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看!医馆如何建设「医生梯队」与「学术体系」?
第 330 期
▼
■ 整理丨医馆界 山楂
学术体系与医生人才梯队建设对于中医馆而言显然有其重要性,对于医馆当前和未来的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往大了讲,学术与人才是中医药传承之必然因素。在当前阶段,中医馆想要扛起行业领先者的大旗,首先应该明晰这两者的重要性,其次才是付诸实际的行动。
受访嘉宾名单
刘 琼 云南圣爱中医集团董事长、长城医馆学院名誉校长
杨永晓 上海应象中医创始人
李嘉慧 郑州东济堂创办人
周 正 和顺堂集团常务副总裁
米医生 上海素问中医创始人
赵海兵 陕西广济堂医药集团中药事业部总经理
张秀勤 中医全息刮痧创始人
李永明 当归中医创始人、行知堂创始人
周继政 瑞来春堂厦门公司总经理
易振策 四川承启堂创始人
吴广海 北京人福中医创始人 中国中药协会中医馆药事专委会秘书长
尹成元 深圳通透堂创始人
王 欣 张仲景大药房副总经理 张仲景国医馆馆长
单 江 南京圣爱本草堂 本草堂中医养老院创始人
张英栋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广汗法纯中医病房创始人
吴 冰 南宁集萃堂董事长
为了便于阅读和理解,医馆君综合了每位受访者的回答,做了如下整理。
当前阶段中医馆做「学术体系」与医生「人才梯队」建设的重要性
问题分析
中医馆应该先解决“生存”问题:
现在中医馆更重要的应该是解决生存问题。据我所知,大约超过80%以上的中医馆都出现了生存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强调学术队伍和人才培养,我认为是不切实际的。
过分依赖名医使人才梯队出现断档
梯队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公立医院有较成熟的医疗人才和医疗梯队,而我们中医馆多数属于民营。过去这5年来,我看见许多医馆过分依靠多点执业的医生,目前的经营状况非常惨淡。专家梯队逐渐出现断档,因此容易形成人才梯队的断档。
从实际情况出发
我觉得要从医馆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论是效益还是医馆发展现状。作为我们单体医馆而言,做学术是很难的,但是可以进行医生的人才梯队搭建。
关于「学术体系」
学术体系能够指导疗效,要偏向专病专科
学术体系对整个医馆来说非常重要,如果将医馆当成了长期事业,就学术方面一定要抓牢,并且要偏向于专科性,走出自己的特色。除了一些服务外,疗效是关键特色,学术体系能够指导疗效。
疗效是中医馆的根,所以在打造学术体系上,我们希望建立以“病种”为特色的临床路径。
青年中医是核心力量,建立学术体系有助于形成流派
青年中医是医馆里的核心力量,建立学术体系能够方便成为流派,形成某种中医体系,从而更好的带动年轻人。
学术使医馆成为具备竞争力的品牌
开发研究学术体系至应用课程,可以说这是医馆品牌最终具备竞争力的最核心的东西。
为了传承中医药文化
学术体系建设对于民营医疗机构来说,我们想把老祖宗的东西正儿八经地传承下来,然后进行科学的研究,但是目前来说难度非常大。
关于医生「人才梯队」
决定了医术传承,还决定了医馆生存和发展
医馆的学术体系建设当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人才梯队的培养,因为我们整个中医馆要推进和发展,必须要进行中医学术体系的建设。
中医馆价值回归就是中医诊疗,中医团队的建设是中医馆行业的当务之急。它不仅决定我们现在很多名医(医术)的传承,还决定中医馆未来的生存和发展。
医生梯队是建立学术体系的基础
培养青年中医是传承中医事业的关键,作为新生事物的中医馆,时间、历史不是很长,所以中医馆的发展中,需要优秀人才进行传承,保证中医馆的灵魂。
人才培养相当于医馆的供应端
作为连锁经营的医馆,需要拥有完整的学术体系,也必须要拥有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人才的培养实际上相当于医馆的供应端。
总体而言
进行人才培养,再建立学术体系
对于一个民营中医馆,不管是从经济,还是从未来的发展,人才总是最重要的,因此一定要后续有人,这时中医馆才会有发展。所以我觉得人才培养是基础,学术体系是高层。
先规划方向再进入行业着手搭建
现在的中医馆大部分是社会资本办的,社会资本在进入行业的时候,就应该想清楚一些搭建的细节问题,不是说资本很热、风口很足、政策来了我们就意味着要去做。
主治医师是医疗的中坚力量,来带动和培养青年医生
譬如我们“素问中医”的名医专家,负责与指导、学术归纳、医疗标准相关的整理规范工作,这些主治医师以强生命力和战斗力成为整个医疗的中坚力量。年轻医生的培养也依托于这些具有临床实践的医生带动。
所以梯队建设和学术体系,可以融二为一、相辅相成,打造各个门诊之间的学术特色。
学术的发挥和交流互相结合
其着力点首先是医生的专业学术(交流);其次是疾病的学术(发挥)。比如中医在疑难杂病领域中的使用,以及中药在未来治疗体系里的发挥,这两项结合起来,能够解决学术的问题,同时解决我们人才培养的问题。
关于「学术体系」
重视学术
虽然我们是民营中医馆,但我们不能简单的只是看到“利润=收入-成本-费用”,还应该要加上“学术”,这样才称得上是负责任的做中医药事业的中医人。
让青年医师学习经典,保证教学质量
我们在青年医师培养方面一直非常重视,会让大家共同学习经典,以文化同气相求,同时注重教学质量。
培养青年中医接受中医思维,用新模式丰富中医诊断
我们要善于吸收新的思维、新的科学模式,来丰富中医的诊法手段,这样才能走出我们自己的道路。
建立以“病种”为特色的临床路径
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不断迭代
首先对学术体系建设应该从基础研究开始着手,可以请一些权威的专家参与交流,要把我们体系的根基弄清楚,只有不断完善这套学术体系,医馆才有生命力。第二要把这套学术体系转换成可使用的东西,就必须在临床中不断实践、不断迭代。
主动参加社会学术讨论,再发起活动
学术体系建设目前大部分都是公立医院在做。我觉得可以先参加他们的一些学术组织交流,慢慢地我们民营医馆也可以经常组织一些地区性的活动和交流,前提是必须要有一个可靠的体系在背后作为支撑。
关于医生「人才梯队」
用专科、学术交流方式建立人才梯队,同时建立评价体系
我们会用专科专病的方式,或者学术医案交流的方式等等,把梯队给建立起来。还会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这方面我觉得应该向公立医院,甚至是西医的公立医院学习。
名医带动年轻中医
我们希望通过名老中医来带动学术交流,老中医愿意分享他们的学术经验,从而带动学术氛围,帮助年轻医生加入他们,形成团队。
推崇师承教育,并提供学习机会
关于医生培养体系的问题,第一是接受院校教育体系,它是中医的基础,其中我们较为认可师承的方式。第二是不断的交流和学习,打开思维格局,我们的青年医生围绕自己的专科进行学习,只要有机会我们也会派他们去外面学习。
综合“名医、主力团队、青年医师”进行培养
医生的培养十分重要,我们可以将名医、主力医疗团队以及青年医师三个团队进行综合培养。
对人才进行级别划分
人才也是有一定级别的,不同级别的医生对应不同需求的客户,也就是说供给和需求进行有效匹配,最终医馆才能经营好。
在临床中进行测评、优化,对技术人员进行阶段式培训
另外在培训方面要对技术人员进行分阶段的培训,比如初级、中级、高级。
名老中医作为支撑
首先中医馆要有名老中医作支撑,同时还应该招聘年轻医生。他们一方面要继承名老中医的衣钵、学术和临床实践,另一方面要结合治未病的理念,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在未来成为中医行业的脊梁。
提供平台和个性化需求
单体医馆在学术体系建设上很难,但是培养年轻的医生梯队是可以着手的,你需要给予好的平台、提供人性化管理。
以搭建工作室的方式
关于医生人才梯队,我们现在是以搭建工作室的方式进行,我们开始搭建三级诊疗模式,不同的级别有不同的称谓。
年轻医生需要沉下心学习,具备刻苦钻研的品质
平常老百姓在消费过程当中,对于中医的认知就是年龄大的可能会更靠谱一些。所以我觉得青年中医要发挥作用,可能第一要耗得起,第二要能钻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