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影之一:梅家父子故乡情
这是一张张泛黄的照片,距今时间最久的已
一百多年。历经岁月的冲刷,有的已边角残破,
有的已画面模糊。但照片背后的故事,那些沉淀
在时光深处的传奇和荣耀,至今仍在坊间流传。
——金丹霞
《梅家父子故乡情》
作者:施菲菲
老照片中的三人是梅旭华夫妇与荷兰著名侨领梅仲微先生。20世纪六十年代,梅旭华夫妇刚到荷兰与父亲相聚时留下了这张合影。
旅荷华侨梅旭华家族几代人都在海外艰苦创业,梅氏家族爱国爱乡的事迹一直被家乡父老传颂。1990年阳春时节,郁金香正热烈地绽放,花香弥漫。在荷兰,当地华侨华人奔走相告,大家传颂着一件令人兴奋的喜讯:时任旅荷华侨总会会长和全荷华人社团联合会主席的梅旭华先生,在荷兰北部的弗里斯兰省省会吕伐登市府大厅,接受“荷兰皇家骑士”的勋章。当天的授勋仪式非常隆重,弗里斯兰省省长代表荷兰贝娅特丽克丝女王陛下,亲自把勋章挂在梅旭华胸前。
弃文从商
梅旭华1933年出生在平阳鳌江,刚满周岁时,父亲梅仲微为生计,只身飘泊,到海外谋生。母亲陈春菊含辛茹苦,将他与姐姐抚养大。贫穷生活的历练、慈母的谆谆教诲养成梅旭华坚强的意志,奋发的上进心。小小少年郎,从背着书包上学堂开始,就一直是众学子中的佼佼者。
解放前夕,是国民党统治最黑暗的日子,在平阳中学就读的梅旭华参加了学生进步组织“读书小组”。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进步学生积极开展迎接新中国诞生的革命宣传活动,梅旭华与同学项一雷撰写革命传单《告全县同胞书》,曾在平阳市民中反响强烈。
1955年,梅旭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吉林大学历史系(当时称东北人民大学)。在大学,品学兼优的梅旭华被同学推为学生会干部、班长。
1958年,学业有成的梅旭华被学校选为提前毕业学生,并留校当教师。与此同时,他的爱情也修成正果,他与名门才女、美丽聪慧的同学孙雨澄结为伉俪。那年,孙雨澄被分配到吉林省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
梅夫人孙雨澄祖籍山东,其父是北京铁道学院教务长。深厚的家学渊源,使孙雨澄在古诗词与书法方面打下扎实的少年功底。在荷兰经商时,她不辍笔耕,以致后来多次荣获荷兰绘画比赛业余组金奖。
留校任教的梅旭华,受吉林大学历史系委托,与几个青年才俊一起筹建“中国现代史教研室”。这年,他撰写《延边朝鲜史》一书也付梓出版,而此时的孙雨澄也承担了“日本统治东北十四年”的研究课题。夫妻双双正在史学研究上辛勤耕耘、比翼双飞之际,父亲梅仲微的出现,改变了头上本应加冕“大学教授”、“历史学家”桂冠的梅旭华夫妇的人生。
在年迈父亲的授意下,梅旭华与孙雨澄只得奔赴荷兰,弃笔从商。梅先生曾戏称自己与夫人为“知识分子下海的先行者”。
经营有方
1964年,梅旭华、孙雨澄来到荷兰,他们依靠自己的双手创业,在几乎没有中餐馆的吕伐登市买下一栋房子。梅氏的中餐馆于1966年2月开始营业,餐馆取名为“皇城酒楼”。
创业的历程是艰辛的,再说刚到荷兰,首先得过语言关,客人过来点菜,总不能听不懂话。那时梅旭华是带着《荷兰词典》经营,一边做生意,一边记单词。人手不够,灶台、前堂、洗碗,还有进货、收账全做,一人要顶下三人的活儿。原本坐办公室、研究室的生活换成了烟熏火燎的厨房间,悬殊的身份转换,虽然难以适应,但他们咬牙闯过了。
由于经营有方,“皇城酒楼”的生意红火,发展顺利。到了20世纪70年代,梅旭华的“皇城酒楼”的营业额与固定资产扩大了10倍,1983年还荣获国际企业家协会颁发的“金牛奖”,成为当地最有影响的中餐馆,也是荷兰中餐馆中首屈一指的企业。
学者的经商之路终于开始顺畅,1974年,“梅氏有限公司”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挂牌。从荷兰发展到奥地利,从餐饮发展到贸易,梅旭华的事业乘风破浪,一帆风顺。1987年,梅旭华开始了合资经营的尝试,他与上海合作,在鹿特丹开办“上海城大酒楼”,不到两年,“上海城大酒楼”就发展成为有200多个座位的荷兰著名大型中餐馆。国内改革开放好时机,梅旭华又介入房地产开发领域,在家乡投资做房地产开发。
杰出侨领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海外创业的华侨华人中经营得道的商人不少,学术研究有成的却少见。荷兰温籍华侨梅旭华先生则是一位餐饮经营有方、学术研究有成的一代儒商。
作为旅荷华侨侨领,他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做了不少工作,他曾主笔创办了《国庆纪念特刊》,向广大侨胞报道祖国发展、家乡建设的各方成就。他还积极从事创办旅荷华侨华人的正式刊物《华侨通讯》。这本华侨喜爱的刊物一直坚持了20来年,为丰富侨民文化生活立下汗马功劳。
最难能可贵的是他经过多年调查、考证,写出了近万字的史学论文《试述荷兰早期华人移民》,以翔实的事例和数据,论证了在“400年前就有华人抵足荷兰”的史实。此论文还在华人华侨历史研究刊物上发表。1997年,正逢旅荷华侨总会成立50周年,他又动笔撰写了《历史的回顾:旅荷华侨总会50周年》,以史实来展现旅荷中华儿女自强奋斗的精神。
富有家国情怀的梅旭华,更热心于侨务。从1974年到1994年,梅旭华先后担任过旅荷华侨总会会长、副会长、常务委员;全荷华人社团联合会首届、第三届主席;欧州华人华侨联合会副主席、永远名誉常务理事。
梅先生回忆起1987年筹办“全荷华人社团联合会”的经历时还记忆犹新,他说:“当时的荷兰华侨社团很多,各侨团为维护本团的利益,各说各的话,各有各的章程,与荷兰政府方面联系也各找各的渠道。为了维护广大旅荷华侨的根本利益,大家都希望各社团能联合起来,确定一个章程,一个宗旨,一个声音与荷兰政府对话,争取最广大化地维护旅荷华侨的根本利益。当时筹备工作是由5个在荷兰比较有影响的主要社团发起的。
第一届“全荷华人社团联合会”成立时,旅荷华侨一致选举德高望重的梅旭华为首届会长,至今,这个在荷兰声名显赫的社团,已历时十多届。
平阳出生的梅旭华,多次为家乡和母校捐款。修桥铺路,修建教学大楼,他都慷慨解囊。由他出资的平阳中学“梅氏奖学金”扶助过不少莘莘学子,他们考上北大、清华后给梅先生寄来感谢信。1990年5月,梅旭华被国务院侨办评为“海外华裔十杰”。
因为在传播中华文化上的功绩,2010年5月8日,梅旭华先生受邀前往荷兰参加丹华文化教育中心成立十周年庆典,该中心的主任黄音特邀梅先生为校长和优秀教师颁发奖杯。
叶落归根
梅旭华先生的四个儿子晓潭、晓东、晓来、晓洲个个相貌出众,才华横溢,鳌江坊间邻里称赞他们是“情牵故里的华侨后人”。梅先生二儿子梅晓东说:“小时在中国成长,后来出国读大学,我在国外生活了很长时间,在欧洲、美洲、东南亚都呆过,跑了一圈,我觉得最舒服的,最能融入其中的还是中国,只有这里,才是我真正的家。”
追本溯根,梅氏子孙的爱国恋乡情结源于他们长辈梅仲微先生。
梅仲微先生于1907年11月23日出生在温州文成玉壶上村,幼年父母双亡,是姐姐将他抚养成人。因生活艰难,1927年背井离乡,移居到平阳鳌江东河,娶鳌江女子陈春菊为妻。为了谋求生计,1934年冬,离别妻儿,与同乡一起漂泊海外,曾在马来西亚的铁矿场当苦力,在泰国的“川英轮”上当过杂工。1940年春,到达荷兰阿姆斯特丹,在同乡人的帮助下,卖花生糖度日。后来又迁居到雷廷,在那里贩卖纺织品。
每天走街串巷,背着棉布叫卖,风里来雨里往,虽然是小本生意,也能养家糊口。1952年,一个广东人开的“南京酒楼”要出让,梅仲微与几个同乡合股,买下了酒楼,并改名为“玉壶酒楼”。从此,梅老先生迈出了在荷兰经营餐饮业的第一步。
随着餐饮业收入的增多,梅仲微有了一笔积蓄,以后他退出“玉壶酒楼”,独资开办了“天安酒楼”。由于诚信经营,薄利多销,梅家的酒楼生意兴隆。
梅老先生旅居海外50来年,以勤劳致富。他热心侨团工作,为团结华侨,维护侨胞的正当权益,不辞辛劳,热心奔走。
“旅荷华侨总会”是欧洲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华人团体,是荷兰华人社会的核心。梅仲微先生就是旅荷华侨总会的创始人之一。在旅荷华侨总会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史上,清晰地记录着梅氏父子两代人的倾情奉献。
兴办华侨的公益事业,倡办中文学校,宣传中华文化,促进中荷两国文化交流,支援家乡建设等等,梅仲微先生事事躬亲,任劳任怨,赢得广大华侨好评,得到国务院侨办的信任。30多年中,他先后担任八届荷兰华侨总会、瓯海华侨会的会长、副会长等职。
1957年,梅仲微应邀率领旅荷华侨回国参加“五一”国际劳动节观礼活动,登上天安门观礼台,还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1977年10月,梅仲微先生又受国务院侨办的邀请,再次率团回国参加国庆观礼活动,并参加了有邓小平等国家主要领导人出席的国宴。
梅老先生开的餐馆并不大,盈利也不多,算不上多富裕。但为家乡捐资,他却慷慨大方。回鳌江探亲时,看到镇上没有电影院,他便与儿子梅旭华一起汇款捐建。为了发展家乡的教育事业,他捐款助建鳌江镇中心小学、平阳第一中学、温州华侨中学、温州大学等单位。乡里村里的铺桥修路、修复名胜古迹,也总有他的一份贡献。
1987年,梅仲微先生在回国探亲时突发心脏病去世。国务院侨办、外交部领事司、中国驻荷兰大使馆、浙江省侨联、温州市人民政府、平阳县委等单位发来唁电或送来花圈,沉痛凭吊这位颇富威望的老一代侨领。
离乡半世纪,叶落终归根。
瓯影由《温州情》分享
编辑微信号:wzdin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