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提:学好数理化,打遍天下都不怕!如何系统性培养理工娃?
据说 ——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统计:“接下来十年近80%的工作岗位,都需要求职者具备某种形式的数学和科学技能”。
事实上, 今天的美国企业,尤其是核心的500强企业中,最需要的岗位,也都和STEM技能相关。科技行业的高薪高福利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加入,IT领域更是独占鳌头。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这句话不仅没有过时,反而更加重要了。
有远见的父母,都想把孩子培养成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但是,我们现在理工科教育,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呢?
中国孩子的数理基础好,但主要还是体现在成绩上,转化为核心技术的东西有限...
中学的学科教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分科而学,可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却不是按学科设置的...
简而言之,在理工科学习方面,我们的孩子接触更多还是书本知识,对综合能力的培养不足。解决这个问题的核心,就是“STEM教育”。
STEM代表的是科学 (Science) 、科技 (Technology) 、工程 (Engineering)及数学(Mathematics),它不是四个学科,而是一个整体——从分科到综合、知识讲授到实践运用、理论公式到真实世界的回归。
那么,该如何引导不同年龄、喜爱理工科的孩子,系统性地培养STEM素养呢?我们邀请了四位STEM教育行业的专家,他们与成百上千的孩子一起学习,看着他们成长,想必能为各位爸妈答疑解惑!
阶段一
小学-8年级 实践与解决问题很重要
解决方案:动手创造类
樊佳俊 Jason Fan
FUTURE CITY青少年STEM教育实践体验中心 CEO 联合创始人
工程师、国家一级建造师、美国纽约大学全奖获得者
每个孩子都不缺乏好奇心和探索能力。在更小的时候,孩子喜欢吐泡泡、喜欢去抓手边的任何东西,其实都是在通过“触觉”对进行探索,建立起对真实世界形式、规律和关系的理解。
所以,低龄阶段培养孩子数理思维,不是只能去学习知识点,更应该是具象的、实操的,在动手中感知世界。比如乐高、简易的机械...都是很好的启蒙。
这样,到了小学高年级或是进入初中后,孩子们就能延续兴趣,应用之前积累的经验去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认知世界。
Jason老师介绍,各种PBL学习、创客营、机器人项目,都可以让孩子游戏与科学的碰撞中解锁新知。
(Future City 与 南京雨花台中学合作的创客周)
比如未来之城主打的“FRC机器人”项目,是最受13岁以上的孩子们欢迎的。FRC是目前全球最顶级、技术难度最高的青少年机器人大赛。FRC不仅是一场机器人比赛,更是中学生应具备的所有STEM素养的展示舞台。
参加机器人项目,一定要对工科有天赋吗?
组建一支FRC队伍,就像开一个小公司。不仅需要搭建机器人,也要编程,领导力、成本控制、商业策划、谈赞助;除了操作手,也要军事家、数据分析专家。
比如,FRC就有一个路演环节,需要学生在公众面前演讲,使用清晰、有说服力的语言,阐述自己的队伍和产品。这就锻炼了他们的项目管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每个孩子每一年都可以承担不同的任务,大胆突破自己的能力,迎难而上,综合提升自己的能力和STEM素养。
女孩适合学习机器人吗?
很多人在选择是否加入这项活动时,会因为男多女少的状态而退却。而星河湾双语学校的上海女孩Yina,因为喜欢理科,两年前接触了FRC后便不可自拔。
她说,“作为女生,我们和男生一样,一起搞机械,一起从C学到Java,围坐在一起探讨程序框架,趴在地上检测程序结果,一起画3D建模型,从一个零部件画到一整个机器底盘,男生可以做到的事情,女生也可以。
女孩有没有优势?如果说排线更整洁、画线更细致是优势的话,那就是了。”
(Yina与她的FRC队伍)
未来之城鼓励发现和认知自我,不要求孩子在来之前就具备理工科的天赋,只要他们尝试之后,发现了创造的乐趣、合作的乐趣,那就是最合适的。
除了培养孩子综合的科学素养,机器人项目对未来升学也有一定的助益。
对出国党来说,参加国际性的FRC竞赛,对于知名大学的申请有直接帮助,是刚需。对高考党来说,VEX机器人项目是中国教育部认可的白名单活动,在西安交大、上海交大 、同济等名校的自主招生中,VEX项目是他们考察的一个依据。
阶段二
8-12 年级 拓宽学术宽度与深度
解决方案:国际性学术竞赛
Joyce 老师
翰林学院联合创始人,国际竞赛领航者
平台上累计培训人数超过2000人,各学科竞赛均有全国甚至全球领先战绩
进入中学后,学习的中心应当转向严肃的学术探究。因为具有高选拔性,通过竞赛成绩,未来大学的招生官们几乎可以一眼辨识出学生的学术程度。
许多家长和孩子不了解竞赛,总觉得这很功利,或者很死板。但Joyce认为,觉得竞赛也有很好的地方。
首先,竞赛是一个学习的机会,给了孩子一个时间目标,要在某个时间节点之前,完成一系列学习任务,能很好地帮助他们解决明日复明日的拖延问题。
第二,国际性的学术竞赛不仅仅是刷题,更是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不那么喜爱竞技的孩子也可以“重在参与”。
为什么国际学术竞赛能够全方位培养孩子的素质呢?
首先是学科知识,没有学科知识作为基础,更加高大上的那些都会是空中楼阁。
国内的很多竞赛,比如奥数,考得很深很刁钻;但国际性的竞赛,比如AMC (美国数学竞赛)、USABO(美国生物奥赛)等等“学科类竞赛”,考得范围很广,会涉及到大学的一些学术性内容,如果获得比较好的名次,就证明孩子在这个领域,比同龄孩子有了更广、也更扎实的知识储备。
其次是科学素养,这包括逻辑思维和怀疑精神:逻辑思维帮助孩子判断客观正误,怀疑精神给你寻找真相的动力。数模类的竞赛,比如美国高中数学建模竞赛(HiMCM)其实非常考验科学素养,因为这一类竞赛是针对思考过程的,而不是针对思考结论的。
最后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理解和转化问题的能力,针对某一问题检索信息的能力,自学的能力,等等。一些顶尖科研竞赛,例如丘成桐奖、英特尔ISEF、谷歌GSF,让学生以提交研究报告的形式参与竞赛,都是锻炼问题解决能力的好机会。
比如有个孩子对生物十分感兴趣,参加学研类的竞赛时研究的题目就是“龙虾尾巴的抗冲击能力”,为了解决这个课题,他需要合理安排时间,阅读各类文献、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并用可视化的方式表达出来,以及后续进行发表,这些都实实在在地锻炼了孩子的综合技能。
很多家长认为,竞赛只适合有特殊天赋的孩子,其实不然,国际竞赛更多的看孩子对这个学科是否感兴趣,是否愿意去探索。
各年级如何科学地规划竞赛?
小学到初一这一阶段的话,Joyce建议还是先让孩子提升对STEM的兴趣,多参与一些有趣的课外活动,也要注重英文能力,为未来参加国际性竞赛打好基础。对数学有天赋的孩子,可以适当参加一些数学思维类的竞赛,比如Math League (数学大联盟)。
到了初二之后,竞赛的规划选择就多了。学科类的可以参加各种数理化生、计算机商赛、数模等等;学研类呢,就主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去选择课题。
到初三以上、高一高二,时间也是很充分的。Joyce的翰林学院也会在这两块儿进行统一规划,去整体提升孩子的知识点、动手能力、思维能力整体。
阶段三
10-12 年级 综合提升学术素养
解决方案:科研项目
王筱稚
集思学院教研中心总监
哥伦比亚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国关学院学士
紧接着上面的学研类竞赛,我们来聊聊下一个项目 —— 科研。
到了中学高年级,孩子应该把兴趣沉淀深化在学科上,以大学阶段所需的能力为参照,提升学术素养与科研能力。
从什么时候开始科研更合适?
科研对孩子的知识水平有一定要求,从头至尾地完成一整个项目,又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出成果。所以,王筱稚老师认为,在适当的规划下,可以从中学入学的第一年开始,多利用假期去参加科研,这样能申请季来的时候,就不至于手忙脚乱。
看过很多优秀孩子的申请案例之后,我们发现,大多数被名校录取的孩子都是从中学第一年开始科研,不仅能够证明自己对科研的坚持与热情,还有助于查漏补缺。
集思学院的学员王同学,就是一名喜爱计算机的高中生。她一升入中学就在准备计算机竞赛,但她发现自己在应用方面的知识是短板,尤其在动手、研发这方面还不够优秀,参加比赛很吃力。
所以,她参加了“AI HUB 顶尖学术计划”这一科研项目,经过了几个月的学习和小组合作研究,成功做出了一个“商务谈判机器人”。
她说,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她不仅巩固了以往的专业方面的知识,还运用知识、有自己的产出,对AI这个领域也有了更加深刻地了解,可谓收获颇丰。
(王同学在科研课程上与教授互动)
为什么商科文科的孩子,更应该通过科研项目来增强自己的竞争力?
说到培养“理工科”的孩子,好像是把文科和实质性的研究区别开来了。但是,科研并不是数理专业的专利。
第一,我们的社会出现了许多的复合型专业,而这种融合与交叉,无一不以自然科学为基础。
例如传统的社会学,也在应用中强调了数据分析等技能;最近几年非常热门的金融工程、金融数学专业,就是用计算机来实现数学模型,从而解决金融相关的问题。
虽然产业实操中需要应用交叉学科的只是,但学校里的教学内容却进化地比较慢。所以,如果学生能通过科研项目,预先了解未来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并加以演练,肯定会增强自己的竞争力。
比如集思学院的徐同学,就参加了“量化估值”方面的科研项目。项目最后需要做一个数据分析的案例,用Python和金融数据分析的知识以及画图的数据包来完成。
他说,自己平时学的更多是书本知识,这次感受了从头开题到结果的过程,实际应用了训练的代码能力,也查了很多资料,搜索能力极大的提升了。
徐同学的科研导师既是藤校教授,又是全球顶尖投行的高管。在交流中,他了解到在实操中,什么时候该用什么软件、为什么要这么用。对未来金融领域的工作有了基础了解,是最让他欣喜的一点。
第二,普遍来说,国内中学阶段的学习是偏理论的,尤其是文科的孩子,基本上就是在不断地看书、读书,却轻视了“技能”的培养。
但实际上,就算是纯文字类的工作,写新闻也好、报告也好、分析也好,都有它的内在技能,例如洞察问题的能力、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的能力、文字表达能力... 都需要专门训练的。
比如集思学院的学员的丁同学,她本科学的是英语专业。这个专业比较泛,如果未来不走专业的语言方向,从课程学习中很难能锻炼出更多的技能。
丁同学感兴趣的方向是跨文化交流。她发现,很多人即使外语非常流畅,却还是无法和来自另一文化的人有很好的交流。于是,她在一位哈佛导师的辅导下,她以电影《降临》为主题,研究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丁同学得出了结论:语言的形成与思维、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缺乏全球化思维,沟通始终会存在障碍。最终,她用完整的研究报告和科研论文展示了成果,也在这个过程中,训练出了许多科学探究的“技能”。
中学生为什么要参加科研?
对于中学生来说,谈及培养“职业技能”可能还有些遥远。那么,为什么中学生还应该积极参与科研呢?我们曾经与ViaX科研教育做过一次深入探讨。
Cynthia 老师
ViaX资深科研背景提升导师、留学规划导师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学生曾录取剑桥大学、LSE、UCL等
第一点,中学生正处在未来方向选择的关键期。通过学术研究,孩子们才能切实地体会到,各个专业到底都在研究什么、未来将是怎样的工作状态。
比如ViaX的学员Madeline,她最开始其实并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后来,她接触到了数据科学的研究课题,她从自己感兴趣的足球赛出发,通过数据建模来研究足球比赛时间和胜率之间的关系。
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她发现自己对数据科学充满好奇,并逐渐明确自己未来希望从事计算机和数据科学的发展方向。
所以,科研项目提供的不只是知识,更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第二点,是否有良好的科研经历和科研能力,是每一个顶尖名校默认的录取考量。
高等教育的使命是为社会进步、产业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和前沿基础,所以学校都希望能够从一届一届优秀的学生当中,选拔出有能力传承学校衣钵,并且在科研上有重大突破的苗子。
所以,他们最重要的一项考察标准就是学生的“学术能力”。
很多家长会误以为学术指的是在校成绩和标化考试,但是,标化成绩的高分是有固定方法的,大量的训练能让学生在某一个水平下有稳定的发挥。
因此,“软性技能”和“成果产出”才更加能体现学生的可塑性和真正的学术能力。
比如ViaX的学员,高中生Emily,她感兴趣的话题是生物学中的“再生基因”,这是无法在高中校内接触到的知识,所以她选择课外的科研项目。
在导师的指导下,她了解到一个概念叫DN/DS,是一个可以测量再生基因在整个基因库里变化的一个量,通过这个数值,可以去分析再生基因的进化过程。
整个科研过程中让她印象最深的是,在一次导师布置的目标研究中,她意外的发现了一组数据,是一个在预期范围之外的、统计上的规律。发现这个数据后,导师也很兴奋,说这很有可能代表了一个新的再生基因的特质规律。于是Emily接着探索,找到了更多的理论支持她的推测,写成了一篇论文。
最后,她的论文被一个国际会议录用,还陆续收到了许多科学期刊的投稿邀请。同时,她也凭借着这一科研成果,收到了梦校埃默里大学的ED O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