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西点评]张幼军:胡耀文的诗《风中倩影》赏析
风中倩影
胡耀文
风吹拂她年轻的白发——
在黄土山、桐子垴,那个牧牛的妇人
是我的母亲
风吹拂着她单薄的身影——
初夏的麦地上,这是抚慰的风
深冬的红薯地,这是恼人的风
风吹拂她的青春,她生殖的艰辛
她的痛和快乐,也吹走了她的爱人——
对于一个40多岁就丧夫的女人,风显得刻薄
斜风细雨中,那挑着沉重稻捆
那担着满筐红薯的蹒跚身影,是我的母亲——
身后,跟着她长长短短一排六个孩子
——这并不是优美画面,当我忆起
故乡的泥泞,在风雨中訇然作响*
从此,我就有了爱和精神的根基
赏析
张幼军
无疑这是一首献给亲爱的母亲的颂诗。
作为儿子“我”最能理解母亲的不易、母亲的艰辛。盛年丧夫,对于一个女人来说,这是怎样的悲惨!天塌了,母亲须得用自己孱弱的身体去顶;一家人的生活的重担,母亲须得用自己瘦弱的双肩一人来挑。母亲须得去黄土山、桐子垴牧牛;斜风细雨中,那一挑着沉重稻捆的女人,是“我”母亲;那挑着满筐红薯的蹒跚身影,是“我”母亲;辛苦劳作的母亲身后是我们长长短短的一排——母亲的六个孩子。每每这样的画面出现在人们面前,人们都知道母亲有多难,母亲有多苦。“我”相信,这样的画面不会很优美,“我”也是当年的画中人,给母亲造成艰辛困难和痛苦不幸的,有“我”。
“我”感恩母亲,在极其艰难困苦之中没有嫌弃“我”,而是含辛茹苦把“我”抚养成人。母亲艰难劳作的画面,“我”是看不到,因为“我”就在画里面。但,长大了的“我”完全能想象得到母亲是多么的不易。“我”和母亲同在乡间泥泞中艰难行走时,在风雨中訇然作响之声,更是收藏在“我”记忆的深处。“从此,我就有了爱和精神的根基”。
跟母亲一块儿苦大的孩子,对母亲的感情想必不同于在顺境中长大的孩子吧。尽管母亲早已经是青丝变成了白发,但母亲在“我”眼中始终靓丽,写给母亲的诗诗题冠以“风中倩影”,特地以此来表达“我”对母亲的敬意和爱心。整首诗作者多次提及风,这风与母亲可是一对冤家。是啊,风风雨雨几十年,风给母亲制造的麻烦还少吗?比起给母亲的抚慰要多很多。所以,“我”对风没有什么好感。在“我”看来,风不但恼人,风还显得对母亲刻薄;风更是“我”的仇人,母亲的爱人——“我”父亲就是风给吹走的。“我”爱母亲,同时,“我”找到了爱恨情仇发泄的对象——风。
作者移仇恨之情于风,实际上,是借以突出“我”对母亲无限心疼、对母亲无限的爱的感情。由此,诗就有了动人心魄的巨大的艺术魅力。
张幼军,湖北大冶市人,1948年1月出生。大冶一中退休教师。曾任黄石市首届学术学科带头人、黄石市中学教师高级职称评委,省中语会会员、黄石市中语会副理事长、全国优秀教师、特级教师。
《新东西》编辑部
主 编:向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