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风起云涌的灭代之战

韩信破魏之后,有种在雾霾城市呆久了,忽然到环境幽雅的高山上大口呼吸新鲜空气的感觉。这感觉,爽。

想想看其实韩信出道很早了,项梁刚宣布革命的时候,韩信就投奔了项家。只不过项羽不看韩信的个人简历,直接就根据韩信的体格把他安排在贴身侍卫的岗位上。侍卫是个很好的职位,尤其是韩信做的这个持戟郎,属于侍卫中的最高级别,用我们熟悉的清宫剧的台词说,韩信这是赐穿黄马褂的御前带刀侍卫总管。你看他用的武器也跟别人不一样,戟不仅是单纯的武器,还是礼器,只有君王身边的贴身侍卫才用戟。《水浒传》里边土匪头子宋江在身边安排俩用方天画戟的郭盛、吕方,就有点报复过去生活的意思了。

在革命年代,当持戟郎的好处就是工作轻松,不操心,待遇好,风险低。你想吧,保护项羽的一定是数万大军,侍卫们更多的是当装使用,不需要他们冲锋陷阵。真要到了需要侍卫们保护大王的时候,那就赶紧跑吧,说明数万大军都没了。你看每到刘邦跑路的危急时刻,保护在刘邦身边的还真不是侍卫们。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总是樊哙、曹参、猛纪信,靳强、周勃、夏侯婴。

韩信在这个安逸的岗位上一呆就是四年。这四年里边发生了太多大事,大秦没了,西楚来了。韩信突然间惊奇的发现:什么?大秦亡了?那我怎么办呢?

四年里边,是人不是人的都在反秦革命中涂鸦一把,尤其是项羽总在关键时刻能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韩信,一直悠闲地领着工资消耗青春。明明那些在反秦涂鸦板上乱写乱画的人们手艺不行,却没人给书画家韩信递上一直笔。

韩信不是没想过调调岗位,从保卫科往企划部挪挪窝也是极好的。四年来韩信没少跟项羽提出具有建设性意见的提案,但是项羽从不采纳。这都不是问题,因为韩信坚信项羽得有犯愁的时候,只要项羽犯愁,就得有用参谋的时候。但是残酷的事实让韩信绝望了,项羽这个人真不能用常理推测。每当项羽犹豫不决的时候,闷头出去打一架事情就奇迹般的解决了。这事一而再,再而三的上演。从杀宋义到收章邯,再到废熊心建立西楚王朝,项羽就是这么简单粗暴的成功了。那韩信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弄得韩信都有点怀疑人生了。

其实项羽并不是不用谋士,只不过他用谋士的方式跟别人不一样。举个例子说,你看刘备遇到事情,就让诸葛亮策划方案,包括具体实施,都由以诸葛亮为首的谋士集团处理。项羽的谋士团相当于明朝内阁和清朝的军机处,那是由老板制定好政策,让谋士们按领导的意图办事。这个方式不光韩信不能接受,范增也不能接受。陈平比较圆滑开始还行,后来他发现项羽还一个毛病。既然是领导制定大政方针,谋士去按照这个框框去办事。如果这个大政方针有问题怎么办?领导那是不负责任的,谋士全责。总之领导永远没有错,所以陈平一看这活没法干,跳槽。

韩信也是因为这样,跳槽跟了刘邦。韩信终于当了大将军,出三秦击败了没牙老虎章邯,然后就没打像样的仗。终于,彭城惨败后的刘邦终于意识到战争不是闹着玩的,这才封韩信为左丞相,正式让韩信制定整个灭楚战略方案。韩信思路很清晰,《汉书》上记载韩信是这么说的:“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刘邦深以为然,让韩信单独开辟北方战场。这才有了韩丞相东进灭魏,活捉魏王豹的大功。

韩信是个战略家,所以他不可能冲锋陷阵。灭魏之战的精髓是韩信指挥的汉军行军路线。真论到刀光剑影的战场上,猛将曹参冲锋陷阵是攻克安邑的大功臣。还有,曹参是刘邦的铁杆,有他在不怕韩信造反。灭魏之战结束,刘邦实在是顶不住楚军猛攻荥阳的压力,调走了韩信的精锐,而韩信和曹参的下一站就是代国,韩信只能以新招募的士兵作战。

简单回顾一下,这个代国在今天山西境内,既不在楚朝,也不在汉国,属于楚汉之外的第三方势力。前边咱说过,田荣定三齐宣布山东独立之后,陈馀找田荣借兵,裹挟代王赵歇打跑了常山王张耳。陈馀和赵歇还挺五讲四美,互相的非常客气。陈馀立赵歇为赵王,赵歇封陈馀为代王。陈馀心说小样你别来这套,我就在赵国当丞相,至于代国,就让夏说以代相的身份去管理。就这样,赵王歇和齐王广成了盟国,同为楚汉之外的第三方大势力。当然了,这两方的实际掌权人是陈馀和田横。

因为张耳的原因,陈馀和刘邦不可能在一个战壕共事。陈馀是儒将,恨透了刘邦用假人头忽悠他的伎俩。刘邦被拆穿了西洋镜,也不好再面对陈馀。所以韩信这次战争不用考虑太多,杀了陈馀就行。

要破赵国,必先剪除代国。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按顺序来吧。镇守代国的是夏说,这是个陈馀的死党。当年就是夏说定计,让陈馀找田荣借兵破张耳。对于韩信来说,这个对手并不难打败。

韩信的部队是有实际苦难,但是夏说也有难言之隐。简单说陈馀对赵歇来都没有放心过。韩信兵犯代国,陈馀有三条路可走。其一,带领精锐部队增援代国。然后问题就来了,只要陈馀前脚走,后脚赵歇就得闹独立。就算赵歇没这念头,保不齐别人或者别的诸侯有这念头。也就是说,陈馀是绝对不会和赵歇分开,除非山无棱天地合,才敢与君绝。

那么说陈馀带着赵歇一起去前线怎么样?NO.NO.NO.山西境内千沟万壑,去了守哪?没得守,又不放心河北的大好河山放在刘邦、田广、臧荼、项羽四家的眼皮子底下成真空地带,所以陈馀只能选第三条路。

与其驰援代国,倒不如留着有用之兵,防守太行山一线,阻止韩信进入河北。到时候赵军本土作战,韩信客场作战,大家就拼粮食呗。

所以我们如果看整个代、赵战场的形势,陈馀的举动是有意识的放弃代国。既然陈馀不出手,韩信作战就非常顺利了。韩信指挥若定,曹参勇猛无比。俩人黄金搭档,在山西大破代军,曹参一直追到今天的太原活捉夏说,给大元帅韩信献礼。

代国既灭,这场游戏开始变得有意思了。根据韩信的战略架构,下一战是非常关键的汉赵之战。根据项羽的作战计划,一定要进一步加紧攻克荥阳的步伐。韩信打仗走哪条路,对手都难以琢磨。项羽打仗走哪条路,地球人都知道。韩信指挥的是整个汉国,项羽指挥的是自己的骑兵。所以韩信破代之后,整个战场都是韩信站在上帝视角指挥的。

项羽志在荥阳,陈馀目光盯着太原的韩信。然后问题来了,韩信带领的这票新军,根本不是汉军主力,还得分给曹参一部分扫清代国境内的敌对势力。即便是张耳这时候带了三万精兵跟韩信汇合,这支部队也不是汉军主力。难道说韩信、曹参、张耳跟陈馀决战就能击败赵国吗?不能够,张耳的到来,一方面是补充韩信的军队,一方面是吸引陈馀的注意力。韩信如果从太原出兵打赵国,一定是攻打赵国北部。但是区区三四万人的作战任务就是吸引火力,汉军的大招是刘邦抽掉了荥阳周边的队伍,要从河北南部北上攻打赵国腹地。

项羽压根信不过陈馀,自然不会与陈馀并肩作战。项羽在这个时候找到了攻克荥阳的机会。大战之前,战场形势就是韩信、张耳带领汉军跟陈馀在河北、陕西北方的交界处对峙,曹参为韩信扫清背后的代国残存势力,刘邦亲率大军坐镇河南北部兼顾荥阳和赵国,项羽带领大军继续加紧攻打荥阳。

也就是说,风起云涌的汉灭赵之战绝非“背水一战”四个字可以概括的,在整个楚汉大战场上面,这场战争绝非那么简单。那到底这场战争是怎么一回事呢?下节再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