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知狡辩 轻松驳之(五)‖ 以臆想作历史证据

陈献章塑像(来自网络)

山人在《无中生有的云浮程溪和龙母庙(之十一)·罗定州、东安县均认为程溪在悦城!》指出:

陈献章诗:“山作旌幢拥,江絣镜面平。舟航乘晓发,云物入冬晴。鼓到江心绝,槎冲石角横。经过悦城曲,无语笑浮生。”其题目,《白沙子全集》作《悦城》,陈永正教授的《陈献章诗编年笺校》,也是作《悦城》。康熙二十六年《罗定州志·卷之八·艺文》,乾隆五年《东安县志·卷四·艺文志》、道光四年的《东安县志··卷之四·艺文》收入了陈献章这首《悦城》诗,把题目改成了《渡程溪》,充分说明:康熙《罗定州志》,乾隆、道光《东安县志》的编纂者都认为“渡程溪”发生在悦城。换句话说,就是罗定州、东安县均认为程溪在悦城!

中华书局《陈献章集》中的《悦城》诗

云城云安某位文史“专家”在其《某氏有关云浮程溪之谬论一览》中无知地狡辩道:

的确在《白沙子全集》中定名为《悦城》,但我们都知道,《白沙子全集》不是陈献章本人写的,而是明、清两代经过多次辑录陈献章的文学作品而成的,而将上述诗名定名为“悦城”,则极有可能是明、清后人在辑录过程中找不到原有诗名而根据诗中“经过悦城曲,无语笑浮生”句加上的。

这位只读过初中的云城云安文史“专家”竟然无知到说“《白沙子全集》不是白沙子陈献章本人写的”程度!

山人不禁要问:《白沙子全集》不是白沙子陈献章本人写的,那是谁写的呢?

紧接着,这位“专家”又说,“是明、清两代经过多次辑录陈献章的文学作品而成的”。

前面一句说“《白沙子全集》不是陈献章本人写的”,后面一句又说是“辑录陈献章的文学作品而成”,如此前言不搭后语,难道这位云城云安文史“专家”的脑神经会不时出现短路现象的?

这位只读过初中的文史“专家”说:“将上述诗名定名为'悦城’,则极有可能是明、清后人在辑录过程中找不到原有诗名而根据诗中'经过悦城曲,无语笑浮生’句加上的。”也就是说,这完全是这位自以为学问在中山大学陈永正教授之上的云城云安某文史“专家”的臆想,是虚妄的!

明、清后人有可能在辑录过程中找不到陈献章这首诗原来的题目(“专家”说是“原有诗名”)吗?这位不读、也读不懂古籍的“专家”,是不可能了解有关陈献章诗文集的刊印历史的!

中华书局1987年出版了《陈献章集》,前面的《点校说明》说:

陈献章在世时,其诗作已有刻本流传,而文章虽为门人传抄,然未会辑镌版。白沙诗文全集,罗侨始刻于明弘治十八年(时距白沙死去仅有五年),诗文各十卷。正德三年,林齐重订而补刻之,卷帙依旧。而后,嘉靖十二年,高简、卞崃重刻之。此本于白沙诗文有所增削,并为八卷。至嘉靖三十年,萧世延刻本问世。编次同于林齐刻本,而增刻补遗一卷,为二十一卷。其后,明万历二十九年林裕阳、万历四十年何熊祥、天启元年王安舜、清顺治十二年黄之正等人先后覆刻,均为九卷。其编次大略同于前刻,而诗文递有增益。至清康熙四十九年,何九时又重刊之。此本远近搜访,颇有增益。得前未曾刻者:序四首,记二首,题跋一首,书一百五十八首,个体诗共五十五首,合并旧刻刊之,六卷。本集的整理即以该本为底本。此后又过六十年,乾隆三十六年,陈氏宗族又重刻之。是本大率取裁何九时刻本,诗文稍有增益,而未采纳何本补遗的多。

中华书局《陈献章集》的《点校说明》

不算陈献章生前流传的诗作刻本,弘治十八年(1505年)已刊刻了陈献章的诗文全集。正德三年(1508年)重订补刻,前后只相隔5年。嘉靖十二年(1533年)又刊刻,距正德三年只有25年。嘉靖三十年(1551年)又刊刻,距嘉靖十二年只有18年。明万历二十九年(1591年)又刊刻,距嘉靖三十年40年。万历四十年(1612年)又刊刻,距万历二十九年只有11年。顺治十二年(1655年)又刊刻,距万历四十年43年。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又刊刻,距顺治十二年55年。

如此多次重刻的史实,这位云城云安文史“专家”竟然完全不知,还以其“臆想”进行狡辩,说是极有可能“明、清后人在辑录过程中找不到原有诗名而根据诗中“经过悦城曲,无语笑浮生”句加上“悦城”这个题目。无知的“专家”只能忽悠他无知的粉丝!

综上所述,陈献章这首诗的题目从一开始就是《悦城》,不可能出现这位只读过初中的云城云安文史“专家”所“臆想”的情况——在辑录过程中找不到原有诗名而根据诗中“经过悦城曲,无语笑浮生”句加上“悦城”这个题目!

康熙二十六年《罗定州志》,乾隆五年、道光四年《东安县志》收入了陈献章这首《悦城》诗,把题目改成《渡程溪》,充分说明:志书的编纂者都认为“渡程溪”发生在悦城。换句话说,就是上述志书均认为程溪在悦城!

本系列文章链接:

1.无知狡辩  轻松驳之(一)‖ 不识正文与夹注

2.无知狡辩  轻松驳之(二)‖ 笑掉大牙的断句

3.无知狡辩  轻松驳之(三)‖ 狂犬吠日

4.无知狡辩  轻松驳之(四)‖ 如此“方便阅读”!

5.无知狡辩  轻松驳之(五)‖ “舟次”变“登岸”,西江变洚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