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诺贝尔文学奖最近的叙利亚诗人为何把上海视作“我的城市”
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举办7年的“诗歌来到美术馆”活动,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第二次受邀成为嘉宾。馆方开放预约报名后,人数一次次迅速达到上限,最终,活动场地挪移到空旷的展场空间。“孤独是一座花园,但其中只有一棵树”“我的焦虑是荒山上的一束火花,我的爱是一座绿色灯塔”……一张张年轻的面孔熟练朗诵出阿多尼斯笔下的句子。
阿多尼斯1930年出生于叙利亚,1956年移居黎巴嫩,开始文学生涯。1980年第一次访问中国这一年,他刚好因躲避黎巴嫩内战移民巴黎。此后,他的名字在中国愈来愈为人熟知。今年,当他第八次来到这片令他倍感亲切的东方国土,还带来了专门为中国读者而写的诗集《桂花》,中文版首发甚至早于其阿语版。“诗歌让生命更新,而你们的面孔让诗歌和生命一起更新。在你们面前,我也似乎变年轻了。”在上海读者面前,89岁的阿多尼斯依然敏捷、健谈。在创作层面,他的中文译者、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薛庆国评价,“毫无疑问还处于高峰期”。
阿多尼斯这个名字最近几年一直是诺贝尔文学奖赔率榜上的竞猜热门,以至于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一刻,各大媒体先后“抢发”出“86岁的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获得今年诺奖”的消息。几分钟后,我们知道,这个奖颁给了美国民谣歌手、诗人鲍勃·迪伦。虽被称作“离诺奖最近的诗人”,但阿多尼斯本人并不在意:“我从不关注诺奖,一切奖,包括诺奖都与我无关。获奖不会增加获奖者作品的价值,不获奖也不会减少未获奖者作品的价值。”但如果称他是离中国最近的诺奖级诗人,可能毫不为过。2009年,阿多尼斯的第一部中译本诗集《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出版——这是中国出版方从他的数十部诗集中选出的精选集。薛庆国回忆,“当时出版方要我向他提议,是否可以不收版税?因为外国诗歌在中国太小众了。我很不好意思地写了这封信,同时告诉他,可以邀请他来参加诗集在中国的首发式。”
薛庆国看过阿多尼斯回忆1980年首次中国之行的文章,当时作为黎巴嫩作家代表团一员的阿多尼斯去了北京、上海两座城市。来中国前恰好刚去过纽约的阿多尼斯感慨,“仿佛来到了纽约某个被遗忘的郊区”。有一个细节尤其让他伤感,陪同他的翻译一路都没有与他同桌吃饭,直到离别才知道,那是因为餐食的标准不同。“我知道中国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我渴望再去看看。”薛庆国知道阿多尼斯的心愿,他的邀请很快得到了回应。“我不需要钱,希望书可以出得漂亮一些。”阿多尼斯中文版诗集责任编辑王理行说,阿多尼斯“不要版税”的授权书一直放在《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扉页上。没想到书出版后大受中国读者欢迎,译林出版社不但没赔钱,而是名利双收,马上就开始向阿多尼斯支付版税。
2009年之后,阿多尼斯频繁来到中国。他不止一次流露出他对中国自然景观和悠久历史文化的热爱,以及对中国的情谊。终于,他描述中国的诗集《桂花》来到中国读者的视野中。在薛庆国看来,一个世界级诗人以当代中国为题材进行创作,其意义本身就是世界级的。阿拉伯世界没有桂花这种植物,阿拉伯语中也没有这个单词,当阿多尼斯将诗集定名为《桂花》,薛庆国曾问他缘由。“因为中国在我的心目中,就如桂花一样。”在诗中,阿多尼斯写道:“请告诉我,树根:这芳香物质是否也含有我的血脉?桂花树,我要向你表白:你崇高而珍贵,普通又特殊,但又混杂于众树之间:这恰恰是你的可贵!”
《桂花》的创作灵感直接源自去年9、10月间阿多尼斯的中国之行,尤其是皖南和黄山之行,作品由50首相对独立的诗篇构成。高龄的诗人几乎是央求着中国朋友要去黄山看看,哪怕不爬山,都要去“闻闻”。“话已经说到这个份上,怎么忍心拒绝他?”薛庆国说。在民生现代美术馆,阿多尼斯朗诵的第一首诗就是《我和黄山在夜晚的对话》。“希望你们也能与黄山这个伟大的诗篇进行自己的对话。”他向上海读者说道。
“我对上海不是普通的喜爱,上海向我发来的邀请,我都会热情地接受。”阿多尼斯把上海称作“我的城市”,在气质上有心心相印之处,“1980年到现在,我感受到上海的成长,而我也在成长”。“曾经的浦东就像一块甘蔗地,如今变成了全新的城市。上海的巨变背后,是强烈的朝气和活力,意味着上海人具有伟大的创造力,创造力正是诗人追求的特质。”阿多尼斯说,如今的上海不仅与纽约并驾齐驱,某些方面甚至已经超过纽约,“创造上海奇迹的上海人、中国人成为我诗歌想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人不仅是写诗的人,而写诗的人也未必是诗人。诗人倡导改变,一切伟大的创造性工作都是诗歌。在这种意义上,艺术家都应该是诗人。只要有死亡,有爱存在,就会有诗歌存在。”阿多尼斯每次开口几乎都是凝练的金句。说到亲子关系,他说,“我教会了她(女儿)自由,她获得了叛逆我的自由。年轻人在尊重长辈的同时,也要能叛逆长辈。一个没有叛逆父亲的儿子,在深刻的意义上,是在杀死父亲”。谈及机器与人的关系,他说,“人越来越屈服于高度机械化的时代,但无论如何现代化都应该保持人性、人道”。
“诗歌可以吃吗?”哪怕是面对这样有些无厘头的问题,阿多尼斯依然抛出了高度哲理化的解读,“诗歌不能吃,但能让你对世界好奇,发生兴趣,产生'胃口’”。至于创作的国际化,“来自人对自己深刻和独特的感受,把自己写好就拥有了国际性”。
听听阿多尼斯描述上海的诗篇吧。“薄暮时分,黄浦江畔,水泥变成了一条丝带,连接着沥青与云彩,连接着东方的肚脐和西方的双唇。金茂大厦正对天空朗诵自己的诗篇。雾霭,如同一袭透明的轻纱,从楼群的头顶垂下……我打量着,看宇宙之蛹如何破茧而出,如何在机械的周围伸展身子。……在天际,有一个声音低语:人啊,你弯曲的脊梁,是劈开世界的另一道深渊。”