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爱德华•霍普作品欣赏
文/骚客赏画记
“餐厅的门打开了,走进来两个男人,他们靠着柜台坐下。
天色已晚,餐厅里明亮的灯光照亮了落地窗外的漆黑街道。小伙计略弯的腰,男人深埋的帽檐,还有长桌另一边装作并不相熟的男人,侧过脸,观察着身边的一切。在这看似平静的夜色之下,隐藏了一场蓄谋已久的谋杀。”
这是海明威著名短篇小说《杀手》的描写片段。若干年后海明威小说中的场景被他的一位忠实读者,美国具象派画家爱德华·霍普画出来了。这幅画的名字叫《夜鹰》。
抛开海明威的小说不谈,单看画作,似乎又有另一番景象。骚客赏画记相信霍普不过是从几行海明威中得到点素材而已,而真正的重头戏是这幅画表现出的孤独感。《夜鹰》创作于二战时期珍珠港事件发生以后,艺术家在这幅画中表现出的超凡的敏锐的感受力,似乎与彼时正在如火如荼的世界大战相呼应。与硝烟弥漫的战场相比,《夜鹰》实在是太安静了,太孤独了,也太诡异了点。
只见这幅画作中孤独的顾客坐在夜晚的餐馆里,彼此仿佛毫不相关。餐馆中日光灯非常明亮,站在街道外面可以看到餐馆临近街道上有块巨大的玻璃窗,透过它所投射出来的光铺在沥青马路上。抬头看看上方,只见阴暗的门楣显示此时正值午夜。画作中央背对观众的顾客,坐在吧台前的圆凳子上显示出这幅画的谜语性格,因为它促使观画者去思考,而不管那是什么样的念头。餐厅中那红褐色的桌子以及外面大街上餐厅对面二楼的红色的墙让人感到情绪紧张。餐厅外空荡荡的街道,没有一个行人,似乎充斥着一股空虚的虚空。那个半夜三更还在营业的餐厅显得非常不真实,而它矩形的窗户与附近轮廓分明的线条,令四个人仿佛困在一个灯光笼罩的孤岛中,或者说他们被囚禁了,在这个孤岛中的人们却更加的孤独,分成了四个小岛,个个都带着阴郁、冷漠、逆来顺受的情绪。是的,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一如在战争中的民众,命运飘泊不定。
骚客赏画记曾在《安德鲁·怀斯:一个孤独的怀旧者》一文中形容霍普的孤独是浓郁的,是无声的呐喊,画面之外的霍普何尝是享受这份孤独的呢?他的每一幅画都似乎在诉说衷肠,代表了每一个现代人。
爱德华·霍普(Edward Hopper,1882年7月22日-1967年5月15日)是一位美国绘画大师,以描绘寂寥的美国当代生活风景闻名。爱德华出生在纽约并在纽约学习了商业艺术与绘画,他最重要的老师,也是对他画风影响最大的人是罗伯特·亨利(Robert Henri),罗伯特经常要求学生要将他们的创作“引起世界的骚动”,罗伯特生也是属于都会写实画风的推广者,他的门生以后几乎都成为了美国重要画家,并被评论家称为垃圾桶画派(Ashcan School)。
1882年,霍普出生于一个荷兰移民之家,荷兰人高大的身材让他与本土的孩童显得很不一样,身高尤其突出,可以说霍普画中的孤独感可以追溯到他的并不愉快的童年。不善言辞的霍普变得更加沉默寡言。于是,小霍普渐渐喜欢上了一个人在海边发呆,大海的广博似乎可以容纳他满满的心事。我们在他后期的许多画作中都可以看到他对大海与蓝色的偏爱,骚客赏画记猜测,也许在霍普的心中蓝色(blue)代表了广阔、包容与忧伤、孤独。
在母亲的影响下,霍普广泛的阅读并绘画,绘画成为他表达情绪的手段,而骨子里的诗意与日俱增,给他的绘画艺术添加无穷的魅力。霍普曾经先后三次前往欧洲,主要研究欧洲的新兴画风。但他对当时立体主义画派的抽象潮流并不感兴趣,他探索具象艺术,并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
霍普极擅长利用最简单的街角景色与观众产生共鸣,再辅以锋利的光线,让人清晰地感受到画中强烈的孤独感。美国抽象主义画家罗斯科(Rothko)曾经说过:“我讨厌斜线,但我喜欢霍普的斜线,它们是我唯一喜欢的斜线。”
似乎,霍普笔下的人物像或多或少的都在回避着观众的视线,他们或背对观众、或侧视着远方,这或许与霍普的性格有关,就连我们看霍普的自画像都可以看到那种腼腆,仿佛随时他都会把眼睛移向别处。骚客赏画记认为霍普那些超现实意味的图景都在说明,画家并非是在孤芳自赏,而是在解构新世纪的孤独,画面表现的绝不是多愁善感的孤独与感伤,而是孤独所引发的思考和想象,它具有普遍意义。因此我们看到霍普的画总是能够引起强烈的共鸣。
1967年,霍普于画室中安静的离开这个人世。这位描绘孤独的画家曾说过:“人走室空,但阳光依然洒下,我的离开并没有改变世界的什么。”
然而我们总是怀念着爱德华·霍普。
@骚客赏画记 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