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历史奇事:招远罗山“石崩”的当天,一位好知县去世 2024-06-13 02:20:36 在古代,“天人感应”是一种很盛行的学说。所谓“天人感应”,说复杂也复杂(很多大儒都为此写过专门的著述),说简单也简单。简单来说,就是将自然界(天)发生的事情与人世间发生的事情联系在一起——上天既可以给世人的行为示警或示瑞,世人的行为也可以感动或者触怒上天。古代的大多数文献,不管是二十四史等正史,还是《三国演义》等小说,都是按照“天人感应”的思路进行叙事。县之有志,如同国之有史。因此,不少县志当中也记载有关于“天人感应”的例子。清道光年间续修的《招远县志》里,就提到了一件相应的“奇事”。 道光十三年(1833)四月十八日,忽然间的一声巨响,打破了登州府招远县东北乡的平静。此响声音之大,不仅让周围村社的人们深感震撼,甚至在二三十里以外的招远县城,也能够听闻。响声过后,回过神的乡约地保们连忙组织人探访究竟。在循声找了一阵儿之后,情况大体清晰,原来罗山上的一块巨石突然崩塌。好在罗山很大,“石崩”的地点在山的深处,没有造成太大的损失。乡约地保们松了一口气,派人进城,准备把这一情况向知县汇报。然而,等送信人来到县衙,却得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时任招远知县江光,当天去世了。江光,字冶桥,安徽省旌德县人,进士出身,于道光十一年正式担任招远知县。从道光十一年到道光十三年初,短短约两年的时间里,江光为招远做了不少实事,比如自掏腰包发展科举文教、整理节烈名单申请旌表等。尤其是前者,让招远的士人很是感恩戴德。此前十多年的时间里,整个招远县一名举人也没有考中。而在江光一系列举措的扶持和激励下,道光十一年秋天的山东乡试,招远籍秀才路藻中榜,一举打破了“举人荒”。江光的政绩,当地人有目共睹(详见:胶东历史故事:道光十一年,招远县打破了“举人荒”)。可惜天不假年,任期未满、正想继续有一番作为的江光不幸染疾。古代的医疗条件有限,江光的病情未能得到好转,最终在道光十三年四月十八日,撒手人寰。 罗山出现“石崩”的日期,与知县江光去世的时间相同,在现代人眼中,或许是一个巧合。但清代招远县志的修撰者们显然不这样认为。他们在志文中这样记载道: “(道光)十三年春四月十八日,罗山石崩一角,声闻数十里。邑侯江公即于是日卒。” 这段话虽然没有直说“罗山石崩”与“江光去世”之间的关系,但潜台词也十分明显了:这就是“天人感应”。 站在现代科学的视角,“天人感应”之说多少带有些迷信的成分。但招远历史上这则奇事背后体现的另一个道理,却是古今通用的。那就是:爱民者,民爱之。作为一位干实事的知县,江光在招远县志中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年甫强仕,竟以疾卒,士民皆痛惜焉。” 赞 (0) 相关推荐 胶东最早黄金市场——齐山 [历史考据] 有文字记载的胶东最早黄金市场--齐山.招远南部的齐山,山独峰秀,拔海267米,山不算高,势亦不为峻.但山不高却以仙成名,势不峻因史而彰.据地方史资料记载:周灵王6年(前566年),齐国大 ... 你不一定会看到的招远美景!都在这儿! 我们都有一个家--招远 她的美,你有见过吗? 下面,赶紧跟小编来看看"大咖"的世界里, 招远是什么样子的吧? 滨海晚霞--辛庄 晨曦--雾云山 冬日龙湖晚霞--龙湖 凤凰岭的晚霞- ... 胶东半岛五座最高山峰!四个在烟台境内,你去过几个? 胶东半岛不仅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而且还有很多知名的高山大川,个顶个都是风景秀丽的旅游景区.今天就给大家盘点一下胶东半岛五座最高的山峰! 胶东半岛第五高峰,烟台招远罗山 罗山主峰海拔759米.大家都知道 ... 胶东招远特色小吃——瓤饼,您吃过吗? 胶东招远特色小吃——瓤饼,您吃过吗? 胶东历史事件:沙河镇整编 正式纳入八路军序列 [开栏的话] 打开中国版图,望向山东半岛.胶莱河以东的区域,濒临黄海.渤海,与日本.韩国.朝鲜隔海相望,为京津门户.这个地方,就是传统意义上的胶东. 以烟台为主体的胶东地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中国 ... 中国冷门历史,“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的五代史该怎么梳理? 中国古代有两段历史最为冷门,一个两晋南北朝,另一个就是五代十国了,这两个时期都属于我国古代的大分裂时期,相对于三百来年的两晋南北朝而言,只有几十年的五代十国历史更为短暂,也更容易被忽略. 越是这样的历 ... 招远罗山的传说故事(九)——送子观音 金山 圣山 仙山 水墨罗山 罗山六公涧,过了"阎王鼻子",踏过"秋千板",登临八盘山路,陡峭蜿蜒,风景绝佳.八盘之上为一处平阳之地,传说就是"六公&q ... 胶东历史故事:道光十一年,招远县打破了“举人荒” 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进士出身的安徽旌德县人江光,奉命来到山东登州府招远县,就任为该县新一任知县. 知县为一县之长,要负责的事务相当繁杂.不过,大概来说,可以归纳为四类:曰钱粮,曰诉讼,曰治安, ... 一个名字与“年”有关的胶东村庄,招远的“年头宋家” 距离过年只有几天的时间,我们也应景介绍一个名字与"年"有关的胶东村庄,它就是位于烟台招远市张星镇境内的年头宋家村. 张星镇是现在的区划,而年纪大的人可能还是更习惯"宋家乡 ... 胶东历史故事:元代福山县峆垆寺的高僧中,有位高密人 坐落在烟台市福山区张格庄镇的峆垆寺,是胶东半岛有名的古刹,历史相当悠久. 如今大家所看到的峆垆寺,是前几年重修之后的新貌.而它在古代原有的样子,只能通过史志资料的记载来想象了.据说,这里在过去就规模宏 ... 胶东历史名人高弘图,为明朝绝食殉难的“太子太保”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明朝末年,大厦将倾,见风使舵的人不在少数,但也不乏一些坚守气节的忠义之臣. 在这些忠臣当中,有不少人来自胶东半岛的登莱二府.较为知名者,莱阳有左懋第,胶州有高弘图. 其中,左懋 ... 激荡四百年:石虎驾崩石世少年继位,石遵以武夺位后赵大乱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129篇 永和五年(公元349年)四月二十三,石虎驾崩,太子石世当天即位,尊刘氏为皇太后,因石世年幼,刘太后临朝称制,以张豺为丞相. 张豺辞让不肯接受, ... 历史悠久---煤精石! 说起煤, 大家一定都不陌生. 这可是我们小时候做饭. 取暖用的主要能源, 也是我们北方城市发电的主要原料. 除了煤炭, 还有一种叫煤精的东西, 看上去和煤没有太大差别, 它与煤矿伴生, 很容易被人忽视 ...
在古代,“天人感应”是一种很盛行的学说。所谓“天人感应”,说复杂也复杂(很多大儒都为此写过专门的著述),说简单也简单。简单来说,就是将自然界(天)发生的事情与人世间发生的事情联系在一起——上天既可以给世人的行为示警或示瑞,世人的行为也可以感动或者触怒上天。古代的大多数文献,不管是二十四史等正史,还是《三国演义》等小说,都是按照“天人感应”的思路进行叙事。县之有志,如同国之有史。因此,不少县志当中也记载有关于“天人感应”的例子。清道光年间续修的《招远县志》里,就提到了一件相应的“奇事”。 道光十三年(1833)四月十八日,忽然间的一声巨响,打破了登州府招远县东北乡的平静。此响声音之大,不仅让周围村社的人们深感震撼,甚至在二三十里以外的招远县城,也能够听闻。响声过后,回过神的乡约地保们连忙组织人探访究竟。在循声找了一阵儿之后,情况大体清晰,原来罗山上的一块巨石突然崩塌。好在罗山很大,“石崩”的地点在山的深处,没有造成太大的损失。乡约地保们松了一口气,派人进城,准备把这一情况向知县汇报。然而,等送信人来到县衙,却得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时任招远知县江光,当天去世了。江光,字冶桥,安徽省旌德县人,进士出身,于道光十一年正式担任招远知县。从道光十一年到道光十三年初,短短约两年的时间里,江光为招远做了不少实事,比如自掏腰包发展科举文教、整理节烈名单申请旌表等。尤其是前者,让招远的士人很是感恩戴德。此前十多年的时间里,整个招远县一名举人也没有考中。而在江光一系列举措的扶持和激励下,道光十一年秋天的山东乡试,招远籍秀才路藻中榜,一举打破了“举人荒”。江光的政绩,当地人有目共睹(详见:胶东历史故事:道光十一年,招远县打破了“举人荒”)。可惜天不假年,任期未满、正想继续有一番作为的江光不幸染疾。古代的医疗条件有限,江光的病情未能得到好转,最终在道光十三年四月十八日,撒手人寰。 罗山出现“石崩”的日期,与知县江光去世的时间相同,在现代人眼中,或许是一个巧合。但清代招远县志的修撰者们显然不这样认为。他们在志文中这样记载道: “(道光)十三年春四月十八日,罗山石崩一角,声闻数十里。邑侯江公即于是日卒。” 这段话虽然没有直说“罗山石崩”与“江光去世”之间的关系,但潜台词也十分明显了:这就是“天人感应”。 站在现代科学的视角,“天人感应”之说多少带有些迷信的成分。但招远历史上这则奇事背后体现的另一个道理,却是古今通用的。那就是:爱民者,民爱之。作为一位干实事的知县,江光在招远县志中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年甫强仕,竟以疾卒,士民皆痛惜焉。”
在古代,“天人感应”是一种很盛行的学说。所谓“天人感应”,说复杂也复杂(很多大儒都为此写过专门的著述),说简单也简单。简单来说,就是将自然界(天)发生的事情与人世间发生的事情联系在一起——上天既可以给世人的行为示警或示瑞,世人的行为也可以感动或者触怒上天。古代的大多数文献,不管是二十四史等正史,还是《三国演义》等小说,都是按照“天人感应”的思路进行叙事。县之有志,如同国之有史。因此,不少县志当中也记载有关于“天人感应”的例子。清道光年间续修的《招远县志》里,就提到了一件相应的“奇事”。 道光十三年(1833)四月十八日,忽然间的一声巨响,打破了登州府招远县东北乡的平静。此响声音之大,不仅让周围村社的人们深感震撼,甚至在二三十里以外的招远县城,也能够听闻。响声过后,回过神的乡约地保们连忙组织人探访究竟。在循声找了一阵儿之后,情况大体清晰,原来罗山上的一块巨石突然崩塌。好在罗山很大,“石崩”的地点在山的深处,没有造成太大的损失。乡约地保们松了一口气,派人进城,准备把这一情况向知县汇报。然而,等送信人来到县衙,却得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时任招远知县江光,当天去世了。江光,字冶桥,安徽省旌德县人,进士出身,于道光十一年正式担任招远知县。从道光十一年到道光十三年初,短短约两年的时间里,江光为招远做了不少实事,比如自掏腰包发展科举文教、整理节烈名单申请旌表等。尤其是前者,让招远的士人很是感恩戴德。此前十多年的时间里,整个招远县一名举人也没有考中。而在江光一系列举措的扶持和激励下,道光十一年秋天的山东乡试,招远籍秀才路藻中榜,一举打破了“举人荒”。江光的政绩,当地人有目共睹(详见:胶东历史故事:道光十一年,招远县打破了“举人荒”)。可惜天不假年,任期未满、正想继续有一番作为的江光不幸染疾。古代的医疗条件有限,江光的病情未能得到好转,最终在道光十三年四月十八日,撒手人寰。 罗山出现“石崩”的日期,与知县江光去世的时间相同,在现代人眼中,或许是一个巧合。但清代招远县志的修撰者们显然不这样认为。他们在志文中这样记载道: “(道光)十三年春四月十八日,罗山石崩一角,声闻数十里。邑侯江公即于是日卒。” 这段话虽然没有直说“罗山石崩”与“江光去世”之间的关系,但潜台词也十分明显了:这就是“天人感应”。 站在现代科学的视角,“天人感应”之说多少带有些迷信的成分。但招远历史上这则奇事背后体现的另一个道理,却是古今通用的。那就是:爱民者,民爱之。作为一位干实事的知县,江光在招远县志中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年甫强仕,竟以疾卒,士民皆痛惜焉。”
在古代,“天人感应”是一种很盛行的学说。所谓“天人感应”,说复杂也复杂(很多大儒都为此写过专门的著述),说简单也简单。简单来说,就是将自然界(天)发生的事情与人世间发生的事情联系在一起——上天既可以给世人的行为示警或示瑞,世人的行为也可以感动或者触怒上天。古代的大多数文献,不管是二十四史等正史,还是《三国演义》等小说,都是按照“天人感应”的思路进行叙事。县之有志,如同国之有史。因此,不少县志当中也记载有关于“天人感应”的例子。清道光年间续修的《招远县志》里,就提到了一件相应的“奇事”。 道光十三年(1833)四月十八日,忽然间的一声巨响,打破了登州府招远县东北乡的平静。此响声音之大,不仅让周围村社的人们深感震撼,甚至在二三十里以外的招远县城,也能够听闻。响声过后,回过神的乡约地保们连忙组织人探访究竟。在循声找了一阵儿之后,情况大体清晰,原来罗山上的一块巨石突然崩塌。好在罗山很大,“石崩”的地点在山的深处,没有造成太大的损失。乡约地保们松了一口气,派人进城,准备把这一情况向知县汇报。然而,等送信人来到县衙,却得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时任招远知县江光,当天去世了。江光,字冶桥,安徽省旌德县人,进士出身,于道光十一年正式担任招远知县。从道光十一年到道光十三年初,短短约两年的时间里,江光为招远做了不少实事,比如自掏腰包发展科举文教、整理节烈名单申请旌表等。尤其是前者,让招远的士人很是感恩戴德。此前十多年的时间里,整个招远县一名举人也没有考中。而在江光一系列举措的扶持和激励下,道光十一年秋天的山东乡试,招远籍秀才路藻中榜,一举打破了“举人荒”。江光的政绩,当地人有目共睹(详见:胶东历史故事:道光十一年,招远县打破了“举人荒”)。可惜天不假年,任期未满、正想继续有一番作为的江光不幸染疾。古代的医疗条件有限,江光的病情未能得到好转,最终在道光十三年四月十八日,撒手人寰。 罗山出现“石崩”的日期,与知县江光去世的时间相同,在现代人眼中,或许是一个巧合。但清代招远县志的修撰者们显然不这样认为。他们在志文中这样记载道: “(道光)十三年春四月十八日,罗山石崩一角,声闻数十里。邑侯江公即于是日卒。” 这段话虽然没有直说“罗山石崩”与“江光去世”之间的关系,但潜台词也十分明显了:这就是“天人感应”。 站在现代科学的视角,“天人感应”之说多少带有些迷信的成分。但招远历史上这则奇事背后体现的另一个道理,却是古今通用的。那就是:爱民者,民爱之。作为一位干实事的知县,江光在招远县志中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年甫强仕,竟以疾卒,士民皆痛惜焉。”
在古代,“天人感应”是一种很盛行的学说。所谓“天人感应”,说复杂也复杂(很多大儒都为此写过专门的著述),说简单也简单。简单来说,就是将自然界(天)发生的事情与人世间发生的事情联系在一起——上天既可以给世人的行为示警或示瑞,世人的行为也可以感动或者触怒上天。古代的大多数文献,不管是二十四史等正史,还是《三国演义》等小说,都是按照“天人感应”的思路进行叙事。县之有志,如同国之有史。因此,不少县志当中也记载有关于“天人感应”的例子。清道光年间续修的《招远县志》里,就提到了一件相应的“奇事”。 道光十三年(1833)四月十八日,忽然间的一声巨响,打破了登州府招远县东北乡的平静。此响声音之大,不仅让周围村社的人们深感震撼,甚至在二三十里以外的招远县城,也能够听闻。响声过后,回过神的乡约地保们连忙组织人探访究竟。在循声找了一阵儿之后,情况大体清晰,原来罗山上的一块巨石突然崩塌。好在罗山很大,“石崩”的地点在山的深处,没有造成太大的损失。乡约地保们松了一口气,派人进城,准备把这一情况向知县汇报。然而,等送信人来到县衙,却得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时任招远知县江光,当天去世了。江光,字冶桥,安徽省旌德县人,进士出身,于道光十一年正式担任招远知县。从道光十一年到道光十三年初,短短约两年的时间里,江光为招远做了不少实事,比如自掏腰包发展科举文教、整理节烈名单申请旌表等。尤其是前者,让招远的士人很是感恩戴德。此前十多年的时间里,整个招远县一名举人也没有考中。而在江光一系列举措的扶持和激励下,道光十一年秋天的山东乡试,招远籍秀才路藻中榜,一举打破了“举人荒”。江光的政绩,当地人有目共睹(详见:胶东历史故事:道光十一年,招远县打破了“举人荒”)。可惜天不假年,任期未满、正想继续有一番作为的江光不幸染疾。古代的医疗条件有限,江光的病情未能得到好转,最终在道光十三年四月十八日,撒手人寰。 罗山出现“石崩”的日期,与知县江光去世的时间相同,在现代人眼中,或许是一个巧合。但清代招远县志的修撰者们显然不这样认为。他们在志文中这样记载道: “(道光)十三年春四月十八日,罗山石崩一角,声闻数十里。邑侯江公即于是日卒。” 这段话虽然没有直说“罗山石崩”与“江光去世”之间的关系,但潜台词也十分明显了:这就是“天人感应”。 站在现代科学的视角,“天人感应”之说多少带有些迷信的成分。但招远历史上这则奇事背后体现的另一个道理,却是古今通用的。那就是:爱民者,民爱之。作为一位干实事的知县,江光在招远县志中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年甫强仕,竟以疾卒,士民皆痛惜焉。”
在古代,“天人感应”是一种很盛行的学说。所谓“天人感应”,说复杂也复杂(很多大儒都为此写过专门的著述),说简单也简单。简单来说,就是将自然界(天)发生的事情与人世间发生的事情联系在一起——上天既可以给世人的行为示警或示瑞,世人的行为也可以感动或者触怒上天。古代的大多数文献,不管是二十四史等正史,还是《三国演义》等小说,都是按照“天人感应”的思路进行叙事。县之有志,如同国之有史。因此,不少县志当中也记载有关于“天人感应”的例子。清道光年间续修的《招远县志》里,就提到了一件相应的“奇事”。 道光十三年(1833)四月十八日,忽然间的一声巨响,打破了登州府招远县东北乡的平静。此响声音之大,不仅让周围村社的人们深感震撼,甚至在二三十里以外的招远县城,也能够听闻。响声过后,回过神的乡约地保们连忙组织人探访究竟。在循声找了一阵儿之后,情况大体清晰,原来罗山上的一块巨石突然崩塌。好在罗山很大,“石崩”的地点在山的深处,没有造成太大的损失。乡约地保们松了一口气,派人进城,准备把这一情况向知县汇报。然而,等送信人来到县衙,却得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时任招远知县江光,当天去世了。江光,字冶桥,安徽省旌德县人,进士出身,于道光十一年正式担任招远知县。从道光十一年到道光十三年初,短短约两年的时间里,江光为招远做了不少实事,比如自掏腰包发展科举文教、整理节烈名单申请旌表等。尤其是前者,让招远的士人很是感恩戴德。此前十多年的时间里,整个招远县一名举人也没有考中。而在江光一系列举措的扶持和激励下,道光十一年秋天的山东乡试,招远籍秀才路藻中榜,一举打破了“举人荒”。江光的政绩,当地人有目共睹(详见:胶东历史故事:道光十一年,招远县打破了“举人荒”)。可惜天不假年,任期未满、正想继续有一番作为的江光不幸染疾。古代的医疗条件有限,江光的病情未能得到好转,最终在道光十三年四月十八日,撒手人寰。 罗山出现“石崩”的日期,与知县江光去世的时间相同,在现代人眼中,或许是一个巧合。但清代招远县志的修撰者们显然不这样认为。他们在志文中这样记载道: “(道光)十三年春四月十八日,罗山石崩一角,声闻数十里。邑侯江公即于是日卒。” 这段话虽然没有直说“罗山石崩”与“江光去世”之间的关系,但潜台词也十分明显了:这就是“天人感应”。 站在现代科学的视角,“天人感应”之说多少带有些迷信的成分。但招远历史上这则奇事背后体现的另一个道理,却是古今通用的。那就是:爱民者,民爱之。作为一位干实事的知县,江光在招远县志中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年甫强仕,竟以疾卒,士民皆痛惜焉。”
在古代,“天人感应”是一种很盛行的学说。所谓“天人感应”,说复杂也复杂(很多大儒都为此写过专门的著述),说简单也简单。简单来说,就是将自然界(天)发生的事情与人世间发生的事情联系在一起——上天既可以给世人的行为示警或示瑞,世人的行为也可以感动或者触怒上天。古代的大多数文献,不管是二十四史等正史,还是《三国演义》等小说,都是按照“天人感应”的思路进行叙事。县之有志,如同国之有史。因此,不少县志当中也记载有关于“天人感应”的例子。清道光年间续修的《招远县志》里,就提到了一件相应的“奇事”。 道光十三年(1833)四月十八日,忽然间的一声巨响,打破了登州府招远县东北乡的平静。此响声音之大,不仅让周围村社的人们深感震撼,甚至在二三十里以外的招远县城,也能够听闻。响声过后,回过神的乡约地保们连忙组织人探访究竟。在循声找了一阵儿之后,情况大体清晰,原来罗山上的一块巨石突然崩塌。好在罗山很大,“石崩”的地点在山的深处,没有造成太大的损失。乡约地保们松了一口气,派人进城,准备把这一情况向知县汇报。然而,等送信人来到县衙,却得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时任招远知县江光,当天去世了。江光,字冶桥,安徽省旌德县人,进士出身,于道光十一年正式担任招远知县。从道光十一年到道光十三年初,短短约两年的时间里,江光为招远做了不少实事,比如自掏腰包发展科举文教、整理节烈名单申请旌表等。尤其是前者,让招远的士人很是感恩戴德。此前十多年的时间里,整个招远县一名举人也没有考中。而在江光一系列举措的扶持和激励下,道光十一年秋天的山东乡试,招远籍秀才路藻中榜,一举打破了“举人荒”。江光的政绩,当地人有目共睹(详见:胶东历史故事:道光十一年,招远县打破了“举人荒”)。可惜天不假年,任期未满、正想继续有一番作为的江光不幸染疾。古代的医疗条件有限,江光的病情未能得到好转,最终在道光十三年四月十八日,撒手人寰。 罗山出现“石崩”的日期,与知县江光去世的时间相同,在现代人眼中,或许是一个巧合。但清代招远县志的修撰者们显然不这样认为。他们在志文中这样记载道: “(道光)十三年春四月十八日,罗山石崩一角,声闻数十里。邑侯江公即于是日卒。” 这段话虽然没有直说“罗山石崩”与“江光去世”之间的关系,但潜台词也十分明显了:这就是“天人感应”。 站在现代科学的视角,“天人感应”之说多少带有些迷信的成分。但招远历史上这则奇事背后体现的另一个道理,却是古今通用的。那就是:爱民者,民爱之。作为一位干实事的知县,江光在招远县志中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年甫强仕,竟以疾卒,士民皆痛惜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