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帝】二十一、贾谊和晁错
历史上,史学大家们总爱把晁错和袁盎这对冤家放一起对比,很少有人去把晁错和贾谊放一起比较。一方面是因为贾谊死得早,另一方面是因为晁错和袁盎这对冤家之间可挖掘的故事很多。
其实在汉朝历史上,贾谊和晁错有很多的相同之处,深挖一下他俩的人生境遇,能给我们带来很多值得思考的东西。
前文中咱聊过贾谊,这个大神先师从张苍学儒家,又跟随吴公学法家,学成了一身的学问,精通诸子百家,从小就被誉为神童,十八岁以才学名声大噪,二十岁就入朝做博士,二十一岁任太中大夫,这在汉朝是极其罕见的。因为他并不是一个官二代,全凭才学入仕。二十一岁的贾谊,达到了人生巅峰。
晁错跟贾谊同龄,跟先学儒后学法的贾谊不同,晁错先学法后学儒。顺序的不同,导致俩人的结果完全不同。从孔子那时候开始,学儒的在社会上普遍受人尊敬。那个年代学儒跟汉武帝以后的儒生还不大一样,当年的儒生跟酸、迂、腐沾不上边,学儒代表着有学问、有理想、有道德、有能力。但是,不好找工作。学法不一样,法家传人特点就是好就业,没听说哪个法家传人周游列国找不到工作的。
所以,名动江湖的贾谊是后来跟了法家传人吴公才走向了人生巅峰,而晁错从法家传人张恢那里学完之后就入了太常当掌故。之后就有意思了,汉文帝心系法家,但是嘴里念叨的都是儒家。汉文帝时代的儒家还没从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事件里缓过劲来,很多典籍都濒临失传。其实所谓的四书五经原本是六经,焚书坑儒之后《乐经》就失传了。
焚书坑儒之后,儒家经典的传承主要靠传人们口口相传,因为儒家弟子都会背诵这些经典,唯有《乐经》是乐谱,没能传下来。自此《诗经》只能朗读,不知道怎么唱了。吕雉掌权时期,废除了《挟书令》,百家之书不用再被列为禁品。到汉文帝时代,朝廷要整理儒家经典的时候,全国只有一人懂《尚书》,此人是济南人伏生,以前是秦朝博士。汉文帝下令,去济南把这位国宝级的人物带到长安来。官员去了一趟济南之后回长安报告,接不来。
你想吧,秦朝时期的博士,活到汉文帝时代,都九十多了,再从济南折腾到长安,老爷子在路上就得见孔子去。这时候,汉文帝琢磨着派个人去学《尚书》,派谁去呢?汉文帝多了个心眼,隔过满朝儒家博士,选了法家弟子晁错,晁错去了趟济南,学会了《尚书》,挽救《尚书》于危亡。自此,法家晁错摇身一变,成为了大儒。汉文帝封晁错为太子舍人,成为了皇家近臣。太子舍人有两个任务,一个是辅佐太子,一个是戍卫宫廷。
而这时候,贾谊被贬去了梁国做太傅,晁错稳稳的当着中书舍人。这期间,贾谊痛定思痛,以法家的身份数次上书汉文帝,不再聊天下,而是聊皇权。到了汉文帝十一年,贾谊终于再次回到了长安,不过这次不是升迁,而是陪着梁王刘揖进京面圣。梁王发生了意外,坠马而死。梁王是汉文帝最小的儿子,这位少年郎还没有孩子,按照当时法律,他死了应该废除梁国,把梁国的土地改成郡县。本来对于汉文帝来说,藩王死了无后,趁机除国,这是好事。但是这位王爷是汉文帝的亲儿子,跟别人能一样吗?替汉文帝把天下诸侯当成假想敌的贾谊上书汉文帝应该重新设立梁国,封一位皇子为梁王,这样就能震慑东方诸国,不仅如此,还要加封梁国的土地,把梁国武装成东方第一大国。
汉文帝一琢磨,肥水不流外人田,就采纳了贾谊的建议,封皇子刘武为梁王,真把梁国武装成了东方第一大国。这个事件,被人广为称颂,说贾谊深谋远虑,正是有强大的梁国存在,若干年后在七国之乱中,梁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这话说的,其实很不走心啊。七国之乱本是可以避免的,结果朝廷因处置不当而引发了七国之乱,这时候再聊梁国的作用,多尴尬。在梁地安插一个大将就不能遏制七国了?非得是梁王刘武才能阻碍七国?再若干年后,威胁到汉武帝皇位的,正是这位梁王殿下。
所以,贾谊奏请封皇子为梁王,不是为国远谋,而是为了拍汉文帝马屁,求上位。别的王爷死了,如果没有传人,朝廷华丽丽的把这个国家给除名。汉文帝亲儿子死了,这国家也能除名吗?所以贾谊揣测圣意,说了汉文帝想说而不好明说的话,仅此而已。
但是,汉文帝采用了贾谊的话,也没有重用贾谊。同年,晁错在太子的支持下数次上书言事,深得汉文帝器重,后升为中大夫。晁错所言之事,都不出贾谊的圈。但是贾谊成了透明人,一年后郁郁而终。而晁错的辉煌这才刚开始,之后仕途平坦。
那么说贾谊比晁错到底差在哪呢?论学识,不黑不吹,贾谊比晁错只强不次。师承在那摆着呢,文章在那放着呢,晁错虽然很不错,但是比贾谊要逊一筹。论人缘,贾谊虽然在朝里混得不好,也比晁错强得多啊。晁错那是混出了境界,能做到人人都烦,这很不容易。论能力,贾谊奠定了汉朝平稳削藩的理论基础,而日后晁错办理削藩大事的时候弄得天下大乱。比完这些之后,那俩人的差距只剩下了一个,那就是官场学问,属于法家弟子密不外传的精髓。其实贾谊这个半路出家的法家弟子后来也悟到了这点,写下了《吊屈原赋》、《鵩鸟赋》自作感慨,但是无能为也。
当时的形势是这样,贾谊入朝为官,不是因为汉文帝想让他解决什么问题。那一年是汉文帝元年,正是汉文帝装圣人的时候。那时候启用贾谊,那是因为贾谊名气大。用了贾谊就有爱才之名。同时,用了贾谊对朝中的老人是个冲击。连贾谊的靠山吴公都是这样上位的,更别提贾谊了。但是二十一岁的贾谊没看懂形势,居然以为自己时代到来了。本来应该站在舞台边缘给主唱和音的贾谊,居然跑到台中央当起了导演,把台上的主演明星大腕都得罪光了,贾谊的靠山吴公都没靠山,他能靠的就是张苍。但是张苍当时是得罪人的御史大夫,朝中的老人们连张苍都敢排挤,更何况一个小小的贾谊呢。
丞相周勃、太尉灌婴,这二位除了打仗厉害之外,最厉害的就是排挤新人。这些年来,除了陈平没被他俩排挤下去,别人还真没这个本事。到了汉文帝四年,站稳脚跟的汉文帝把人缘不好的张苍立为丞相,群臣们很有意见。当时朝中的少壮派跟老臣派为争夺御史大夫的位置使尽手段明争暗斗,最终,汉文帝为了平衡各方面关系,启用了耿直有余而智谋不足的申屠嘉为御史大夫,用以制衡丞相张苍。这样少壮派不爽啊,尤其是袁盎推荐的季布都到了长安,又被撵回去了。汉文帝这时候把周勃下狱,让少壮派出了口恶气。但是周勃案是个明明白白的冤案,所以为了照顾老臣门的情绪,汉文帝接受这帮人的建议,贬了可有可无的贾谊。这一串的事件之后,汉文帝或成最大赢家。
再看晁错,人缘比贾谊差多了。晁错不管是哪派都敢得罪,因为他的靠山是太子,有此一人保他足以。
贾谊的本事,在当时不具有垄断地位。他能做的所有工作,晁错都能做。那汉文帝何必非得重用贾谊呢?再一个,贾谊的上书,无论说的多有道理,马屁拍的多好,但是文中总不太隐晦的去要官做。而晁错则不然,他不着急,大不了熬到汉文帝驾崩,太子会重用他。这一对比,贾谊就被比下去了。还有最最关键的一点,贾谊没靠山不要紧,重要的是他得罪了汉文帝的心肝宝贝邓通,那还能有出头之日吗?
看透在这一切后,年仅三十二岁的贾谊,在大好年华带着绝望郁郁而终。正如他在《吊屈原赋》中所写:“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闒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邓通这个人再恶心,都不耽误他仕途坦荡。贾谊还瞧不起他,又不能变成他,还不想放弃这个游戏,那只能走到绝路上来。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社会,才学不能安身立命,屈原尚且如此,何况贾谊呢。
屈原比不上子兰无耻,所以败下阵来。贾谊也比不上邓通无耻,所以也一溃千里。这二人终究忘不了成功时的荣耀,所以受不了被冷落时的落差。韩非被贬能回家著书立说,贾谊却不愿意写不能货与帝王的文字,不是谁都能当陶渊明。
贾谊英年早逝,让袁盎成了晁错的对手。且不言这对冤家是如何争斗的,在当时还有一位大神也因为不得志而在家闲着数月亮。这位大神看得开,就是不死。果然人活着就有希望,这不,熬着熬着,就熬出来了。这是怎样一个故事呢?下节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