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的成长
全文1785字,阅读约需4分钟;
《论人的成长》这本书是罗杰斯晚年的代表作,也是他最畅销的著作。
说起罗杰斯,你可能不太清楚他是谁,他与马斯洛一同创立了人本主义心理学(我最喜欢的一个心理学领域之一)。人本主义与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在心理流派中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中,相比于其他两者而言,它更接地气,强调人具备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强调人的正面价值。
在本书中,作者认为心理治疗师的任务,就是营造合理的心理氛围,实现人的自我激励,激发他们的内在潜力,也就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心理疗法。
虽然本书讲的是关于心理治疗师的一些理论,但是可适用的范围可以扩展到各个领域,这也是心理学的魅力之一,甚至对我们日常的深度沟通也能起很好的作用。
他在书中就提到过:
真正的沟通,并不是言语上的回应,而必须伴随着深度倾听和心对心的沟通。
在早年的心理治疗当中,罗杰斯发现一个弊病——要帮助来访的接受治疗者解决问题,不能够仅仅把他当作一个客观对象来看,而是把他当作一个人,和他建立关系,赢得他的心才行。
在一个特殊的治疗经验当中,他意识到,心理治疗师需要做的,不是专业姿势来理解对方,而是与来访者建立一种亲密的人际关系,并在之后提出著名的“来访者中心疗法”。
该疗法的关键在于,认为来访者本人才是治疗的中心,治疗师只是起到引导作用,通过建立积极的沟通和良好的氛围,让来访者实现自我理解和自我治愈。
在这个过程中,心理治疗师其实要做的的,并不是过多干预,而是认真地倾听对方的内心,倾听得越深入,带来的影响越大。
这种深度的倾听,会给来访者带来一系列积极变化,让他感到开心、满足和感激等正面情绪,并愿意交流更多关于自己的情况。
现代人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似乎变得越来越孤独了,不愿意对外表露自己的感受,却渴望沟通和关爱,也就导致心理层面出现了种种不健康的问题,而在得到深度倾听之后,不仅可以解决心理问题,他的自我发展也会得到提升。
讲到这里,随着罗杰斯运用该理论让人们重新发现自我,他也不断扩大自己的理论范围,并提出一个新的概念:个人中心取向。
什么是“个人中心取向”?
这种取向的核心假设就是,个体内部本身就拥有许多用于认识自己、改变自我概念和自我定向行为的资源。
好像有点不好理解,但没关系,“个人中心取向”与“来访者中心疗法”从核心上看,是相通的,但是个人中心取向可以上升到一种人生哲学的层面,一种生活和存在的方式,它不仅可以适用于心理治疗,还可以用于教育、个人成长等等,适用于任何想要实现自我,促进成长的个体。
关于个人中心取向的定义前面讲过,它还有两大基石——实现倾向和形成倾向。这里限于篇幅,那我就直接写一下它的实操方法吧。
在各个领域当中如何用到“个人中心取向”来促进个体成长?罗杰斯指出,要实现个人中心取向,关键是营造促进成长的支持氛围。这个氛围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个要素是真诚、真实或者说一致性。
在与人交流,罗杰斯会毫不顾忌地与人谈论很多讳莫如深的内心感受和隐私,他认为,那些看似隐秘,最不能分享的东西,恰恰是最值得分享的。在心理治疗或深度沟通当中,你越是真诚而透明,来访者发生积极变化的可能性越大。
第二个要素是无条件积极关注。
无论来访者表现出什么状态,治疗师都应该抱持积极的接纳态度,不要进行评价对方的个人品质及行为。治疗师的积极关注能够帮助他们全面认识自己和自己的处境,看到自己的优势,行为改变才有可能发生。
第三个要素是移情性的理解。
其实,这个意思就是我们所说的“共情”,但是要在这个过程中,治疗师要抛开自己的看法和价值观,毫无偏见地进入他人的世界,在其中遨游,但是不做任何评价。如果治疗师能够建立共情,就能有效拉近二者的关系,让对方接纳自己。
这三大要素,不仅适用于心理治疗,也可以适用于任何以促进人的自我发展为目的的情景当中。
在书中,罗杰斯来提出了教育领域的问题——现在教育过度重视理性和知识灌输。他认为,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把学习者看成一个完整的人来进行的教育,它不仅包含理性学习,也包含直觉和情感的学习。
在全书的最后,罗杰斯描述了自己心目中“明天的人”的品质:他们将更有开放性,更渴望真实与灵性的自我,不追求物质享乐,不盲信科学技术和权威,对自然更加亲近,人与人之间也更加亲密和充满关爱。
对我们个体来说,自我实现是最高目标,那我们是否具备了成为“明天的人”的品质了呢?如果没有,那该怎样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