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馆需要鼓励也需要反思,让我们充满希望、
8月12日
第一次来到上海的医馆界论坛
终于顺利举行了
这是医馆界有史以来最爆满的地区性行业论坛
规模:500+
本来以为疫情会减小人们的出门热情
事实却跟我们想的完全不一样
也许是在疫情的影响下
中医人想要「破局」的愿望更强烈了
学习的热情极度高涨
感谢我们的主持人张鹏
沟通衔接流畅轻松又专业
体现了我们医馆人优雅从容的一面
感谢上海卫健委领导的致辞
给予了我们社会办中医非常大的信心
“新的中医社会医疗机构与百年中医老店的差距不是钱不是技术,而是恒心,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志向。要从末流边缘想尽办法向主流机构去靠,去学术机构去靠。恒心是做事业,而不是急功近利。”
不过医馆界上海论坛的最大不同
还是分享内容的丰富与激荡
一味的唱赞歌没意思
我们要反思行业的不足与落后
坦诚地把自己积累的经验分享出来
每每听到老师无私的分享
我总会想是什么让他们这么做呢
因为他们想要更多的中医同行
一起发展壮大中医
这是一场中医「励志大会」
潘学才老师在新冠疫情最紧张的时候, 参与了很多工作, 邀请了很多与疫情相关的中医大家直播分享,再一次强调了中医在新冠疫情中的绝佳作用,中医人想要为疫情做些贡献的迫切,然而其中的很多中医成果却不为世人所知,甚至不为中医人所知。因为让中医的力量显露出来,不是一件单纯的事情。他认为中医学是世界医学的瑰宝,是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的健康,不仅需要西医,更离不开中医,得到了与会者的高度响应。
其实半夏认为,中医学科本身的确是非常好的医学,然而让中医的实力显现出来的是人,是能够彰显学科实力的中医人才。中医非常好,中医人还要继续努力。
上海君和堂中医连锁集团创始人&CEO 潘学才
这是一场医馆业「思想风暴」
朱婉华作为首届国医大师朱良春的女儿,从体制内出走已经28年,从4个小平房起步,做自己的中医平台,从一开始她便认为中医一定要有自己的发展特色,在一个废弃的车间里成立了自己的药剂室,如今的南通良春中医医院建有2800平方达GMP标准的制剂室,为21个医院制剂的生产提供了高质量的生产环境。其制剂室被评为“药厂里面最小的,医院里面最大的”。
江苏南通良春中医医院院长 朱婉华
▌保持青年医师一份救人于水火的初心
同和堂里没有名贵药材,不加入理疗等其他元素、不申请医社保、医师价值与药费无关等一系列举措,地理位置不具优势,路段人流量小、二层店面不显眼无论是对青年医师与医馆经营而言都面临着巨大挑战,他们的团队只有年轻中医,年龄介于30岁到40岁之间,成长速度非常快。
也在最大程度上保持了青年医师一份救人于水火的初心,专心内科,心无旁骛,努力用疗效和德行留住病人,以医好病人为第一要务。价格亲民,看诊的费用均价150-200左右。
▌内含运营的技术才是有灵魂的
没钱光谈理想也是空想,中小医馆一定要先有钱,但是中小医馆在刚开始很难活下来,素问选择打造“高频”“中频”“低频”全场景消费。以中频为核心,中频指中医电商部分,包括线上咨询与问诊,以形成类似于“中枢”的一个中频消费模式。高频消费模式是以科普文章、新媒体矩阵、AI系统来作为引流部分。AI系统是小病自助、体质自测的智能化系统,再加上媒体矩阵,来打造整个高频流量的引入,流量引入后,会沉淀用户到中频,最后通过低频来实现线下诊疗。
这还需要串联素问运营模式的技术平台,其实技术是死的,内含运营的技术才是有灵魂的,串联多层次盈利模式的是这棵树。
▌中医馆与专病大数据
2010年以来,泰坤堂开始探索基于信息化手段来实现PCOS专病的远程诊疗,将俞瑾教授的临床经验,用药方案数字化,研发上线“俞瑾分型诊治多囊卵巢综合征辅诊系统”,目前已迭代至3.0版本,经1800余份病例的临床验证,其中医辨证分型诊断符合率100%,西医分型诊断符合率86.67%。加速建成:新时代中医优势专病运营的垂直平台:人工智能团队科研师承团队。
▌让中医文创产品吸引年轻人
如何改变传统中医药产品和服务的表现形式、消费体验方式,打通中医药产业链上下游,联动文化传媒产业?
要善于发现中医药文化自身特色,不断提高中医药文创产品的创意能力和设计水平,具有观赏性、便利性、实用舒适性,更流行,更接地气,尤其要让年轻人参与进来,让中医药文化结合年轻人喜欢的元素,培养年轻人的关注度和参与体验感。
杭州张同泰运营总监朱静波
▌一站式服务&一口价
上工坊一切以“疗效”为核心,医生一定要靠技术吃饭,而不是要靠药吃饭,上工坊无开药返点,提成会毁掉医生的疗效,浪费珍贵的中药药材。
一站式服务,病人到诊室就到诊间了,医生在各个诊室间跑,一口价1200元,怎么疗效好怎么来,让医生挣钱的想法完全杜绝。每个月坚持一次义诊,可以让病人在比较低的成本下认识你。
坚决杜绝仅仅为了追求商业利益,做有违职业道德的事情,要做百年老店,看细水长流。
▌上海在政策严管下做出的经营创新
我们是做一个大综合小专科,还是一个大专科小综合?现在全国的主流大型医馆都是选择前者对不对?都是什么病都可以看。这个没有对与错,但是我想说我们今天以及未来很多年之内,我们核心围绕的问题都是这些问题。我们看到像泰坤堂在做非常专业的中医专病专科。
另外我们是继续坚持名老中医的模式还是像同和堂走出青年中医这样一条新路?我发现上海做很多的创新,其实上海的背景跟北京非常的像,没有办法纳入医保,他们会走出别样的经营之道。
医馆界创始人&长城医馆学院校长王中华
踏实可行的方案不能缺
希望每一个与会者都能那点实在的东西回去,不仅要有思想火花更要有可行的实施方案。
▌医生服务:充分沟通发现特长
几乎每个青年中医因为师承等各方面的影响都有自己的特长,但是他可能自己「灯下黑」都不清楚,需要有经验的医生指导,发现他的特长。
针对年轻、可塑性强的医生,尤其是那些年轻、追求新事物、愿意冒险;有成长需求并且愿意配合的青年中医,针对年轻医生特质及其愿望,制定方向 ,指导学习内容比如书籍与名家,创造机会,配合宣传。
疫情对每个诊所都是公平的,在没有新客源的情况下,谁能挖掘好老客户谁就能熬过去!开发10个新顾客,不如维护1个老顾客(《海底捞你学不会》)。
据某诊所统计的顾客来源,分析得知:别人介绍32%+回访6%+就近就医29%(中的50%)测算,老客户及老带新占比约53%,老客户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复购3次以上的客户,能接受诊所办理的各种卡,乐意转介绍,愿意参加诊所的各类活动,产生疑问时能与诊所一起理性解决问题,都是值得挖掘的老客户。
华龙圣爱中医集团副总裁/江苏圣爱中医馆有限公司总经理单江
▌丰田管理模式
应象中医在采用了丰田管理模式以后,将医疗机构错误的可能性降到了万分之一。如果医馆出现错误,应象不是责怪相关的员工,而是选择揪出流程中的漏洞。一下分享医馆一次错误后,做出的改进措施:
1)配送结束后,患者回签,回单次日配送员交给药房,药房核对无误后,流程结束。
2)药品专送纸箱标签内容更改(患者地址、门诊联系方式、闪送师傅联系方式、患者签名),原本只有患者姓名,绑定门诊HIS系统,标签自动生成。
3)门诊主管与药品专送师傅每2个月谈话一次,加强药品重要性。
上海应象中医创始人杨永晓
中医馆产业链
▌推动膏方调理品工厂化、专业化
中医馆行业发展至今,必须打破现状,拒绝故步自封,积极促进开放协作,推动产业升级,湖北九楚致力推动膏方调理品商品化、工厂化、专业化,以弥补中医馆膏方限制:解决渠道流通问题,打破传统一人一方限制,做到一剂膏方多人可用。专业提取、浓缩设备进行规模生产,无菌罐装生产线保证产品品质,无防腐剂、添加剂,超高出膏率,延长保质期;将院内制剂,不能流通销售的协定方商品化,打通线上线下各销售渠道,实现远程网络销售。专业实力,为膏方工厂化、商品化助力。
▌阿胶产品要把控产量
宏济堂严格把控阿胶产量,每年只提供540吨阿胶,只选用江北阿胶,只为保证阿胶的品质。宏济堂可以为医馆提供学术培训及推广支持:产品培训、打造专业学术推广团队、潜力消费者培训、合作客户回司参观终端活动支持:免费提供辅料、免费熬胶、派长期驻店销售人员
用专业的地推吸客与前店营模式,助力国医馆渠道会员多元化消费服务,促进国医馆渠道提升医馆馆内前厅销售能力。
▌贯彻以中医师承为主的教育主体
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发展中医教育行业。
作为国内知名医药教育品牌企业,中域教育集团会做好一系列准备工作,完善现有的中医培训体系,贯彻以中医师承为主的教育主体,精心打造一支师德高尚,医术高明的中医教育研究人才组成的师资团队。继续深入和国内知名三甲医院合作,为学员打造学习技术临床实习一条龙服务。不断创新,研发先进教学模式,开拓新思路,采用线上教学、直播互动等方式培养更多全能型中医人才。
中域教育集团董事长李腾飞
▌智能临床辅助决策系统
大经中医在论坛现场首次面向中医医师、中医诊所和门诊推出AI赋能解决方案。方案直击中医馆“过度依赖名老中医、青年医师培养困难、诊疗服务雷同、营销资源匮乏”四大痛点,首创“AI +小中医≈名老中医”概念,利用大经中医智能临床辅助决策系统(名老中医版/经方版)、大经中医·颜氏内科膏方系统、名老中医专科专病AI工作室三大AI系统,多层次满足民营中医馆的专家、人才、药品和营销需求。
作为国内领先的中医AI解决方案提供商,大经中医产品已经在广东省中医院、江苏省中医院、上海龙华医院等国内8家三甲中医院成功应用,多次荣获中医AI权威大奖。
南京大经中医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尤虎
这是一场中医「吐槽」大会
这次论坛别有生面的现象是很多老师在反思医馆行业的不足,我认为揪出痛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诊断不出哪里痛:
中医内部有共识吗?
对中医真的是要发展吗,还是想着口袋里的钱?
中医其实站在整个社会鄙视链的顶端的,我们很多运营模式还很LOW。
其中,半夏最想强调的是青年中医李文月提出的,现有的一些医馆模式,对于年轻中医的才华来说可能是一种抹杀,这是一个撕开皮肉般的痛点,然而人才是中医发展的核心,再痛都要提出来:
“我到上海时间不长,一年半时间,我发现两种招聘方式,一种是一上来我问你你有流量吗?因为诊所没有流量,只是一个壳,这个壳是现在大多数诊所的模式,他就要割你的流量。一种是特意招那种收入比较低,钱给的比较少,医生也不需要有思维,你就把我告诉你这块东西搞明白就行了,还有就是做工作室专科肯定是好的,要是做流量肯定是比较速成的,这个肯定是成功诊所,但是从我们医生角度去讲,你是不是限制了医生的成长?”
上海行知堂中医师李文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