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旧事‖ 第四十七回 · 遇算命先生西游改东游 丨赏星湖刻石此碑接彼碑

第四十七回

遇算命先生西游改东游

赏星湖刻石此碑接彼碑

西宁文昌桥

话说龙洲砥峙是指梧州城对出的西江中的一处叫鸡笼洲的小岛。鸡笼洲旧名七里洲,又称浮洲,面积约22亩5半,此洲四面环水,一峰耸起,屹立中流,向称“龙洲成峙”。金光绶来到梧州,自然要到这里游览。他让所乘的船停靠到洲边,然后登岸上洲。

洲上最吸引金光绶的,是那座文昌阁,此阁为明代所建,清康熙时重修。

金光绶登上文昌阁,仰观,天高云淡,北雁南飞。俯瞰,绿树挺秀,江树辉映,流水冲溅,帆影如梭。远眺,则群山秀拔,梧州山城山环水绕。一派南国风光,令人赏心悦目。

从文昌阁下来,金光绶与在阁下摆摊算命的老先生聊天。算命先生说:“鸡笼洲得名,乃因古时有仙人在这里放了一个鸡笼。这个鸡笼下有一对宝鸭抬着,所以无论洪水有多大也不会沉没,鸡笼后来成为了小岛即'洲’,故称'鸡笼洲’,又称'浮洲’。”

“鸡笼洲也称'系龙州’,是因为什么呢?”金光绶问。

算命先生似乎也懂得点训诂学的知识,说:“'系’又读'计’音,与'鸡’音近,天长日久,'鸡’讹为了'系’。也有人说,南明永历帝曾泊舟于此,以舟为'水殿’载歌载舞。因这洲系过龙舟,故称'系龙舟’,'舟’与'洲’同音,时间长了,人们就把'系龙舟’讹为'鸡笼洲’。”

算命先生说完,看了看金光绶,然后说:“客官虽然避过大祸,但少不得还要受些颠簸。此行向西,最好不过北流,适宜东走。”

金光绶听了,大惊,知此人非同一般,于是长揖道:“先生高人,万望指点!”算命先生说:“东走大吉。”

离开鸡笼洲,金光绶继续西行,途中,写下了《过系龙洲》一诗:

连江巨石层层起,一石横江砥大流。

风雨合来成幻峡,水天开处见奇丘。

人登小阁空中语,树近寒潮镜里浮。

自是苍梧具形胜,相传终古系龙洲。

诗歌的大意是:

系龙洲周围分布着层层垒起的巨石。

横陈江上的系龙州犹如砥柱在中流。

风雨聚拢江面好像两山夹着的江峡,

雨后水天分开即现出这奇异的山丘。

登上山上的文昌阁说话如在半空中,

寒潮中江边的树木像浮在镜子里头。

梧州本有很多令人流连的风景名胜,

但能长期流传下来的就这个系龙洲。

船到岑溪,转入黄华河。黄华河是西江干流浔江段的支流北流河的支流。如果说西江是母亲,浔江是儿子,北流河是孙子,黄华河就是曾孙了。黄华河得名于古时候河两岸黄色的菊花。这河发源于如今的广东信宜,流经广西岑溪、藤县,在藤县金鸡与北流江汇合,长度460里。黄华河岑溪段落差30丈6尺。上、中游共有5个险滩,自头滩至五滩自然落差8丈多,水深流急。金光绶乘船经过这5个险滩,真是惊心动魄,但悟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于是写下了《过岑溪百折滩》一诗:

十里危滩百折形,接天高浪走雷声。

舟投半峡千峰动,人到中流万虑轻。

秦石古时原带血,禹功斯地未留铭。

篙师莫讶狂澜险,世路原来不尽平。

诗歌的大意是:

险要的百折滩弯弯曲曲长十里,

激起的大浪直拍苍天声如雷击。

船儿进入溪峡两岸群山在移动,

人到了河中各种顾虑基本消失。

古代的亡秦石原带着百姓的血,

这里没留下刻石记载大禹功绩。

撑船师傅不要惊诧险要的狂澜,

世间的道路本来就不会是平夷。

“世路原来不尽平”,这是金光绶走过百折滩获得的感悟。过了百折滩,当晚就到了北流。

北流即今北流市,位于广西东南部,南与广东高州、化州、信宜接壤。旧称粤桂通衢、古铜州,历史上曾富甲一方,素有小佛山和金北流之称。是夜正是农历正月十五元夜,船停在北流江口。金光绶站在船头,看见城内万家灯火,空中弥漫着祭神的酒香。附近渔歌唱和,岸上绿树掩映的村子敲起了铜锣,演起了社火节目。

看官或问:何为社火?社火是民间一种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狂欢活动。也是高台、高跷、旱船、舞狮、舞龙、秧歌等等的通称,具体形式随地域而有较大差异。南宋·范成大《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说:“民间鼓乐谓之社火,不可悉记,大抵以滑稽取笑。”北流村民元夜的狂欢,让金光绶放下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愁绪,竟然爬上高高的钓鱼台,饮酒作乐。并写下《元夜泊北流江口》一诗:

停舟日落漫衔杯,两岸平林宿鸟回。

乘夜雾浮江气白,爱春花傍月明开。

洲边楫响渔歌出,树里金鸣社火来。

我亦客怀眠不稳,狂吟高上钓鱼台。

诗歌的大意是:

太阳下山小舟停在江口随意喝几杯,

两岸树林茂密归巢小鸟纷纷飞回来。

月夜里白色的水气雾气弥漫在江面,

春花在明亮的月色下开放非常可爱。

洲边传来船桨击水声渔歌随之而起,

铜锣响起元宵夜火树株株银花盛开。

旅途中的我愁绪满怀怎么也睡不着,

纵情吟咏忍不住爬上高高的钓鱼台。

按照系龙洲上算命先生的吩咐,金光绶到了北流,即折回,由西江顺流向东而游。

东行的第一站是肇庆府城。金光绶与艇家说:“在此得停留数日,我先付清之前的船费。如可等我则等,不能等则可回程。我到时再另外雇船。”

艇家说等候。金光绶于是登岸入城,发现其市容与梧州府差不多,但口音区别较大。七星岩是肇庆第一名胜,金光绶决定第二天到七星岩一游。

次日早起,金光绶吃过早饭,离船登岸,独自来到七星岩。金光绶与其他两位游人一起坐小艇进入龙岩洞,欣赏了洞中的石钟乳。但见石笋色如白玉,千姿百态,有金牛望月、仙女思凡、仙女花篮、猛狮出洞、飞网捕鱼,还有不少酷似瑰丽多彩、瞬息万变的云霞,倒映在由地下水形成的清澈水池中,犹如碧霞映玉,发人遐想……

从龙岩洞出来,金光绶看着眼前七座石灰岩山峰如天上北斗七星排列在湖中,问一位在这里出售肇实的老者,这七座石山分别叫什么名字。老者指着石山,一个一个告诉他:“此为阆风岩,此为玉屏岩,此为石室岩,此为天柱岩,此为蟾蜍岩,此为仙掌岩,此为阿坡岩,又称禾婆岩。”

金光绶坐在湖边,久久凝视着这七座石山和石山的水中倒影。湖水荡漾,心中的苦楚似乎被这清波洗涤得干干净净。抬眼望,远处山峦佛寺依稀可辨,侧耳听,钟声梵语隐约可闻。徘徊湖边,约莫有半个时辰,金光绶才离开,到七星岩洞口欣赏那些摩崖石刻。

首先映入金光绶眼帘的是“七星岩”三个大字,款识为:“嘉靖乙酉冬广东按察使莆阳周宣同佥事上虞曹轩来此游,书此。”这款识的意思是说:嘉靖四年(1525年)冬天,广东主管刑名的官员、莆阳人周宣和他的下属官员、上虞人曹轩到七星岩一游,写下了“七星岩”三个字。

金光绶对明代官职比较熟悉,知道明朝省级地方官员分为三司,分别为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布政使管民政,按察使管刑名,都指挥使则管一省军务。周宣是当时主管广东一省刑名的官员。佥事是明代按察使的属官,无定员,分道巡察。但这三字究竟是周宣所写,还是曹轩所写,金光绶无法确定。

金光绶看得最仔细的是《端州石室记》,这是唐代书法家李邕在洞口留下的著名石刻,正文与标题、落款共386字,中央偏左有一马蹄形印记,所以又称马蹄碑。

当金光绶一字一句读完这篇碑记后,金光绶觉得那完全是一篇山水美文,生动细腻地描绘了石室里面仙境般的奇异景致,抒发了作者积极有为的政治情怀。不禁自言自语地说:“李北海在记中说得好,求仙访道的人,苦思冥想,寻觅神仙洞府,可是有谁能找到了呢?古往今来,只是空口说说而已。其实何必到处寻觅,眼前这座七星岩就是神仙洞府了,洞里是实实在在的人间仙境呢!那瑰丽的景象、诡秘的氛围使人如痴如醉,时空不复存在,一切世俗的念头都会消失了。”停了一会,金光绶又说:“李北海这篇《端州石室记》像初唐其他散文一样,沿袭了汉魏六朝赋体骈文的句式,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可惜后世这种文章少了。”

金光绶不但对李邕的文章赞叹不已,对李邕的书法更是赞叹不已,认为《端州石室记》的字体方而笔圆,力劲而气舒,疏朗峻拔,纵横开合,结构严谨,风采动人。

在石室入口的东面岩壁上,金光绶看到了北宋名臣包拯的题字:“提点刑狱周湛同提点刑狱钱聿、知郡事包拯同至。庆历二年三月初九日题”。

提点刑狱司是宋代中央派出的“路”一级司法机构,简称“提刑司”、“宪司”、“宪台”。监督管理所辖州府的司法审判事务,审核州府卷案,可以随时前往各州县检查刑狱,举劾在刑狱方面失职的州府官员。当时周湛和钱聿都任提点刑狱,包拯则任端州知府,庆历二年(1042年)三月初九,包拯陪同提点刑狱周湛和钱聿来游七星岩,在石壁上镌刻记游。包拯字体清癯,朴实无华,可谓字如其人。

七星岩琳琅满目的摩崖石刻让金光绶大开眼界。西宁摩崖石刻极少,金光绶只知道连滩龙岩岩洞有向宗旦的题名,罗旁水口上走100步的江边石壁(如今所说的黄鳝石)有林富题名。此外,就没有别的摩崖石刻了。

金光绶到过龙岩游玩,对向宗旦题名进行过考证。熙宁九年(1076年),向宗旦以都官员外郎临时代理广东转运副使,元丰己未年(1079)被召回京,途经连滩,到龙岩一游,于是在洞中题名:“戊午季秋三日,运副向宗旦来”。题名中的“戊午”,是元丰元年(1078年)。

罗旁水口附近江边石壁林富的题名为:“嘉靖甲申十月十六日,布政使林富、按察副使徐文溥过此”。金光绶同样对此进行过考证。知道林富是福建莆田人,徐文溥是浙江开化人,林富在嘉靖二年(1523年)任布政使,徐文溥也在嘉靖二年(1523年)任按察副使。嘉靖甲申年是即嘉靖三年(1524年),二人当时因为什么原因经过罗旁,史无记载。

看看天色已晚,金光绶于是离开七星岩,回到停泊在西江的船上。次日决定到鼎湖庆云寺游览。

金光绶熟知庆云寺的历史。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憨山德清分化岭表,登游鼎湖,小住白云寺。一日山行深入谷中虎窝处,心赏其地“峰峦环抱,外比内附,状若莲花”,将此峰更名位莲花峰,并预言“不久当有福慧大人阐化于此。”崇祯六年(1633年),山麓上迪村居士梁少川入山诛茅建莲花庵,刚好新会朱子仁(即后来的弘赞和尚,字在犙,号木人)发足参方,道出高峡,遂邀入同住,不久改莲花庵为庆云庵。崇祯九年(1636年)5月26日,栖壑和尚正式在鼎湖山开山主法,是日有五色云现于峰顶,遂改庵为寺,榜山门为“云顶”。随之大兴土木,把缓坡削成七级,倚山势构筑五层殿宇,计有大小殿堂100多间,建筑面积近20亩,可见规模之宏大。

金光绶之所以要到庆云寺一游,那是因为该庵的三代住持湛慈和七代住持光鹫,与西宁有着极深的渊源。虽然湛慈已圆寂20多年,光鹫也已离开庆云寺,无由与他们见面,但久闻他们大名,不可见人,也可到他们住持过的寺院看看。

从肇庆城到鼎湖,金光绶都是走路,一路走一路欣赏沿路的风光,到了鼎湖山下,已是当日下午申时中(16时)。金光绶决定明天再上山。

金光绶来到一家食肆,店家见有客人来,热情招呼,一壶山茶让金光绶疲劳尽消。金光绶问店家:“这是什么茶?”

店家答道:“这是鼎湖山茶饼所泡之茶。鼎湖山茶饼以鼎湖山多种茶树的叶子精制而成。据传这些茶树是僧人在人迹罕到的岩壁或山巅上种植的。”

“好茶!好茶!”金光绶大赞不已。被店外山色吸引,一壶茶还没有喝完,金光绶就到门外眺望鼎湖山色了。

店家向金光绶介绍说:“鼎湖山由几列北东东—南西西走向的山脉组成,山势自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按高度大致可以划分为四级,第一级高240丈以上,主峰鸡笼山高300丈,左右两边的众多山峰都在240丈以上。第二级高在150丈至240丈之间,以石仔岭为东南界,在石仔岭的西北或其左右各个山峰,高度都在150丈以上,石仔岭高差不多有180丈。第三级高在75丈至150丈之间,在石仔岭东南各个山峰,都不超过150丈,主峰三宝峰不到150丈,其他山峰的高度多在100至120丈之间。第四级高则在75丈以下。”听了店家的介绍,金光绶对鼎湖山有了总体的印象。

晚饭在店家吃,其实没有吃饭,只吃了一个1斤重的鼎湖大裹蒸。店家说他们家的裹蒸是用鼎湖山清甜的山泉蒸煮的。金光绶吃起来,确实比西宁人过年时包的裹蒸好吃很多。

当晚金光绶在鼎湖山下的客栈住宿,店家知道金光绶明天将登鼎湖山,到庆云寺礼佛,而且是有文化的人,于是把所藏的《高要县志》拿给金光绶看。金光绶首先翻到《舆地志》一卷,看其中《山川》等节,对下面这一段印象相当深刻:

鼎湖山,山在水坑,高都千余仞,周百里,依然鼎峙,为端州巨镇。山顶有湖,四时不竭,天将雨,湖先出云。或云上有龙湫,深不可测,旱则祷之,能致雨云。一名顶湖,一名天湖,一名云顶,庆云寺屏障也。石径迂回,林木森郁,攀跻莫及,鲜有至者。

次日一早启程登山。山高泉涌,鸟语花香,沿途风光目不暇接。走走停停,到了巳时(9—11时),来到了坑口至庆云寺山道上的小歇亭,金光绶感觉有点累了,于是到亭里小歇。昨晚在客栈听店家说,小歇亭始建于清顺治年间,康熙年间重建,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点题鼎湖十景,“小歇群峰”是其中之一,指的是小歇亭及附近的秀美景致。金光绶看那小歇亭,是砖木结构,歇山顶。石柱上有阴刻楹联3副:其一为:

到此处才进一步;愿诸君勿废半途。

其二为:

客游图画里;僧语水云间。

其三为:

相逢大笑下车笠,屏息诸缘入宝山。

读了这三副楹联,金光绶觉得虽然语言俚俗,但含义深刻,真个是话糙理不糙。诗情难已,金光绶在亭里,口占《小歇亭》一诗曰:

一溪深尽众峰回,上有孤亭结小台。

坐石渐知尘市远,逢僧先喜洞门开。

岩边落木随风去,树里寒钟隔水来。

漫拟祇园最幽处,此间应已是天台。

诗歌的大意是:

一条山间小路深入山中峰回路转,

小歇亭就在路旁的一块平地修建。

坐在石头上慢慢感到离市井很远,

看见了月门里的僧人我高兴连连。

山边树木掉落的叶子随风飘逝去,

冷清的钟声经林中溪水传到耳边。

我已把庆云寺当作最幽静的佛寺,

它仿佛是在四万八千丈的天台山。

诗中“祇园”是“祇树给孤独园”的简称,为印度佛教圣地之一。相传释迦牟尼成道后,憍萨罗国的给孤独长者用大量黄金购置舍卫城南祇陀太子园地,建筑精舍,请释迦说法。祇陀太子也奉献了园内的树木,故以二人名字命名。后用为佛寺的代称。

看官或许会问:“一溪”为什么是“一条山间小路”的意思呢?其实,这个 “溪”字是“蹊”的讹文。又问:“结小台”和“是天台”的“台”不是重文了吗?其实原诗是作“结小臺”和“是天台”。“臺”和“台”为不同的两个字。

闲话休说,言归正传。口占《小歇亭》一诗后,金光绶继续赶路。午后,终于来到了庆云寺。

未知金光绶来到庆云寺的情况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敬告读者

《西宁旧事》以章回体小说形式叙述从明朝万历五年(1577年)建立西宁县起,到民国三年(1914)西宁县易名为郁南县止的一段历史。书中主要以今存的明万历二十年,清康熙六年、二十六年、五十七年,道光十年5本《西宁县志》和民国二十六年《旧西宁县志》所载事实为依据,参照今存的明清诗文、族谱等材料,坚持“七分史实,三分演义”的原则,力图为读者展现这337年波澜壮阔的郁南历史画卷。限于作者水平,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指正。

《西宁旧事》欢迎读者转发。但如果在本公众号外的其他公众号和载体转载、使用,必须获得作者本人的书面授权,否则视为侵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