全書本。案,本书简稱《程傳》。
紫嚴易傳【宋】张浚撰,通志堂經解本。
復斋易說【宋]趙彦肅撰,通志堂經解本。
汉上易傳〔宋〕朱震撰,通志堂經解本。
周易义海撮要【宋】李衡删定,通志堂經解本。案,宋房审權摘鄭玄迄王安石《易》說凡一百家,共爲一百卷,名《周易義海》;李衡删掇精要,以成此書。
郭氏傳家易说〔宋〕郭雍撰,灣商務印书馆景文淵阁四库全書本。
东谷先生易翼傳〔宋〕鄭汝諧撰,通志堂經解本。
※周易本义〔宋〕朱熹撰,金陵書局《十三經》讀本。案,本书簡稱《本義》
易學啓蒙【宋〕朱熹撰,西京清麓叢書正編本。
南軒易說〔宋〕張栻撰,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古易音訓〔宋〕吕祖謙撰,金華叢書本。
杨氏易傳〔宋〕楊简撰,四明叢书本。
周易玩辞〔宋】項安世撰,通志堂經解本。
诚斎易傳〔宋〕楊萬里撰,清光緒二十一年湖北官书處刊本。
周易卦爻經傳訓解【宋〕蔡淵撰,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阁四库全書本。
童溪易傳〔宋〕王宗傳撰,通志堂經解本。
周易总义〔宋〕易祓撰,台灣商務印书館景印文淵四庫全書本。
西谿易說〔宋〕李過撰,台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图四庫全
667
第4页
書本。
周易輯聞〔宋】趙汝楳撰,通志堂經解本。
水村易鏡〔宋】林光世撰,通志堂經解本。
周易集說【宋〕俞琰(Yan)撰,通志堂經解本。
周易本义附録纂疏〔元〕胡一桂撰,通志堂經解本。
易纂言〔元〕吳澄撰,通志堂經解本。
周易本义通釋〔元〕胡炳文撰,通志堂經解本。
大易緝說〔元〕王申子撰,通志堂經解本。
學易記〔元〕李簡撰,通志堂經解本。
周易會通〔元〕董真卿撰,通志堂經解本。
周易參义〔元〕梁寅撰,通志堂經解本。
易経蒙引【明〕蔡清撰,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易經存疑【明〕林希元撰,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泾野先生周易說翼。〔明〕吕柟撰,叢書集成初編本。
※來瞿唐先生易注〔明〕來知德撰,清寧遠堂刊本。案,本書簡稱《來氏易注》。
易象正 [明〕黄道周撰,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古周易訂詁 【明〕何楷撰,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喬氏易俟〔清〕喬萊撰,台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书本。
周易内傳〔清〕王夫之撰,台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阁四庫全书本。
668
第5页
易経衷論〔清〕張英撰,台灣商務印书館景印文淵四库全書本。
御纂周易折中【清】李光地等撰,请康熙五十四年内廷刊本。案,本书简稱《折中》。
周易观彖【清】李光地撰,榕村全书本。
仲氏易【清】毛奇龄撰,西河合集本。
周易浅述【清】陳梦雷撰,台灣商务印书馆景印文四库
全書本。
易說【清】惠士奇撰,皇清經解本。
周易述【清】惠栋撰,皇清經解本。
易汉舉【清】惠楝撰,皇清經解编本。
易图明辨【清】胡渭撰,皇清經解續編本。
周易虞氏义【清]張惠言撰,皇清經解本。
周易補疏〔清〕焦循撰,皇清經解本。
※周易校勘記【清】阮元撰,附阮刻十三經注疏本《周易正義》後。案,本書简稱《校勘記》
河上易注〔清〕黎世序撰,清道光元年謙豫齋刊本。
六十四卦經解 [清〕朱駿聲撰,1958年中華書局出版。
※周易集解纂疏〔清〕李道平撰,湖北丛书本。案,本书简称《纂疏》
周易姚氏学【清】姚配中撰,光緒三年湖北崇文書局刊本。
周易恒解【清】劉沅撰,槐軒全营本。
汉魏二十一家易注〔清〕孫
堂輯,清嘉慶四年平湖孫氏映雪草堂刊本
玉函山房辑佚书-経部易类【清】马国翰辑,清光绪九年长沙嫏嬛館刊本。
第6页
读易笔记【清】方宗誠撰,柏堂全書本。
易說〔清〕吳汝綸撰,桐城吳先生全書本。
需時眇言〔清〕沈善登撰,清光緒刊沈穀成易學本。
勞謙室易說〔清〕胡遠濬撰,民國間石印本。
易汉学考〔清〕吳翊寅撰,廣雅書局刊本。
※重定周易费氏学 馬其昶撰,集虚草堂叢書本(甲集)。案,本書简稱《重定費氏學》。
杭辛齋易學七种 杭辛齋撰,民國間研幾學社鉛印易藏叢書本。案,此書包括:《易數偶得》《學易筆談初集》《學易筆談二集》、《易楔》、《讀易雜識》、《愚一齋易說訂》、《改正揲蓍法》等七種。
易学探源經傳解。黄元炳撰,民國間黄氏觀蝶樓鉛印本。
※周易尚氏學 尚秉和撰,1980年中華書局出版。案。本書简稱《尚氏學》。
絸斎周易提要 吴承仕撰,原载臺灣出版之《續修四庫全書提要》内,未署名,現收入《鋧齋讀書提要》中,1986年由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
双劍(言多)易經新證 于省吾撰,民國間石印本。
周易舉說。馬振彪撰,稿本。案,此書係作者之未刊稿本,現藏福建師範大學圖書館。
周易古經今注(重前本) 高亨撰,1984年中華書局出版。
周易大傳今注。高亨撰,1979年齊魯書社出版。
周易杂论。高亨撰,1962年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
周易探源。李鏡池撰,1978年中華書局出版。
易學群书平议 黄壽祺撰,1988年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
670
第7页
周易思想研究 張立文撰,1980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易學应用之研究(第一辑)陳立夫主编,1974年毫灣中华书
局出版。
※馬王堆帛书周易六十四卦釋文。馬王堆汉墓帛書整理小组整理,刊於《文物》1984年第3期。案,本书简稱《帛书周易》。
萊布尼兹的周易学。五來欣造著,劉百閔譯,載《學藝》14卷3期,1935年4月出版。
答吴絸論易书。章太炎撰,载《國學論衡》第5卷下, 1936年6月出版。
周易卦爻辭中的故事 顧頡剛撰,載《燕京學報》第6期,又載《古史辨》第三册上,1941年出版。
汉易举要·孟氏易卷 黄壽祺撰,載福建師院學报1962年第一期。
周易名义考。黄壽祺撰,載福建師大学報1979年第2期。
论易学之門庭 黄寿祺撰,載福建師大学報1980年第3期。
论日出爲易 黄振華撰,载《哲學年刊》第5辑,1968年11月台灣商務印书館印行。
论易大傳的著作年代与哲学思想。張岱年撰,载《中国哲学》第1辑,1981年北京三聯书店出版。
帛书六十四卦跋。張政烺撰,载《文物》1984年第3期。
帛书周易。于豪亮撰,载《文物》1984年第3期。
附:
易纬八种。漢學堂丛书本。案,此书包括:《乾坤鑿度》、《周易乾鑿度》(旧题鄭康成注)《易緯稽览图》、《易纬辨终備》、《易纬通卦驗》、《易纬乾元序制記》、《易纬是类謀》、《易纬坤靈圖》等八种。
671
第8页
易林。旧題〔漢】焦赣撰,《津逮秘書》本。
太玄經【漢】扬雄撰【晉】范望注,四部叢刊本。
周易参同契【漢〕魏伯陽撰,漢魏丛書本。
焦氏易詁。尚秉和撰,1934年刊本。
焦氏易法。尚秉和撰,民國間仵道益等校刊本。
二、其它書目
尚书正义 旧题〔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阮刻十三經注疏本。
毛詩正義【漢〕毛亨撰、鄭玄笺〔唐】孔穎达疏,阮刻十三經注疏本。
汉诗外傳〔漢〕韓嬰撰,漢魏叢書本。
周禮注疏〔漢】鄭玄注,【唐】賈公彦疏,阮刻十三經注疏本。
仪禮注疏〔漢〕鄭玄注,【唐】賈公彦疏,阮刻十三經注疏本。
禮記正义【汉】鄭玄注,〔唐】孔穎達疏,阮刻十三經注疏本。
大戴禮记【漢】戴德撰,〔周〕慮辯注,漢魏叢書本。
春秋左傳正義【周】左丘明撰,【晉】杜預注,【唐】孔达疏,阮刻十三經注疏本。
春秋公羊傳注疏【周】公羊高傳,〔漢〕何休注,【唐】徐彦疏,阮刻十三經注疏本。
春秋榖梁傳注疏〔周】榖梁赤傳,【晉〕范寧注,〔唐】楊士勋疏,阮刻十三經注疏本。
论语正义【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阮刻十三經注疏本。
孟子正义【汉〕趙岐注,舊題【宋〕孫奭疏,阮刻十三經注疏本。
第9页
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阮刻十三注疏本。
尔雅义疏【清】郝懿行撰,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景印同治四年郝氏遺書本。
五経蠡测【明】蒋悌生撰,通志堂経解本。
群經平議。[清〕俞樾撰,春在堂全书本。
经义述闻。[清】王引之撰,皇清経解本。案,此書引有王念孫説。
經傳釋词〔清〕王引之撰,1956年中華書局出版。
経学通論【清】皮钖瑞撰,1954年中華书局出版。
經学歷史〔清】皮钖瑞撰,1959年中華書局出版。
新学伪經考。康有爲撰,1959年中華書局出版。
経典釋文序録疏證。吳承仕撰,1984年中華書局出版。釋名。[漢〕劉熙撰,漢魏丛書本。
广雅【魏】張揖撰,漢魏叢書本。
※説文解字〔漢】許慎撰,1963年中華書局景印同治十二年陳昌治刻本。案,本書簡稱《説文》。
玉篇。【梁〕顾野王撰,〔唐〕孫强增加,【宋】陳彭年等重修,1983年北京中國书店景印張氏澤存堂刊本。
广韻【宋】陳彭年等重修,1982年北京中國書店景印張氏泽存堂刊本。
六书本义【明〕趙㧑謙撰,台灣商務印书館景印文渊閣四库全書本。
※説文解字注【清】段玉裁撰,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景印経韻樓刻本。案,本書簡稱《段注》。
説文通訓定声【清】朱骏撰,1983年武漢市古籍書店景印临啸阁本。
第10页
殷墟書契前编。羅振玉编,1913年上虞羅氏景印本。
殷墟书契後编。羅振玉編,1916年上虞羅氏景印本。
三代吉金文存。 羅振玉编,民國間上虞羅氏百爵齋景印本。
殷墟粹編。/郭沫若編,1965年科學出版社出版《考古學專刊甲種十二號》。
古文字類編。高明編,1980年中華書局出版。
古书虚字集釋。裴學海撰,1984年中華書局出版。
國語【吴】韋昭注,四部叢刊本。
战国策【宋〕鲍彪校注,〔元〕吳師道重校,四部叢刊本。
史記【漢〕司馬遷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1959年中華書局出版。
漢书。【漢〕班固撰,【唐〕顔師古注,1962年中華书局出版。
汉紀【漢〕荀悦撰,臺灣商務印书館景印文淵阁四庫全書本。
後汉书〔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1964年中華書局出版。
三國志 【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1959年中華書局出版。
晋书〔唐〕房玄龄等撰,1974年中華書局出版。
宋书〔梁】沈約撰,1974年中華書局出版。
隋书【唐】魏徵等撰,1973年中華书局出版。
貞观政要。[唐】吳兢撰,臺灣商務印书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文史通义〔清】章學诚撰,1961年中華書局出版。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 郭沫若撰,1954年人民出版社出版。
崇文總目【宋〕王尧臣等撰,台灣商務印书書館景印文渊閤四库全書本。
674°
第11页
群斎读书志 【宋】晁公武撰,台湾商務印書馆景印文渊阁四庫全書本。
四庫全书總目。【清】永瑢等撰,1965年中華书局景印浙江杭州刻本。
续修四库全书提要。王雲五主编,1971年台湾商務印书館印行。
老子 旧題【周】李耳撰,四部刊本。
列子。旧題【周】列禦寇撰,四部丛刊本。
荘子 旧題【周〕莊周撰,四部丛刊本。
孔子家語。【魏〕王肃注,四部叢刊本。
荀子【周〕荀況撰,四部丛刊本。
管子。舊題〔周】管仲撰,四部叢刊本。
新书 【漢〕賈誼撰,漢魏叢書本。
新序。【漢〕劉向撰,漢魏叢書本。
説苑。【漢〕劉向撰,漢魏叢書本。
潛夫論。【漢〕王符撰,漢魏叢書本。
淮南子〔漢〕劉安撰,漢魏丛书本。
白虎通义。【汉】班固撰,漢魏丛书本。
術数記遺。旧題【汉】徐岳撰,【北周】甄鸾注,津逮秘书本
颜氏家訓 【隋】顔之推撰,漢魏丛书本。
通书 【宋】周敦颐撰,四部備要本。
皇極経世。【宋】邵雍撰,台灣商务印書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書本。
二程集。【宋】程颢、程颐撰,1981年中华书局出版。朱子語類【宋】黎靖德编,台灣商務印书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書本。
675
第12页
困学紀闻。【宋】王應麟撰,四部丛刊本。
本草纲目〔明〕李時珍撰,臺湾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阁四庫全書本。
日知録。【清】顧炎武撰,皇清經解本。
读书雜志 【清】王念孫撰,皇清經解本。
艺文類聚〔唐〕歐陽詢撰,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初學記 【唐】徐堅等撰,1980年中華書局出版。
太平御览 【宋】李(日方)等撰,1960年中華書局重印上海涵芬樓景印宋本。
玉海。【宋】王應麟撰,清光緒九年浙江書局刊本。
楚辞。[漢〕王逸章句,四部叢刊本。
曹子建集。【魏】曹植撰,四部叢刊本。
阮嗣宗集。[魏】阮籍撰,漢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
樂府诗集 【宋〕郭茂倩編,四部叢刊本。
文選。【梁】蕭統編,【唐〕李善注,1977年中華書局景印胡克家刻本。
古詩源。【清〕沈德潛輯,1963年中華書局出版。
文心雕龍。【梁】劉勰撰,四部叢刊本。
李太白全集 【唐】李白撰,1977年中華書局出版。
韓昌黎集。[唐〕韓愈撰,民國間上海蟫隱廬景印宋世綵堂刊本。
柳河東集〔唐〕柳宗元撰,1974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文正集 【宋】范仲淹撰,四部丛刊本。
文忠集。【宋】欧陽修撰,四部叢刊本。
嘉祐集 【宋】蘇洵撰,四部叢刊本。
朱子大全集 【宋】朱熹撰,西京清麓丛書正编本。
677
第13页
象山集〔宋〕陸九淵撰,四部叢刊本。
文山集〔宋〕文天祥撰,四部叢刊本。
文則〔宋〕陳騤撰,唐宋叢書本。
焚書〔明〕李贽撰,1961年中华書局出版。
揅經室集〔清〕阮元撰,四部叢刊本。
龚自珍全集 [清〕龔自珍撰,1959年中華書局出版。
觀堂集林。王國維撰,1959年中華書局出版。
管錐编。錢鍾書撰,1979年中華書局出版。
以上依易经的《乾》卦为例,来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古往今来众多贤哲讲解注释易経,几乎都是从乾卦开始按照卦序排列顺序直至《未济》卦,分别对六十四卦每一卦的卦辞、爻辞逐字逐句地平铺直叙进行注释和发挥,完全撇开了每一卦名前面的卦画(象)(如:乾卦的䷀;未济卦的䷿等)应起到的作用。
笔者在阅读有关易経的注释文献过程中,有幸了解了明代来知德先生的观点,即“易之数象义理不可分离原则”。循此原则进行读易研易收获颇丰,並最终发现了《乾卦数象义理七层次解析》。
如:䷀《乾》卦之初九潜龙勿用。其注释为:
1,初九,巨龍潜伏水中,暂不施展才用。
2,初九既尚潛伏,故言勿用
。第一爻是事物的發端,位卑力微,須養精蓄鋭,其目的在於進一步發展。因此《乾·初九》誠以“勿用”,實爲時機未到,暫行潛藏而已;一旦形勢許可,就要步步進展,以達“飛龍在天”的境界。
但是在众多文献中对乾之初九爻辞“潛龙勿用”就如何潛藏?在初始階段时间里应该做哪些准备?等等均未得到更为深层次的充分解释。不仅如此,即是其他诸卦的卦辞与爻辞的解释亦作类似的办法处理。
如:天风姤卦(姤,gòu)
《周易译注》(362页)第四十四卦
䷫姤(1)女壯,勿用取女(2)。
【譯文】《姤》卦象徵相遇:要是女子過分强盛(遇男過多),則不宜娶作妻室。
【注釋】
①姤——音構goi,卦名,䷫下巽上乾,象徵“相遇”。《彖傳》:“姤,遇也”,《序卦傳》、《雜卦傳》同;䷫本卦一陰在下,上遇五陽故謂“姤”。《正義》:“姤,遇也,此卦一柔而遇五剛,故名爲'姤'。”案,
姤"字又寫作“遘”,《釋文》:“薛云古文作'遘’,鄭同”。
②女壯,勿用取女——用,猶“宜”;取,通“娶”。此言卦中六爻有“一女遇五男”之象,故稱“女壯”過甚,並戒人不宜娶此女子。辭義譬喻“相遇”之道當正,不可違“禮”致亂。《集解》引鄭玄曰:“一陰承五陽,一女當五男,苟相遇耳,非禮之正,故謂之'姤’。女壯如是,壯健以淫,
故不可娶。人以婉娩为其德也。”
【說明】本卦極见“扶阳抑阴”的思想。卦辞“女壮,勿用取女”,虽是喻象,但其中
反映的古代禮法對女子特加的禁錮,以及明顯的“男权”观念。下文《彖傳》、爻辞
亦有似情况,说並倣此。
《彖》曰:姤,遇刚(1)也,柔遇剛①也。“勿用取女”,不可與長(2)也。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也③;剛遇中正,天下大行也(4)。
姤之時义大矣哉(5)!
【译文】
《彖傳》说:“姤”,意思是相遇,譬如陰柔遇到阳剛就能相合。“不宜娶这女子作妻室”,說明不可与行爲不正的女子長久相處。天地陰陽相互遇合,各顺事物的發展都能显明昭彰;剛者應當遇合居中守正的柔者,天下的人倫教化就大为通暢。“相遇”之時的意義是多麼弘大啊!
【注釋】
①柔遇剛——柔,指初六;剛,指二至上五陽。此以六爻之象釋卦名“姤”,並配合下文以釋卦辞“勿用取女”。《王注》:“施之於人,即
女遇男也;一女而遇五男,爲壯至甚,故不可取也。”②不可與長——猶言不可与此“不正之女”長久相處。釋卦辞“勿用取女”之义。
《集解》引王肅曰:“女不可取,以其不正,不可与長久也。”
③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也——品物,猶言各類事物(参阅《乾》卦《彖傳》譯注);章,通“彰”這兩句從正面发揮“遇義,說明“一女遇五男”雖不可取,但天地陰陽的正當相遇則是萬物昌盛發展的要素不可或废。案,
《正義》:“已下广明’遇’義。卦得'遇’名,本由一柔与五刚相遇,故遇’辭非美;就卦而取,遂言'遇’不可用,是’勿用取女’也。故孔子
更就天地歎美'遇’之爲義不可廢也。天地若各亢所處,不相交遇,則萬品事物无由彰顯;必須二气相遇,乃得化生。”
(4)刚遇中正,天下大行也——這兩句承前文之義,說明陽剛若遇“中正”之陰柔,
則天下“化育”之道必將“大行”。《正義》:“莊氏云:一女而遇五男,既不可取;天地匹配,則能成品物。由是言之,若剛遇中正之柔男得幽贞之女,則天下人倫之化乃得大行也。”案,“刚遇中正”,《集解》引瞿玄曰:“刚謂九五,遇中處正,教化大行於天下也。”於義可通。
⑤姤之時義大矣哉——此句總结全《彖》,說明以“正”相遇,則“姤”道可美。《正義》:“上既博美,此又結叹。欲就卦而取義,但是一女而遇五男,不足稱美;博論天地相遇,乃致品物咸章,然後姤之時義
大矣哉。”
《象》曰:天下有風,姤①;姤以施命誥四方②。
【譯文】《象傳》說:天下吹行着和風(无物不遇),象徵“相遇”。
363
君王因此施發命令、傳告四方。
【注釋】
①天下有風,姤——釋《姤》卦上乾爲天、下巽爲風之象。《正義》:“風行天下,則无物不遇,故爲'遇’象。”
②后以施命誥四方——后,君王;誥,动詞,猶言“傳告”、“曉論”。這是說明“君王”效法《姤》卦“天下有風”之象,施令傳告四方,以求上下遇合。《集解》引
翟玄曰:“天下有風,風无不周布;故君以施令,告化四方之民矣。”
【說明】卦辭的意義見於反面,表明不正之“遇”不足稱美,故誡以“勿
用取女”;《彖傳》先釋“勿取”之義,再發揮陰陽相遇的正面旨趣,前後正反相映,故先言“不可與長”,後稱“姤之時義大矣哉”:《大象傳》則專從正面引申上下遇合之道,故極力贊美“后以施命誥四方”。可見,“經”義固有一定,而《傳》文自可從不同的角度加以闡釋。
这里文献对姤卦卦辞的解释为:《姤》女壯,勿用取女。
譯文:《姤》卦象徵相遇:要是女子過分强盛(遇男過多),則不宜娶作妻室。
这样的解释内容,看起来与《乾》卦之间毫无关系。
此时笔者发现:䷀《乾》卦与䷫《姤》卦两卦若均考虑卦画(象)的变换,则两卦之间的卦辞与爻辞关系就变得十分密切了!而这一点恰恰被历代贤哲解释易経时给予忽略了!
笔者认为:䷀《乾》卦的初九阳爻,变为阴爻即可获得天风《姤》卦——䷫《姤》卦。《姤》卦的卦辞“女壮,勿用,取女”即为《乾》卦初九爻辞“潜龙勿用”的深层次解释。“女”为阴,“壮”为刚健为阳、为龙,示为女中豪杰、巾帼英雄等;“勿用”者不可轻举勿动,时不至之意;“取女”者意为应处在闺阁中的处女階段。由此可见,将“女壮,勿用取女。”与“潜龙勿用”。相应对照联系起来,其《姤》卦卦辞的解释又被赋于了新义,同时也十分形象地丰富了《乾》卦初九爻辞的深层次解释。
笔者认为:如果把《乾》卦的初九爻辞“潜龙勿用”与《姤》卦卦辞联系起来得到了上述意想不到的效果,那么若是以同样的道理将《乾》卦的九二爻由阳爻变阴爻就得出天火《同人》卦,其卦辞为“同人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成为了《乾》卦九二爻辞“见龙在田,利见大人。”的深层次解释。
注:䷀《乾》卦九二爻变阴爻得䷌天火《同人》卦。详解如下:
引《周易譯注》卷三,《同人》卦第十三(第123页)
䷌《同人》:同人于野,亨①,利涉大川,利君子貞②。
【譯文】
(1)《同人》卦象徵和同於人:在宽阔的原野和同於人,亨通,利於涉越大河巨流,利於君子守持正固。
【注釋】《同人》同人于野,享一一同人,卦名, ䷌下離上乾,象徵“和同於人”;野,原野。此謂与人和同必须处於广阔无私、光明磊落的境界,故特取“原野”喻“同人”之所;以此“同人”,前景必能畅通,
故曰“亨”。《正义》:“同人谓和同於人;野,是广远之处。借其'野’名喻其廣远;言和同於人必须宽廣无所不同,用心无私,乃得亨通。”
案,高亨云:“'同人’二字当重。'同人,同人于野'者上’同人'二字乃卦名,下’同入'二宇乃卦辭,此全书之通例也。”(《周易古經今注》及《周易大傳今注》)其說可取,故在卦辭中增“同人”二字为卦名,並加括號以别之。
②利涉大川,利君子貞一一這是進一步表明,能廣泛和同於人,可以涉越險難;
但“同人”不得为邪,故又强调利于“君子”守正。《正義》:“与人同心,足以涉难,故曰’利涉大川'与人和
同,易涉邪僻,
,故’利君子貞'也。”
《彖》曰:“同人”,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1),
曰同人。同人,
123
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乾行②也。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也③。唯君子爲能通天下之志④。
【譯文】《彖傳》說:和同於人,譬如柔順者處得正位、守持中道又能上應剛健者,所以能够和同於人。和同於人,强調在寬闊的原野與人和同,可獲亨通,利於涉越大河巨流,這是表明剛
健者的求同心志在施行。禀性文明而又强健,行为中正而又互相應和,這是君子和同於人的純正美德。只有君子才能會通統一天下民众的意志。
【注釋】
①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一一柔,指六二;乾,健也,指九五。此句以六二得位居中與九五志同相應,釋卦名“同人”之義,《正義》:“柔
得位得中者,謂六二也;上應九五,是應於乾也。”
②乾行——此釋卦辭“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指六二固能以柔上應剛健,但剛健
能下應陰柔則是“同人”的關鍵所在,故特稱“乾行”。《王注》:“所以乃能'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非二之所能也,是乾之所行也。”
注:这里的释辞所发挥的淋漓尽致在于,潜龙之所以能在此时现于原野,与人和同,其背后有上边的“大人”在支持着。这即是“乾”的施为!
③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也——文明,指下離爲火,如文德光明;健,指上乾;中正,指二、五位正居中。这三句以上下卦象及二、五爻象說明卦辭“利君子貞”的涵義。《正義》:“此以二象明之,故云'文明以健';’中正以應’,謂六二、九五皆居中得正而又相應:是君子之正道也,故云'君子正也’。若以威武而爲健,邪僻而相應,則非君子之正也。”
④唯君子爲能通天下之志——此句歸結全《彖》,進一步赞明卦辭“利君子貞”之義。《正義》:“唯君子之人,於'同人’之時能以正道通達天下之志,故利君子之貞。”
【說明】《折中》曰:“上專以'乾行’釋于野’、'涉川’者,但取剛健無私之義也;下釋'利貞’則兼取明健中正之義。蓋健德但主於無私而已,必也有文明在於先,而所知無不明;有中正在於後,而所与無不當;然後可以盡無私之義,而爲君子之貞也。”此說剖析《彖傳》之
義甚見明確。
《象》曰:天與火,同人①;君子以類族辨物(2)。
【譯文】《象傅》說:天、火相互親和,象徵“和同於人”;君子因此分析人類羣體、辨别各種事物以审異求同。
【注释】
①天与火,同人——与,作动词,猶“亲”,《管子·霸言》诸侯之所與也”注謂:“與,親也”,此處猶言“亲和”。這两句以天體在上,
火性亦炎上,兩相親和,释《同人》上乾为天,下离为火之象。《正義》:“天體在上,火又炎上,取其性同,故云’天与火,同人。'”案,《集解》引《九家易》曰:“謂乾舍于離,同而为日,天日同明、以照於下,君子
則之,上下同心,故曰’同人'”;又引荀爽曰:“乾舍於離,相与同居,故曰’同人'也。”兩說各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卦象,业可備存参考。
(2)類族辨物——类,用如動詞,猶言“类析”,與辨字義近互文;族,《正義》“聚也”,意指人類“群體”。這是說明“君子”观《同人》天、火雖异,其性有同之象,悟知通過辨析人类、众物的异同特徴,可以存其异
求“和同”《本義》:“以審異而致同。”《朱子語類》:“类族,是就人上說;辨物,是就物上說。天下有不可皆同之理,故随他頭项去分别
。”
笔者认为:若将䷀《乾》卦的九三阳爻变为阴爻,则得䷉天泽《履》卦,其卦辞将可以成为《乾》卦九三爻爻辞的深层次解释。
接下来引《周易譯注》(第97页)䷉履卦第十
䷉〔履〕:履虎尾,不咥(音:xi 、die)人,亨①。
譯文】〔《履》卦象徵小心行走]:小心行走在虎尾之後,猛虎不咬人,亨通。
【注釋】①〔《履》〕:履虎尾,不咥人,亨——履,卦名,䷉下兑上乾,象徵“小心行走”;咥,音迭die,猶言“咬”。這三句是借行走虎尾
之後而不被傷,比喻人能“小心行走”,則雖危无害,可致亨通。從卦象看,下兑和悦,上乾剛健,六三以柔行於乾下,正有履危不見害而獲亨之象。《正義》:“《履》卦之義,以六三爲主”,“以六三在兑體,兑爲和說,以應乾剛,雖履其危而不見害,故得亨通;猶若履虎尾不見咥齧于人。此假物之象以喻人事。”案,劉沅曰:“'履’字上當有'履’字,蓋
傳寫脱誤,觀《彖傳》可知。”(《周易恒解》)此說可取,故在卦辭中增一“履”字爲卦名,并加括號以别之。
【說明】卦名“履”字之義,《序卦傳》謂“物畜然後有禮,故受之以《履》,《爾雅·釋言》:“履,禮也”含有踐履不可違禮之意,尚先生云:“《太玄》即擬爲'禮’,禮莫大於辯上下,定尊卑”,“人之行履,莫
大於是”(《尚氏摹》);又,《本義》曰:“履,有所躡而進之義也”,則兼
有小心循禮而行的意思。據此,今釋“履”为“小心行走”。
《彖》曰:“履”,柔履剛①也,說而應乎乾②,是以“履虎尾。不咥人,亨”。剛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③。
【譯文】《彖傳》說:“小心行走”。猶如陰柔者小心行走在陽剛
97
者之後,以和悦應合强健,所以說“小心行走在虎尾之後。猛虎不咬人,亨通”。又如陽剛居中守正者,小心踐行“天子”之位而行为无所疵病,於是顯現出道德光明。
【注釋】
①柔履剛——柔,指六三;剛,指上乾爲剛。這是用六三行於乾刚之後,說明《履》卦之義主於柔者履危,即卦辭所謂“履虎尾”。
《王注》:“成卦之體,在六三也;'履虎尾’者,言其危也,三爲《履》主,以柔履剛,履危者也。”
②說而應乎乾——說,即“悦”,指下卦兑爲悦;乾,健也,指上卦乾爲健。這是說明六三居兑體之上,所應者爲
乾健,有以和悦應合强健之象;乾德剛正,六三應之,又有以和悦應正德之象,因此履虎尾不見咥而亨。《王注》:“履虎尾有不見咥者,以其說而應乎乾也。乾,剛正之德者也。不以說行乎佞邪,而以說應乎乾,宜其履虎尾不見咥而亨。"案,以上三句釋卦辭“履虎尾,不咥人,亨。”
③剛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剛中正,指九五;帝位,亦指九五居“君位”;疚,疵病。這三句舉九五中正之象,讚“履”德
之美。《正義》:“以剛處中,得其正位,居九五之尊,是'刚中正履帝位’也,“以剛中而居帝位,不有疚病,由德之光明故也。”
《象》曰:上天下澤,“履”①;君子以辯上下,定民志②。
【譯文】《象傳》說:上是天下是澤(尊卑有别),象徴(循禮)“小心行走”;君子因此辨别上下名分,端正百姓循禮的意志。
【注釋】
①上天下澤,履——釋《履》卦上乾爲天、下兑爲澤之象,《程傳》:“天在上,澤居下,上下之正理也。人之所履當如是,故取其象
而履。”
②辩上下,定民志——辯,通“辨”;定,定正,即规定
端正之意。這是說明“君子”效法《履》象,辨定上下尊卑之禮,使人遵循踐行,《正義》:“君子法此《履》卦之象,以分辯上下尊卑,以定正民之志意,使尊卑有序也。”
【說明】“履”與“禮”的關係,《大象傳》阐发甚明。惠栋又加以引证說:“《荀子·大略》曰:’禮者,人之所履也。'失所履,則颠蹶陷溺。所失微而其为乱大者,礼是以取义於虎尾也。”(《周易述》)
98
通过上述对《履》卦卦辞的详细解释,以“履虎尾,不咥人,亨。”作为对《乾》卦九三爻辞“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的深层次的解释,内容丰富多彩极为形象吻合。
笔者认为,循此而上,若将䷀《乾》卦之九四阳爻变为阴爻,得风天䷈《小畜》,其卦辞之解释可引《周易譯注》(第89页)小畜卦第九,详细解释如下:
䷈小畜①:亨②;密雲不雨,自我西郊③
【譯文】䷈《小畜》卦象徵小有畜聚;亨通;濃雲密布却不降雨,雲氣的升起來自我方西邑郊外。
【注釋】
① ䷈小畜——卦名,下乾上巽,象徵“小有畜聚”。案,
“畜”字,兼有“畜聚”、“畜養”、“畜止”諸義。聚物既可以養物,又可以止物,則卦名之義當以“聚”为本,以“養”、“止”爲引申。故《釋文》訓“畜”为“積也,聚也”,又引鄭玄曰:“養也”;《程傳》曰:“畜,止也,止則聚矣”。“小”字,象徵陰,又指程度大小,卦中“六四”一陰居五陽之
間,正是小者畜大、所畜甚微之象,故稱“小畜”。《程傳》以为六四“能
畜羣陽之志”,“謂以小畜大,所畜聚者小”。
②亨——物能以小畜大,以下濟上,則有益於剛大者之行,故可亨通。就卦象看,指六四所畜唯小,又能以柔濟剛,故“剛中而志行,乃亨”(見《彖傳》譯注)
③密雲不雨,自我西郊——西,以古人以为象徵“陰方”;我,卦中以陰爲主,故稱我。這兩句說明以陰畜陽,所畜不能盛大;猶如陰氣先從阴方升起,聚陽甚微未足以和陽成雨,故有“密雲不雨”象。《集解》
引崔憬曰:“雲如不雨,積我西邑之郊,施澤未通,以明'小畜’之義。”
又,《程傳》:“雲,阴陽之氣,二氣交而和,則相畜固而成雨。陽倡而陰和,顺也,故和;若陰先陽偶,不順也,故不和,不和則不能成雨。雲之
畜聚雖密,而不成雨者,自西郊故也。東、北陽方,西、南陰方。自陰倡,故不和而不能成雨。以人觀之,雲氣之興,皆自四速,故云'郊’;據西而言,故云自'我';畜陽者'四’,畜之主也。”
【說明】朱熹曰:“’西郊’,陰方;'我'者,文王自我也。文王演《易》於羑里,視岐周为西方,正《小畜》之時也。”(《本義》)此可備一說。
《彖》曰:“小畜”,柔得位而上下應之①,曰小畜。健而巽,剛中而志行②,乃亨。“密雲不雨”,尚往③也;“自我西郊”,施未行④也。
【譯文】《彖傳》說:“小有畜聚”,譬如柔順者得其位而上下陽剛與之相應,所以稱“小有畜聚”。又如上下健强而又遜順,陽剛居中而志向可以施行,因此獲得亨通。“濃雲密布却不降雨”,說明陽氣畜聚未足猶上行離去;“雲氣的升起來自我方西邑郊外”,說明阴陽交和之功方施却未暢行。
【注釋】
① ䷈柔得位而上下應之——柔指六四;上下,指卦中五陽。此句以六四陰柔得位、有應於上下諸陽,釋卦名“小畜”。《程傳》:“以陰居四,又處上位,柔得位也;上下五陽皆應之,为所畜也。以一陰而畜五陽,
能係而不能固,是以为“小畜”也。”
②健而巽,剛中而志行——
健,指下卦乾;巽,遜順,指上卦巽;剛中,指九二、九五。這兩句舉上下
卦象及二、五爻象,說明“小畜”之時,上下强健遜順,陽剛居中,其志能行,故得亨通。此釋卦辭“亨”義。
《程傳》:“内健而外巽,健而能巽也;二、五居中,剛中也;陽性上進,下復乾體,志在於行也。剛居中,为剛而得中,又爲中剛。言畜陽則以柔巽,言能亨則由剛中。以成卦之義言,則爲陰畜陽;以卦才言,則陽爲剛中:才如是,故畜雖小而能亨也。”
③尚往——指陽氣猶在上行,猶言陰氣畜陽不足,故未成雨。卦辭“密雲不雨”。
④施未行——指陰陽交和之功方施而未暢行,猶言“小畜”不能成大,此釋卦辭“自我西郊”。《程傳》:“二氣不和,陽尚往而上,故不成雨。盖自我陰方之氣先倡,故不和而不能成雨,其功'施未行’也。'小畜’之不能成大,猶西郊之雲不能成雨也。”
【說明】“小畜”義为“小畜大”、“陰畜陽”,用人事來比喻,可視为“臣畜君”譬如“臣”既能畜聚“君“之美德,又能抑止“君之過誤,即可導致卦辭所謂“亨”。但由於所畜只能“微小”,不得“越軌”,猶言不可制約其“君”,所以“小畜”之德,體現於“密雲不雨”;若“既雨”,則道必窮厄。
《象》曰;風行天上,“小蓄”①;君子以懿文德(2)。
【譯文】《象傳》說:和風飄行天上(微畜未發),象徵“小有畜聚”,君子因此修美文章道德以待時。
【注释】
①風行天上,小畜——釋䷈《小畜》卦上巽为風、下乾为天之象;風飄行天上,微畜而未下行,故爲“小畜”之象。《集解》引《九家易》曰:“風者,天之命令也。今風行天上,則是令未下行:畜而未下,’小畜'之義也。”②懿文德——懿,音逸yi,指德行美好,《說文》“懿,嫥(音专,zhuan,提一挈阴阳、调和)久而美也”,此處用如動詞,猶言“修美”。這是說明“君子”效法“小畜”之義,以修美文章道德。《正義》:“以於其時施未得行,喻君子之人,但修美文德,待時而發。”
【說明】本卦《大象傳》直接從卦名“小畜”,闡發“君子以懿文德”的意義。孔穎达指出,“凡《大象》'君子’所取之義,或取二卦之象而法之者”,或直取卦名,因其卦義所有,'君子’法之,須合卦義行事者”;並認爲此處“懿文德”不取“風行天上”之象,屬於後一例。可備参玫。
读易及众多解释令笔者此时感知,䷀《乾》卦之九四阳爻的爻辞乃为“或跃在渊,无咎。”即位于九四位的龙或腾跃而起,或退居于渊,均不会有危害。因为君子通过四个階段奋斗,显然已经达到“正中刚健,和合众人,终日操劳,励精图治,积累了一定的德行。”则谓之“小畜”有成,既有实力(密云不雨),又有声誉(在我西郊)。至此之时,进者必有上尊之位(虎跃),退者必有广誉远播(龙吟),上位“大人”更会恩赏有加,实为“风行天上”(龙腾雨施)之象䷈。
又,周文王作易于殷羑里,岐山周位于西方,周此时正为“小畜”,实力尚未作大,应小心翼翼谨慎行事。“小”者,也有以小而势弱,宜于阴隐之义。
䷀《乾》卦之九五爻辞:“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白话】九五,龙飞上了高空,利于出现德高势隆的大人物。是䷀《乾》卦及整个《易经》的核心所在。以人论之,君子由潜隐、现田、朝乾夕惕、功德积蓄,最终上达尊位。从而正中刚健,光照天下,施命万民,扼恶扬善,恩威并用,理政治国。
若是将䷀《乾》卦九五阳爻变为阴爻,得䷍火天《大有》卦,即火耀天上,光明四方,大獲所有,刚柔相济,亨通文明。
接下来引《周易譯注》(第130页)䷍大有卦第十四,加以详细解释如下:
䷍大有①:元享②。
【譯文】䷍《大有》卦象徴大獲所有:至为亨通。
【注釋】
① ䷍大有——卦名,下乾上離,象徵“大獲所有”。案,“大有”之義,《集解》引虞翻注,釋爲“大富有”;䷍本卦一陰居尊,獲五陽之
應,正具此象。《正義》:“柔處尊位,羣陽並應,大能所有,故曰'大
有。’”
②元亨——物獲“大有”,必然至爲亨通,故稱“元亨”。《王注》:“大有,則必元享矣。”
《彖》曰:“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應之①,日曰大有。其德剛健而文明,應乎天而時行②;是以元亨。
【譯文】《彖傳》說:“大獲所有”,譬如陰柔者得居尊位、髙大而能保持中道,上下陽剛紛紛相應,所以稱“大獲所有”。此時能够秉持剛健而又文明的美德,順應天的規律、萬事按時施行
這樣前景必然至爲亨通。
【注釋】
①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應之——柔,指六五;上下,指上下五阳爻,此以卦中一陰獲五陽之應,釋卦名“大有”之義。《王注》:“處尊
以柔,居中以大,體无二陰,以分其應,上下應之,靡所不納,'大有’之
義也。”《正義》:“柔處尊位,是其大也;居上卦之内,是其中也。”
②其德剛健而文明,應乎天而時行——剛健,指下乾爲健;文明,指上離爲火。此以上下卦象釋卦辭“元亨”之
義。《王注》:“德應於天则行(130)不失時矣;刚健不滞,文明不犯,應天則大,時行无違,是以元亨。”
《象》曰:火在天上,“大有”(1);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2)。
【譯文】《象傳》說:火焰高懸天上(无處不照),象徵“大獲所有”;君子因此在所獲多時遏止邪惡、倡揚善行,順從“天”的意志、休美萬物性命。
【注釋】
①火在天上,大有——釋《大有》卦上離焉火、下乾为天之象。
《程傳》:“火高在天上,照見萬物之众多,故为'大有’。”
②遏惡揚善,順天休命——休,用如動詞,猶言“休美”,《正義》釋“休命”爲“休美物之性命”。这是說明“君子”觀《大有》之象,悟知在所獲众多之時,應當不忘止惡揚善,順從“天意”、休美“物命”。《程傳》:“萬物案多,則有善惡之殊;君子享大有之盛,當代天工,治養庶類。治众之道,在遏惡揚善而已;惡懲善勸,所以順天命而安羣生也。”
【說明】《穀梁傳》宣公十六年謂“五穀大熟爲大有年”,正見“大獲所有
之義。《大象傳》“遏惡揚善,順天休命”,則是衍發“火天”明照之象,指出“大有”之時當守正行善。司馬光曰:“火在天上,明之至也。至明則善惡无所遺矣。善則舉之,惡則抑之,上之職也;明而能健,慶赏刑威得其當,然後能保有四方,所以顺天美命也。”(《温公易說》)
笔者读易感知,“大有,元亨。”卦辞,实乃《乾》卦九五爻辞“飞龙在天”深层次解释。
至此可以说是在数千年前古圣贤哲人通过作易教化育人,令君子者自“潜而勿用,経在田和同众生,朝乾夕惕,积蓄能量,从而最终达到上进大有之尊位。”这才是一部指导如何做人做事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真正成功学!
(易先/八十五岁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